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
主编语:
每月,编辑部将通过采访、整理、收集全国名师、名家、名校长关于教师发展与成长的好建议,汇集成给“好老师的100条建议”。每月一会,让我们以“好老师”为镜,知兴替,明得失,共襄成长。
暑期过半,朋友圈里,老师们出行的足迹已遍布祖国大江南北。一时间,各种鲜活、生动的动态和文字相继涌现,让日常立于三尺讲台之上的单一教师形象,霎时立体起来——原来,除了教书育人,老师也是拥有热气腾腾的个人生活的人。
如何充分利用假期,让教育思想的触角和足迹一同延伸至广阔天地?以下两点建议,供各位在路上,或将出发的老师参考:
第一,重新和世界相逢。把目光从埋头研读了一学期的课本中抬起来,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学校、家庭两点一线以外的地方。无论是远方,还是附近,怀着一颗学习的心重新打量周遭和世界,找机会和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聊天,看他们如何回忆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和看待今天的教育。
看世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在今天的世界构建自己作为教育者的精神坐标,这关系着我们将传达给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师易遇,人师难遭。诚然,生活和世界是孩子们最渊博、深厚的教科书,但老师的一言一行,无疑是学生最清晰易读的“活字之书”。这也是本期封面人物,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校长汪拥军,在多年的生涯教育研究与实践中持续探索的动人写照。
第二,重新和学生相逢。对从教多年的老师而言,往届学生或已陆续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和工作,甚至告别家乡,去往其他城市开启人生新阶段。无论在哪儿,当你行走在校园以外的地方,与曾经的学生相逢时,彼此是否还能欣喜相拥?这是本期特写好老师,来自四川省广元天立学校副校长郭井芳留给自己的职业之问。
重新和学生相逢,既让我们直面曾经的自己和那些年的教育手段、方式带给学生的影响,也让我们在反思、沉淀中得以萃取面对未来學生的智慧。教育是动态的艺术,在一切的变化中,唯有爱与培育时代新人的责任,才能让教育者始终充满自我革新的勇气。
教育源于生活,也将回归生活。我们相信,好老师是学生人生始发站的最佳导游。行走天地,重新发现教育和生活之美,也在此过程中,再次探求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而围绕这三重关系的深入探讨,我们也将通过从本期正式开设的“生活·实践”教育专题报道,开启一本刊的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