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省晋江市档案馆 王鲤颖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档案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真实面貌、保障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事业。经验得以总结,规律得以认识,历史得以延续,各项事业得以发展,都离不开档案”。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档案编研作为档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档案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从字面上理解,“编研”包括编写和研究两个部分。“编写”是指利用馆藏档案资料,经过筛选、分类、整理,编写的各种专题参考资料,是对现有档案文献资料的简单总结。“研究”是指对馆藏档案资料的优化整合,针对社会需求进行学术性研究,是“编写”的深化和再加工。二者互为依存,共成一体。传统的档案编研工作,有“编”无“研”的模式和成果已远远不能满足新时期档案事业的发展需求。这就迫切要求档案编研在思想上突破瓶颈,在实践上积极创新,力求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社会,使档案编研成果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
近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都高度重视档案编研工作,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陆续推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档案编研成果,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从客观角度分析,这些编研成果形式相对单一,辐射范围有限,主要是以历史研究者、史志专家等为服务对象,或者作为档案部门内部的参考资料佐证使用,很少用于民众的查阅服务和党政机关的资政参考。比如,笔者所在的晋江市档案馆早年的编研成果,主要有《全宗指南》《全宗介绍》,介绍和报道立档单位及其所形成的档案情况;《图说老晋江》定位为晋江地方史的研究;《晋江行政区域演变稽略》主要还原自夏、商至公元2009 年晋江沿革、建置、区划及其演变过程;《图说晋江侨批》以罗列的方式,展示丰富的侨批档案馆藏等等。其实档案馆馆藏档案内容丰富,价值珍贵,如果我们积极发掘,深入研究,加强档案资料的开发和利用,把档案资料整理成既服务于民生,又适应当前图书发行潮流,同时还能充分展现档案特色的优秀档案文化精品,就一定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和广泛使用。
目前,档案编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编研领域狭窄。如组织沿革、全宗介绍、文件汇集以及各种资料汇编等,大都是比较单一的机构文献研究方式,读者范围窄、远离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内容。二是编研力量不足。基层档案部门大部分都是馆内组织人员自行编写,虽然具备一定的独立研究的实力,但因为编研者的自身水平限制和馆藏资料的不规范、内容分散、不系统化等因素,要做涉及面广、投资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大的编研项目相对困难[1]。三是编研成果推介受限。由于大量的档案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地域性,受众范围小,因此在宣传推介过程中,存在着较为严峻的地理和人文因素的制约。
现如今,提高编研质量,更好地服务民生、服务群众,其必要性和紧迫性,已为档案工作者所共识。国家档案局局长陆国强于2020 年12 月29 日在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表示,“‘十四五’时期档案事业将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发挥档案工作在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这就要求档案编研工作与时俱进,更新理念,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
(一)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需要。过去,档案工作重“藏”轻“用”,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档案与各行各业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到存史资政育人,小到个体利益纠纷,都离不开档案的利用。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档案工作作出的重要批示中提到:“档案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是记载历史、服务现实、放眼未来的重要载体。”档案资源的利用价值日益凸显,开发利用档案资源势必是档案工作持之以恒的课题。
(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众所周知,丰富的档案史料是蕴藏在各级档案部门的一大财富。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的捆绑,我们对馆藏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数珍档还锁在库房。档案编研成果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扩展服务范围,发挥社会效益。让档案走出“深闺”,走上街头,融入社会,从以往的“国家饭”中脱身,以适应社会市场经济体制需求是档案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紧迫任务。
(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档案编研主要依靠人工检索,查阅资料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对编研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机遇,云分类、云检索、云匹配都成为可能,数据库的全面覆盖,提高了编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对编研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具有利用价值的研究性成果比传统资料汇编更加受到社会关注,这就要求档案部门能提供整合、提炼后的二次档案信息,甚至是深加工、再创作的三次档案信息,据此为领导决策、政策咨询等社会需求提供真实的高层次的信息服务[3]。
(一)选题角度多样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档案研究的课题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元化。档案馆的研究课题,从满足不同读者需要的角度,一方面要解决一些特殊群体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关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问题;在坚持传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在满足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注重选择的灵活度。
(二)创新意识多维化。目前,我国的档案编研工作已从过去老式的编撰方法,逐渐向横向纵深挖掘。同时,我们也跳出了档案有限的空间,继续拓展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合作的新空间,并以“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大编研”之道[4]。在编研课题的规划上,注重将历史和实际相融合,把握大众关注的热点话题,使“死”的档案“活”起来。
(三)编研成果大众化。新时期的档案编研成果由“专业化”向“大众化”转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档案信息相关资料向社会公开,并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接受推广。
(四)管理模式市场化。现代化的档案编研工作,不仅重视与社会事业发展各方面的关系,更重视与电视、传媒等方面的沟通,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模式,有效地运用了市场化的手段,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仅有效地缓解了编研部门在经济、人才以及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达到了社会的“双赢”。
(五)传统载体数字化。办公自动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声像、影像等新型电子档案应运而生。通过网络档案主题展、网站开设档案展览栏目等档案编研形式,给档案编研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更新编研工作观念。由于以往档案编研工作仅仅是为查阅提供服务,而忽视了其所具有的传递作用,只是更加重视信息积累工作,忽视了文献资料与地方经济发展、各阶段工作之间的联系,因此如果档案编研工作不能紧扣主题,编研成果不能被社会所利用,也就很难看出经济效益。自从党的二十大以后,各个领域的工作重心都转向了经济发展,档案工作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信息管理行业,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是当前档案馆编研人员面临的新问题。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密切注意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找到符合当前社会需要的突破口、切入点和结合点,使档案编研工作与社会大环境相融合,并将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与本地经济建设和中心工作相结合,这样才能将档案编研工作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服务上来。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报告涉及两岸关系的内容成为两岸民众热议关注焦点。福建与台湾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历史上多次出现了以闽人为主的大陆居民大规模迁居台湾的高潮,晋江市档案馆编撰的《闽台风情档案》再现闽台两地老一辈人婚嫁、祭祀以及日常生活作息等场景,契合当前福建省对“迁台记忆”档案文献资源活化利用、立法保护的号召,有助于丰富“迁台记忆”资源库。
(二)拓展编研选题思路。1.以所在区域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为主题。因为各地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工作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所以,编研工作要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需要,编制出与之相匹配的文件信息材料,以供参考。比如晋江市档案馆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一人(企)一档建立“战疫”专题口述档案项目,通过挖掘援鄂医务工作者、抗疫物资转产企业等领域杰出代表的口述及相关档案资料,编制音像资料,为编制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2.选择区域内新的增长动力。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各地纷纷打破传统的经济格局,进行行业结构的优化,各类市场资讯变得尤为突出。比如,晋江是著名侨乡,打好“侨牌”,助力海内外企业优配资源。晋江档案馆利用馆内的文献资源,编写出版《晋江詹廷团家族侨批》、《十九世纪以来晋江侨乡与马尼拉之间经济文化研究》等,增强“侨”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凝聚侨心侨力的积极作用;3.选择与区域特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晋江市的梧林村是中国知名侨村,近年大推乡村活化,由政府出资,重整古厝,活化为新的公共文化空间。晋江档案馆主动对接梧林传统古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侨批馆遗址建设,将其打造成侨批经营模拟体验和侨批文化交流互动平台。这对于促进当地的招商、发展区域经济,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三)改变编研工作方法。档案编研工作要打破常规,加强编研工作的研究,解决编研与实际脱离的弊端。基层档案部门的档案大多年代久远,信息量相对落后,往往因为门类单一、内容单一、形式单一,且编研队伍水平不高等原因,使编研工作难以进行。因此,必须突破现有的工作方式,实行馆内、馆外结合、共同发展文献资料,探索一条自编、合编、委托有关方面编研的多渠道、多形式的编研工作新路子。只有如此,我们的编研工作才能真正适应社会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1.积极参与上级档案部门组织的共同编研项目,邀请档案专家、工匠下基层指导编研工作,晋江市档案馆参与2021 年度国家重点档案保护开发项目(侨批档案文献汇编整理),在福建省档案馆指导下,探索建立起档案资源共享的网上合作平台,树立开放编研、合作编研理念;2.与兄弟档案部门、市直单位、镇街以及党史、地志、文物等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形成最佳状态的编研结构,促进编研成果的开发,扩大基层档案编研工作的影响力;3.与社会团体,主流媒体,专家、学者和外单位有特长的工作人员的合作。根据社会需要,集思广益、兼收并蓄、互通有无、合作共赢。晋江档案馆采用影视化创作,推出侨批主题情景式纪录片《你从海上来》,与泉州市档案馆联合邀请泉州广播电视台拍摄侨批主题MV《侨批》。
(四)掌握编研前沿信息。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档案研究人员要有及时的资讯,要勇于到外面去接触最新的资讯,可以在市面上寻找合适的人,也可以在自己身边挑选题目。这是一种提升自己对工作的敏锐度,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5]。
(五)增强编研服务意识。作为档案服务这个行业,过去就是对这个行业服务意识不重视,形成一个不良的思想观念,导致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要使档案研究工作真正成为一种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需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消极”的状态,强化“积极”的服务,以促进编研工作的成效,促进编研工作的及时性、实效性。
(六)重视编研宣传推介。在编辑和发行工作中,必须突出“优质”的观念,并与广大群众的现实需求相一致。档案编研刊物要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精”,“档案”就是我们的商标。档案编研产品所包含的历史事件、人物、建筑景物、相关事件等均为第一手资料,具有史料性、可读性和独特性,使得文献研究的结果更加丰富多样,从而将珍贵的文献以书籍的方式展现出来,而非其他文献所能相比。好的作品要有好的包装,而现在,人们的审美意识越来越强,对各种类型文学作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所以,研究结果要兼顾当代社会的阅读特征,既要重视内容,又要兼顾其外部形态美,这样,就能让人有阅读的欲望。同样地,广告也很重要,一部好的作品,就这么静静地摆在货架上,让别人看到,也不会有太大的作用。要让“档案”这个词从一开始就没有那么陌生。只有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使档案研究成果真正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得到全面的推广。
综上所述,在不断深入地市场化和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档案编研工作是一个永恒的课题。编研工作者要从根本上改变思想认识,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职业涵养和文化素质,敢于创新,突破现有的档案编研工作,使档案编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这对于我国档案管理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