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海,瞿海龙,曹海芳,宋宝森,成艳红,史晓雪,王雪红,刘占杰,张铄
(1.易县中医医院易水学派传承工作室,河北 保定 071000;2.易县中医医院心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3.河北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易水学派是中医发展史上重要的流派,为金代张元素所创立,后经其门人李东垣、王好古、罗天益等不断完善发展,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核心思想有脏腑辨证体系、用药归经、脏气法时、重视脾胃、扶持正气等。重温易水学派思想,总结抗疫经验,对今后在抗疫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疗效有着积极意义。本文基于作者本次抗疫的临床经验和体会,结合易水学派思想,通过分析本次疫情中医药参与的一些问题,旨在为以后中医参与抗疫提供参考依据。
壬寅冬季,新冠病毒感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新冠)国内大范围流行,各地中医广泛参与了抗疫治疗,效果显著,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此次抗疫过程中,易县成立了中医专家救治组,全组人员完整地参与了抗疫过程,从疾病初期到康复期,均广泛采用中医治疗,除个体化辨证施治外,还制定了系列协定处方,并对部分病人进行随访。据不完全统计,配合中医药参与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快,重症出现少,病死率低,遗留症状少,充分体现了中医药抗疫优势。
国内本次新冠流行的病毒株是奥密克戎,其致病毒力较前有所降低,虽部分年轻人反应强烈,但总体预后尚可。但是该病毒对高龄或有基础病的人群而言仍有较大冲击力,其中合并肺炎者不少见。加之适值冬季,气候寒冷,尤其北方地区,重症病人多有出现。近期通过观察总结本地区病例,把该病急性期大概分三个阶段:初起阶段,恶寒、头痛、身痛、发热、咽痛、咳嗽,平均1到3天;第二阶段,体温持续升高,咳喘、无痰或少痰,咽干、咽痛如割,偶有呕吐、腹泻,平均3到5天;第三阶段,烧退,留有咳嗽,咽痛,乏力,嗅觉、味觉丧失,纳差,平均7到14天,甚或更长时间。
其中一部分患者第一阶段退烧后无不适症状(轻症),一部分发热伴咳喘持续(合并肺炎),极少数患者出现心悸气短,胸闷,甚或猝死(心肌损伤)。还有一部分患者2周后仍遗留不同程度咳嗽、乏力、纳差、味觉嗅觉消失,1个月后症状不缓解,则进入康复阶段。
纵观治疗,除西医抗病毒、激素、营养支持、辅助呼吸等措施之外,中医大范围参与救治,并取得了可喜效果,再一次验证了祖国医学的伟大。目前中医治疗方法和理念,大致分为几种思路:一是以伤寒六经方为主,二是以温病方为主,三是以宋金时方为主。临床验之均有疗效,如伤寒之葛根汤、大青龙汤、小柴胡汤、麻杏石甘汤、理中汤、四逆汤等;温病之银翘散、三仁汤、达原饮、甘露消毒丹;宋金时方之荆防败毒散、九味羌活汤等。笔者认为其各有千秋,均符合中医思维。临证主要是看证候表现。不同地域、不同体质、不同发病阶段,表现均有不同,当整体分析,辨证选方用药。不论伤寒还是温病亦或是宋金时方,均应重视易水学派的脏腑辨证、顾护脾胃、扶持正气等理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精准用药,才能掌握治疗主动权,取得较好效果。
瘟疫,作为特殊的外感疾病,一直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历史上,中医药学的发展,无不伴随抗疫斗争的实践。张仲景《伤寒论》即是记载东汉以前大瘟疫流行的治疗成果。如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其所记载的六经病症,在本次疫情流行过程中几乎均能遇见,足可验证《伤寒论》之临床价值。明清时期,温病学的兴起,亦是江南地区抗瘟疫实战的经验总结。这一点从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著作中可充分体现,其中的方药至今在热性传染病中仍被广泛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温病学在理论上吸取了河间学派寒凉用药特点,突破了《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创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基于此,许多人认为外感病中宗伤寒、温病者多,而起源于金元时期的易水学派则是治疗杂病突出的流派。其实,研究过中医历史的人不难发现,易水学派也是伴随抗疫过程而形成和发展的,其内在理念无论对于内伤还是外感,均有指导意义。
张元素作为易水学派开山,为金元时期名医,不但系统学习了《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发展,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著名论点,大胆创新,创建脏腑辨证体系,发明药物归经,重视脾胃,提倡养正积自除等观念,形成了独特学术思想,为后世中医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张元素曾为河间名医刘完素诊病,便是应用扶正健脾的方法取效。据《金史·张元素传》记载:“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金史》载:“平素治病不用古方,其说曰‘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自为家法云。”刘完素为河间派开山,比张元素成名早20年,患伤寒自治无效,后被张元素治愈。该记载证实张元素治病重视脏腑辨证,强调扶正祛邪的理念。虽然历史没有记载具体药物,但推测应是健脾益气温阳之品。通过扶持正气,祛邪外出,使病情痊愈。此外,张元素对于外感病的治疗,突破了伤寒六经辨证用药法度,如有汗桂枝,无汗麻黄,改用风类药物发散表邪同时内清里热,从其创立的九味羌活汤组方即能看出其思想。
易水学派重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回看本次疫情中医治疗过程,也带给一些思考。但见发热、咽痛,不分体质,而应用大量寒凉药物,导致正气损伤者不在少数,提醒在治疗过程中一定注意寒凉药物不可过用,中病则止,并需要重视扶持正气。本次新冠初期阶段,针对患者恶寒发热出汗,头痛身痛,咽痛咳嗽,乏力纳差等症状,拟定了新冠一号方,组成:柴胡、黄芩、太子参、芥穗、羌活、苍术、炒白术、僵蚕、薄荷、防风、黄芪、前胡、桔梗、麦冬、杏仁、甘草,高热者加石膏。该方参照九味羌活汤、人参败毒散、小柴胡汤,并进行加减化裁,且多辅以葱姜枣等,顾护胃气,祛邪不伤正,服药一般三天内退热,对缓解初起身痛、恶寒、咽痛、咳嗽起到了很好的治疗作用,甚至阻断疾病进程,药后随访多无并发症。该方立足少阳,外以大量风类药散表邪,内清阳明,中护脾胃,防止邪传三阴。对于多数外感发热疾病,属于体质虚弱、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者均有较好效果。
易水学派重视中焦脾胃。本次北方起病,发生在冬季,多属风寒之邪,或夹燥、夹湿。加之解毒清热药物的广泛使用,脾阳受损者多见。这便联想起张元素弟子易水学派中坚人物李东垣的抗疫经历。《内外伤辨惑论》中记载,李东垣因躲避战乱,在开封行医,值蒙古大军围城,数月后京师解围,城中瘟疫流行,当时医者按旧法治疗(寒凉清热攻下解毒?)多不见效,死亡者众多,于是李东垣独辟蹊径,抢救了大量病人。历史虽未记载当时具体用药,根据推测,应是健脾益气升阳之方法,如其创立的补中益气汤之类。虽然现在我们多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中气下陷、脾胃不足的内伤病,但笔者认为此方本意应是为治疗瘟疫兼脾胃损伤的方剂,所谓“甘温除大热”,对于正气不足,脾胃受损的温热病,确有疗效。回顾本次疫情,许多患者合并腹泻、乏力、出汗、恶心、头晕等中气不足表现,采用补中益气、温阳健脾和胃之法均有疗效。再如许多患者热退两周后仍觉乏力、出汗气短,多以人参生脉散,外加黄芪等药加减化裁,益气养阴,扶持正气,多迅速取效。
对于危重症患者,生命体征不稳,明显阳气不足者,可参考王好古阴证治疗的思路,重用温阳、回阳之品姜、桂、附,或重加参、芪,或可挽救危难。如在病房对于重症以上患者,多静脉输入参附注射液,鼻饲参附汤、参芪汤、生脉饮等,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治疗效果。
易水学派主张脏腑辨证,归经用药,为中医精准化治疗开启了先河。无论外感内伤,均有现实意义。2023年春节过后,新感患者迅速减少,大部分患者进入康复期,多见咳嗽、喘息、白痰,且痰少不易咳出,咽喉不适,乏力出汗,活动气短,心悸,头晕,甚或晕厥,手足发凉,心烦失眠,纳差,胃肠不适,味觉、嗅觉丧失等,其病症表现多样,涉及人群广泛。对于康复期患者,中医参与仍是主流,无论是经方,还是后世各流派之时方,均可择时辨证选用。可以选用伤寒论六经之方,如小柴胡汤、小青龙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乌梅丸等。也可选后世之时方,如补中益气汤、益气聪明汤、生脉饮、九味羌活汤、当归拈痛汤、神术散、参苓白术汤等。但笔者认为最佳方案应以易水学派之脏腑辨证为纲,分别以肺、脾、肝、心、肾之标本寒热虚实不同辨治,结合时令特点(脏气法时),选以经方或时方相结合,灵活化裁。根据五脏功能受损情况,明辨气血阴阳,精准用药,加以调理。如咳嗽少量白痰,日久不愈,伴乏力、纳差、咽干、口苦胸闷者,考虑肺脾肝同病,多用小青龙汤合小柴胡汤加减,加入黄芪、麦冬、石斛等;心烦失眠、手足逆冷、甚或晕厥,多考虑心肝血虚,肾水不足,多以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四逆散等,酌加风类药;如味觉、嗅觉丧失,口干、纳差、乏力,考虑肺脾同病,以健脾、补肺、润肺为主,以沙参麦门冬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为主;如怕冷、腰痛、行走无力、大便溏薄等,考虑脾肾阳气受损,以金匮肾气丸、干姜苓术汤、乌梅丸加杜仲、牛膝为主;如胸闷、气短、心悸、头晕、出汗、怕冷等,考虑心肾阳气受损,痰饮内停,重点温补心阳、温化寒饮,以益气聪明汤、苓桂术甘汤、金匮肾气丸、炙甘草汤、桂甘龙牡汤等加减化裁;如有低热反复、乏力纳差、傍晚或夜间发热明显、舌苔白厚腻、大便不成形者,多考虑肝脾湿热留恋,应以小柴胡汤、三仁汤、达原饮或参苓白术散等加减化裁。
易水学派重视脏气法时,在临证辨治过程中,还要考虑季节、气候、地域、个人体质等因素。如冬季北方多风寒,南方多寒湿,夏季南方多湿热,秋季北方多燥,春季北方多风,南方多风热,应予不同祛邪方法;小儿多纯阳,易化热,应以清为主,但不可过于苦寒;老人多虚多瘀,应注重温补扶正,兼活血化瘀;青壮年血气方盛,以祛邪为主,但中病则止,不可过之;女性以肝为先天,多血虚,多考虑养血调肝之品。还有酒客多湿热,应注意清热利湿等。此外,对于不同基础疾病、不同体质,应顾及邪正消长,精准辨证,量体裁衣,个体化治疗,才能充分发挥中医之优势。
综上,近半年新冠感染虽然轻症居多,但仍具有复杂性。不同阶段、不同季节、不同人群各有不同特点。中医参与治疗上有很大优越性,尤其需拓展思路、集各家之所长。易水学派思想在外感病治疗中有其独特优势,应引起充分重视。本次疫情高峰虽然已过,但各地散发的病例仍然不断出现,未来新的疫情依然可能发生。人类就是在不断与各种疾病斗争中生存与发展。只有深入研究,不断积累经验,最大限度发挥中医优势,才能有备无患,减少瘟疫对人类的伤害,为最终战胜疫情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