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路径研究

2023-10-14 02:45鲁云峰刘娜娜
新疆农垦经济 2023年4期
关键词:产业振兴产业扶贫实现路径

鲁云峰 刘娜娜

摘要: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本研究在对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剖析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困境,并找出实现路径。研究发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具有坚实的理论、发展和实践逻辑基础。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过程中面临着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发展限制、政府和市场发展方式转换困难、经营水平和产业价值提升困难等困境。应通过优化乡村产业营商环境、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提升产业经营发展能力等推动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顺利演进。

关键词:产业扶贫;产业振兴;演进困境;实现路径

一、引言

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从产业发展的维度来看,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的顺利演进已成为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1]。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中最重要的扶贫方式,为新疆顺利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脱贫产业已成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脱贫户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截至2021年底,新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总产值达387亿元,带动160.27万脱贫户,人均增收2 400元左右①。新疆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抓好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点,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顺利演进。

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分析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逻辑关系,其次找出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实现路径。能够为新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二、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逻辑关系

(一)价值取向: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理论逻辑

1.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2],农村发展的不充分主要是产业发展的不充分。从脱贫攻坚时期的产业扶贫到乡村振兴阶段的产业振兴都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解决不同阶段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问题为主要目标。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需要,有利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3]。

2.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村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都是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发展战略,产业扶贫和产业振兴主要对标农业现代化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措施。产业扶贫虽然带动了脱贫户增收,但是脱贫产业仍处于政府培育扶植的初级发展阶段。而产业振兴要求产业投入产出高、产品质量优良、产业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安全、要素配置合理、经济效益显著和支撑体系有效[4]。脱贫产业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现状与产业振兴的高质量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要求产业扶贫提档升级进入产业振兴的新阶段,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战略衔接: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发展逻辑

1.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关键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两个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三农”工作战略,始终以产业发展为主线。脱贫攻坚时期,历史实践证明产业扶贫是最核心的扶贫方式,为我国脱贫攻坚任务的顺利实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贫困户增收贡献率达47.6%[5]。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历史经验,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重点是把产业扶贫纳入产业振兴战略框架,支持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6]。只有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顺利演进,才能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2.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的要求

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一直沿着放松对要素、产品市场管制和加强市场对乡村资本、人力、土地、技术等资源配置作用发挥两条主线不断深化[7]。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改革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产业扶贫主要解决贫困区和贫困户的产业增收问题,产业振兴主要解决乡村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8]。产业扶贫以政府为主导,产业振兴以市场主导、政府为引导。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就是遵循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改革的基本路线,逐渐放松市场管制,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客观要求。

(三)动力转换: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实践逻辑

1.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脱贫产业内生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产业扶贫主要是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干预生产要素配置,让贫困户掌握的生产资料参与社会生产,实现要素激活,享受经济发展红利,而这些都无法通过市场调节得以实现[9]。但是政府主导的产业扶贫具有明显的局限性,极易造成脱贫户对政府和政策的依赖,不利于脱贫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10]。政府主导推动脱贫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作用边际递减,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脱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弱化,需要以市场主导提升脱贫产业的内生发展动力。而产业振兴要求以市场为主导、政府为引导,所以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脱贫产业可持续内生性发展的内在需要。

2.产业扶貧向产业振兴演进是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需要

乡村振兴作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整体性战略,具有内容综合性和体系设计复杂性的特征,从而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性[11]。对脱贫地区而言,通过产业扶贫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带动了脱贫增收,夯实了产业振兴的基础,接续推进产业振兴需要借助产业扶贫的政策资金优势及形成的制度体系。对一般地区而言,产业扶贫积累了大量的乡村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产业振兴是整体农村产业的振兴,一般地区乡村产业同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协同发展,都需要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的顺利演进。

三、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面临的困境

产业扶贫积累了大量的产业发展经验,促进了脱贫地区乡村产业的发展,为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仍在发展环境、发展方式、经营管理等方面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环境困境:自然条件和营商环境改善困难

1.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制约乡村产业发展

农村资源禀赋差,新疆沙漠、荒漠面积大,水资源短缺、土地碎片化等问题突出,农村自然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较弱。地理区位条件差,新疆地处西北,远离我国政治、经济中心,与内地消费市场交通距离远,发展产业的生产要素流通受阻。且新疆城乡发展以绿洲经济为主,呈点状分布,生产要素和产品流通成本较高。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新疆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依托的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受环保政策刚性约束,大部分资源性生产要素不能投入到产业生产发展中去。气象灾害问题突出,尤其是南疆脱贫地区极端天气和灾害频发,极易受地震、干旱、沙尘暴、疫病等自然灾害影响,乡村产业发展“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彻底改变。

2.营商环境和产业制度制约乡村产业发展

宏观环境影响产业发展,国际上俄乌冲突持续发酵,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世界经济可能面临滞胀局面。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经济社会风险点增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薄弱,虽然新疆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是生产性基础设施短板明显。加工设备落后,仓储、冷链车辆短缺等,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产品运输和销售。产业发展制度有待完善,新疆乡村产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土地三权分置、农业支持保护、经营主体发展、农村金融帮扶等配套制度有待细化落实。同时,乡村产业扶助方面行政化财政补贴和政策优惠多,市场化帮扶少,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制度和政策可持续性差。

(二)发展困境:政府主导向市场发展转换困难

1.政府主导的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困难

脱贫攻坚时期,新疆在产业扶贫过程中以政府为主导的方式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导致坐等物资帮扶和扶贫分红的农户多,持续参与特色产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少,“政府买单,群众不认账”的现象普遍存在。新疆脱贫产业多依靠基层政府和驻村工作队托举发展,难以长久维继。政府主导对脱贫产业发展的边际效用递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受限[12]。2021年8月印发的《自治区关于促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脱贫产业发展要坚持市场导向,通过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提升新疆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新疆脱贫产业以特色种养业为主,自主发展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物流成本高,产品销售主要通过扶贫采购、包销等非市场化方式实现,不具市场和价格优势。受市场波动和疫情影响,产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政府主导下的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困难。

2.市场的作用受限乡村产业自主发展困难

乡村振兴阶段,产业振兴要求市场、政府、农民和社会多主体参与,必须处理好乡村产业各主体之间关系。2019年1月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而新疆农村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乡村产业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政府对乡村产业自主发展的干预和影响较大,是典型的政策型乡村产业发展方式。同时,在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产业经营主体的日常经营中农户参与度较低,决策权主要集中于村级基层组织和驻村工作干部等具有政府背景的群体手中,政治思维大于市场思维,以市场为主导的决策和调控作用较弱。

(三)经营困境:经营水平和产业价值提升困难

1.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经营水平相对较低

新型产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生力量,要加快形成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和企业经营多主体的新型经营体系格局[13]。而新疆脱贫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仍处在小、弱、散状态,注册资金少、经营规模小,多以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领头代办,合作性、互助性不足,新型经營主体对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带动能力较弱,在脱贫攻坚时期财政扶持发展的新型经营主体难以发挥促进产业振兴的主体作用。近年来新疆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注册数量井喷式增长,但是生产经营类较多,产业前端、末端的生产服务和技术服务类较少,难以对整个乡村产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许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获得财政补贴之后并未持续运营,“空壳社”“挂牌社”“休眠社”大量存在。丧失发展活力的“僵尸化合作社”②逐渐增多,需要财政资金的持续注入才能勉强维持运行。

2.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乡村产业市场化发展,要求产业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经营管理方式适应市场化竞争[14],要与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相配合,使乡村人才和农户真正参与到产业经营主体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去。而新疆脱贫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仍存在管理主体和管理制度缺失、营销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产业新型经营主体日常经营主要依托于村级基层组织,负责人主要是龙头企业主、种养大户、村两委委员、驻村工作队员等担任,专业化、本土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农户不能通过代理人行使监督管理权力。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流于形式,运行制度不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议事制度和社员管理制度缺失,社员厌恶风险,追求固定收益分红,对日常经营管理监督关心较少。同时,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落后、商品率低,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做到以销定产、产销对接,产品销售多依靠于本地市场消费和扶贫消费,市场化、电商化产品销售比例较小。

3.产业利益联结松散产业价值链提升困难

《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支持发展县域范围内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模式,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但是新疆脱贫地区政府、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之间并未形成利益共同体,自发性、市场化的商业合作关系并未真正建立,政府主要扮演利益联结关系粘合剂的角色,这种政府主导下的利益联结关系在财政支持减少和市场冲击下极易解体。同时,提升脱贫产业价值链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具体需要,也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工作内容[15]。新疆脱贫产业发展多种主体参与的融合程度低,使其产业价值链提升困難。脱贫地区多以特色种养业为主,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滞后,“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相对落后。以乡村休闲旅游为核心的产业融合发展落后,还未形成成熟的产业融合模式。虽然产业成本投入高对产品价值创造贡献大,但是产业利润分配比重低,处于产品价值创造的前端和产业价值分配的末端。受消费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农户极易成为产业市场风险的承担者。

四、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的实现路径

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应分阶段逐步推进。把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嵌入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框架中去,通过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增强产业经营主体竞争力等实现新疆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的顺利演进。

(一)优化环境: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优化营商环境

1.保护生态,因地制宜,发挥产业资源优势

一是做好新疆乡村产业规划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和生态环保要求等,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参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发展第一产业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做好乡村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的区域空间规划布局。二是利用好疆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对新疆优势乡村产业“合并同类项”,在产业资源和市场优势地区建立乡村产业园,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最大发挥疆内资源优势。有效利用疆外市场资源,引进低价优质生产资料和先进生产技术,输出优质高价农产品,构建疆内与疆外市场双循环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统筹乡村产业协同错位发展。做好县域之间乡村产业发展的统筹谋划,加强相邻县市优势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区域性产业发展集群。错位发展县域内乡村特色产业,县、乡(镇)、村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防止一刀切、一窝蜂的产业发展方式,走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的乡村产业发展道路。

2.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产业发展配套体系

一是有效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做好国际环境变化应对的基础上,积极适应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统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发挥中央对新疆政策倾斜优势,优化乡村产业发展政策环境,保障人流物流通畅,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二是完善农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逐渐缩小不同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差距,补齐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短板。配全乡村产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乡村产业公共服务职能,配齐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人员,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软硬件配套基础设施水平。三是构建乡村产业配套制度体系。以乡村产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设为核心,加强乡村产业发展的制度供给。制定土地三权分置、农业支持保护、经营主体发展、农村金融等产业发展配套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公益性和市场化相结合使用财政衔接资金,探索乡村产业发展在用地、税收、环评、补贴等方面财政政策的落地方式,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环境。

(二)转换动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合力促进内生发展

1.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一是根据市场调整产业发展方向。持续深入乡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时研判市场供需情况,把市场行情、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结合起来,以需求决定生产,对不适应市场需求的脱贫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根据不同情况进行产业进入、产业升级、产业退出等。二是利用市场整合产业发展要素。利用新疆政策资金优势,增强脱贫产业市场竞争力。让部分脱贫产业经营主体逐渐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有控制的使竞争力较弱经营主体掌握的生产要素逐渐向竞争力较强经营主体流动,通过生产要素的整合提升脱贫产业竞争力,保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三是根据市场要求进行产业经营。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等逐渐从产业经营主体中退出,加强日常经营监督,做到政经分离。与乡村人才振兴政策相结合,完善激励机制让产业能人、大学生、务工返乡人员、农户等参与到乡村产业的日常生产经营中去。通过委托—代理的方式提升农户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以市场化经营转变脱贫产业被动托举的经营发展方式。

2.发挥政府保驾护航的引导作用

一是转变政府全权主导角色定位。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角色要由全权主导向保驾护航和服务支撑转变,厘清市场、政府、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权责界限,尊重经营主体、农户和市场的自主选择权。维护产业发展秩序,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政策性保险支出,做好产业发展的保驾护航工作。二是发挥政府产业发展引领作用。以发展规划和政策资金使用倾向作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制定整体和区域乡村产业振兴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将脱贫产业发展引领纳入乡村振兴综合考核评价中去,对于顺应政府产业引领的经营主体给予荣誉性和政策性奖励,促进政府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引导性作用的发挥。三是强化政府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产业发展服务机制,加大产业技术、人力资本、知识等方面直接投入,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产业技术支撑和技术人才队伍培养。以自治区十大农业产业链长制为抓手,帮助产业经营主体解决设施用地、产销对接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决乡村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

(三)强化经营:管理提升与产业升级共进优化产业主体

1.优化新型经营主体的整体结构

一是清理空壳休眠新型经营主体。核实新型经营主体的实际运行情况,对未开展生产经营的经营主体分类清理。对获得财政资金从未运营的进行注销,并将法人纳入黑名单;对合并或归入集体经济组织的进行注销;对因经营不善暂停运行的限定时间重新运行或清算重组。二是支持服务类型产业经营主体。划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发展技术、加工、运输等服务类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村经纪人。深化农村公益性技术服务改革,市场化技术服务和公益性政府购买相结合,鼓励乡镇“七所八站”改革成立社会化技术服务公司。三是鼓励试点推广信用性互助社。试点探索乡村产业发展信用互助社,运用财政资金、集体经济组织的现金、农户资金等形成资金池,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发展乡村产业的资金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利用地缘、亲缘、血缘等乡土关系形成信用共同体。培养农村借贷信用环境,促进乡村产业互助金融发展。

2.提高产业经营主体管理水平

一是优化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人员。调整产业经营主体管理人员结构,增加基层群众推举的本地人,增加政府公开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减少主导产业经营的行政人。加强新型经营主体管理人员培训教育,通过龙头企业帮带、经营管理培训、内地交流等提升本土管理人员市场化管理水平,通过参与村级基层组织管理和经营主体日常生产经营,提高引外来职业管理人员与乡村环境的契合度。二是加强经营主体的制度化管理。对于种养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和集体经济组织,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建立相应的设立实施、管理发展、生产营销、运行保障和解散清算制度,提高日常管理的制度化、公开化。加强农户对产业经营主体重大决策的决策权和知情权,鼓励农户参与日常经营,强制定期公开经营情况,对产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形成有效监管。三是提高经营主体市场营销能力。提升产品商品化水平,按照市場需求和收购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借助援疆、访惠聚、第一书记等定点帮扶制度优势,通过展销会、博览会、消费扶贫等促进与内地消费市场的产销对接。发挥供销社公共服务职能作用,将脱贫地区农产品纳入全国供销社销售网络。建立绩效奖励和销售提成机制,吸引驻村干部、农民经纪人、网红等参与产品销售。

3.紧密利益联结提升产业价值

一是紧密经营主体利益联结关系。以与农户建立稳固的利益纽带(如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作为申请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的必要条件。借助财政资金优势,利用地缘、血缘、人缘等乡土关系,大力推动企业、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销售代理商之间的交叉持股,维护商业合作和信用借贷关系,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价值。按照《自治区关于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行产业链长制,集中打造十大产业重点链,地、县因地制宜培育发展若干农业主导产业重点链,形成“10+N”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工作推进格局,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的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水平。三是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价值。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与特色餐饮产业相融合,大力支持在疆内外建立以“和田食堂”为代表具有新疆饮食特色的连锁门店,打造新疆特色美食品牌,通过餐饮打通产业价值分配较高的消费端口,提升新疆脱贫地区特色产业价值。乡村产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大力打造南疆特色乡村风情旅游产业,以知名景点附近特色乡村和集市巴扎为重点,吸引游客促进乡村产品消费。

参考文献:

[1]吕开宇.2020年前后的高质量产业扶贫研究[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3):40-45,75.

[2]李宁慧,龙花楼.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内涵、机理与模式[J].经济地理,2022,42(04):1-7,18.

[3]罗显成.战略变迁视域下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演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09):4-8.

[4]吴海峰.乡村产业兴旺的基本特征与实现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8(12):35-40.

[5]李芸,吕开宇,张姝.脱贫攻坚期间产业扶贫贡献率研究——基于28个贫困县的调查[J].农业技术经济,2022(03):117-128.

[6]叶兴庆,殷浩栋,程郁,等.把扶贫产业纳入乡村产业振兴框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系列调研之二[J].中国发展观察,2021(21):22-24,49.

[7]魏后凯,等.中国农村改革40年[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71-73.

[8]刘明月,汪三贵.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逻辑关系、面临困境及实现路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04):137-144.

[9]吴春来.产业扶贫与产业振兴有效衔接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42(12):180-189.

[10]李卓,郑永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产业振兴中政府与市场的角色定位——基于A县产业扶贫实践的考察[J].云南社会科学,2022(01):162-168.

[11]刘杰,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产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9-16.

[12]赵培,郭俊华.共同富裕目标下乡村产业振兴的困境与路径——基于三个典型乡村的案例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22(03):169-177.

[13]李国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新生力量[J].农经,2018(12):14-17.

[14]钟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演化与走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04):43-55.

[15]左停.升级扶贫产业价值链是高质量减贫的关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23):33-39.

责任编辑:李亚利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Path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 Xinjiang

Lu Yunfeng  Liu Nana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Xinjiang Academy of Animal Sciences, Urumqi 830011, Xinjiang, 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s the key to consolidating and expand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ffectively link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dilemma of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in Xinjiang, and finds a solution path. It is found that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has a solid theoretical, historical and practical logical found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Xinjiang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restrictions on natur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in converting government and market development methods, and difficulties in improving business level and industrial value. The smooth evolution of Xinjiang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to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should be achieved by optimizing the business environment for rural industrie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effective markets and promising governments, and improving industrial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Key words: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predicament of evolution; path

[基金项目]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0D01B13);202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2CYJ009);202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办“三农”课题项目(项目编号:SNKT-2022-14)。

[作者简介]鲁云峰(1988-),男,河南周口人,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减贫与乡村产业发展;刘娜娜(1981-),女,河南济源人,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乡村产业发展与畜牧产业经济。

①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2021年新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工作总结报告》。

②僵尸化合作社:主要是指亏本经营,收益只能覆盖大部分可变生产成本,需要财政资金支持才能保证正常运营的合作社。

猜你喜欢
产业振兴产业扶贫实现路径
论如何促进当前景德镇陶瓷产业振兴
“两南”临夏定西脱贫攻坚与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兴旺和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下江苏特色小镇建设问题研究
产业振兴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广西省产业扶贫探析
湖北省生态产业扶贫探析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践行“产业扶贫”农民增收超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