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军 张超 闫莉
摘 要: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根基和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历史贡献。20世纪9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东北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历史包袱沉重,主导产业衰退,企业亏损严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为化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决策。2003—2012年是东北振兴第一个十年,东北地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采取一系列具体举措,集中解决了一些突出问题,东北振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013—2022年是东北振兴第二个十年,东北地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爬坡过坎、攻坚克难、扎实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取得明显成效。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应以中国式现代化为引领,敢于担当和作为,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东北振兴;东北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3)09-0053-14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国现代工业的根基和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历史贡献。2003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决策,为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开拓了前进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深入推进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东北地区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东北进行考察,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新征程东北振兴新突破指明了方向。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对于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2003—2012年:东北振兴第一个十年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以“一五”“二五”时期国家集中建设重点项目为基础、国有重化工业骨干企业比较集中、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产生重要支撑作用的产业基地。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雄厚的产业基础、完备的基础设施以及众多国家重点项目,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和国防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大量钢铁、煤炭、原油等战略产品,承担了支援全国建设的重任,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和人才技术支撑,有力推进了国家工业化和改革开放进程[1]。
(一)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的东北地区,在市场经济大潮下,主导产业衰退,历史包袱沉重,技术设备老化,企业亏损严重,工人大量下岗,社会稳定问题凸显。曾经创造辉煌的老工业基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形成了所谓的“东北现象”。为化解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突出矛盾,国家先后采取大规模技术改造、国企三年改革脱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等措施。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印发,标志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正式启动。该文件详细阐明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任务,是指导东北振兴的纲领性文献。
党中央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后,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加上地方配套文件,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出台《关于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支持东北振兴的专项规划,包括《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合作纲要(2009—2018)》《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等等。这些文件紧紧围绕东北地区国企改革、装备制造业发展、企业分离办社会、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不良贷款处置、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问题,推出一系列专项措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進一步完善了东北振兴战略政策体系[1]。
(二)东北振兴重点解决的突出问题
东北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历史机遇,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推进振兴发展的具体举措,实施一系列地方配套政策,集中力量解决制约东北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施豁免历史欠税、减免银行欠款欠息、剥离不良资产、核销呆坏账等政策,减轻债务负担;实施增值税转型、所得税优惠、降低资源税税额标准等政策,减轻税负;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把企业办的中小学、医院等移交政府主管部门;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使扭亏无望的企业平稳退出市场。二是解决体制性机制性问题。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非公经济参与国企改制重组;支持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建成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重要平台。三是解决结构优化问题。重点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国债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支持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解决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全面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改造工程,实行土地使用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优惠政策,支持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整治。五是解决改善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率先开展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促进国企下岗职工向失业并轨,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支持东北地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等等。
(三)东北振兴第一个十年取得重要成效
自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启动实施,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经过10年探索实践,东北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1]。
一是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03—2012年,东北地区工业经济止跌企稳回升,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三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2 700亿元增加到50 400亿元,10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1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个百分点,其中辽宁在全国位次由第8位上升至第7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6%,比前10年年均增速高出14.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高达2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5.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5個百分点。
二是体制机制改革步伐较大。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重要进展,90%以上的国有企业实施公司制股份制改造,百余家大型骨干企业实现战略性重组,通过整合重组、企业上市、政策性关闭破产等形式,剥离不良资产3 110亿元,企业活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12年,东北三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分别达到64%、50.8%和51%,分别比10年前提高17.7个、21.1个、19.3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就业岗位70%以上来自非公企业。同时,政府职能加快转变,行政审批权限逐步下放,综合配套改革顺利起步。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工业支柱产业率先增长,汽车等产业集群化态势明显。辽宁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6.7%;吉林汽车产销量实现双倍增长,铁路客车和轨道客车产量跃居国内第一位;黑龙江装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能力明显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粮食生产为全国作出重要贡献。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03—2012年辽宁、吉林两省服务业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2.1%和12.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比重达到17.8%。
四是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辽宁实施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吉林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为标志,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黑龙江围绕“八大经济区”布局,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等区域内重点建设11个国家级开发区。三省区域合作机制逐步形成,资源枯竭型城市突出问题有效缓解。
五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三省分别出台鼓励创新发展的政策,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和区域创新环境。相继建成40余个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创新发展基地,包括辽宁本溪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吉林光电子产业基地、黑龙江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多个大学科技园。
六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能源建设方面,新兴可再生能源得到快速发展,建成东北第一座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并已并网发电。交通建设方面,三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万公里,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连接东北三省的哈大高铁顺利建成通车;长白山等一批新机场建成通航,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9亿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建设。水利建设方面,投资兴建一批重点水利工程,防洪供水能力明显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七是社会民生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国企下岗职工顺利实现并轨,各类保险全面建立,并初步实现全覆盖,最低保障、新农合等制度进一步完善。通过政府购买等途径,实现了就业与再就业明显改善,同时建立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机制。辽宁城镇登记失业率降低至4%以下,低于全国水平。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成效显著,普通高校学生规模持续增长,教育经费投入成倍增加;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30%,万人卫生医疗机构人员数上升幅度较大。安居工程成就突出,辽宁率先开展大规模城市棚户区改造,吉林通过“八路安居”工程使1/4人口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黑龙江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三省累计投入超过1 700亿元,对各类棚户区改造达到2.9亿平方米,共惠及居民460万户、人数超过1 460万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辽宁、吉林、黑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1倍、1.8倍和1.6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2倍、2.2倍和2.2倍,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八是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加强。10年间,三省森林覆盖面积大幅增加,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蓄积量大幅提高,森林覆盖率达到38.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湿地保护体系基本形成,沙化和荒漠化初步得到遏制。辽宁和黑龙江治理沙化土地和水土流失面积达2 423万亩,退耕还湿和草原恢复工程312万亩。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严格环境准入制度,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完成国家下达指标。三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下降,水污染防治效果明显,松花江、辽河流域部分指标好转,劣五类水体全部消灭。
实施振兴战略第一个十年,东北地区抓住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的机遇,通过发挥重化工业的比较优势,挖掘潜力、顺势而为,加大投资力度,使传统优势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主导地位得到巩固,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体现了东北振兴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必须持续深入推进加以解决。
二、2013—2022年:东北振兴第二个十年取得明显成效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开始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东北振兴正式进入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东北考察,就东北振兴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扎实推进全面振兴。
(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东北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振兴工作始终高度重视、深情牵挂。2013—2022年,先后7次到东北三省考察调研,2次主持召开东北振兴专题座谈会,研究谋划推进东北全面振兴。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听取对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意见和建议,就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作出重大判断,明确提出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要求。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从而为东北地区谋定了“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同时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要重塑环境、重振雄风,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东北地区存在的“四个短板”,提出了做好“六项重点工作”的要求。2019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专门对东北全方位振兴提出了新要求,为东北地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指明了前进方向。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辽宁考察,强调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肯定东北地区作出的贡献,表示对东北振兴充满信心、充满期待,要求在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二)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新一轮东北振兴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东北振兴面临的深层次矛盾,缓解东北地区经济下行压力,2016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印发。该文件紧紧围绕“四个着力”,明确了未来10年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总体目标、战略定位、主要任务和重点措施。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随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印发《东北振兴“十三五”规划》《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三年滚动实施方案(2016—2018年)》《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等支持东北振兴的具体政策举措,为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重大政策方面,包括中央财政加大对东北一般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选择部分国企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提高厂办大集体改革补助比例。在重大工程方面,包括规划建设京沈高铁,建设大连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在重大开发开放平台方面,包括建设辽宁自贸试验区,完善大连金普新区、哈尔滨新区、长春新区管理体制,深入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建设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在重大工作机制方面,包括发挥国务院振兴东北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职能,建立东部发达省市与东北对口合作等机制。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东北振兴的根本要求。为了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印发,对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为加快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21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建立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2021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更好发挥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东北全面振兴中的示范引领作用。2021年9月,《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提出要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为着眼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策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一批关系东北振兴全局的重大工程、重大改革措施,确保该方案的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三)新一轮东北振兴攻坚克难强力推进
第一,着力完善体制机制,把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东北振兴的治本之策,着力构建充满内在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一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多轮次大幅取消调整行政职权,全部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推行“多证合一”,推行网上审批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建立并动态调整省市县三级权力清單、责任清单、中介服务清单,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再造审批流程。辽宁率先出台《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集中整治突出问题,市场环境逐步改善。吉林政务服务“一张网”建成运营。黑龙江推进“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二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分类实施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开展厂办大集体改革,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进“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积极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妥善处置企业债务风险,开展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三是加快构建开放合作平台。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金普新区、吉林鸭绿江开发开放经济带、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等一批战略平台获批实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成功举办大连达沃斯论坛、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中俄博览会等活动,开通中欧班列,港铁联运量快速增长。积极开展辽宁与江苏、吉林与浙江、黑龙江与广东以及城市之间对口合作,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2]。
第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把增强产业竞争力作为东北振兴的关键之举,努力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3]。一是推动工业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扎实推进装备制造、冶金、能源、石化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二是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制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不断提高,新兴产业比重持续提升。推广应用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建设电商产业园、电商孵化器等平台,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等电子商务交易额快速增长。三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对服务业的支持能力不断加强。加快发展金融业、物流业,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快递业务量显著增加。积极发展旅游等优势产业,推动旅游养老健康体育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冰雪产业发展迅速崛起。四是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引导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取得突破。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推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依托绿色生态农业基础发展食品加工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五是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京沈高铁及其联络线,贯通东北地区快速铁路网络。哈齐高铁顺利通车,长春地铁1号线、哈尔滨地铁1号线建成运营,辽宁红沿河核电二期工程竣工。黑河跨境公路大桥开工,同江跨境铁路大桥建成,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建成,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着力鼓励创新创业,把提升创新引领支撑能力作为东北振兴的决胜之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1]。一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调动全社会创新激情,推动各类创新活动竞相迸发,激发振兴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二是鼓励创新创业。大力推动以科技人员、大学生等为重点的全社会创新创业,出台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创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鼓励自主创业就业。鼓励高校建立创业平台,吸引大学生组合式创业,推动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广泛应用。三是发挥创新平台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沈阳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产学研融合,加快建设产业联盟。加快攻克重大关键技术。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不断增加,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不断增长,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第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作为东北振兴的稳定之基,使振兴发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东北人民。一是解决重点民生问题。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就业状况持续改善。持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市低保、农村低保标准,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脱贫攻坚扎实推进。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下大气力改造各类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二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净土和农村环境整治五大工程,妥善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不断提高。吉林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获批建设。黑龙江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三江平原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工程。建立五级河长制,主要河流水质逐步好转。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森林蓄积量不断增加。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单位GDP能耗累计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四)党的十九大以来东北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党的十九大之后,东北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全力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的重大进展[1-3]。
一是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2年,东北三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 946.3亿元,平均增长1.3%。其中,辽宁28 975.1亿元、增长2.1%,吉林13 070.2亿元、下降1.9%,黑龙江15 901亿元、增长2.7%;三省人均GDP达到59 822元,其中辽宁68 775元,增长2.8%。三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 665.9亿元,其中,辽宁2 524.3亿元,吉林851亿元,黑龙江1 290.6亿元。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 089元、27 975元和28 346元,分别增长2.8%、0.7%和4.4%。2017—2022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势见效。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势显现。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5,商品粮总量占1/4,粮食调出量占1/3。2022年,黑龙江粮食总产量1 552.6亿斤,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吉林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816.2亿斤,净调出量稳居全国第2位;辽宁粮食总产量496.9亿斤,单产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0%。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和制造业提质增效,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推进装备制造业升级提质。吉林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红旗汽车年产销量均突破20万辆,五年来销量增长63倍。沈阳新松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主导产业产值超过1 000亿元,大連光洋五轴联动高端数控机床已经量产,华晨宝马新能源汽车工厂正式投产,新增年产能40万辆,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转型升级。中国一重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实现全部自主化设计、国产化制造,哈电集团单机容量世界最大百万千瓦机组在白鹤滩水电站成功运行。在深度开发“原字号”上,倾力推动石化、冶金、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补链延链强链,石化行业从炼油向乙烯、PX、PTA等下游延伸,有效提高了资源深加工比重,恒力石化以创新产业理念建成世界一流石化基地,吉化120万吨乙烯转型升级等项目全面启动,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在培育壮大“新字号”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新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中车长客、长春光华微电子5家企业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性企业名单,AC352直升机试飞取证,填补国内空白。辽宁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152个、应用场景1 23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首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数字经济占比达37.4%,科技型中小企业是2017年的6倍,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22年,辽宁、吉林两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6%和1.9%。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产业等服务业持续发展。
三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坚持把创新作为振兴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东北三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97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2021年数据)。辽宁有效发明专利总量64 049件,增长14.1%;黑龙江授权专利36 551件,其中专利8 519件,增长34.4%。辽宁积极创建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辽宁材料、辽河、滨海、黄海四个实验室正式成立,“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正式上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以及其他创新平台纷纷落户。“吉林一号”是世界上最大的商用卫星群,已有83颗在轨道上运行的卫星。长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并启动。黑龙江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三个省份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载人航天、“嫦娥探月”、“火星探测”、“奋斗者”号深潜等重大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30万吨超大智能原油船、跨音速风洞主压缩机、“华龙一号”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等一批大国重器问世。
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一网通办”倒逼政府流程再造,以“一网统管”倒逼社会治理创新,以“一网协同”倒逼数据资源开放共享。黑龙江1 739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省内通办”、170项可以“跨省通办”。吉林投资平台在线审批率居全国首位,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速在全国处于第三位。辽宁坚持从净化政治生态入手,狠抓法治环境、信用环境、政务环境建设,沈阳、大连营商环境建设多项指标挺进全国前列,外界对东北营商环境预期持续改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全面完成,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厂办大集体、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真正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竞争力。辽宁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逐步推进,央地合作取得重大进展,鞍钢本钢成功重组,招商局集团整合辽宁港口基本完成。吉林启动国有企业“三年扭亏脱困”专项行动。黑龙江农垦、森工实现了政企分开,实行了公司化经营,龙煤集团在改革和摆脱困境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五是开放合作格局初步形成。辽宁自贸试验区试点任务全部落地,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等一批开发开放平台获批并加快建设,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东北地区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更加凸显。黑龙江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5.6%,2022年增长33%,其中对俄贸易增长41.3%。黑河公路桥竣工通车、同江铁桥全线通车、中俄东线输气管线投入运行。辽宁中欧班列同比增长27.7个百分点,海铁联运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世界吉商大会”“辽洽会”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022年,东北三省实际利用外资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实际利用外资61.6亿美元,增长90.5%,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达2 951.6亿元,增长21.2%。深化东北三省与广东、浙江、江苏对口合作,国内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辽宁增长16.7%,吉林增长22.6%。
六是区域协调发展势头强劲。辽宁加快建设“一圈一带两区”,取得阶段性进展,沈阳“一枢纽四中心”加快推进,以大连为龙头的沿海六市深化产业协同,太平湾合作创新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吉林统筹推动中东西“三大板块”建设,有序推进同城化、一体化。黑龙江着力建设哈尔滨现代化都市圈和哈长城市群,打造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四个副省级城市,依托集聚创新资源、产业基础、高端人才优势,主动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长春实施“十大工程”,推进“六城联动”,全力落实“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哈尔滨以“五个率先”奋力打造“七大都市”,发挥开放通道节点作用,打造对外开放区域中心城市。
七是绿色低碳发展扎实推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稳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黑龙江成立低碳企业联盟,140家重点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管理。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遼宁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技术改造,“两高”项目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修复成效显著,2022年,辽宁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创历史最高水平,150个国考地表水断面优良水质占比提高到88.7%;吉林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93.4%;黑龙江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5.9%,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74.8%。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数量居全国前列,辽河流域水质首次进入全国七大流域前三名。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公园,辽河口列入国家公园候选区。
八是民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促进劳动者就业。在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教育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品质得到新提升。东北籍运动健儿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摘金夺银。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社会保障从制度全覆盖跨越到全民覆盖,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支付。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农村贫困人口已实现脱贫,东北地区的216.5万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58个贫困县已经摘帽,5 058个贫困村完全出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力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住房保障覆盖面逐年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通过推动新一轮振兴,东北地区的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产业安全基础更加巩固,能源安全保障逐步强化,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创新活力得到释放,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开放合作持续深化,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东北地区走出多年来最困难的时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推动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三、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形势与总体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深刻分析了当前推动东北振兴面临的重大机遇,要求东北地区必须认清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明确新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实现新目标。
(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动荡前所未有,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增加,粮食危机、能源危机、通货膨胀蔓延,世界经济复苏不确定性上升。美国恃强凌弱,到处煽风点火、制造麻烦,动辄“脱钩”“断链”。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东北亚区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日韩在政治上深受美国影响,朝鲜半岛局势不稳,中俄蒙经济走廊建设步伐缓慢。这些外部环境给东北振兴战略实施带来了新挑战。但放眼长远,东北地区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同俄罗斯、朝鲜、蒙古接壤,同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同欧洲陆海通道相连,具有参与东北亚合作的良好前景。东北亚地区汇集了中、日、俄、韩4个位于世界前11位的经济实体,还有朝鲜、蒙古等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东北地区具有独特的资源、产业、区位优势,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与俄、蒙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互补;日、韩两国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又与东北地区产业优势具备互补关系。这就为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国家合作创造了条件。随着2022年RCEP正式生效,东北地区与日、韩的经贸合作优势更加凸显。目前,以宝马、奥迪为代表的德国企业与东北地区的产业合作扎实,为中德、中欧合作奠定了稳定的基础,其示范效应正在扩展。可以说,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以其地缘优势完全能够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并为共建“一带一路”发挥更大作用[4]。
从国内区域发展走势来看,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分化的态势。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已经走上高质量发展轨道,培育形成了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北方省份经济增长放缓,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逐年下降,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城市群正在成为重要增长区域。目前东北地区仍处在爬坡过坎的困难时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发展活力不足,与南方先进地区差距较大,迫切需要谋划振兴发展新思路,发挥比较优势,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形成优势互补、要素合理流动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从东北地区自身来看,长期积累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振兴发展的基础还不稳固[5]。一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2022年,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4.79%,经济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个百分点,三省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5 878元。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经济总量分别居全国第17位、第26位和第25位。二是营商环境存在差距。“放管服”改革还不适应企业需要,服务型政府还存在短板,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待降低,金融风险尚需有效化解。三是改革创新氛围不浓,大刀阔斧改革尚未形成统一行动,部分领域改革还没有破题,国企改革紧迫感不强,缺乏大胆闯、大胆试的勇气,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经营机制没有及时转变。四是产业结构调整步履艰难,新旧动能转换迟缓乏力,产业结构偏重单一,发展活力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弱,新动能体量较小,实体企业经济效益下降,振兴发展新增长点没有系统形成。五是科技潜能未充分激发,研发投入明显不足,三省合计R&D经费投入总量仅占全国的3.5%,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偏低,科教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六是开放合作缺乏全球视野,地缘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东北区域一体化缺乏深入研究,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七是人口人才问题突出,东北老龄化特征明显。辽宁老年人口抚养比达21.0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9个百分点。截至2022年底,辽宁常住人口4 197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96%;黑龙江常住人口3 09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5%。人才政策缺少吸引力,使用机制不够灵活,人才外流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当前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关键期,也是矛盾困难凸显期,特别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开放合作、思想观念等方面还存在短板,新老问题相互交织,创新突破任重道远。我们必须充分认清东北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扎扎实实接续奋斗,加快实现振兴目标[4-5]。
(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要求
第一,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只有符合新发展理念的振兴,才是高质量振兴,才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我们必须将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下去,切实解决好发展动力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并且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作为一个整体,一体践行、立体推进、全面落实。
第二,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主动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其关键是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东北振兴必须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在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深化国情区情认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第三,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符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突出中国特色,着眼区域特点,完善区域动力系统,扬长避短、扬长补短,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振兴新突破。
第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突出统筹发展和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东北地区谋定了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这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前瞻性重大部署,进一步提升了东北振兴的战略层次,凸显了东北振兴的重要支撑地位。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家战略需要,充分发挥东北地区比较优势和深厚潜力,切实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战略定位用足、用好,落实到东北振兴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五,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突破。东北地区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最晚退出计划经济的地区,历史包袱重,体制积弊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改革有成本,但不改革的成本更高;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风险积累更多。因此,必须坚定改革决心,做实改革举措,释放改革活力,坚决破除制约振兴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突破、创新突破带动振兴突破。
(三)新時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加强党对东北振兴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地区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找准定位、保持定力,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构建区域动力系统,着力集聚各类人才,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坚强支撑,在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下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以更大的担当和作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东北全面振兴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能力得到新提高,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民营经济的规模和比重不断提高,营商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创新创造活力充分释放,产业结构调整迈出重大步伐,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初步形成,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辐射带动效应进一步加强,绿色转型逐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民生保障能力稳步提升,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到2035年,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改革开放迈出更大步伐,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增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形成东北全面振兴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东北新篇章。
四、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新突破的重要举措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部署要求,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抓住机遇、坚定信心,采取突破性行动,层层制定方案,提出具体措施,重点推动落实,以超常规举措打好打赢新时代“东北战役”。
(一)坚持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使命,为国家重大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要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任务。在保障国防安全方面,强化军民融合发展,健全国家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稳步提升国防安全保障能力;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始终把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作为首要担当,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维护生态安全上,加强湿地、草原、海洋生态保护,构筑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能源安全方面,积极开发清洁绿色新能源,充分发挥能源通道的重要作用;在保障产业安全上,提高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为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作出贡献。二要坚持把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使命、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突出区域产业特色,谋划建设一批富有时代感的高质量项目群和产业集群。三要利用国家对央企总部布局调整的机遇,积极争取把涉及国防、粮食、能源、产业安全的央企总部迁到东北,并根据战略需要,在东北部署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引领区域创新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
(二)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首要任务,打造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升级版
一要大力发展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整合优化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振兴新动能。二要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推动“老字号”由硬变软智能化,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强链补链延链推动“原字号”由短拉长增价值,激活石化、冶金等产业优势;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推动“新字号”由小变大变强,大力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三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强化数字思维,用数字赋能来推动改革、激活创新,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四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突破重点,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主体活力
一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倾力打造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促进东北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竞相发展[3]。二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经营制度改革试点,引入产业链上下游的非国有资本推进国企混改;创新央地合作模式,积极推动央企与东北地方国企在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等行业实施重组合作,探索驻东北央企二级分公司改制为独立法人子公司,带动地方配套和相关产业发展[6]。三要坚定不移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民营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组整合,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协作配套,积极主动地为民营企业排忧解难。引导民营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四要以制度创新为产业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营造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抓好各类平台建设。
(四)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事关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问题,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一要深化“放管服”改革,通过网上办、一次办,压缩企业办事时间,创设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为各类经营主体创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二要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整治隐性门槛,建设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全面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三要推进金融改革化解风险,重构良性循環的金融生态。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提高对东北实体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五)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原动力,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东北智慧力量
一要聚焦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精细化工、半导体芯片制造设备等领域,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二要着眼提升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和科技型企业增长率,建立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快引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形成“大树”“小树”“灌木”“花草”相得益彰的创新创业生态场景。三要积极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深化三者的紧密结合,增加人才政策吸引力,支持东北地区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构建以科技人才为引领、以科技园区为基础、以科技金融为支撑的产业生态体系,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让“新苗”茁壮成长、枝繁叶茂。
(六)坚持把提高开放水平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动能,加强东北亚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一要强化开放意识和“前沿”观念,统筹推进东北地区高质量对外开放水平,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东北亚区域高质量合作。特别是利用RCEP平台,积极推动中日韩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与产业优势,大力推动对俄经贸和战略合作。二要充分发挥辽宁、黑龙江自贸试验区作用,推出更高水平创新成果和改革案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企业发展。三要加强与东北亚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实现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标准“软联通”,推进东北海陆大通道建设,形成海陆互通、东西贯通、南北畅达的战略通道。四要依托沈阳中德产业园等合作园区,推动中德中欧合作,深化对俄对蒙装备制造、能源资源、科技人文等多领域合作,提高东北地区开放水平。
(七)坚持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加快形成东北地区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以沈阳为中心构建现代都市圈,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中心,带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提升质量和效率;以大连为龙头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加强六个沿海城市的协调合作,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临港经济,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二是提升辽中南城市群发展能级,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方面加强协作,发挥港口集群对腹地经济发展的辐射和支撑作用。三是推动沈阳、大连、哈尔滨、长春四个中心城市相互融合、一体化发展,构筑东北经济高质量发展轴,增强区域内整体合力和聚合力。四是加快东北地区资源整合,优化行政区划结构体系和行政区划设置,联手提升东北板块整体竞争新优势。
(八)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鲜明底色,保护良好环境,塑造生态优势
一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决遏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项目,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强化节能减排,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绿色转型发展。二要高度关注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保护生态环境,造福人民群众。三要结合东北资源型城市密集的特点,抓好采煤沉陷区等治理,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四要支持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建设,推进辽河口国家公园建设。
(九)坚持把保障民生和共同富裕作为东北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
一要切实保障民生,抓好重点群体就业,支持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创业,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老百姓获得感。二要关切“一老一幼”,针对东北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实际,健全鼓励人口生育政策,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强化人口要素对东北振兴的支撑作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三要利用东北历史文化资源和精神谱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东北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四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民生改善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主动解决地区、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
(十)坚持党对东北振兴的全面领导,为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实现东北振兴,必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贯彻始终,做到公道正派选人用人。要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增强斗争本领,激励广大干部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参考文献
[1]周建平,程育,李天娇.东北振兴战略总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
[2]迟福林,方拴喜,张飞. 东北振兴新动力[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
[3]张占斌,等.新时代与东北振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0.
[4]迟福林.以扩大开放形成东北振兴新动力[N].经济日报,2019-01-22(012).
[5]林木西.推动东北实现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N].经济日报,2020-05-03(004).
[6]李方喜.辽宁发展软件产业要着力固底板锻长板补短板育新板[J].辽宁经济,2022(10):47-49.
Twenty Years of Northeast China's Revitalization and Promoting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in the New Era
LIU Hai-jun ZHANG Chao YAN Li
Abstract: The old industrial base in Northeast China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cradle of new China's industry. It has made importan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of an independent and complete industrial system and national economic system, as well as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China. In the 1990s, the Northeast region, which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planned economy system, faced a heavy historical burden under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with leading industries declining and enterprises experiencing severe losses. They fell into unprecedented difficulties and formed the so-called "Northeast phenomenon".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prominent contradictions in the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made a strategic decision to implement the revitalization of old industrial base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other regions. 2003-2012 is the first decade of Northeast China's revitalization, and the Northeast China region has implemente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plan and taken a series of concrete measures to solve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and achieved important milestones in Northeast China's revitalization. 2013-2022 is the second decade of Northeast China's revitalization. The Northeast region has conscientiously implemented the spirit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es and instructions on Northeast China's revitalization, climbed mountains,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made solid progress. The new round of Northeast China's revitalization has achieved significant results.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tak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as the guide, dare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act, and walk out a new path of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刘海军,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主任;张超,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闫莉,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