绳楠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手段,为普通民众提供金融服务,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实现了金融服务的普惠化。在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农村居民的收入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本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对于利用数字普惠金融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金融满足不了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为解决这一问题,数字普惠金融概念应运而生,旨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红利和数字普惠金融的信息优势、成本优势,推动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加、减少贫困,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结合了数字化技术,使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多样化,满足了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利用互联网的低成本特点,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接纳了大量原本被排斥在传统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金融产品供给。
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一)覆盖广度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普惠金融评价体系和可得数据,本文将银行卡数量和银行网点作为分析金融普惠性的指标。我们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外资银行等银行的借记卡和贷记卡数量进行了统计。为了方便比较,将借记卡和贷记卡统称为银行卡。
2011—2022年,全国金融机构的线下营业网点数量在一开始稍微上升,但自2017年以后几乎没有变化。这可能是由于各类银行网点、不同地区的银行网点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加上各类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大型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盲目扩张和网点布局不合理的情况。它们在商业密集地区的网点数量较多,而在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数量较少。另一方面,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居民更加习惯于网络支付,而银行网点的主要功能“存取款业务”受到了网络支付的影响。此外,年轻人对银行网点的需求也在不断下降。从城乡网点分布来看,国有大型银行主要稀释了市域网点的密度。农村商业银行则增加了市域和县域的网点数量,并在县域网点的布局上进行了倾斜。
2011—2022年,银行借记卡数量增长幅度较大。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国内银行数量增加,整体社会银行卡发行量增加,居民持有的银行卡可能来自不同银行,从而导致银行卡整体数量增长速度较快。
(二)使用深度
1.小微企业贷款和农户生产经营贷款。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42.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约5.8万亿元,增速相比去年有所放缓。小微企业贷款持续增长的原因是政府高度重视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国有银行也增加了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尤其在疫情冲击下,国有银行积极为受影响的企业提供信贷,并允许适当延期还款。农户生产经营贷款的增加反映了农村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加强。2011-2022年,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不断完善,如强农惠农富农等政策也在加快推进,扩大了农村地区信贷服务的覆盖范围,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贷款需求。
2.保险使用情况。为了评估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可以使用保險深度和保险密度这两个指标。(1)保险深度:保险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直观反映。自2011年以来,我国的保险深度逐步增加,到2017年达到最高点4.42%。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在2011年至2017年间的保险深度差距逐渐缩小。然而,从2017年开始,保险深度出现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保险业进入转型期。(2)保险密度:保费收入与总人口之比,能反映出居民的保险参保程度。2011—2022年,我国人均保费持续增长,保险密度的增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表明我国保险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三)数字化服务程度
数字普惠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数字化服务,偏远地区也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便利。数字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金融服务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地区,提高了服务的效率。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我国非现金支付金额在2014年之后迅速增长,到2022年已达到4013.01万亿元,移动支付规模达到了432.16万亿元,2022年各省网上移动支付平均交易额也达到了284.78万元。这些增长的背后离不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技术的应用以及网上支付的发展,这些因素都大大提高了非现金支付的便捷性和普及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了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
(一)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等技术,可以更广泛地覆盖农村居民,减少他们对金融服务的排斥感。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增设网点和配备人员及设备的高成本投入,数字普惠金融具有更强的地域渗透能力。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偏远边远地区的农民也能够获得同样的金融服务。随着互联网用户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传统金融机构和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移动客户端,农民可以在家中就能够获取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缓解流动性局限,满足其生产和生活需求,从而促进收入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还能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精准识别客户需求,降低金融机构的客户获取成本。另一方面,数字化技术使得金融机构能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让金融服务更加便捷和普及。
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多种服务,包括信贷、货币基金、支付、保险、投资等。这些服务的高效率能够满足农村居民不同类型的需求。网络支付的便捷和快速正在扩展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例如充值缴费、交通出行和网络购物等。支付与生活场景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得支付更加方便和高效。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保险服务的投保和理赔过程也得到了简化,提高了服务效率,并保护了客户的权益。货币基金等产品也简化了购买流程和手续,并降低了购买门槛,激发了农村居民参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积极性。
(二)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
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金融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这种不平衡主要是由地理环境、人文政策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不同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相对滞后于城镇地区,农村居民难以获得金融服务,限制了他们提高收入的机会,从而加剧了城乡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也会导致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进而加大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资本往往更倾向于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果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金融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欠发达地区,由于金融机构分布不均,农民难以获得金融服务,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滞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相比之下,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高,金融知识普及程度较高,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电子支付、网络借贷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促进了金融发展的均衡性。然而,由于受众群体相对较少,数字普惠金融对整体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有限。因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支持力度,以推动金融发展的均衡性和包容性。
三、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数字普惠金融、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
首先,应加大力度推进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5G和千兆光网等,以促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普及和应用。其次,需要加强对农村居民金融教育的普及,提高他们的数字普惠金融意识和能力,特别要关注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采取多种途径推广老年人金融服务手册。此外,还需加强法律规定和制裁力度,以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网络设施的安全。欠发达地区应重点关注数字基础设施和金融教育的建设,以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应及时跟进农村地区的金融普惠机构,避免出现名存实亡的情况,对在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方面取得好成绩并解决农村居民融资问题的金融机构,应予以肯定并给予财政支持,鼓励其进行有益的创新和探索。最后,针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监管风险,应及时调整政策,并借鉴其他国家的监管沙盒经验,以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创新的可持续性。
(二)瞄准数字普惠金融着力维度
对全国而言,应该注重利用深度技术促进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为此,金融机构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产品,定期派遣工作人员深入农村进行调研,了解不同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和困难。调研结果可以为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产品提供依据。
同时,金融机构还应加强客户对金融服务的使用频率。识别客户需求,增加客户黏性,并与农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关键。机构可以在农村设立专门的工作人员,与农村居民合作。在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使农村居民享受更多优惠。同时,建立多部门共有共享的信用數据平台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使农村居民能够享受更多信用服务。这样可以更精准地促进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在欠发达地区,也应重视推动覆盖范围和使用深度的提升。
(三)优化不同收入来源结构,激发数字普惠金融增收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对农民收入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农村居民应更全面了解与数字普惠金融及收入相关的政策,以实现收入的全面增加。同时,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较高,数字普惠金融应积极促进这两种收入的增长。对于财产净收入,需要适当提高其比重,并加强金融知识的普及,推动农村居民使用多元金融服务来增加财产净收入。金融机构应承担社会责任,通过组织活动和利用各种渠道普及金融知识和宣传,提高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
(四)充分发挥不同地区中介机制传导作用
数字普惠金融在农村地区对于农民收入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它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农村居民增加收入。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提供便利的方式购买教育资源和使用方法,提高农村居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另外,数字普惠金融还可以帮助农村居民建立起更灵活和可持续的储蓄和投资机制,增加他们的财富积累和收入来源,不同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中介机制可能因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地区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普惠金融在欠发达地区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需要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
(五)重视农业生产,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
我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农业的特点,如回报周期长、容易受自然环境和产出不稳定影响,加上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一直面临着许多难题,难以吸引到足够的资金支持。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却将农业视为重点市场之一,并积极关注和开拓农业领域。尽管农业在传统意义上属于弱质产业和弱势领域,但数字普惠金融正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和金融科技手段,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金融服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第一,针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推出农业生产贷款。这种贷款产品旨在帮助农民解决购买农资、种子、肥料、农药等投入品的资金缺口,支持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数字化技术可以使得贷款申请和审批流程更加便捷高效,并提供更灵活的贷款条件和还款方式,以满足农民的资金需求;第二,针对农产品销售环节的资金缺口,可以推出农产品质押贷款,这种贷款产品将农产品作为抵押,提供流动资金支持农民的销售活动。数字技术可以通过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确保质押品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从而降低风险并提高贷款的可行性;第三,针对农村居民的家庭经营型农业,可以推出农村小额贷款产品。这种贷款产品可以为农村居民提供启动资金,支持他们开展家庭经营型农业,例如养殖、种植、加工等。数字技术可以通过智能评估系统帮助农户提升贷款申请的可信度,从而降低贷款风险;第四,针对农村居民的农业保险也是一项重要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影响,农业保险可以为农户提供保障,降低农业经营风险。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数据和风险评估的追踪和分析,提高农业保险的定价和理赔效率。
四、结论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促进创业和就业机会,以及提高金融包容性。然而,这一影响也受到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普及程度的限制,需要相关机构的支持和投入才能实现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殷向宇,周龙,闫亮.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及内生性检验[J]. 农场经济管理,2023,(01):30-32.
[2]邓荣荣,吴云峰.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效应[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3,25(01):21-35.
[3]王姣. 数字普惠金融与传统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实证分析[J]. 农业经济,2022,(08):114-116.
[4]蒋凯.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 金融经济,2021,(12):81-90.
[5]唐勇,吕太升,侯敬媛.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居民消费升级[J]. 武汉金融,2021,(07):18-26.
[6]吕琴. 安徽省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 财富时代,2021,(04):28-29.
[7]何宜庆,王茂川,李雨纯,李佳欣. 普惠金融数字化是“数字红利”吗?——基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视角[J]. 南方金融,2020,(12):71-84.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