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病”对河蟹养殖的影响及防治策略

2023-10-16 06:34窦嘉唯
科学养鱼 2023年9期
关键词:有益菌盘锦河蟹

窦嘉唯,李 杨,郑 岩

(辽宁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辽宁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光合联合创新中心,辽宁 盘锦 124200)

“牛奶病”是河蟹感染二尖梅奇酵母后引发的一种疾病,主要发生在扣蟹到成蟹养殖阶段,可造成成蟹减产50%以上,种蟹越冬死亡70%以上。该病2018 年在盘锦地区发现,随后病区逐年扩大,目前我国北方养蟹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病,以盘锦地区最为严重,2022 年苏州地区也出现了发病报道,已经威胁到了河蟹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笔者从发现“牛奶病”开始,就参与了针对其的防治研究,现总结一些经验,希望能对相关从业者有所帮助。

一、病原

通过对病蟹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鉴定,以及人工回感试验,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确定河蟹“牛奶病”的病原为二尖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bicuspidata)。

该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养殖环境中该病多发于春季扣蟹第一次蜕壳前后、秋季成蟹催肥促熟阶段以及种蟹越冬期间,夏季高温期发病较少。经验分析认为高温季节河蟹体内的免疫机制包括肠道菌群和免疫相关酶活性较高,对二尖梅奇酵母暴发性繁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二、症状

该病发病急,病程短,短时间出现大量死亡。患病早期河蟹无明显症状,仍可正常活动,镜检血淋巴中可见病原细胞,肌肉内脏无明显变化;患病中期河蟹活动减缓,肢体僵硬,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镜检可见病原细胞增多,肌肉、内脏颜色晦暗;患病后期河蟹不摄食,附肢可见肌肉白浊,断肢,肌肉液乳化成白色液体自然流下,打开头胸甲,部分鳃丝变黑,内脏分不清,肝胰脏溶解成乳白色,血淋巴液变成乳白色,如牛奶一般流体物质自然流下。

三、感染途径

该病感染途径较多。检测确定养殖环境包括水中、土壤中都有病原菌存在并且数量与河蟹“牛奶病”严重程度相关。试验确定注射病原菌,投喂患病河蟹肢体,把河蟹浸泡在有一定量病原菌的水中都可以使河蟹感染“牛奶病”。结合养殖经验分析认为养殖过程中病原菌侵染河蟹主要途径:一是河蟹相互打斗过程中形成或其他原因造成肢体损伤,病原菌从创口侵染河蟹;二是河蟹摄食病死蟹,病原菌直接进入河蟹消化道后侵染河蟹。经验证明环境突变引起河蟹应激反应后,会增加“牛奶病”发病概率,笔者认为是应激导致河蟹体内免疫系统异常,降低了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具体原理还有待实验证明。

四、防治措施

目前还没有可应用于养殖过程中的治疗河蟹“牛奶病”的有效药物,结合笔者养殖经验提出以下几点防治措施。

1.选择优质苗种

筛选优质健康苗种,加大检测“牛奶病”力度,避免患病扣蟹投入养殖环境。对预计养殖的扣蟹从源头抽检“牛奶病”患病情况,在扣蟹越冬池塘多点取样,每个取样点不少于30 只扣蟹。检测分直观检测和试验检测,直观检测是指通过肉眼观察河蟹表观体征,解剖观察内脏形态、色泽等判断其是否患“牛奶病”,试验检测包括镜检河蟹血淋巴、组织涂板菌培养法和PCR等分子试验判断河蟹是否患病。通常直观检测可以确诊的扣蟹患病率较高,不建议养殖;试验方法确诊的扣蟹一般处于患病早期,患病率较低,可以选择患病检出率不高于10%的群体进行养殖。选好的扣蟹养殖前要仔细剔除疑似患病和有肢体损伤的个体。

2.做好环境消杀

养殖环境做好消杀工作,并培养有益菌群,定期使用有益菌,保持有益菌的优势地位,抑制病原菌滋生。多名学者试验证明乳酸菌等有益菌可以抑制环境中二尖梅奇酵母的滋生繁殖。养殖环境彻底消杀后培养有益菌,使有益菌始终处于优势地位,能够降低“牛奶病”暴发的概率。另外有益菌拌料投喂也是降低其发病率的有效手段。

3.切断传播通道

缩小养殖单元面积,减少患病河蟹与其他河蟹的接触,切断传播通道。笔者近几年的养殖经验显示,在总体养殖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养殖单元尽量小型化,可以有效限制病蟹的活动范围,降低发生“牛奶病”的概率。

4.药物拌料投喂

定期使用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拌料投喂。二尖梅奇酵母是一种真菌,可以选择一些治疗真菌的药剂拌料投喂。

5.及时清除病蟹

发现有患病症状的河蟹,要及时清除。病蟹是“牛奶病”最直接的传染源,其代谢产物和组织渗出物都会向养殖环境中释放大量的病原菌,同时病蟹往往是健壮蟹攻击残食的目标,其组织被摄食后会造成“牛奶病”的快速传播,所以发现病蟹要及时清除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猜你喜欢
有益菌盘锦河蟹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如何保护肠道有益菌?
母乳喂养是新生儿肠道有益菌群的重要来源
盘锦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交流活动
河蟹“水瘪子”病及防控对策措施
“长江1号”河蟹蟹种培育技术
畜牧业中4种常用有益菌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盘锦人工岛建设条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