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枫霞
(东乡族自治县幸福学校 甘肃 临夏 731400)
针对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结合语文学科特征,通过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的创新,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育人价值,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虽然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但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和方向。因而为促进新课程教育要求的有效达成,小学语文教师应清楚的意识到传统课堂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滞后性,并以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不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优化路径,发挥语文学科综合育人价值,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综合的发展。
虽然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但在以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旧是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未能真正参与知识思考和探索,学习主体性难以体现出来。针对这一问题,在新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提出以学生为中的教学思想,要求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应基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在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逐渐在小学语文课堂得以建立,学生成为了语文课堂的主人,并能主动参与知识探索,获得语文学习水平提升。
小学语文有着较高的综合育人价值,不仅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重要启蒙和奠基作用,还能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精神品质、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1]。不过受限于传统教育思想,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师都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综合发展需求,缺乏相关方面的教学指导,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均衡发展。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综合育人价值,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通过对语文课程中综合育人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层次的教学指导,促使学生实现综合化发展。
教育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需要教育人员根据教育形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尚未意识到这点,教学创新意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并未加强对新课标内容的深入学习,也并未主动对国内外的教育形势和动态进行了解,教育观念更新不及时,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对滞后,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难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教学成效不佳。
教学内容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使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成效。但目前多数小学语文教师都会将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教辅资料等,很少会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2]。这样不仅会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较大局限,也会窄化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科思维,限制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
教学方式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选用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的传授效果。基于小学生年龄的特殊性,他们对于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等授课方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不高。但由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乏教学创新意识,未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积极探索教学方式创新路径,一直沿用传统授课方式,导致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学生所表现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较低,教学成效不佳。
教师的教学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教学理念的影响,如果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一直未能得到更新,所开展的语文教学活动必然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和滞后性。而在新课程标准中包含大量先进的教育指导思想,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深入探究,从中汲取养分,及时更新教学理念。首先,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3]。小学语文教师应基于该教学思想,树立起生本教育思想,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对语文教学进行优化设计,提升课堂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适配性,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并接受到更全面、科学的教学指导,提升语文学习水平。其次,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凸显语文学科综合育人价值。小学语文教师应对语文学科的综合育人价值形成清晰、正确的认知,并根据新课程教育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语文学科的综合育人资源,实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创新,让学生各项方面的能力和素养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实现综合化发展。最后,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体现语文教学的时代性特征。小学语文教师应紧跟教育形势和动态,将最新教学思想和方法引入到语文课堂中,如信息化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促使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保持着先进性和时代性,优化语文学科教学效果。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合理。在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拓展,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主动打破教材局限,积极拓展教学内容,辅助学生高效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完善认知、拓展知识视野。随着我国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持续推动,不仅出现了很多现代化教学技术和手段,还衍生出了很多新型的课程资源,如慕课、微课等,实现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教材,通过网络途径,积极引入网络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比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存在较大概括性和理论性,理解难度较大,极易让学生产生抵触、畏难情绪。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入现代化网络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的视觉化元素,让语文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激发学生知识探究欲,提升教学成效。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文教学为例,虽然课文所使用的语言生动有趣,但由于小学生的认知经验有限,对于课文中所描述的一些场景难以进行充分想象。为此,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途径,获取大量的视觉化素材,如关于植物播种的纪录片等,作为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在课堂授课环节,教师则可以适时展示这些内容,再让学生配合文字描述,对植物播种的场景进行想象。如此一来,则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形成具体、直观的认知,提升学习成效。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学习工具,搜索和整理与植物播种相关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拓展知识视野。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未能采取正确授课方式,极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凸显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思考和探究过程,获取直接学习经验,提升学习水平。因而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需求,积极探索教学创新路径,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强化教学成效。比如,小学生的专注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在课堂上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4]。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授课方式,如游戏教学、故事教学、情境教学等,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教学成效。
以《丑小鸭》这一课文的教学为例,该课文属于经典童话故事,有着较强的故事性和情节性。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一直采取讲授式的授课方式,则会让课堂氛围变得无趣,难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此,教师可以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分配角色、创编台本、完成表演。在通过表演重现课文内容时,既可以让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趣,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内涵形成深刻认知,获得良好学习成效。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中知识点存在较大理论性和概括性,但实际上这些内容都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体现和运用。因而在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意识到语文知识的生活价值,并结合学生的语言学习需求,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运用语文知识创造性的解释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5]。
以《大自然的启示》这一课文教学为例,教师便可以根据课文主题和中心思想,开展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拓展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搜集和整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学习成果展示平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自然知识,以及获得了哪些启示等。在学生展示和分享后,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背景,抛出问题“你们知道世界资源与环境现状吗?你认为应该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生态环境问题呢?”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相互探讨中,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基于新课程教育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路径,有助于语文学科综合育人价值的体现,促使学生实现综合化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新课程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形成正确认知,并从中汲取经验,不断探索小学语文优化路径,促使学生接受到更高效、全面的教学指导,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各项综合能力和素养都能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提升语文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