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西安理工大学 苏瑾 闫如玉 蒋艾琳
党员队伍建设是党建设的基础工作,事关党的与时俱进、全面发展。随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力度、深度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党员群体规模逐年扩大,中央组织部2022 年年底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共产党员达到9804.1万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占比54.7%,超过5365.4万名;2022年新发展的学生党员超193.6万名,占全年发展党员38.2%[1]。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增加使得高校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开展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工作,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提高党的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角色意识是处在特定社会位置的个人对他所扮演社会角色的行动模式、行为方式的自觉认知[2]。党员角色意识是党员个体从认知层面对党所形成的整体观念,是对党的意志及党在实现其意志过程中所承担责任、扮演角色的认同,也是对党员这一身份角色蕴含的义务与权利的无条件认同。从理论层面上,党员角色意识可以升华为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具体到实践层面,党员角色意识包括了干预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自律意识在内的多种和党员角色相关的意识[3]。
党员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其含义不只是“党组织成员”的身份,也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类角色,在社会发展变革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是大学生党员对自身在党组织内政治身份的理解和认知,也是对党内责任与义务的理解。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强弱,对于他们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意识观念、日常言行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着直接影响。培育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是要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现实生活中时刻牢记个人共产党员的正式身份和角色,不论是在当下校园生活中还是在离校后的工作岗位上,自觉承担党员责任、践行党员义务,自觉、主动地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但目前大学生党员群体还存在着角色认知不清、角色行动不力、角色期望模糊、角色评价乏力等现实突出问题[4],由此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的党员角色意识淡化、角色认知偏差等困境,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培养模式、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内涵和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是密切相关的,也是和大学生群体所处的阶段特征紧密结合的。概括来讲,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包括了先进意识、使命意识、规矩意识和进步意识。
(一)先进意识。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对党的先进性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定义,表现在大学生党员身上则为政治意识和理论意识。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意识体现在参与党内政治和组织生活中,也表现在党员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理论意识是共产党员必备的素质和意识,大学生党员要在把学习经典著作与最新理论成果有机结合的同时,也要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完善自己、提升思想。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角色意识过程中,必须要增强先进意识,始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系统的理论学习,通过提升个人的先进意识维护大学生党员群体的先进性。
(二)使命意识。使命意识指某一阶级、阶层或政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其所被赋予的历史使命的深刻认同,进而产生的要为实现这一使命而甘愿奉献自己的自觉意识[5]。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意识体现在结合当前历史和时代使命所产生的自觉奋斗、建设祖国的强烈意识。处于以学习知识、思想成长为主要阶段任务的大学生党员,其使命意识体现在:坚持群众路线和人民利益至上的宗旨意识,履行职责、忠诚使命的责任意识,自我警醒、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意识培养,要将个人的发展与时代发展、人民群众的需要以及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在实现历史使命过程中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
(三)规矩意识。党内规矩是各级党组织及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全党必须遵循的党章、具有刚性约束力的党的纪律、全体公民须遵守的国家法律以及党内长期所形成的工作惯例。全体大学生党员要树立规矩意识,就要把严明规矩、严守纪律放在党内生活的重要位置,在头脑中明确哪些事情可以做,在实践中心有所畏、行有所止。在培育大学生党员规矩意识的过程中,要引导他们增强尊崇敬畏的党章意识、理性严谨的法治意识和严于律己的自律意识,通过外在规矩唤醒大学生党员内心的敬畏意识,以约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
(四)进步意识。一个人为了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所表现出来的向上、向美、向善的意愿和心理状态就是进步意识。大学生所处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创新和创造,这一阶段特征和党员身份相结合,生成了大学生党员的进步意识。大学生党员是高校校园中的先进群体和最具活力的分子,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意识,将创新意识融入思想路线、意志品质、精神状态以面对新情况和新课题,促进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习、未来工作岗位上努力向前、不懈奋斗。
培育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既要党组织的积极作为,又要党员个人的自身努力,以达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效果。
(一)系统学习,规范大学生党员的角色认知。正确的角色认知是培育党员正确角色意识的前提,而系统的理论学习是规范大学生党员角色认知的基本途径,也是增强角色意识、开展角色意识培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首先,要利用好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渠道。目前,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系列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统地归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通过系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大学生能够在把握国情、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角色认同。其次,抓好第二课堂的教育学习渠道。高校开设的形势政策教育课程、党校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开展的教学实践,都是加强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实践的重要平台和依托,能够帮助大学生党员在学习和实践中增强角色意识,强化角色认同。
(二)树立榜样,引领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期望。大学生群体因为年龄、学习经历、任务等特点相似,往往会成为群体之间相互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在大学生党员群体中挖掘、树立典型榜样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对于大学生党员以及非党员身份的入党积极分子、普通大学生都能够形成正面的党员角色示范和引导效应,也能够提升党性教育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扩大教育效果的目的。通过开展优秀大学生经验分享、大学生党员宣讲团、标兵事迹报告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帮助大学生党员明确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为广大大学生党员提供更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参考路径。大学生党员中的先进榜样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他们的先进事迹更容易被同龄的大学生理解和模仿,便于引导大学生党员形成正确的角色期待。
(三)自我教育,强化大学生党员的角色领悟。自我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调节中提升了教育质量。高校在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发挥教职员工、党团组织主导作用的同时,也通过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等方式将大学生纳入教育主体中,激发学生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大学生党员群体在开展实践的过程中,能够通过身边同学的直接反馈更深刻地体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能够加深对在学生群体中如何发挥先锋模范示范作用的思考。同时,在开展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党员群体通过同辈群体之间的讨论等不仅能够提升学习的效果,加深对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同,更能促进群体内成员对党员身份、党员角色的深刻领悟,实现从浅尝辄止到深刻体会的跨越。
(四)躬行实践,促进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扮演。实践是积累经验的唯一方式,也是推进大学生党员积极承担角色责任、强化角色意识的必要途径。大学生党员通过理论学习认知和理解到的党员身份内涵往往会过于表面和片面,容易对党员角色产生误解。大学生党员在实践中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观察、分析、比较更容易获得对党员群体的深刻认识,能对党员角色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纠正对党员角色意识存在的偏差和误解,从而主动对照优秀党员的标准规范个人行为,使个人的言行和认识符合一名党员的要求。在实践中,大学生党员可以切实体会到课本外的国情发展、社会现实,在实际体验中感悟社会、群众对党员群体的期待,思考党员应当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深化个人对党员角色的认识,促进自己更全面地履行党员角色。
大学生党员在校园中具有学生和党员双重身份,开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工作应当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实施,也应当增强培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以保障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取得实效。
(一)培育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主体意识。在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培育过程中,他们并不只是受教育者的角色,也时常承担教育者的任务。这就需要强化大学生党员群体自身的主体意识,更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首先,要端正入党动机,为大学生党员主体意识的发掘奠定基础。因此,就需要高校党组织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在引导积极分子端正入党动机的同时进行深入的教育和考察,科学发展、慎重发展。其次,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为大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发挥创造空间。在学生党员发展和党员考核评价方面拓展指标,取消唯成绩、唯公益活动等评价标准,将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创新创业、体育运动等纳入考察元素,为大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变革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方式。大学生党员在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实践中不断延伸着自身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要转变与大学生党员的互动方式,将传统单向的“独语”教育模式向双向平等的“对话”教育模式过渡,拓宽党员角色意识培育方式、保障成效。一方面,遵循角色意识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党员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在遵守党章的前提下遵循分层分类教育的思想,结合大学生党员的学科专业特征、党性修养水平、阶段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立不同培养目标,分类要求、具体教育;另一方面,优化党内开展教育工作的话语模式,处理好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话语权关系。通过分享话语权激发大学生党员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党员更能获得参与感,产生自觉、自主探索符合个人成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育实践行之有效。
(三)扩展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的评价体系。评价是一面镜子,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适时评价能够指引这一群体更深刻地领悟角色、扮演角色,也能为党组织评价党员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提供参考。第一,扩展评价体系的综合性,更加全面把握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现状。在评价结构上,要注重对大学生党员角色认知结果、角色领悟的考察,也要全面了解大学生党员的主观意愿情况和具体行为;在评价内容上,对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评价要注重纯洁性和先进性两个维度的均衡,不能因为一方面的优势而忽略对另外一方面的考量。第二,丰富评价的维度,全方位推进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的培育。从多角度、全方位入手才能保证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要将党组织、党员群体、群众都纳入评价主体中,降低不同评价主体的差异性,缩小主观原因造成的评价误差,更客观、真实地呈现大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为大学生党员角色意识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