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扬州市江都区委党校 隋林林 刘启翔 李淑清
自2018 年以来,扬州市江都区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重要部署,着力创新区域社会治理模式,大力建设“1+N”大数据平台,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受主客观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平台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要在总结成效、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数据支撑、增强服务功能,努力把“1+N”大数据平台打造成为推动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载体[1]。
2018 年以来,按照中央、省市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作部署要求,全面推动理念创新、方法创新、体制创新,实施智汇江都(大数据汇集)、智慧江都(智能化运行)、智惠江都(惠及民生发展)“三步战略”,构建“八个统一”工作体系,大力建设“1+N”网格化城市和社会治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治理模式创新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效能。基于数据平台的社会治理模式是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践。按照“全覆盖无缝隙”的要求,科学划分全区网格,选优配强网格力量,对中心城区分类摸底、普查和编码;根据机构改革后部门三定方案,明晰各部门事部件处置的主体责任,重新确认全区55 个党政部门和企业公司的信息资源目录;出台网格化社会治理长效推进工作意见、联动机制考评办法,制定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等工作机制。在“1+N”大数据平台的试运行过程中,按照“六步闭环”的操作流程,对于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巡查走访中发现的问题,做到第一时间上报、处置、反馈,事部件处置的时效性明显增强,部门办事拖拉的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
(二)数字化网格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社会化。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是新时代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要求[2]。推进“1+N”大数据网格化社会治理,既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又坚持社会化发展方向,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按照党建引领的要求,完成党员信息的录入,“智慧党建”模块上线试运行,同时,根据标准划分网格,优化调整党组织设置,动员党员干部参与到群防群治、矛盾处理等工作中去。推行“一长三员”建设模式,着力选优配强基层网格力量,推动日常巡查、监管执法、为民服务的力量全部下沉到基础网格,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注重发挥基层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开发“智惠江都”App 并上线,开辟事件爆料模块,“零距离”倾听群众反映所在网格存在的问题及事项,对于能够处理的事项及时处置,对不能处置的事项及时向上反映。
(三)基于平台数据的分析研究有力支撑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围绕经济发展高质量的需求,整合工信、环保、国土等15 个部门关键数据,初步建成以企业管理、项目管理、经济分析、综合分析为主要功能的工业大数据平台。按照“有目标任务、有责任分工、有工作举措、有时间进度”的要求,推动项目化管理工作落到细节、落到实处。同时,结合工业用地综合评价处置工作,对区域范围内产业进行信息研判,综合分析企业占地面积、发展规划指标、工业开票数额、入库税收金额、职工社保情况、水电气能耗指标等相关数据,动态掌握工业经济运行的状态,客观评价企业质量效益,加快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提升亩产单位产出效益,为打造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从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看,传统治理模式主要依靠人的经验判断,传达政府的意志和目标,借助发文件、开会议、打电话或填表格等行政手段来实施社会治理,而基于大数据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主要依靠数据的分析运用,依托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的采集分析、综合研判以及问题的跟进处置、妥善化解来进行社会治理。在新旧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从“1+N”大数据平台试运行的实践看,有三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平台运行机制有待完善。从推进机制看,虽然已成立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领导小组,但受思想认识不到位、部门管理条线化等因素的制约,少数成员单位配合不积极,一些基层网格工作推进力度不大;从联动机制看,在运行实践中,“基层吹哨、部门报到”的响应机制未能有效落地生根,事部件联动处置不力,少数单位仍习惯于“自上而下指挥式”的传统工作模式,指导员下沉网格在线率偏低,解决基层问题的实效性不高,部分单位案事件内部处置流转机制尚未建立,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造成案事件处置积压、时间冗长,在一些无物管小区、城郊结合部等区域的事部件处理过程中存在治理盲区,由于责任主体不明确,相关职能单位相互推诿,或应付式处理,或以“属地管理”“综合执法”为由敷衍塞责,导致部分应由区镇部门处置的工单回流交由上报事部件的网格长处置。在实践中,一些基层巡查员、网格长由于担心问题回流而不想、不愿上报工单;从保障机制看,“以奖代补”为重点的政策支撑保障制度有待建立和完善,基层网格工作人员选拔聘用、教育培训、绩效考评、薪酬待遇、管理使用、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机制有待健全,目前网格专职管理力量还比较薄弱,专兼职网格人员在薪酬结构与管理上缺乏统筹性,影响了基层网格人员的积极性和队伍的稳定性,基层网格信息化建设与维护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二)平台数据资源不够“全、新、准”。从数据资源的全面性看,“1+N”大数据平台已汇集了多项数据资源,实现了一方录入、多方共享,但仍有一些部门的数据接入进展缓慢,少数部门因垂管限制、组建整合、接口费用等原因未能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一些管理盲区的数据无人认领、无人提供,一些重点区域、关键部位的技防监控系统建设滞后,导致社会治理大监控体系的实时数据信息不够全面;从数据资源的鲜活度看,目前平台数据主要由各部门自上而下提供,但不少数据信息采集频率偏低、更新滞后,而基于全要素网格化社会治理的自下而上的数据信息反馈更新制度还未有效建立,导致平台数据资源尤其是事物件、人口信息数据与基层网格的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影响着数据资源的时效性和使用效率;从数据资源的准确性看,由于不同部门在各自建设信息系统时缺乏数据层面的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数据标准化程度不统一,导致各条块接入的数据质量欠佳,影响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由于少数区域划分不够精细,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彻底解决,造成部分问题权属、事件指向不明确,数据定位不准确。
(三)平台服务功能有待增强。“1+N”大数据平台上线以来,平台服务功能不断增加,先后有网格化社会治理、工业企业大数据、党建等功能模块的上线运行,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这些模块的应用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平台内部开发看,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缺乏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深层次挖掘和系统性分析,“1+N”中“N”的部门参与度不高,引进其他企业共同研发的力度有待加强;从惠民服务看,应用性成果不多,知晓度不高,目前“1+N”大数据平台主要服务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功能模块有待进一步拓展,特别是涉及网上政务服务、便民服务、智慧交通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功能有待加强。
“1+N”大数据平台建设是推动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创新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智惠江都”建设的基础支撑和重要内容,是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有效路径。当前,大数据在“智惠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以前的单纯技术支撑手段加速向“智惠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与应用抓手转变。当前应结合区域实际,不断提升“1+N”大数据平台建设水平,更好地发挥这一核心载体在推动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一)完善平台运行机制,进一步凝聚社会治理创新合力。首先,要在纵向上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实施“一把手”工程,由部门和各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平台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增强综合协调调动能力,促使部门协作,上下联动,为强化平台建设的推进力度提供组织保障。职能部门要增强到基层解决问题的意识,做强做实基层力量,推动治理重心下移,促进条块形成合力。各镇要在更高层级上做大做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形成区镇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系统。
其次,要在横向上健全联动处置机制,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推动各部门、各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从顶层设计开始,明确区直部门、各镇在平台运行中的职能定位,形成“基层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有效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3]。统筹区直部门与各镇条块力量,建立大基层工作机制,增强各镇的综合执法、管理服务能力,实现治理体制由分割向融合转变,治理架构由垂直向扁平转变。全面排查管理事项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进一步明确事部件处置关系,对于区域交叉、责任主体不明的问题,要召开协调会议,明确责任主体,对于无物管小区、城乡结合部存在的管理盲区,有针对性地安排基层网格员全面排查并上报存在的问题,明确问题存在的原因及类型,并及时纳入管理范围,形成巡查长效机制。
再次,要完善保障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积极性。从区级层面出台人力资源规划,以基层四级网格长和网格指导员为重点对象,优化网格人员结构,完善网格人员选拔和任用机制,强化网格人员培训和激励机制,提高网格人员素质和能力[4]。将各个网格、各级网格长、各部门、各社区(村)目标责任细化、量化、具体化,通过定期考核和动态考核,形成常态考核机制,同时赋予乡镇对区直部门绩效考核的权利,建立健全自下而上的考核机制,提高“部门报到”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基层四级网格长和网格员基本待遇动态调整机制,可以参考企业的管理模式,按照上报处理事件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考核,形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的薪资结构,提升基层网格人员工作积极性[5]。对网格队伍进行专项培训,交流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树立法治思维,丰富理论知识,提升实践能力。积极开展网格化社会治理年度评先评优工作,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出一批“五星”网格并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强化平台数据支撑,进一步增强社会治理的预见性、高效性、精准性。第一,打破数据壁垒,进一步加强平台数据的采集和整合。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宏观层面协调各部门和相关单位,尽快实现数据互联互通,真正实现数据的“一方录入,多方共享”。充分发挥网格员深扎一线的优势,对人口数据和事部件等基础数据及时采集并上报平台系统,相关部门对新录入数据进行审核;第二,及时更新“僵尸”数据,提升数据资源的时效性。要建立基层数据基层更新上级审核的机制,并出台数据更新原则和要求,保证上传数据的新鲜度。对于平台现有数据与基层实际不符的情况,由网格员进行确认或备注,经相关部门核实后适时进行更新,以达到一网传递、全网更新的效果;第三,加强数据融合和数据定位,进一步提升数据资源的兼容性和准确性。通过技术手段尽量解决各个部门数据系统与“1+ N”大数据系统的兼容性,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对现有网格进行细致地摸排,对区域划分不够精细、存在历史遗留问题、事件权属指向不明确的区域重新划分,明确部门和基层权责,做到事事有人管。对标“智惠城市”建设,加快建立基层社会治理大监控体系,提高基层治理的精准性。
(三)增强平台服务功能,进一步丰富“智惠江都”建设实践。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已建三大平台的服务功能。在信息聚合方面,大数据管理局要编制区政务信息共享资源目录,整合全区各部门数据资源,聚合精准鲜活数据,为社会治理联动平台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在社会治理方面,要完善与12345 政务服务热线、公安机关110、城市管理、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对接机制,实现事部件扎口受理、智能派单和及时处置,不断提升联动运行质态。在工业经济大数据方面,要做好平台应用模块的需求对接和各镇各部门的数据整合,加快实现工业经济运行质态的智能分析评价,为打造高质量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精准支撑。
其次,要创新拓展平台功能模块,为居民、企业、政府职能部门提供优质服务。由民政局牵头,大数据局配合拓展民生服务功能,为居民提供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旅游等服务;由工信局牵头,辖区企业配合拓展经济运行服务功能,为我区企业提供智能制造、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智慧金融和“互联网+”等服务;由行政审批局牵头,各职能部门配合拓展政务服务功能,加强与江苏政务服务网对接,升级“智惠江都”微信公众号、手机App新媒体服务平台,为管理服务者提供综合办公、城市大脑、网站群等服务;由城市管理部门牵头,环保局、交通局、公安局配合拓展城市管理功能,为管理决策者提供地理信息、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交通、智慧警务等服务,推进政府决策管理从“看不见到看得见、看得见到看得全、看得全到看得准”[6]。
此外,要强化对平台服务功能的宣传引导。通过公交车载电视、广播、报刊等各种宣传方式,让更多基层群众了解“1+N”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和平台服务功能,主动参与平台建设的基层实践,同时通过下载有奖、积分兑换等方式调动群众参与“1+N”大数据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