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 促进深入思考

2023-10-15 06:22杨琳琳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有效对策问题情境创设

杨琳琳

【摘要】问题是貫穿一节课堂的“灵魂”,有着“启思、增智”的作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初中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能够引发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全方位思考,激活他们的大脑思维,促使学生结合自己所学来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因此,笔者采取了文献分析与行动研究的方法,在搜集、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立足自身的教学实践探索,首先分析了创设问题情境的特征,然后探讨了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意义,最后从“构建趣味问题情境”“构建生活问题情境”“构建开放问题情境”“构建启发问题情境”四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有效对策

数学教师是问题情境的“构建者”,而学生是问题情境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必须考虑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基础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提高问题与其认知程度的匹配度,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也就是说,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构建相应的问题情境,确保情境的创设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发、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对数学知识进行循序渐进的建构和内化,令初中生的思维受到启迪,使他们养成乐于思考的优良习惯,与此同时促进其分析、解决问题等关键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特征分析

(一)趣味性

教师如果采取“口头讲述”的方式给学生提出问题,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单一、枯燥,难以调动他们思考的热情,也会让数学课堂丧失应有的活力,降低教和学的效率.而问题情境则倡导教师将具体的问题放置于某个真实、生动的情境中,给学生带去一定的感官刺激,从而引导学生思考,把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情境上,让其主动对问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激活他们的个体思维.所以说,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自由的思考环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大脑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在此过程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乐趣,逐步增强问题意识.

(二)可接受性

这里的可接受性特点主要是指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情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倡导教师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来设计难度适宜的问题,确保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问题过于简单或者是太难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问题情境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其可接受性的特征有利于为学生的数学探究和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服务,转变初中生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中心”,让学生收获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能力的提高.

(三)开放性

开放性是问题情境中最不可或缺的要素,要想促使初中生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需要为他们提供开放、自由的探索空间,以彰显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性,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提高参与度的同时让学生站在更为广阔、更为多元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解决相关的问题,确保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可以走出课本,摆脱课本的局限性.开放性的特征要求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他们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方式,在不断分析、探讨的过程中找出最佳的问题解决办法,从而使他们的思维更为发散、活跃.

(四)启发性

促进初中生对课堂问题的主动思考是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构建问题的核心,主要目的是通过问题情境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有效思考,让他们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其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数学知识,也能获得综合能力的发展,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效能.因此,问题情境有着“启发性”的特点,可以令学生的思维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深化其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使他们的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得到充分锻炼.

二、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问题为主线

基于问题情境创设的初中数学教学就是以各种问题为主线来设计教学活动,在课堂上学生需要对问题展开分析、探讨,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进一步内化新知识.教师要做的就是围绕学情来设计能够反映知识本质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习得知识.

(二)以学生为主体

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来开展,教师要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学情及已有基础,进一步扩大学生学习、思考问题的自由度,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索,使他们从以往知识的“被灌输者”向问题的“建构者”转变.

(三)以教师为主导

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需要以教师为主导来完成的,教师变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创设出符合学情、可以体现知识本质、富有趣味的问题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指导,在保证其应有探索空间的基础上提高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三、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如果教师长期采取单一的讲授法提出问题,就会让学生很快厌倦数学课,口头讲述的提问方式让数学课变得没有趣味,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丧失对数学课的热情.而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改善这种现象,别具一格的情境往往可以刺激初中生的多重感官,引起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关注,让学生对精心设计的问题产生“想要了解更多”的意愿,从而提高其深入思考、探究的主动性.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数学课堂,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他们的课堂体验有着很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课上创设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较大的意义.

(二)有利于促进生生有效互动

学生的合作探究也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培养初中生的合作意识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创设某个问题情境之后,鼓励学生和同伴合作对问题展开分析、交流和探讨,为他们提供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在数学课上的参与度,使学生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解决某个问题的任务,一方面可以快速实现教学的目标,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优良意识.

四、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創设的有效对策

(一)构建趣味问题情境,提高兴趣引发思考

要想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加强对现代媒体资源的灵活利用,借助图片、音频或者动画等多种形式向学生呈现问题,这样一来可以把教材中枯燥、死板的文字符号变成更为形象、生动的内容,从而给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带去较大的刺激,吸引他们对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兴趣,并引发他们对问题的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构建趣味、生动的问题情境,把问题以更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在信息化的情境中对问题展开多方位的建构与思考,转变学生以往对数学问题消极、抵触的情绪,让他们更“乐于思考”.

例如,在组织教学“相似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几幅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并在这样的媒体情境中提问:“同学们,从图片中你能发现些什么?你能对观察到的图片特点进行归纳吗?”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他们将精力都集中在图片上,开始分析它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一说什么是相似图形,进而使他们亲自得出相似图形的概念.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高,保持着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了快乐的学习体验,能够更主动地思考.

(二)构建生活问题情境,唤醒经验增强理解

新课标提出了“生活化”这一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处的生活进行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促使他们结合自身的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体会数学学科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令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这门课程是大有用处的.因此,教师应把生活中的素材和资源引入课堂中,为学生构建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熟悉的现象或问题展开分析、探究,此过程可以增强数学课的生活气息,同时有利于唤醒初中生的已有经验,促使他们结合亲身经验来分析、思考情境中的问题,提高问题解决的实效性.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学生已有经验向未知经验的有效过渡和衔接,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知识铺垫.

例如,在组织教学“图形平移”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引入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包括飞机运行、滑滑梯、乘坐电梯、滑雪等,让学生从生活现象中理解“平移”运动的特点.接着教师针对滑雪的现象向学生提问:“如果滑雪运动员从A点滑到B点,在这段滑雪过程中,她的身体移动方向如何?头部、腿部、脚部和滑板的移动距离是相同的吗?”在这样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对平移的深度思考,使他们结合这个现象来得出平移的概念,从而促进其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再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教师就结合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旋转现象来构建相关的问题情境,这些现象包括:运行中的摩天轮、转动的大风车等,要求学生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进行分析,思考以上现象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尝试说出这些事物运动的相似规律,使他们循序渐进地发现“旋转”运动的特点.接着,教师又在这样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风车、摩天轮在转动过程中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发生了变化吗?”借此升华学生学习图形旋转的体验,同时优化了“教”与“学”的过程,增强学生对“旋转”现象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把握.

(三)构建开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数学思维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修订与完善,如今的教学更倡导突出学生视角,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所以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探索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宽松、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可以大胆地思考、与同伴展开合作交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散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从以往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进行转变,在课上为学生构建开放的问题情境,既可以让学生独立分析,也可以鼓励学生与同伴合作探讨,发挥集体的智慧来探寻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发散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程度的锻炼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视图”时,教师可以联系语文学科中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来构建问题情境,激活初中生的已有经验,让他们结合之前所学说一说“作者是如何观察庐山的”.由于这首诗小学就学过,学生很快就能说出是“横着观察、侧着观察、远着观察、近着观察、山中间观察”.这样的问题情境不再局限于数学这一门学科,而是与语文学科相整合,体现了跨学科的开放性.开放的情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从诗句中提炼出本堂课要学习的知识,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

(四)构建启发问题情境,打开思路解决问题

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是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构建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较大的启迪,让他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数学是一门以问题探究为载体的学科,具有较强的探究性,教学目的不单单是让学生掌握教材中既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探究能力等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从而增强数学课程的育人效能.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构建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某个问题展开不断的探究,使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挖掘数学知识的本质,逐步打开初中生的思路,使他们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提升.

例如,在组织教学“二次根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针对本班学生的学情,在课堂上给学生设计了从易到难的问题串,帮助学生逐渐进入探究二次根式的情境,问题如下:

(1)你认为什么样的数才会有平方根?

(2)什么数会没有平方根?

(3)你能说出什么式子可以称为二次根式吗?可以举一些例子吗?

(4)a中的a叫作什么?它的取值有什么要求?

(5)请你思考a是一个怎样的数?它比0小吗?

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渐入佳境”,在问题串情境中对上述问题展开了多角度的分析,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之后,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抛出问题:“你能根据刚才的思路和回答总结出二次根式的特点吗?”某名学生是这样归纳的:“我觉得二次根式必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根指数必须是2,其次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在问题情境的启发下,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二次根式的特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握知识的内涵与本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手段来缓解、消除学生对数学课程的畏难情绪,针对学情构建各式各样的问题情境,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置于丰富的情境中,从而引发学生的关注和好奇,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当中,在问题的驱动下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问题解决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倩倩.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运用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32):126-128.

[2]徐会杰.关于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与教学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22(23):67-68.

[3]魏育玲.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情景创设策略[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2):52-54.

[4]李秀丽.构筑多彩数学世界,领略精彩数学知识———浅谈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有效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02):89-91.

[5]朱万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创设问题情境的应用实践[J].新课程,2022(09):77.

猜你喜欢
有效对策问题情境创设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房地产土地拓展模式的探索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