乡村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路径探寻

2023-10-16 07:30季维维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3年9期
关键词:放风筝刘老师跨学科

季维维

一、“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之缘由

(一)鉴于对乡村儿童的了解与认知

乡村儿童对风筝的感知首先来自生活实践,对他们来说,能跟小伙伴们无忧无虑地放风筝是最快乐的事。而他们对于风筝承载的“理想”“希望”“幸福”等内涵的理解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对于家乡风筝文化的了解也是零散的、碎片化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进行跨学科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于是,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前一周,笔者提出并组织以“风筝”为主题的系列实践活动,活动内容为做风筝、放风筝、唱风筝等,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开启“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之旅。其次,笔者针对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现状,预设了三点课堂教学目标:其一,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描写,体会积极乐观、顽强执着的人物形象;其二,品读名家作品,感悟“风筝”的丰富内涵;其三,通过查阅资料,吟诵古诗、童谣,进一步了解家乡风筝文化,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基于对文本的选择与解读

本次“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笔者将当代作家苏叔阳的作品《理想的风筝》作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要文本阅读材料。此外,学生还自主搜集了鲁迅等名家的《风筝》以及多首与“风筝”相关的古诗词、童谣等其他阅读材料。《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最感人的部分就是学生跟刘老师一起做风筝、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作者用最朴实的文字刻画了一位身残志坚、乐观自信的老师形象,他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他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在学生的生命中播下了一颗颗理想的种子。汇集阅读材料,从人文主题的角度看,不难发现,风筝承载着的不仅有理想、希望,有童真、幸福,还有亲情、乡情、友情……从语文要素的角度看,如何抓住典型事例中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是本次语文学习活动的重点之一。如此,就需要我们通过跨学科学习,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品质。

(三)源于对风筝文化的探索与研究

中国的风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通过图案和形象,寓意喜庆、吉祥和祝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如皋风筝历史悠久、享誉世界,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风筝产地。作为一所乡村小学,我们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广阔的天地为学生进行风筝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理想乐园,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为学生探索并传承家乡风筝文化创造了无限可能。

二、“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之实施

(一)主题性实践,享受风筝之乐趣

1.做风筝,沉浸式参与。布置实践作业“做风筝”后,学生欢呼雀跃。班级微信群里的家长们也纷纷表示支持——与其说是陪伴孩子做风筝,不如说是重温自己孩童时最美好的时光。于是,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与帮助下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到市场购买材料,自己摸索完成制作;有的从网上购买半成品,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还有的寻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帮助,在村子里就地取材……

2.放风筝,全身心体验。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亲手将自己制作的风筝放上蓝天。可是,放风筝是个技术活儿。因此,学生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各种心境:风筝挂到树梢上取不下来——着急;想把风筝放上蓝天,可风太小,只能拽着地上的风筝往前跑——埋怨;风筝断线,眼看着风筝越飞越远却毫无办法——无奈。当然最开心的还是自如地牵着线,看着翱翔于天空的风筝与其他小伙伴的一争高下……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心境,学生谈起来时,总是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3.唱风筝,愉悦式表达。关于风筝的童谣不胜枚举,课前学生搜集了不少。他们有的拍着手、跺着脚说着,有的随着伴奏欢快地唱着,还有的跟着轻快的韵律手舞足蹈地跳着。通过观察,笔者发现儿童歌曲《放风筝》特别受到学生的欢迎。当他们在课堂上动情地齐唱这首歌时,每个人都沉浸在快乐与幸福之中,歌声中的风筝已满载着他们自己的故事和欢声笑语……

(二)融通式阅读,品味风筝之内涵

笔者认为,带领学生跨出学科、跨出课堂、跨出学校,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升核心素养。因此,我们的“跨”需要理性回归,需要引领学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

1.读悟结合,不同文体整合,提升理解力。“在朗读中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可贵精神”是《理想的風筝》一文的品读重点。抓住刘老师“亲手制作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精美的风筝”“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感受刘老师的生活情趣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读到“仰望白云,注视风筝自由翱翔时,脸上漾出甜蜜的笑”这句,我们可以追问:刘老师“注视”着风筝在想什么?为什么刘老师脸上会漾出甜蜜的笑?接着,相机补充阅读:读鲁迅先生的《风筝》,学生被文中浓浓的兄弟之情所感动,同时也体会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读古诗《村居》,学生读出了风筝带给儿童的快乐以及诗人的喜悦之情;读清代诗人孔尚任的《风筝》,那个穿红裤子的男孩想要放风筝却苦于无风,手提线索埋怨天公,学生感受到诗中孩童的忧愁、郁闷……学生联系自身体验,体会到开心也好,伤心也罢,童年的生活正是因为这份纯真而无比幸福。

2.问题导向,不同学科整合,提升思维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发展。比如《理想的风筝》结尾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深思,当学生沉浸在作者对刘老师思念的心境中时,笔者因势利导: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那只风筝吗?如果你是作者,你想怎样表达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从整篇文章出发,认为刘老师放飞的不仅是风筝,也是他对美好生活的乐观态度,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有的引用《苏叔阳文集》中的一段话,“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要在这路上挣扎……”表达“我”对刘老师的思念之情;还有的说真想跟刘老师再放一次风筝,并从物理学、气象学的角度分析了如何让风筝飞得更高,想让刘老师看着“我”将风筝放上蓝天,因为风筝满载着理想、希望,还有浓浓的师生情……风筝带来的快乐以及承载着的憧憬,都将永远印在学生的记忆深处。不同学科的跨界整合,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阅读变得更有深度,更具温度!

3.读写迁移,不同内容整合,提升表达力。我们应该让学生在阅读、思考、感悟的基础上,习得写作的方法,这样就会让阅读变得更“实用”。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记述了跟刘老师一起放风筝的场景,同时生动刻画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那么,鲁迅等名家的作品中又是怎样描写风筝的呢?教师相机出示相关语段,让学生习得可以借鉴的名家表达方法。趁热打铁,笔者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最近,我们参加了风筝主题实践活动。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哪一刻是你最难忘的?能不能写下来?别忘了描写出当时的心情哟!”下笔之前,学生交流了各自积累的描写心情的词语和习得的表达方法。因为是亲身经历的,因为有方法的引领,他们文思如泉,将快乐、梦想、幸福融进文字……

(三)整体化育人,传承风筝之文化

1.探索风筝文化。通过小组合作寻访探究,学生对风筝文化的了解不断深入。风筝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出现于春秋时期,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中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如皋的“郭氏风筝”多次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及维也纳国际博览会展出、获奖。如皋风筝制作技艺已被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学生惊叹于家乡风筝的制作技艺以及取得的成绩,带着内心的激动与自豪,认真向风筝艺人了解制作材料、工序,学习做风筝、放风筝……传承家乡的风筝文化,感受如皋风筝就是如皋人的“幸福鸟”,承载着家乡人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美好梦想。

2.策划风筝展销。风筝展销活动以传承家乡风筝文化为主题。展销海报的设计体现了传统内涵与时代气息的融合;展销方案的制定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家长、老师为辅助,多渠道学习借鉴已有的成功展销经验,实地考察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向家乡风筝名家请教学习风筝的来源后,自主动手制作风筝,并邀请专家进行点评,推荐优秀作品参加风筝展销会;展销过程中的解说凸显家乡风筝文化以及展销活动的目的与意义,让风筝载着如皋儿童的爱心飞向祖国西部地区的希望小学……在展销系列活动中,学生通过策划活动、撰写文案、设计海报、考察场地、推销协调等,始终以“语文学习”为圆心,以“学科关联度”为半径,不断夯实语文学科基础,培养语文学科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3.记录风筝印记。从文本的学习到活动的探究,学生有很多关于风筝的印记需要借助笔尖来表达。有的学生在實地考察家乡风筝文化的基础上,制作了关于如皋风筝的短片,通过新媒体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有的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走访名家,深入探究了家乡风筝悠久的历史,撰写了关于家乡风筝的研究报告;有的学生将自己学做风筝、放风筝过程中难忘的瞬间描写出来,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还有的学生将策划、参与风筝展销活动的点滴记录下来……林林总总,学生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华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培养了勇于探索创新、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树立了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

三、“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之反思

1.学生学习的方式悄然转变。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实现学为中心,让学习真正发生”。在“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站在课堂的中心,品悟文字、积累语言、揣摩情感,习得表达的方式方法;他们深入实践探索的最前沿,传承家乡的风筝文化,体验学习的快乐与童年生活的快乐。

2.语文教学的视域不断扩充。特级教师朱爱华说,小学语文姓“小”,但应是“大语文”。这是因为,语文很大,从文字—文章—文学—文化—“以化成天下”,内涵丰富,意义深远。因此,在“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中,课内,学生不仅品读了苏叔阳、鲁迅等名家的“风筝”作品,还以“风筝”为主题积累了相关的古诗词,吟唱了歌曲、童谣,讲述了故事,从中体悟情感,习得表达方法;课外,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物理、美术、劳动、音乐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家乡的风筝文化也随之浸入他们的心田。在跨学科学习中,教与学的视域得到了不断扩充,语文学科的魅力自然彰显。

3.学科育人的效能逐步实现。在“风筝”主题跨学科学习中,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把课堂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求同存异,发展思维。最值得欣喜的是,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访问、策划展销活动、记录风筝记忆等形式,了解家乡的风筝历史,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了活动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增强了热爱童年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也让我们听到了儿童生命成长拔节的声音,从而实现了语文学科育完整之人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磨头镇磨头小学)

猜你喜欢
放风筝刘老师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咕咚”因何加引号?
借助连环画讲故事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刘老师想开小车
幽默的刘老师
放风筝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