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斌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商学院,北京 100024)
当今时代发展,刺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渗透到产业链重组中,促使虚拟教研室成为大数据营销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的重要手段。以技术革命、产业升级、业态转型和模式创新为变革特征的新经济趋势加剧了国内外科技人才的市场竞争,以人口流动、老龄化、少子化、“双减”调控和新城镇化为主要表现的教育资源重配驱动力,正不断要求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从教育理念、授课内容、评价标准和教学方法等层面与数字经济实践全方位接轨[1]。自2022年2 月以来,教育部已陆续启动了两批共657 所高校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项目,推动了数字化教研形式创新及平台化教学团队变革。自1998 年首次提出“网络教学资源库”[2]以来,“虚拟教研”就以其跨时空、多模态及低成本等优势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并逐渐演化为线上教研、“e 课堂”等新模式[3],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4]。2018 年《工商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市场营销专业)》也明确提出了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大数据分析思维并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5]。于是,作为适应新时代特色产业升级的新细分方向,职业院校设立大数据营销专业既能够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商业模式创新,又能推进智能技术与传统销售的有机融合与加速演化。根据2016 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加强智能教学系统应用来全面支撑教学测评管理与精准监控的指导意见[6],职业院校可借助数字智能技术的虚拟教研室模式,增设大数据营销专业(或在市场营销专业下新设大数据营销方向),以改革传统营销学科育人体系,抓住数字经济下职业发展新机遇,为新型营销人才的培育不断注入新活力。
笔者经查阅既有文献发现,目前关于虚拟教研室的研究多集中于界定概念、明确目标及应用技术上[7]。通过对比教师发展中心[8]、教育信息平台[9]及网络师资团体[10]等现有教学组织形式,归纳总结出其跨时空跨院校交流、多层级多学科交叉、数字化网络化共享等新的功能特征。然而,目前仍缺少针对大数据营销专业增添授课环节及丰富课程模块等具体问题的深入研讨。作为创新型基层教研组织,建设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的战略重点仍需落脚于培育学科资源整合、数字技术赋能及校际泛在互联的“智能+”平台化教学团队上[11]。虽然已有学者将教师共同体理论作为建设虚拟教研室的研究视角并建立了教学管理模型[12],但研究仍停留于解决传统专业发展及常规人才培养中遇到的一般性问题,并非聚焦于指导大数据营销等特定专业的建设上。因此,本研究尝试从培育教学团队的视域构建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旨在为职业院校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营销系建制与新兴企业需求存在差距。2021 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虚拟教研室是数字智能时代应探索的新型示范基层教学组织[13],以创新教学方式、丰富备课资源、共建师资团队及开展交流培训。虽然传统实体营销系也有教学名师组建的师资团队,但较难创造出全名师教研团队。传统实体营销系教师多来自工商管理学科,内部管理关系都由职务权责确定且有强的封闭性。而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则由有相同职业志趣及共同利害关联的任课教师组成,以培育更有归属感的教学团体为主导,兼具互惠共进性和开放协调性的自组织特点[14]。这种模式不仅能及时建立起遵循统一行为规范的名师团队,还有利于各教师间开展友好竞争及互相请教学习,拓宽其学科视野及专业维度。
职业院校传统实体营销系教师均需遵守二级学院的人员安置,缺少多学科自愿组群及跨院校师资互换。虽有固定成熟的管理奖惩制度,但多为硬性的指标规定,造成教学内容很难动态变换,及时调整新课程或建设新专业更是难上加难。教研业务与行政事务出现本末倒置,即便有定期召开任课教师例会,也仅限于传达学校教学政策,例行布置课程任务,而疏于研讨共性问题。一些教师只能自行摸索授课技巧,教学质量较难保持均衡稳定,也不利于营销专业扩充新方向及开设新课程。而建设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可通过资深教授及教研名师以身作则,引导建设更具朝气蓬勃的专业化教学团队,提携中青年教师不断开展教改研究并创新育人方法。尽管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缺乏传统实体营销系在行政隶属及时空统筹上的执行便利性,但却能吸引志同道合的校内外其他专业授课教师,组建为更广泛的在线教学团队。
传统商学院(营销系)的建制结构虽能规范教学内容并把控授课质量,但也因此导致营销专业教研活动单一,不易于适时调整培育方案,不仅阻碍了任课教师跨院校互动,也不利于培育多学科交叉型教师。传统实体营销系较难快速扩充师资队伍,只能重复利用已有的课程内容与数据资料,知识更新速度缓慢,与学生社会实践经历的代际差距越拉越大;即使有其他知名院校的师资援助或提供资源帮扶,也会因地理位置过远而难以及时分享信息,更无法对即时性教研问题开展实时沟通。作为多院校跨学科教师间共建、共享、共管的数字化网络平台,建设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将有助于汇集多层次、各类型的教学资源,并提供全方位的开放使用。而且多院校骨干名师也可组成内固外松的高水平核心教学团队,并凭借丰富的授课经验、教学成果及教研资源,再吸引并带领虚拟教研室外部成员依据教学需求自主参与教改项目的实施过程。
因受职称晋升及聘期考核等从业压力的影响,一些中青年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较难形成老中青教研“传帮带”效应,使得教学研讨频次降低、研讨参与积极性不高,并容易造成师资团队断层等问题。传统实体营销系由各任课教师按课程类别分组开展同行备课、授课、听课,集中出卷、阅卷、查卷等教研活动,资源共享及课题探讨总会局限在小圈子,缺乏创新性及拓展性,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要,与社会营销实务相脱离。而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可利用数字化沟通工具及跨院校开源数据驱动,能够精准定位出教学团队的知识结构短板,在建设一流教学团队中寻找真问题,在学情分析及学业诊断中探索疑难问题。既促进本校名师引领教学,又能请到校外专家传授经验。此外,通过参与社会团体援建培训、开展课程研讨主题沙龙及组织业界发声并建言献策等社会活动,推进社群互动、师生同行、督导诊断、校际交流和协会共助。
线下教学难以回溯考评,不利于集中教师探讨过程性问题,仅能依据平时成绩推测课堂效果,且易受到主观情绪的影响。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采取扁平化管理方式,其网络平台会留存清晰、公开的授课过程,方便更多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在线远程参与更有针对性的教学研讨。传统实体营销系仅有本专业教师,授课模式单一且受时空所限,不能应对社会学习的数字化变革。智能网络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商业模式创新,迫使职业院校营销专业的课堂方案设计、课程育人方法及师生配合途径都需要加快突破具体场景的限制。依托新一代信息处理算法,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可通过多场景交互数字技术,如课程直播、移动教室、智能训练、在线作坊、名师网课等,创设出多样化混合式的教学新场景,不仅有助于本专业教师与国家级教学名师共享一流课程资源,还能拉动有共同意愿、专攻新领域的跨专业教师进行线上实时交流。
针对建设大数据营销新专业(或在市场营销专业下开设该新方向),职业院校利用虚拟教研室平台就可支持校内外教师组织多学科交叉及多院校联合等教学共建活动。因受限于工商管理学科背景及行政人事管理体制,单凭传统实体营销系现有教师独立建成新专业(或专业新方向),较难兼顾教学方法创新性、课型设计动态性及授课内容开放性。而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则能在不改变原有人事关系及学科背景的前提下,灵活高效地建立起可适应当前就业市场变化的新专业(或专业新方向),即通过先设定举行教工培训、加强教学研究、共建教学资源及创新教研样态等多方面任务,再逐个细分为可操作的各项措施,搭建起拥有积极的创新动力、更强的授课能力、丰富的教学资源及群体认同精神的跨学科平台化教学师资团队,如图1 所示。
图1 依托虚拟教研室打造大数据营销教学团队的实施路线
建设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会涉及多地区跨行业各机构的教研人员、稳定的上课场所及先进的设施平台等重要单元。例如,其教学交互联络中心就包括了教研会议中心(内设电子屏幕、全向麦克风、广角摄像头、局域网络等)和数字智慧教室(配置教学软件、录制设备、移动平板、智能手机、投射头盔等)。目前,职业院校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主要有以下合作形式:一是利用在线视频会议、即时沟通应用、交互通信平台等网络工具的虚拟社群;二是采取公益开放课件、高校社区慕课、课程联盟分享等沟通形式的网络平台;三是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市属高校教研联合体的示范试点。
培育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平台化团队的重心在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拉近距离、整合时间及优化资源,促使教研效率倍增,大幅创造人才培养效益。其技术类别有授课网络(微信群、公众号、微博端、慕课堂等)和数据平台(教师上传、学生下载、多方共享等)[15]。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合作中的主导单位,传统实体营销系仍需与代理平台及合作企业加强联系,获取专业化的配套部件(智慧教室软件、数字存储设备等)。其网络平台既可以视频直播教学,还设置了共享屏幕、课件切换、白板书写及举手讨论等“孪生课堂”功能。学生课后也能随时回看。后台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时长,并能考核其后期的复习效果。
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先由知名高校选择在线教学平台并分享其课程资源,其他外围高校再参考制定出培育方案并实施教学。线上资源不仅能服务于本校师生,还能帮助其他院校创新教学模式。其基本任务为优质教材开发(课程内容设计、优质教材引进、编著定期改版及成果总结推广等)与精品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究、课程师资培训、在线课程录制、教学效果评价及学生创新实践等),而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扎实基础、突出技能及自主创新的一流营销人才。
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建设的时空跨度大、参与人员广及要素关联多,需要确保网络联通、组织有力、有序分工、沟通顺畅、设备先进、资源互补及运行高效。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复杂性就决定了其需要更开放、多元的教学改革方法,注重促进学科交叉、教研融合、知识跨界与技术创新。培育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平台化教学团队将成为职业教育适应数字经济的前瞻优选[16]。该教学团队既要承担教学管理,又要完成课程讲授,特别是要方便专职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并进行课程内容分工,整体上不仅减轻了教师教学负担,还提高了工作质量。
一般情况下,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的组织架构可分为以下层级:一是管理顶层,由院系与专家协商组成,负责设计培育方案并把控细分方向,如重大决策、任务安排、技术支持、日常运行及政策落实等;二是核心人员,由各课程教材作者、精品课程主讲人、实习指导教师及教改项目成员组成;三是固定成员,由本校营销系教材编写组及在岗、在编教师构成;四是外围顾问,由校外相关专业教师及合作企业专家组成,负责对教育教学重大问题进行咨询研讨。此外,大数据虚拟教研室还要将校外在线直播端口与校内教务管理系统相结合,以便于开展多方混合式教学活动。
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平台化教学团队需依托创新教学模式、前沿育人理念、优质课程资源、精准授课设计及先进教学方法,并借助“智慧+”教育资源库,将师生间的教与学互动全过程贯穿其中。同时,平台化教学团队还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增强知识交流与信息沟通,以实现“不下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例如,课前预习模块设置导学功能,可包含开展课程设计、发布教学大纲、设置章节安排及展示考核说明等,以供学生登录平台账号后就能提前了解专业课程。这样,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能帮助学生每学期修完24~28 个专业课学时,可辅助各任课教师承担6~7 门课的教学管理,并完成300~350 人的作业批改与日常答疑。
探索虚拟教研室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有助于利用数字智能技术打破定制化课堂教育的时空限制,建立有效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摆脱课堂依赖)及教师教研共同体(提供精准指导)[17]。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平台化教学团队的运作形式主要有:一是以网络空间为主阵地,设计线上线下综合课堂,针对重要专题进行视频讨论;二是利用通信工具(微信、钉钉等)建立教研群,将特定活动及时发送群消息;三是依托在线公开课平台完成视频录制、课件上传、作业批改等教学工作;四是建立在线信息公告牌(公众号、微博等),短周期展示教改进度并发布重要成果。
为避免教师陷入观念保守、知识滞后及创新匮乏等授课困境,职业院校应先改革基层教学组织。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可按照课程导入、培育目标、教学前测、参与学习及后测总结等流程顺序形成完整闭环,并创新性地将整体课堂分为两等份,教师授课及学生讨论各占一半,打破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即细分为教师精讲、学生自学、小组展示及师生问答。任课教师可自行组合虚拟班级,突破固定时空,即由不同地区选课学生灵活成班,并在同类课程教学管理中仍以首次分班为准,便于师生顺畅交流。授课时间被选定后就会具有排他性,同一学期同一专业的教师分别依据日程统一填报直播安排,如周末及节假日等特殊时段安排。
线上线下结合及校企产学实训的培养模式,要求在线直播课时占比不少于50%,任课教师每周直播不超过4 节课,每节25 分钟。在直播时间及授课内容确定后,教师应按院校具体文件给对应学生发布公告,在授课前就可确定知识要点并导出任务清单。通过平台推送辅导资料及自学视频,全面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与理论运用。学生可在线下课堂进行专题讨论,并在线上展开习题训练。课后习题包括各章节设置的相应测试,多为选择及判断题。每位学生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有两次重测机会。最终成绩由系统自动给出,标准答案及要点解析由任课教师录入。
建设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的重点在于:一是在教学团队内部构建理念契合、能力认可、诚实互信的沟通氛围,避免在网络中缺乏面对面交流而滋生误解与偏见;二是建立安全稳定的平台协同及实时互联的技术网络,教学团队能有效利用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及即时消息等方式保持长期远程联系,保证跨地域虚拟团队教师间的聚集互动、交换数据及交流合作;三是搭建有向心力的开放性教学团队,发挥名师专家在教学管理中的卓越领导力,驱动团队教师在虚拟社区中结成比实地面谈更持续、密切的合作关系。
培育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团队不仅取决于师资结构属性和教学系统平台,还与组织运行机制密切相关。其中汇集了名校营销学者、教学名师及实业专家,扩大了线下组织规模,创新了教学管理模式,激发了人才培养动力,并初步形成以国家级名校、名师、名企为核心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团队及多元化融合咨询团队。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采用轮值主任制,发挥群体领导力并提升成员参与度,即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并量化评价团队成员积极性,遴选出各年度活跃且有积极贡献的核心教师为教研室主任,安排周期性主题活动,激发共同体主体意识,帮助其他院校教师规范教学方法及提高授课能力。同时,为各参与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团队的教师向教务处及人事处争取给予课时认定、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政策倾斜。
建设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并非完全是出于教师个人兴趣或单个院校意愿,也不是仅仅服务于某位教师或某家单位。即便虚拟教研室可以是不同专业教师自发联合成立,也应由各职业院校教务部门协同领导并监督管理。其设立前须由发起教师及团队成员联名签署教改项目并承诺符合各院校审批要求。教务部门会同网络中心及学校资产处为虚拟教研室团队提供教研场地、联网设备、软件平台及研究经费。当然,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应适时调整工作范围,按期向教务部门报备并自愿接受其指导监督和绩效考核,配合院系合规开放共享资源,履行开设精品交叉课、综合通识课及教工示范课等职能义务。最后由各职业院校教务部门协商制定考评指标体系,进行灵活奖励或严格惩戒。
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应组织多项品牌性教学团队活动,满足教师共同体发展需求。除了围绕人才培养方向、课程知识体系、教学过程组织及教工职业发展等环节开展系列性专题研讨及学术讲座,还要鼓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需求,灵活组建跨区域、新问题及多学科的动态教研工作组进行各项教研创新,提高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水准[18]。一是设立师资培训品牌,通过跨院校“一对一”导师制,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入职培训、发展论坛及技能大赛,提升教学团队综合素养,传承德育理念,创新授课方法;二是打造金课辅导招牌,汇聚各校教学名师工作室、一流专业精品课程及省部级以上教改成果,通过开展名师进课堂、课程思政化、精品课示范、观课说课等特色活动,发挥名师专家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引领作用。
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大数据营销教研室应制定实效性的章程规范,并创建教研工作简报及定期发布教学成果,以形成有内聚力的高质量团队。另外,切实构建工作弹性化、管理扁平化及评价多元化的教学平台。其中,课程资源一般要上传课件资料(含PPT 等文档),主要包括购买版权的网络精品课程或自行录制的原创视频文件,至少有30~35个,每段8~12 分钟,涵盖各章节重点、难点,以便学生利用终端设备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若学生未能及时解决问题,可随时私信辅导教师或后台助教,平台会根据收集到的听课状态、作业情况及阶段测试等信息,及时量化统计出具体分数。通过可视化趋势分析,教学团队可实时了解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师线上教学效果,为后期调整平台功能模块提供依据。
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需建立共同的教育信念、价值利益及战略愿景,并搭建协同创新的数字化资源平台,才能激发线下实体营销及教改的合作动力和集体智慧。当然,经费支持是虚拟教研室完成建设进度及预期目标的基本保障,也是“筑巢引凤”以形成优质跨院校多学科教学团队的必要条件[19]。一是采取校企互助的联合培养模式,便于支付平台研发与运维成本,弥补教师知识技能短板;二是实施财政立项的绩效考核机制,专项支持参与教研改革及授课创新的教学团队,并向取得突出成果或作出学科贡献的教师提供经费倾斜、职称破格晋升、评奖优先等绿色通道;三是提倡自发组合的经验推介活动,借鉴成功建设案例,邀请业界专家传授先例,并广泛宣传现有教改成果。
培育高质量的大数据营销教学团队应以提升教研能力和吸收授课经验为过程目标,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案例进行师资专项培训,可实现跨院校教研经验分享。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在相同专业的办学实力上会有所差异,并不是知名职业院校的所有教师都有很强的教学能力,也不是一般院校的所有课程都存在授课短板及资源缺口问题。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各授课教师可以来自不同院校、协会及企业等单位,在教研理论、授课技能、教材编写、软件工具等方面都能发现并找到专业契合点,建立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综合型师资团队。同时,依托慕课、微课及金课等线上数字化教学资源,并联合其他兄弟院校及合作企业,形成产学研多方协作创新的教育云平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职业院校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数字化转型要专注于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平台化团队的组织创新,避免被智能化教学资源载体边缘化,以加快适应我国新形势下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此外,国家级“双一流”专业评估及新商科建设进一步推动了跨学科、跨区域及跨院校组建虚拟教研室教学团队,并开展线上集体备课的进程。培育类型多样、动态开放的大数据营销虚拟教研室平台化团队,有助于增强现有基层教学组织的执行力及凝聚力,既能促使任课教师回归教学并热爱研究,还能提高其育人能力及创新动力。所以,基于虚拟教研室培育大数据营销平台化教学团队是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满足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必然要求。通过课程教材、师生教学、科研育人等跨院校专业合作及多学科资源共享,并运用“智能+营销”的创新思维优化“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平台,汇聚优质教师资源,这不仅可以重构基层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及评价体系,而且还能充分发挥“传帮带”的辐射作用,形成“产学研”协同育人及国内外院校协作共建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