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春英
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为提质减负真正落地,充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提高教学质量,谈谈本人的拙见,与大家交流。
一、在常规教学中缩短师生距离,为实施有效教学奠定基础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谨遵 “一个都不能少”的教学原则,注重与学生的交流。通常,在每次上完新内容后,我都习惯马上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常常是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当然更多时候是根据时间关系进行合理分配,比如说,做完一道数学题之后,第一遍检查一、二组的完成情况,下一道,马上检查三、四组的完成情况。这样做,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及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无形中也在调动课堂气氛,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营造轻松环境,构建和谐课堂
古人云: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我常是面含微笑,眼中流露着期待,温和地说: “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什么想法?说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怎么看?”……在数学活动中,我常常鼓励学生主动发言,不论答案是否正确,我都会尽可能找出值得肯定的地方加以赞赏,还会用期待和亲切的目光激励学生,以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很多时候学生对教师的深厚感情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就能主动参与,能较好地完成老师预设的任务,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做出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的个性在数学活动中飞扬
对学生而言,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学习是其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的不断启发、鼓励下,满怀着兴趣和探究意识,主动参与智慧性的挑战活动,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创造力,将外在知识进行选择、重组,以个性的方式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得以改善。
四、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在有意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中感悟和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與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在数学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焕发出来自内心的求知欲望,他们才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才可能使课堂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