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典诗文意象教学实践

2023-10-15 15:36:25钟志敏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9期
关键词:王羲之古诗文意象

钟志敏

摘要: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以“惠风”写春风和畅,展示魏晋文人陶醉于自然之美、超然物外的清雅心境。此次师生活动从引导学生追溯“惠风”一词的源头入手,展开对中国古典诗文中“春风”意象的深入理解,师生共同感知“惠风和畅”流露的魏晋风度,在素淡的山水自然之景中,品读生命本真价值。学习过程打破以翻译为主、单篇解读的古诗文教学传统,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古典诗文教学新实践。

关键词:意象 王羲之 惠风 古诗文 课堂教学

古典诗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情感培养和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但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缺乏以一带多的组合拓展,缺少古今贯通、关照生活的情景体验,陷入“低效率”“乏深度”的困境。在古诗文的情境理解上,“意象教学法”能有效拓展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本文立足于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以《兰亭集序》中“惠风”意象的探究学习,打通古诗与古文的壁垒,通过“组合拓展”“取象造境”“考证思辨”等策略,拓展意象教学的深度,以诗文之象的搜集、解读、考证,串联起古典诗文意境的群文鉴赏,以整合拓展的方式,深入体悟思想情感,厚植文化底蕴,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王羲之挥笔写下《兰亭集序》,其文笔萧疏逸朗,清淡高远。笔者执教此篇,让学生结合课本注解疏通文意并批注疑惑之处、会心之处。课堂穿梭间,有学生提问:“王羲之以‘惠’字写春风和畅。‘惠风’一词,是其首创吗?”笔者借此契机,发布“从古诗文里望春风”的研习任务。引导学生以意象为抓手,实践以一带多、贯穿古今、关照生活的研究路径,打开古诗文品读之窗,徜徉诗文妙境。

学习任务:1.搜集有关“风”的词语与别称,并品读。2.古典诗文中,诗人尤其钟爱写春风。请搜集整理诗句并作赏析。3.王羲之以“惠”字写春风和畅。“惠风”一词,可是其首创?请搜集资料,略作考证,并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文学短评。

笔者围绕以上学习任务,结合课堂开展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意象教学为支点,进行组合拓展、取象造境、考证思辨,呈现这场师生自由畅快的“惠风”漫谈。

一、组合拓展,连缀出新——落笔生风,气象万千

中国古典诗词中,诗人常以景为载体,以眼之所见抒心中所感,以景造境,以景寓情。比如意象“风”,诗人观物取象,在对风的描摹时,又不约而同地赋予其神秘感、飘逸感。《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大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凭借的都是神奇缥缈的风力。李白诗云:“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苏轼《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中国文人丝毫不吝惜于表达对风的崇拜与爱慕。“言不尽意,立象尽之”,教师以课文为抓手,让学生从熟悉的篇目出发,从生活体验出发,逐步拓展,初步感受“风”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意象不断推陈出新的连缀与发展,感受意象所寄托的诗人丰富的思想情感。作者情思不同,心境有别,在意象的连缀构造上也就各有千秋,可谓落笔生风、气象万千。

课堂片段:

生1:古代诗人笔下风的组合丰富多样。有“晨风、晓风、晚风”,以时间为类;有“春风、夏风、秋风、冬风”“东风、南风、西风、北风、朔风”等,以季节为类;有“和风、阴风、微风、冷风、轻风、凉风、暖风、疾风、飙风”,体现风的强弱、冷暖;有“江风、松风、杨柳风”,将风与另外的自然意象进行组合,更显情致。每一对词素的新组合,都呈现了汉语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生2:我们小组搜集了有关风的雅称,《尔雅·释天》记载:“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⑴《吕氏春秋·有始》记载:“何谓八风?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飂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⑵又如,以“灵猋”“扶风”称暴风,用“南薰”称南风,用“松吹”称松风,用“晴飔”称晴日的凉风,用“鲤鱼风”称秋风,用“杨柳风”称春风。这些雅称,风雅别致,体现中华文化之美。

生3:我们着力于连缀后意象的鉴赏,如“金风”。宋代词人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久别的情侣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秋景纯美,情意绵长。“金风”,指秋风,却无肃杀凄凉之感,“金风玉露”意象柔婉,写出重逢的欢愉。再如“长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人志不畏艰,只盼扬起征帆,乘风破浪,远征碧海。又如“高风”,许月卿《遇黄先生》“淡月一帘清坐处,高风千载慨歌中”,此时的“高风”喻指高尚的的风操修养,是对高风劲节、高雅情怀的仰慕。又如“松风”,清朝姚鼐《题张篁村万木奇峰图》诗:“松风远自云中起,摇荡云光山色里。”松林之风,读起来颇有几分清爽飘逸的品格。

诗人们将“风”与另外的自然意象或者形容词进行组合,不断推陈出新,使诗歌形象更加鲜明,呈现出不同的意境之美。风可以有温度,如“暖风”;风可以有颜色,如“金风”;风可以有气味,如“香风”。当“风”有了新的连缀,新的词素也就拓展了意象的内涵。诗歌创作是传承,也是创新,象生于意,意尽于象。师生从意象的搜集中,既可感知意象在古诗文中的发展、演变、创新,也可以感受中华民族高雅的审美内涵与文化取向。

二、取象造境,知人论世——笔底春风,情韵悠长

诗人常以取象造境之法,寄托情懷,通过情与景的结合,使诗歌景因情显,情因景真。赵昌平先生认为:“诗中的意象,不是指单个的名词或名词词组,而是指某种整体性的,经过诗人取舍整合的内蕴情志的境象。”拿“春风”意象来说,一缕葳蕤灵动的春风,荡漾在诗人笔间,或寄相思,或抒忧怀;或喻希望,或吟愁苦;或渲悲凉,或展豪气……始终是诗人主观情思和客观景物紧密相连的载体。鉴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意象置身于诗文的情境之中,身临其境的走入诗人的情感体验,也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人生经历与思想状况,深度把握诗文内涵。

课堂片段:

生1:我说“杨柳风”,南宋诗人志南《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是一位超然自得的僧人,他在微风细雨中自在漫步。这让我联想到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时“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泰然自在。苏轼以“料峭”写春风,感觉到人生风雨的微冷,继而在“山头斜照”时,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苏轼的超然物外是一种饱经磨砺后的人格境界;志南和尚笔下,春风不寒,杏花怒放,细雨沾衣。杨柳枝拂来的和风,令人心旷神怡,诗的禅趣尽在“吹面不寒”的“春风”里,让读者感受那清柔恬淡的生命春天。

春风既有志南笔下的“不寒”,也有苏轼笔下的“料峭”,诗人身份不同,人生遭遇不同,诗境便有别。学生在品读鉴赏中运用联想法、类比法,在不同的诗境中畅游,体现诗文积累的厚度与鉴赏品读的智慧。

生2:我读到春风带来的绿意与希望,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温柔的春意,在春风带来的花草香里荡漾,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暂居之喜,让诗句一洗沉郁顿挫之感。

生3:唐代诗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让我联想到《红楼梦》中薛宝钗咏柳絮时写下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春风是诗人心中渴盼的时机,是浩荡的皇恩。“春风得意”,体现了孟郊登科后称心如意的舒畅痛快!

师:唐代诗人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暮雨不知涢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同学们怎么理解“春风只到穆陵西”的含義?

生1:从注释看,古穆陵关,位于今湖北麻城西北。从地理位置看,春风怎么会在此止步呢?我虽不太理解,但从“知人论世”的角度揣摩,应与安史之乱的社会背景有关。

生2:诗中有花开花落,可见并非是自然界的春风不至,而是安史之乱让老百姓深受叛军兵扰之苦,不得安宁。

以知人论世助力意象与诗意的解读,是古典诗文鉴赏的妙招。刘长卿笔下的“春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政治气候,暗喻朝廷的恩泽只到穆陵以西,与《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生4:在古诗词中,春风也常常与离别、相思、人世变迁有关。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春风见证人生无奈的悲欢离合。姜夔《扬州慢》有“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之句,金兵铁蹄蹂躏后的扬州城,空寂萧条,蕴含着诗人沉重的故园之思、故国之痛。

生5:朱自清《冬天》说,“从此我的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故乡是世界上最温柔的怀想,它远远矗立在心头,我在古诗词中也读到这样的情感共鸣。诗仙李白《洛城闻笛赋》“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的羁旅之愁伴随春风,把思乡之“笛声”传入故园。

“诗贵真”,诗人以生花妙笔深情吟咏,春风也滋养着诗人生命的浪漫气息,寄托着复杂多样、引人深思的文化意蕴。古典诗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深入探究、记录、思索语文学习的所学所思,品读意象与意境构造的细微处,观景于心,悟境于情,体会意象中承载的沉甸甸的情思。诗人取象造境,读者便要以意索之,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探索朴实自然的古诗之魂。

三、考证思辨,双向汇流——惠风满袖,和暖清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注意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思维,发掘适合的篇目与话题,让学生有依据、有条理、多角度提升思辨品质。教师在古典诗文教学中,可以疑带解,以小切口带动大提升。如在古诗文教学中,字词翻译是一大难题,学生普遍觉得生涩、枯燥。教师可将字词的注释、考证与思辨相结合,指导学生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义的资料,有依据、有逻辑地进行文化研讨,既有助于诗文的翻译理解,也能涵养审美与鉴赏力,全面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与探究能力。

课堂片段:

师:王羲之以“惠”字写春风和畅。“惠风”一词,可是其首创?请同学们展示搜集资料,略作考证,撰写文学短评。

生1:我们小组考证的是“惠风”意象的形成轨迹。在搜集考证中我们发现,百度百科等网络资料普遍出现“惠风,最初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的错误说法,需要勘误。早在王羲之之前,汉张衡《东京赋》:“惠风广被,泽洎幽荒。”三国魏曹植《九华扇赋》:“随皓腕以徐转,发惠风微寒。”三国魏嵇康《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五》:“穆穆惠风,扇彼轻尘。”魏晋左思《三都赋》:“蕙风如薰,甘露如醴”……诸多作品中已经出现“惠风”这一诗歌意象,以上可作为考证的资料佐证。在众多使用“惠风”意象的诗句中,王羲之以“和畅”凝练的概括“惠风”特点,深受后世喜爱。文辞精妙,再加上《兰亭集序》的知名度,抑或是“惠风,最初出自王羲之《兰亭集序》”错误说法的来源。

生2:我们小组考证的是“惠风”意象内涵的成熟发展。张衡《东京赋》:“惠风广被,泽洎幽荒。”以“惠风”喻指“仁爱、仁政”。曹植《九华扇赋》:“随皓腕以徐转,发惠风微寒。”竹扇扬起的“惠风”,香气冉冉,清沁舒爽。嵇康《琴赋》:“清露润其肤,惠风流其间。”诗人以“清露惠风”寓丝桐之妙,显得静谧清闲。嵇康《四言赠兄秀才入军诗·其五》“穆穆惠风,扇彼轻尘”,依稀可见嵇康风光霁月、清新脱俗之心。魏晋左思《三都赋》“蕙风如薰,甘露如醴”,春风柔和温暖,让人沉醉。诗人们笔下的“惠风”所具有的“柔和、温暖、清逸、喜乐、脱俗、仁爱”的意蕴,与王羲之笔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中“惠风”传递的“和畅”是一脉相承的,以“惠”写风,非常符合王羲之平和自然、简淡玄远的文学风格。

学生在大胆质疑,搜集考证中,实现古诗文意象的充分解读,既追溯了意象的生成与发展,也积累了意象的常见内涵。面对海量的网络知识,我们要去伪存真,勇于探究,方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让语文学习既充满诗意之美,也充满思辨之美。

师:文字的淡雅,正是作者淡泊性情的体现。魏晋时期,文人喜欢游历山水、寄情自然,同学们可结合魏晋风流,更深入地谈谈对“惠风”情韵的理解。

生3:“惠风和畅”是王羲之的生命感受,洋溢着温暖、清和、舒畅之感。王羲之认为无论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有知己可畅谈胸怀抱负;抑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寄情于物不受约束。人生充满快乐和温暖,若有“不知老之将至”的生活之乐,又何须苦陷“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哀叹。

师:你们对“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怎么理解?

生4:从“虚诞”“妄作”可以看出,王羲之對“一生死”“齐彭殇”的论调毫不掩饰的持批评态度。与其追逐生命流逝的脚步,聆听生命叹息,不如用浓墨尽情书写生命的诗章!王羲之审视古今的视野是宏大的,思想更具积极意义。

师:同学们看看王羲之笔下的风景,有何特点?

生5:文中之景仅有山、水、竹、天、风,写景清淡雅致,王羲之留恋山水形胜,但笔端喜悦之情并不过分流露。在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中,我感受到陶醉于自然之美的舒爽优雅。

在素淡的山水自然之景中,师生品读到生命的本真价值。魏晋文人亦从山水自然中发现生命本真之美,超逸洒脱的用“一觞一咏”来碰撞人生的灵感,探索人生的价值。魏晋乱世,亦有本真、从容的存世姿态。“惠风和畅”,正是这种存世姿态的体现。

《兰亭集序》文美字妙,气韵生动,教师打破常规古诗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追本溯源,以“意象”为支点,打破古诗文单篇教学、翻译式教学、被动式学习的桎梏;以对有关“风”雅称的搜集整理,引导学生注重意象的组合拓展、连缀出新;以“春风”意象的品读,完善知人论世、涵咏诗境的方法;以搜集考证“惠风”意象的生成与发展,感知“惠风和畅”流露的魏晋风度,感知诗人笔下的诗情诗境。笔者认为,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是诗意课堂,是倾听课堂,是思辨课堂,教师要倾听学生心声,善思善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助力学生人文情怀与文化底蕴的厚植。

参考文献:

[1]郭璞注.周远富,愚若点校.中国古代语言学基本典籍丛书──尔雅[M].北京:中华书局,2020.

[2]陆玖著.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吕氏春秋[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杨时雨.新课标下初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的衔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王羲之古诗文意象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王羲之 兰亭序》
中华诗词(2017年4期)2017-11-10 02:18:50
王羲之书兰亭序
中国三峡(2017年2期)2017-06-09 08:15:26
《王羲之 丧乱贴》
中华诗词(2017年11期)2017-04-18 09:02:21
王羲之品尝牛心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