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闪
正高级教师,深圳市中小学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主讲教师,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合肥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多家杂志的封面人物,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和研究,倡导并践行“养育语文”的教学主张,尤其注重学法研究。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和指导性文章300多篇,出版专著3部。
一、彷徨中摸索
我是个农民的儿子。1986年7月中师毕业走上讲台,我血气方刚、志向远大。我心底并不想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不甘心当“孩子王”。我想参加高考,将来从政或者做一名大学教授。想从政,实际上是受了20世纪80年代柯云路的小说《新星》中的主人公、青年改革者李向南的影响。我的家乡很穷,那时,我就想成为一名改革者,引领我的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可是20世纪80年代,县里的政策先是只允许有生理缺陷等问题的教师申请改行,后来又禁止教师改行,还特别规定教师不准参加高考,因为师资缺乏,要严防流失。而且,中师毕业生的岗位在小学,如果到初中任教,只能借调。那时候,我一门心思想拿个大专学历,获得初中教师资格,在中学站稳脚跟。于是,我参加了自学考试,靠自学先后获得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英语专业专科学历。
刚参加工作时,我被分到一所离家五六十里远的农村小学任教,交通和生活都极不方便。除了中午,都得自己做饭。1988年,我被调到家乡乐桥区小墩高级职业中学任教初、高中英语和语文,此后连续9年执教两个年级共三个班英语和语文课,初中两个班、高中一个班。几年后,我萌生了考研的想法,想做一名大学教授,考了几次,英语老是差几分,自费的硕士研究生又没钱去读。成家后,考研的想法又夭折了。1994年至1999年是我最彷徨的几年,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特别无奈。
2000年9月,我通过全县教师选调考试,在符合选调条件的报考人员中,以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顺利进入庐江第四中學。这是我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时值第八次课程改革启动之际、课程标准诞生之前。
1986年9月到2000年7月,我目标不定,走向不专,但在这期间,我广泛涉猎了哲学、历史、文学、教育学、心理学、英语、法律等学科,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我喜爱读书,认为这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底气的积累。30多年来,我阅读各类书籍在千本以上。2001年至2004年,我又产生报考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想法,看了一些语文课程教学论、语文教学法等方面的书,颇有收获。当时有进北师大和重庆师大进行深造的机会,但两所学校的硕士研究生班都只能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学习,我心有不甘,心想这样既浪费钱财又花费假期时间,还不如自学。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任性和幼稚,如果能把握机会,聆听专家名师教诲,我的成长步伐一定会更快,这比一个人在家闭门自学好得多。
二、反思中行动
2000年9月,我下决心做一名让学生感到幸福的老师。
我把重点放在学法研究上。我将英语教学中的读背记句型和课文的方法借鉴到语文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从课内课外的“跨科激趣、点拨引导、开阔视野、自主学习、读写结合、合理评估、督查奖惩”七个方面做了探索。在作文教学上,我注重文题解析,为学生提供写作思路和对习作、范文进行点评。在作文评改上,我主要是依据魏书生老师的10条作文评改要求,尝试着让学生互改作文。
这些做法,取得了一点成效。但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语文呢?又如何将语文教学与育人结合、作文教学与做人结合?在教法和学法上应该从哪里突破?作文教学从自改互改互评开始,效果会怎么样?如何做到让每个学生自改互改互评都能落到实处?如何形成行之有效的评改操作方案?种种困惑,萦绕心头,真是千头万绪。对这些问题,我回顾自己执教英语和语文的做法,尝试着从听、说、读、写、思、评、结几个方面去归纳总结。2002年11月,我的第一篇论文《让学生在消遣中提高文学品位》写成,投给了《安徽教育》。2003年2月开学第一天,我就收到《安徽教育》编辑部寄来的样刊和140元稿酬单,当时县教育局还给了70元奖励。原来,我的第一篇教学实践论文已经在该刊2003年第3期发表了。当时,我心中那个激动,简直无法形容。回到家里,我将自己的文章看了又看,一遍遍地看,爱不释手,到吃饭时,还一边吃饭一边看,真是百看不厌,越看越得意,越看越喜欢。我心想,发表论文怎么这么容易啊!不就是把自己所做的、所想的归纳提炼一下形成文字吗?经过这件事,我得出的体会是:要相信自己,做好自己。
针对阅读和作文教学现状,我要求学生从字词句到文段进行圈点批注,提出质疑。这样做有利于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为此,我设计了“阅读信息卡”“自学文本过程”“作文互动评改流程”“作文评改记录表”,前两个卡,旨在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看书”,看书必思考的习惯;后两个卡,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学和互动评改作文时有个物化的依据,便于操作。这些做法,后来都形成文字公开发表了。其中,关于作文互动评改的文章,先后被《语文教学与研究》《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黑龙江教育》等期刊转载。
有探索就有发现。2006年的一次平常的主题班会活动,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发现,利用主题活动开展作文教学,效果很好。这激起了我专门探究主题活动作文教学的热情。因为,作文指导最缺乏的就是过程性指导,学生提笔经常感到无话可说,写作没有联系生活。这实际上是缺乏真实的写作情境,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整合资源,思路打不开,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主题活动作文就是通过资源整合,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在主题活动中还能完成对学生品格的淬炼。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从一名“经验型”教师,成长为一名“研究型”教师,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反思,是研究型教师必备的核心品质。无独有偶,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
三、写作中提升
从2004年开始,我一边进行语文阅读方法的研究,一边进行作文互动评改的尝试,对过去的做法进行改进,将具体的方法表格化,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作文互动评改流程”和“作文评改记录表”。这种表格形式,便于学生操作,也便于我发现问题,如学生作文在立意上常常偏颇、肤浅、没新意。后来,我针对这个问题归纳出命题作文立意透析方法,形成文字,于2011年1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上发表。这让我的教学总结式写作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也激发了我将总结的方法进行改进,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案例的热情。
学生写作文的另外一个问题,也是让人最头疼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思路打不开。针对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常规审题,寻找题目关键词、核心词,对题目进行三次追问,沿着思维发散的路径打开作文思路。取得实效后,我将其归纳为常规法、寻词法、审问法、路径法,后来形成文字发表在《语文建设》上。
2011年4月,在全县中考语文研讨会上,我课前没有和学生见面,借班上了一节《如何开启中考命题作文的写作思路》示范课。在这节课的互动环节,一个我至今不知道姓名的学生总结了一条打开作文思路的方法——顺逆法。这是他根据同类联想和不同类联想临场归纳出来的。这不禁让我感慨:教学相长,学生身上蕴含着无尽的教学资源。后来在县、市公开课中,我都引导学生运用顺逆法打开审题、立意的思路,均获成功。
因着对教学相长的信念,我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文学活动,创办的庐江四中群星文学社被全国20多家刊物做了封面介绍或专版介绍。此外,我还整理学生课堂作文给报刊投稿,记得仅2007年一年,就有100篇左右学生课堂作文在各种报刊上发表。那时候,有多家刊物约我写稿,大多是专栏;还有多家出版社要我主编作文、阅读教材。
那时,我一边写,一边做,一边想,想着如何把我的想法和做法分享出去,带着大家一起去實践、探索和完善。我认为,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
2005年7月,我主持申报了安徽省省级课题“新课标下初中生写作素养培养研究”。这是我主持的第一个课题。这个课题的名称,其实是在我之前发表的几篇教学实践总结论文《多角度培养学生写作素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怎样提升写作素质》的基础上确定的。我申报课题时的真实想法是,教学实践取得了成效,再来申报省级课题,带着大家一起做进一步研究。这一课题于2007年10月结题,并于2013年获得安徽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围绕课题研究写论文是最好的提升途径。课题研究,促进了我的专业成长,实现了师生双赢。我深深体会到:不动笔不得以提升,不立足于课堂的课题研究不得以提升教学品质。一篇篇论文的发表,提升了我的专业写作水平,更优化了我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升了我的教学能力。迄今为止,我主持了国家级、省级课题6个,5个已经结题并获奖。
2006年,我应《创新作文》主编孔有君先生邀请,把和孩子们的作文教学实践成果总结提炼,整理成两本书《初中新课堂作文 九年级(上)》和《初中新课堂作文 初中三年级(下)》,共29万字,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出书,我到现在还记得当时的稿费是17600元。学生没有作文教材,这样的教辅图书,非常实用、接地气。也是在2006年,我被评为巢湖市中青年专业技术学科带头人,是全市唯一一个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截至目前,我主编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图书23部,参与编著图书144部,撰写《作文教学的起点——养育作文的教学思考与实践》《养育语文的实践探索》《从阅读走向作文》等作文教学专著多部。
2018年9月,我作为高层次人才被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引进后,承担了“‘养育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带领同事继续进行实践研究和成果推广,并将海旺学校新增为实验学校。研究成果“养育作文的教学实践”于2019年9月通过深圳市教科院专家评审,并作为深圳市中小学幼儿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课程,由我主讲至今。2021年12月,为深入探索初中生语文学习力的养育,我主持的深圳市成果培育课题“‘养育初中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研究”顺利立项。之后,我带领深圳市五区十一校课题组和工作室成员,从“阐释力、品鉴力、批判力、建构力”四个方面探索初中生语文学习力的“养育”。在我看来,语文学习力是语文关键能力的核心,要在初中生语文“四力”的培育中,养育学生的“人心、人性、人格”。
四、倾听中完善
倾听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美德。唯有倾听,才能实现启智润心,促进学生成长。
我们很多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几十年如一日,但教学水平却停留在入行时的状态。他们思想固执,理念滞后,不学习也不愿意听他人意见,始终按照自己的老方法,靠训练提升成绩,常把“我就这么干”挂在嘴边。这样的老师只会磨灭学生的兴趣。其实,教师尤其要多听取学生、家长、领导和同行的意见,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眼睛,让同行成为自己的镜子,要在倾听中反思、实践、修正、完善。
记得2011年参加庐江县公开课,执教朱自清先生的《春》,课前我反复研究课文,打磨教学设计。这还不够,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请教过县教研室袁贤玉老师、莫家泉老师,以及省内外的葛维春老师、张玉新教授、丁卫军老师、柳咏梅老师等名师。他们从不同角度对我的教学设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到底是上成专门的诵读课或是一般的讲读课,还是以朗读为主、读练结合或者读写结合的课?最后我决定上成诵读课,重点让学生读出感觉和味道,读出文章整体的美感,读出文本内涵,真正让学生在诵读中领悟文字间流淌出来的语言美,而不是教参和教辅书中一贯运用的赏析春天的“四幅图画”。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柳咏梅老师对着课件,在电话中指导我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修改、调整,最后还鼓励我不要怕别人有看法,坚持自己的没错!后来上这节课时,突然停电,没用上课件,但我因为之前准备充分,有底气,一堂课下来受到听课专家的一致好评。
2011年,莫家泉老师在退休之前,曾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发表的文章很多,但真正有理论高度的论文不多,还要继续努力。”从这一年起,我开始对经验进行理论提升。我一边教学,一边阅读,一边写作。
2014年,我写成《将写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主题活动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篇论文后,投给《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杂志。这是我主持省级课题“主题活动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初稿将《“‘梦想主题活动作文教学”的教学设计》放在文章中间作为例子论证自己的观点。编辑杨冰梅老师提出修改意见,认为将教学设计放在前面引出问题更好。我采纳了她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了调整,该文于2014年9月被刊发。
2016年12月,我打算整理出版自己多年来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取得的一些成果,在对自己20多年来的课题研究进行梳理后,总结为四个方面:博养—贯通—立言—内化。即(1)博养——多角度培养写作素养;(2)贯通——读写相融,课内与课外相连,思维与技巧打通,作文与技巧打通,作文与做人结合;(3)立言——主题活动作文五大资源整合、五种课型确立,引导学生实现写作价值的建构;(4)内化——养育作文的起点确定,养育语文主张的提出,养育初中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这四个方面,始终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习惯,围绕养育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和“人心、人性、人格”。一直以来,在语文教学中,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认为教育是学科教学的灵魂。
潘新和老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指出:“语文教育,不应只指向人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应指向人的生命本体的人性、人心、人格的养育……”面对语文教学出现的问题和困惑,我更坚定了在“养育语文”大道上行走的步伐。
我决定将“养育语文”的主张贯穿到这本书里。养育是教学的起点,所以有了书名“作文教學的起点”。有了这些想法,如何把这本书写好呢?我原计划安排四章:“作文教学现状透视”“我的作文教学观”“作文教学的起点”“作文教学实践”。后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潘安主任给我提出了宝贵意见,建议我把“作文教学实践”分为“课堂”和“考试”两类。经过一番考虑,我觉得潘主任的意见更合理,于是对全书结构进行了调整,中间四易其稿,几经删改,最后成稿比原稿简洁、清晰、明朗多了,不仅逻辑性强,而且突出了“养育语文”的主张。
且行且思且写且听,让我们多一点思考,多一点记录,多一点聆听。且行且思且写且听,让我在平常的教学中,多了一分收获;且行且思且写且听,让我的教研活动常态化、日常化;且行且思且写且听,让我在养育语文的大道上勇毅前行。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