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

2023-10-15 15:51:15李婷
高教学刊 2023年28期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全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在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具有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课程定位,积极探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路径,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三全育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专业核心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28-0182-04

Abstract: As a core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s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course thinking and government. Teachers should adjus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urse in time,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of thinking and government in the cour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elp students to establish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e socialist values. The teachers should adjust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ourse, actively explore the path of thinking politics in the cours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elp students establish cultural identity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guide them to establish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s.

Keywords: three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core socialist values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这一会议精神确定了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主张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這就为高校教育中如何立德树人明确了方向与路径。《纲要》明确了高校思政建设中的“三全育人”的具体内涵,明确指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把课程思政置于国家人才培养与立德树人的战略新高度[2]。

因此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利用所授课程进行课程思政,守好自己的这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目前我国国内的本科院校已经全面通过分科分专业对学生进行培养,不同学科与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为达成预期的培养目标,不同专业必须根据各自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不同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时均有各自不同的思政内容与思政特点,中国现当代文学属于非常典型的文学课程,《纲要》对于这类课程的课程思政要求与目标有非常明确的要求:“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

那么,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文学院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思政?作为一门经典的文学课程,在课程思政方面有何独特优势?又有哪些实现路径呢?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育人优势

(一)  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大而广

根据《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本科类专业课程的规定,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古典文献学专业、新闻学、秘书学及影视戏剧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程之一。同时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其他文理工农医科等专业均须开设大学语文等通识课程,而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作品是大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学生的受众面来说,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等院校中覆盖面非常广的一门课程,几乎覆盖了所有大学所有专业的学生,因此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利用这一受众优势进行课程思政,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成长为国家与民族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二)  课程性质优势

在课程性质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也独具优势,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文学类课程。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文学首先是作为一般意识形态而存在,和其他诸如政治、法律、道德及宗教等意识形态相似,是对社会的反映,对社会发展有着较大的能动作用。其次文学作为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意识形态,它对于社会的能动作用主要依赖于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独特思考,塑造独特的审美意象,表达作者独特的审美体验,借助于书面语言以文本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从而带给读者以其他意识形态所难以具备与实现的独特的审美体验与快感,以一种非功利的形式实现思想与价值观的引领。作为文学课程,对作家作品进行鉴赏与批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具体哪些作家作品能进入文学史的书写与课程讲授是研究者们经过慎重思考与权衡的,对于学生思想与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是教材编撰者们必须把握的衡量指标。从目前比较流行的几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材来看,能进入教材的都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经典作家作品,这些入选的作品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均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在阅读与学习过程中可以领略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文学课程可以利用这种无功利性的渗透进行功利性的思政教育,以文化人,引领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引领,从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真正实践《纲要》所提出的“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2]。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还是一门史学课程。按照目前学术界的观点,基本认同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起讫点是从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段历史只有短短的三十几年,但却是一段真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其中关于民族的危亡、人民的觉醒、共产党的诞生、工人力量的激荡、进步青年的探索与困惑为这段时间的文学提供一个又一个宏大的话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中关于新中国的建设、共产党人浴血奋战、民族国家的想象与建设等重大主题贯穿当代文学史,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不仅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陶冶,也可以结合这段历史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导与建设,把文学课程、历史课程与思政课程进行完美结合。

(三)  课程基础优势

与其他文学课程相比较,中国现当代文学还具备基础优势。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非常完善,每个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通常已经接受了完整的中小学教育,在中小学课堂中,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选择哪些作家的哪些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是一件关乎人才培养的大事。通过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查阅可以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经典作家作品进入中小学教材的比例非常高,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比较熟悉鲁迅、巴金、老舍、茅盾、曹禺、郭沫若、陈忠实、路遥、余华和莫言等经典作家作品,在思想政治等其他通识读本里也不乏这些作家的身影及其文学作品,因此,对于进入大学学习的大学生而言,在大学阶段继续接受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育有了较好的接受基础,和其他课程相比较而言较少畏难情绪。根据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接受者在进入具体的文本接受过程之前,会因为自身的阅读经验和审美趣味等原因,对于文本将会存在预判与期待。对于结束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中小学时期的阅读经验与积累使得他们在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时具有一定的经验与基础,这将会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一种“部分受挫”状态,一方面课程中部分熟悉的文本与作家的存在能不断唤醒学生期待视野中的知识积累,同时又在不断设法打破他们的期待惯性,在这种学习状态中,学生们既会因为有知识的积累而减少课程学习的畏难情绪,又因为期待视野的不断打破而丰富、欣慰、满足,这种成就感与满足感将会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投入学习与接受状态。

二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为思政课程迈向课程思政,实现“三全育人”目标开启了全新的实践模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实践中,可以从发掘课程思政资源、创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

(一)  充分挖掘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丰富的思政元素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发掘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课程思政是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把握自1917年至21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包括文学思潮、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通过分析鲁迅、茅盾、老舍、巴金和陈忠实等一大批经典作家作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培养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爱国情怀、历史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等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正因如此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任课教师应该在进行专业教学的同时努力发掘该课程中丰富的“思政”元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3],思政课程不再是思政教育的唯一承担者。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2],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正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任课教师可结合专业知识深挖本课程丰富的思政元素。

比如在讲解关于鲁迅先生生平的时候,可以结合鲁迅先生三次专业选择发掘与探索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家国情怀。鲁迅先生第一次专业选择是在路矿铁路学堂学习矿务,选择走科学强国之路,第二次是在日本学习发现日本的“明治维新”的发端是“西方医学”,认为要发展国家、民族的经济,先要使国民有强健的身体,于是选择去仙台学医,走医学强国之路。后来因为幻灯片事件的影响与冲击,使得鲁迅认为“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4],于是有了第三次专业选择弃医从文。鲁迅三次专业选择都把自己的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且专业跨度非常大,这种爱国主义与民族情怀是值得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好好学习与思考的。

(二)  课程理念重新定位,把思政育人理念融入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课程教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是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之一,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中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中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的知识覆盖范围包括中国文学知识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课程设置中明确中国现当代文学为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因此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高校更多的是把专门课程定位为专业基础课程。但是随着时代背景与育人要求的新形态,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2]。因此担任此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认真领会《纲要》精神,对课程性质进行观念转变,不仅要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当成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更要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打造成“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类型,进行课程类型的转型,确保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引导与教化,利用文学课程的优势,以文化人,最大程度达成育人目的。

(三)  转变教师角色定位,打造专业培养和思政育人复合型教师角色

既然课程性质不再拘泥和满足于传统的专业教育,那么作为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必须迅速地进行角色调整,打造专业培养与思政育人复合型教师。在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培养进程中,专业教师更倾向于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而把思想政治的引领、价值观的导向等看成是思政课程的职责。在当今“三全育人”视域下,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应该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文学课程更应该利用文学具有的审美特征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与引导,专业教师须转变自身的角色,完成专业培养和思政育人复合型教师角色的转型,与思政课程共同协作共同承担思政育人的时代重任。

(四)  打破教材限制,重写教学大纲,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政专题大融合

教材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元素与教育传播载体,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的编写体例体现了编者的文学史观,因此到目前为止,大中院校所使用的专业教材均为各高校依据编者的文学史观进行编写的体例各一的教材,这些教材均未能在教材中开辟专门的课程思政模块。对于一门专业课程教材来说,开辟课程思政专章专节一方面很难实现,另一方面也非必要。但是对于课堂讲授来说,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打破教材界限,重新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开辟课程思政专题讨论,比如可以开设爱国主义诗歌专题。在五四时期,有许多诗人曾经留学海外,他们在出国前后都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比如郭沫若、闻一多、蒋光慈,这三位诗人在国外留学时创作的诗歌中均表达对于祖国美好的想象与祝福,如郭沫若的《炉中煤》把心目中的祖国比喻成“年轻的女郎”,蒋光慈在莫斯科做着“新梦”,闻一多在美期间以“红烛”自喻,借着红烛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他要如红烛一样照亮沉睡的中国,这些诗歌无不充满强烈的炽热的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但是在回国后,郭沫若在《星空》里把自己比喻成受了伤的勇士,闻一多把祖国比喻成一潭“死水”,蒋光慈的诗集名叫《哀中国》,诗人们从回国之前因着时空的距离对祖国抱有美好的憧憬与想象,但是回国之后满目疮痍的现状让他们不能再在梦中徜徉,面对现实他们的诗作一改之前积极乐观豪情满怀的姿势,呈现出低沉、消极甚至绝望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是一种更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彰显,但是爱国主义是一根红线,贯穿他们创作的始终。

(五)  突破授课地点限制,打造沉浸式教学模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与当地实际条件相结合,创造机会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参观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相关的教育基地,带领学生进行沉浸式教学,让学生实地进行考察,切实体会作家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人文教育。比如在笔者讲解沈从文的系列作品时,通常根据实际教学安排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参观沈从文故居,切身领略边城湘西的风土人情,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从而更真切地感受沈从文对湘西乡土的描写,引领学生养成向善向美的品德。

(六)  利用“互联网+”模式实现教学资源大融合

传统的授课方式必须借助于学校、教室、课本和教师等实物载体,这使得课堂讲授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没有教室与学校等建筑物的存在,课堂教学无法进行,没有老师,课堂教学更是空中楼阁。但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虚拟空间进行,教学资源也可以进行整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借助“中国大学 MOOC(慕课)”“超星”“爱课程”等学习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大融合,打破校园“围墙”,使得地方院校的学生也可以享受一流院校的一流师资与教学资源。在课后辅导中,教师也可利用微信、QQ、腾讯会议等社交平台加强沟通与交流,学生通过平台与学习群及时反馈问题,教师及时解惑,分享课程资源,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进行隐性与实时引导。

(七)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平台,巩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大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是进行课程思政的重要平台与资源,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大可以与课外活动平台合作,巩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如笔者所在院校的读书协会与话剧协会定期展开活动,相关课程教师可以担任协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创编活动。比如话剧协会可以依据鲁迅先生的小说文本《药》进行话剧改编,通过剧本改编与舞台演出领略鲁迅先生为寻求拯救民族的“药”而不断探索的爱国之情。此外还可以利用好其他各种院系活动,如各种征文活动、舞台演出等巩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

民日报,2016-12-09.

[2] 中华人民国内各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J].社会主义论坛,2017(3):4-5.

[4] 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民国时期湘籍文人新文学讲义撰寫与新文学学科发展研究”(XSP22YBC208);邵阳市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孙俍工中国新文学创作与新文学教育思想研究”(21YBB31);邵阳学院校级教改课题“‘三全育人视域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改革路径研究与实践”(2022SZJG33)

作者简介:李婷(1976-),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中国现当代文学三全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圣经》文学价值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考试周刊(2016年51期)2016-07-11 17:21:24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民俗学意识表达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求知导刊(2016年6期)2016-04-06 00:31:25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7期)2016-04-01 09: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