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煜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的一个宏大的、全景式的战略构想,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将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为过剩产能提供了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拉动GDP的增长和国内就业;同时打造由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然而,风险主要表现在行业集中度过高;中小民营企业参与程度及活力不足;除了政局动荡、宗教冲突和恐怖主义等不可抗力之外,中资企业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最后,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国内区域发展,缩小经济发展区域差异,促进沿边省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国际产能合作;全球价值链;区域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2
“一带一路”战略倡议是由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来的,旨在实现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其影响范围广阔,涉及亚欧非三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40多亿人口。“一带一路”不仅会加强中国和沿线各国的经济融合进而改变世界经济格局,而且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一、“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
1.过剩产能的优化解决方案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将为中国提供化解过剩资本和产能的重要机遇,为房地产、钢铁、水泥、建材等诸多领域“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直接去产能相比,“一带一路”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除了直接去产能(停工、减产、处置“僵尸企业”)和行业内部的整合(诸如中国南车和北车于2014年底合并为中国中车;宝钢和武钢于2016年筹划重组等),提供了过剩产能的更为优化的解决方案,即对过剩产能进行疏导,走国际产能合作之路。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发达国家市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例如美国、欧洲和日本。随着劳动力成本提升,中国在低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渐失。一些在中国积累了过剩产能的行业,在沿线的很多欠发达国家还远未达到饱和,需求潜力巨大。“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助推国际产能合作,其核心不是简单的商品贸易和产品,而是产业输出和能力输出[1]。例如,中国的装备制造体量巨大,机床、船舶、高铁和发电设备等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充分发挥中国的装备制造能力以及运营管理能力,从而培养新兴的、更加广阔的市场。
2.拉动GDP增长和国内就业
从宏观层面讲,“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长期的、宏大的战略,可以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能。仅以对外投资为出发点,在2015年,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48个国家共投资120.3亿美元,同比增长66.2%[2]。而对外投资对我国经济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有研究运用 Leontief 需求拉动模型的实证分析表明,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水电气供应、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属冶炼、电器制造、运输设备等各个行业都会使中国经济受到明显的拉动效应,对国内就业亦产生托底拉动效应[3],从而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从微观层面讲,原材料生产商、项目施工方、管理方、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全面盘活。中国企业不仅涉及项目的施工和建设,也更多地参与到了日后的运营;大型的央企、国企和中小型的民营企业都能够参与其中。微观主体在国际化生产和运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企业治理等方面都将积累宝贵的经验。
3.构造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一带一路”会很大程度上改善沿线国家当地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高沿线居民生活水平。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资深记者、专栏作家苏尔坦·哈里(Sulan M. Hali)告诉笔者,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460亿美元的中巴经济走廊将会造福巴基斯坦民众,尤其会造福贫困且动荡的俾路支省。这样一来,很多巴基斯坦的国内问题诸如贫困、恐怖主义、就业状况都会大幅度得到改善。
然而,在实现国际产能合作的同时,“一带一路”不仅给沿线国家带来的富裕,更大的意义在于建设有利于构造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国在很多方面“敢为天下先”,例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冲破了传统国际金融机构对于发展中国家项目评级以及授信额度的限制,中国的企业输出并且不断优化技术、商务以及制度优势。“一带一路”是一个平台,为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力资本、管理经验等软实力建设方面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并且主导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对冲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以及针对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提升中国形象和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
二、“一带一路”战略的风险和应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海外投资风险较高。总体说来,这些风险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两个方面。外部风险包括一些沿线国家局势动荡、政权交迭、恐怖活动盛行和营商环境欠佳,但这些不是本文的讨论重点。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加强中国政府以及企业的“内功”,充分识别风险、加强风险管控水平和自身能力建设,从而能够从容应对这些风险。
1.投资风险行业集中度过高
目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主要集中于能源和矿产领域。2005—2014年仅伊朗和菲律宾两国投资风险涉案金额就达316.4亿美元,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风险案例总数的56%;且在2005—2014年间,中资企业海外投资风险案例中,能源及金属案例数占比78.8%,两个行业的金额占比更是达到了87.1%[4]。可以理解,在“一带一路”战略实行早期,能源和金属行业会一直是海外投资的热点,随后金融业、房地产、高科技等行业才会跟进。这就要求中资企业对投资目的地国家的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加强政策沟通,避免简单地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改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要逐步降低行业集中度,提高本地化运营能力。
2.民营资本积极性不高
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来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虽然在前期,“一带一路”的很多项目是由政府推动、央企参与,但是考虑到战略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一带一路”的真正活力是来自于民营企业以及社会的自发参与。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规模大、投资周期长且回报率较低等特点,再加上沿线国家普遍为发展中国家,很多外部因素诸如政局变动、地缘政治冲突、汇率波动大、不良贷款占比高。因此,需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确保中小民营企业获得多边金融机构诸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的支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并和国有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当然,民营企业参与的项目要经过严格的行业甄别、风险评估、项目质量和偿贷能力评定。如何做到激发民营资本活力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国企、民企和外企既合作又竞争,考验着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智慧。
3.企业自身能力建设不足
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迫在眉睫。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的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将越来越依靠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将会融合发展;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也将高度融合。
目前和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绝大多数企业处于国际化的初始阶段,其组织框架、营销模式、管理模式不能和当地情形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以及研发能力不足[5],这些因素都会极大程度地制约“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进行。
笔者曾经在多家世界500强央企供职,深感其管理模式、国际化理念以及人才的匮乏。因此,中国企业只有加强自身“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建设,才能在“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过程中主导全球价值链的布局,谋取高增值环节的所有权。
在打造“硬实力”方面,中国企业应该推动技术创新,提高运营效率,提升资本回报率;重视契约精神,并且尊重市场规则。在提升“软实力”方面,中国企业要对沿线国家地缘政治和营商环境有充分的认识,提高应对复杂政治环境的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并加强本地化战略进而赢得东道国的民心。“打铁还需自身硬”,“一带一路”战略对企业诸多维度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往来日益密切。研究表明,新疆对中亚出口、黑龙江对于蒙俄出口、云南以及沿海省份对东南亚出口对各自的GDP贡献都较高[6]。因此要集中精力打造边疆优势产业,抓住历史机遇,加快贸易通道建设,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以新疆为例,目前已有多家内地大型纺织企业入驻新疆。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新疆的纺织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原材料及地缘优势,大举进军中亚市场,尤其是贸易对新疆GDP增长贡献高的中亚5国。这不仅成为新疆经济增长的又一引擎,同时促进少数民族就业,促进边疆和谐、稳定。另外,新疆的跨境电商潜力巨大。随着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建立和西行班列的开通,“一带一路”为新疆的跨境电商提供广阔的平台,沿线国家尤其是与其接壤的俄语系国家市场潜力不可估量。
因此,要着力发展“一带一路”战略框架下沿边省区的优势产业,把握好出口重点,促进互联互通建设,对于新疆、甘肃、广西、云南等边区省份给与必要的政策扶持,进一步加强和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实现各地区协调发展。
三、结论
麦肯锡公司董事长兼全球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在接受笔者专访时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将世界上潜在的30亿中产阶级联系在一起,通过贸易往来、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互联互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私有部门的参与从而让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更加开放。
同时,“一带一路”战略有助于缓解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将过剩产能进行有效疏导,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打造由中国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激发民营资本的活力,逐步降低行业集中度,加强企业自身能力建设,同时注重国内不同区域协调发展。“一带一路”是一个宏大的工程,衡量它不能简单地加总每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而应该放到全球经济下行和缓慢复苏的大背景下,看到它将产生的巨大社会效益。“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将提高沿线60多个国家人民的福祉,也为增长乏力的中国经济提供不竭动力,并加快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冯蕾. 国际产能合作:不是简单把产品卖到国外[N]. 光明日报,2015-05-26008.
[2]《世界能源蓝皮书(2016)》在京发布[EB/OL].(2016-07-01)[2015-07-04]. http://www.cnenergy.org/yw/201607/t20160701_328142.html
[3]王继源,陈璋,龙少波.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视角[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02:11-19.
[4]李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风险与应对策略[J]. 中国流通经济,2016,02:115-121.
[5]国资委研究中心课题组,李保民,卢永真,胡迟,憨宁怡. 经济全球化与深化改革开放[J].经济研究参考,2012,31:3-14.
[6]邹嘉龄,刘春腊,尹国庆,唐志鹏.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格局及其经济贡献[J].地理科学进展,2015,05:598-605.
作者简介:罗 煜(1986-),男,满,黑龙江双城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持人,财经记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宏观经济与金融投资。
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