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与趋势展望

2023-10-14 06:16郑小军谭敏惠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转型数字化数字

郑小军 ,谭敏惠

(1.南宁师范大学 a.职业技术师范学院,b.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广西 南宁,530001;2.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南宁,530001)

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是教育信息化2.0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担当和必然选择。厘清我国信息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对于广大教师深入、系统地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教学(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教学)主题分布及文献分析

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以“信息化教学”或“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教学”为关键词,时间截至2023 年3 月10 日上午9 点,检索到总库文献54 276 篇,包括学术期刊30 300 篇、特色期刊19 700 篇、学位论文2 473 篇、会议论文1 538篇、报纸文献192 篇、其他文献73 篇。本研究主要从年度发文量、主题、学科分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层次、文献来源和研究内容等8 个方面对这些文献进行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分析

近20 年来,我国信息化教学(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教学)得到国内研究者的持续关注,产出了50 000多篇相关论文(文献),成为稳定而又有高热度的教育研究领域。信息化教学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2004—2011 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持续稳定增长;2012—2022 年文献数量呈大幅增长的态势。例如,2017—2022 年连续5 年每年发文量都超过4 000篇(2017 年4 716 篇、2018 年6 712 篇、2019 年8 238篇、2020 年7 290 篇、2021 年5 612 篇、2022 年4 254 篇),尽管2020 年以后发表的文献数量较2019 年有所下降,但总量仍比较多,仍属于高热研究问题,详见图1。笔者认为,近20 年来信息化教学领域的研究呈现总体稳定增长态势与我国先后出台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重大政策性文件的导向作用和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行动、计划和比赛等密不可分。

图1 2004—2022 年我国信息化教学主题文献发表趋势

(二)主题分布

将以上检索到的5.427 6 万篇文献中数量排在前30 名的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中的应用、信息化背景、信息技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小学数学、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课堂教学、教学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小学语文、高职英语、策略研究)作为主要主题(图2),并将数量排在31-60 名的关键词作为次要主题(图3)。

图2 主要主题分布

图3 次要主题分布

以上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反映了研究热点,可以将其归纳为5 类:(1)研究实践领域类关键词,包括职业院校(高职院校)、小学数学、教学管理、小学语文、大学英语(高职英语)等;(2)理论研究类关键词,包括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策略、策略研究、提升策略等;(3)教学应用类关键词,包括教学中的应用、课堂教学、教学实践、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改革等;(4)信息化支持服务类,如信息化背景、信息化环境、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背景、信息化技术(手段)、数字化学习资源、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教学平台等;(5)教学能力类,如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等。

(三)学科分布

根据中国知网2023 年3 月10 日的分类统计,主题文献中,数量排前30 名的学科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31 665 篇、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23 791 篇、职业教育10 846 篇、中等教育9 720篇、高等教育7 091 篇、外国语言文字5 871 篇、初等教育4 173 篇、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2 444 篇、会计1 388 篇、体育1 032 篇、计算机硬件技术1 029 篇、建筑科学与工程954 篇、机械工业696 篇、中国语言文字681 篇、贸易经济650篇、数学642 篇、音乐舞蹈632 篇、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591 篇、学前教育509 篇、轻工业手工业507 篇、汽车工业496 篇、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434 篇、电力工业429 篇、自动化技术384 篇、无线电电子学382 篇、互联网技术361 篇、金属学及金属工艺352 篇、旅游302 篇、军事294 篇、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281 篇。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我国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等各阶段教育以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医学教育等各类教育都产出了数量可观的信息化教学研究论文。其中,职业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教学研究虽然起步比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晚,但在论文数量上却能够后来居上。这与我国近20 年不断出台加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政策文件密不可分。例如,2002 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12 年出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2017 年出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 年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2020 年出台《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1 年出台《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等。(2)信息化教学研究覆盖了各类学科和专业。其中,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外语职业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等学科的信息化教学研究文献数量名列前茅。这充分表明信息化教学是教育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学科专业三者深度融合的产物。(3)从数量和规模上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各学科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已走上了研究引领的发展道路,但从研究层次和文献来源来看,研究的质量还亟待提升。

(四)高产作者分布

近20 年来,众多专家学者关注、聚焦信息化教学(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教学)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其中,郑小军发表了41 篇论文,排名第一,内容涵盖信息化教学设计与说课、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混合式教学、信息化教学课例、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信息技术培训、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信息化环境下教师新角色等;其次为韩锡斌24 篇、何克抗22 篇、金陵19 篇、张一春15 篇、赵可云15 篇、解月光13 篇、黎加厚11 篇、吴砥11 篇、李鸿科10篇,位列分别为2—10位;其他高产作者还有祝智庭、程平、闫寒冰、杨娟、周红春、唐瓷、江友君、马启龙、江南、顾小清、王佑镁、杨晓宏、杨改学、赵国栋、赵海霞、杜玉霞、周源、段辉军、王盛、胡小勇、郭绍青、左明章、赵慧臣、杨鑫、张军征、隆平、谢传兵、范志峰、黄海龙、孙嘉伟等,均发表了7~9 篇的信息化教学主题论文,如图4 所示。

图4 信息化教学研究高产作者分布情况

以上高产作者(排名前40 名,发表论文7~41篇)中,来自本科院校的有32 人(师范类院校18人、综合性大学12 人、其他本科院校2 人),占比80%;来自高职院校5 人,占比12.5%;来自中职学校1人,占比2.5%;来自电化教育馆、教育行政部门下设的教育研究机构各1 人,占比均为2.5%。由此可见,来自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和高职院校的作者是研究主力军。而中职学校只有1 名高产作者,侧面说明中职学校仍需要加大信息化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提升信息化教学的研究能力。

(五)研究机构分布

图5 是发文总数排名前30 名的研究机构分布图。按照文献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南宁师范大学)、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发文总数排名前30 名的机构中,师范类院校最多(17 所,占比56.67%),高职高专院校次之(11 所,占比36.67%),综合性大学第三(2 所,占比6.66%),中职学校0 所。由此可见,师范大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信息化教学(教学信息化、数字化教学)研究的主力军,非师范类综合性大学也是一支重要的研究力量。而中职学校没有进入前30 名,说明中职学校教师的研究力度、研究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图5 发文总数排名前30 名的机构分布情况

(六)研究层次分布

主题文献的研究层次主要集中在学科教育教学、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开发、技术研究等方面。虽然也有大量理论层面的论文,但宽泛、粗浅的理论引进、理论推介和理论探讨的研究比较多,而深入理论基础、基本理论、国外理论本土化改造和原创理论建构的研究则极少。

(七)文献来源分布

发文总数排名前40 名的期刊依次为:《现代职业教育》《考试周刊》《校园英语》《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课程教育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论坛》《教育现代化》《电脑知识与技术》《教育教学论坛》《才智》《中国新通信》《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职业》《广西教育》《科技资讯》《卫生职业教育》《新课程(上)》《科技风》《知识文库》《科教导刊(上旬刊)》《科技视界》《学周刊》《中国电化教育》《中小学电教》《海外英语》《西部素质教育》《中小学电教(教学)》《产业与科技论坛》《中国管理信息化》《高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智库时代》《中国校外教育》《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学园》《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科学咨询》《数码世界》。

在以上发文总数排名前40 名的期刊中,虽然也有《中国电化教育》等教育技术类期刊,以及《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国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管理信息化》等信息化类期刊和《电脑知识与技术》《中小学电教》《中小学信息技术》等信息技术类期刊,但更多的是非教育(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类和非权威性的期刊。可见,相关文献的数量和规模虽然庞大,但研究的质量和层次还亟待提升。

(八)研究内容分析

从主要主题(图2)和次要主题(图3)可以看出,相关文献主要集中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模式、信息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策略、信息化教学技术(硬件技术和软件技术)、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评价(反思)、信息化教学能力、各学科专业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经验技巧等方面,并且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长期困扰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薄弱、质量不高、创新不足、教研与教改两张皮现象等问题依然存在,亟待加强对发展经验提炼与发展模式建构、国外教学理论本土化改造和原创理论建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数字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虚拟教研室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建设、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元宇宙”等前沿领域的研究,为补齐短板、引领未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信息化教学发展历程简要回顾

改革开放40 多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教育信息化(电化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马桂香等采用文献研究主题统计聚类实证方法,分析40 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文献,发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始于计算机辅助(电化)教学,经历了基于计算机的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进入了基于大数据的职业教育教学智能化。[1]笔者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观察和教学实践,梳理出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历程。

(一)1978—1999 年:电化教学阶段

1978—1999 年是我国信息化教学的准备与起步阶段,即电化教学蓬勃发展并成为主流,多媒体教学兴起的阶段。这一阶段又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段:第一个时段是1978—1994 年,在这一时段,我国大力推进电化教育事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健全了包括组织机构(1978 年成立中央电化教育馆)、学科专业(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学术团体(1991 年成立中国电化教育协会)、专业队伍(电教人员)、硬件环境、软件资源等在内的电化教育系统,促使传统教学从“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向“声、光、电”电化教学的转变,即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录像、广播、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电化教学媒体和手段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第二个时段是1995—1999 年,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多媒体教学兴起并且快速发展。与此同时,网络教学开始起步。

(二)2000—2017 年:信息化教学1.0 阶段

2000—2017 年是我国信息化教学1.0 阶段。这一阶段,我国持续出台了大量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各级教育信息化组织机构,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计划、试点;举办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学术交流、培训班、研讨会和教学比赛;建成并应用了众多教育信息化大平台,加快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形成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理念及“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等发展原则;建立、健全了教育信息化的标准规范、组织机构、体制机制,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微课(微课程)、慕课、在线教学、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教学资源库、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数字校园等得到了常态化、可持续发展,形成了“国家级—省(区、市)级—地厅级—校级”四级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体系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研修体系,大幅度地提升了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教学改革的力度、速度、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为向信息化教学2.0 转段升级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信息化教学1.0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媒体技术、虚拟仿真技术等为技术支撑,以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理·实·虚一体化”教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基于信息技术的项目教学等为教学模式,以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专题网站、网络课程、微课(微课程)、教育App、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教学资源库、网络教学平台、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等为媒体、资源和工具,以简易多媒体教室、互动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理论·实践·虚拟仿真一体化教室、数字化校园等为信息化教学环境。

(三)2018—2021 年:信息化教学2.0 转段升级

2018—2021 年是我国信息化教学2.0 转段升级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主要围绕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2.0、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现代化、现代教育体系、教育新基建、提质培优、教育高质量发展等出台了大量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工程、项目、试点和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教学走向2.0,即智慧教学1.0 阶段,初步实现了精准学情分析、精准目标设置、精准学习指导与服务、精准学习评价与反思、精准教学诊断与改进、精准教学决策与管理、精准教学研究与培训等,为迈入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实现智慧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 年8 月,教育部同意将上海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试点区;2021 年11 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1—2023)》[2];2021 年12 月,《“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3];2021 年12 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对传统的学校进行数字化转型。

(四)2022 年至今: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教学2.0 阶段

2022 年1 月,怀进鹏在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4]。2022 年8 月,教育部组织举办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其中包括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论坛[5]。2022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全球数字化转型背景下职业教育共建共享研讨会在贵州举行[6]。2022 年10 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7]。2022 年12 月,“2022 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大会”在线上召开,大会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未来”为主题,向全球发布了《无限的可能——世界高等教育数字化发展报告》[8]。

2023 年1 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9]。2023 年2 月,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举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大会以“数字变革与教育未来”为主题,围绕数字化转型、数字学习资源开发与应用、师生数字素养提升、教育数字治理等进行深入交流讨论,同时发布《中国智慧教育蓝皮书(2022)》、2022 年中国智慧教育发展指数报告和《教师数字素养》《智慧教育平台 基本功能要求》《智慧教育平台 数字教育资源技术要求》《数字教育资源基础分类代码》等7 项智慧教育平台标准规范[10]。中共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大力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11]。

进入2023 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将目光聚焦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主旋律。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的推动下,教学改革与创新进入智慧教学2.0 新阶段——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扩展现实(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的统称)、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数据技术、数字化技术)全面、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更加个性化、人性化、智能化、差异化和精确化,公平而高质量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让大规模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12]。

(五)加强发展经验总结与发展模式提炼

综上所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传统教学→电化教学→信息化教学1.0→信息化教学2.0(初步实现智慧教学)→教育数字化转型(全面实现智慧教学)”的发展历程,除了教学媒体、资源、环境和工具的迭代升级,更有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师生角色的变革与创新,教育工作者理应加强经验总结、模式提炼和原创理论建构。我国40 多年信息化教学(早期电化教学)的发展历程与改革实践表明,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政策保障、问题导向、应用导向、工程(项目)驱动、研究引领、培训赋能、大赛助推、协同创新等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能推进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成功经验。近10 年来,笔者带领团队建构并实践了“研究引领、培训赋能、大赛助推、协同创新”的信息化教学发展模式、“理论引领、敏捷开发、协同创新、整体推进”的微课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点、线、面、圈”信息化教学发展模式,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显著的实践成效。

三、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的趋势展望

通过前面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分析与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清楚地看到,近20 年来中国国内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研究滞后、理论薄弱、质量不高、创新不足”等突出问题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反推等严峻挑战。

(一)新领域、新热点: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2022 年全球高等教育十大热点与趋势之一[13],也是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新热点。从图6(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文献发表年度趋势)及图7(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文献高产作者)①(论文数量排名前30)中可以看出,从2020 年起,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文献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出现了祝智庭、吴永和、顾小清等高产作者群。其中,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以25 篇居首,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的领军人物。

图6 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文献发表年度趋势

图7 教育数字化转型主题文献高产作者及其所在单位分布情况

祝智庭等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探析与研究展望》中用8 个“新”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进行了展望。(1)新范式:教育范式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的系统创新研究;(2)新思维:发展数据赋能的创新设计模式研究(整合数据思维、服务思维、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3)新能力:教育数字化转型能力建设研究(数字素养和能力结构);(4)新环境:数字化教育生态系统架构研究(联通、开放、敏捷、个性化,物理空间—信息空间—社会空间无缝融合);(5)新资源:新型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研究;(6)新应用:教育创新实践的新样式研究;(7)新文化:培植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健康“数字文化”基因;(8)新蓝图:制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就绪行动计划[14]。这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指明了方向,也为新时期信息化教学研究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改革创新确立了基本框架。

祝智庭等共同建构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教育数字化转型国际现象及其内涵的概念论层面锚定转型支点和价值基点;从进化论、催化论、应变论、嬗变论、智慧教育论的变因论层面解析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理逻辑;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原则、框架、领导力发展、成熟度测评和敏捷法的基本性方法论层面勾勒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用方略。[15]同时,祝智庭还揭示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认为其根源在于数字技术在教育中广泛且深入地应用而引发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活动流程数字化、教育样态与教育文化等一系列、持续性变革[16]。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将数字技术融合到教育领域的各个层面,在先进教育理论、理念的引领下,通过技术对教育系统结构的四大赋能作用(替代、扩增、改进、重构),推动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等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从供给驱动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教育优质公平与支持终身学习,从而形成具有开放性、适应性、柔韧性、永续性的良好教育生态。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教育回应时代变迁与现实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划时代的教育范式跃迁[17]、面向未来的教育“转基因”工程[18]。祝智庭等建构了职教数字化转型的“三创”框架模型(数字化融创、数字化联创和数字化协创),阐述了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职教专业数字化转型、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创新、智慧学习工厂培养实用人才和开放创新建设智慧职教大生态等职教数字化转型的5 种实践样态,提出了七大行动建议,为职教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19]此外,祝智庭团队还论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20]、政策导向与生态化发展方略[21]、框架设计及成熟度模型构建[22]、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方略[23]、数字学习生态创建[24],“平台化、生态化、实践化”的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25],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26],新基建赋能教育数字转型的需求分析与行动建议[27]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二)新理念、新目标

在教育数字化成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将获得更强劲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更完善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支持和更持续的教育数字化政策导向与项目驱动,拥有巨大并且快速增长的现实需求,将跳出以往“实践先行、研究滞后、理论贫乏、人才匮乏、力量分散、浅尝辄止、盲目追新”[28]的怪圈,建构了技术赋能、数据驱动、理论引领、政策牵引、应用为王、问题导向、融合创新、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学习者中心、“道、术、法、器”并举的新理念,确立揭示数字化教学规律、提升数字化教学水平、推动师生数字素养发展,实现数字化、个性化、个别化、人性化、智能化、差异化、精确化、公平而高质量的教学新目标,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新时期教研教改的发展道路将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粗放走向精细,从模糊定性走向精准量化,从数量、规模发展走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三)新内容

在新领域、新理念、新目标的指引下,新时期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的新内容。

1.教育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蒸蒸日上、数字中国蓬勃发展、教育现代化加速推进等大背景下,教育领域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新的特殊阶段,要实现从起步、应用和融合数字技术,到树立数字化意识和思维、培养数字化能力和方法、构建智慧教育发展生态、形成数字治理体系和机制[29]。将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缘起、发展历程、时代背景、重大意义、内涵本质、理论基础、机遇挑战、应对之道、推进策略、实践路径、实施方案、改革举措等新内容展开研究。

2.教师数字素养

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所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30]。教师信息素养(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道德)将向教师数字素养(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转变,也将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围绕教师数字素养的由来(演变历程)、概念界定、意义(重要性、必要性)、构成要素、素养框架、现状水平、问题误区、提升策略、培育路径、评价体系、教师新角色、素养提升系列慕课研发运营及培训项目(专题)开发实施等新内容展开研究。

3.虚拟教研室与数字化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将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学者)围绕虚拟教研室与数字化教学创新团队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种类样式、功能作用、结构要素、建设理念、建设模式、运行机制、发展路径、平台载体、方法策略、技术工具、典型案例等展开研究。

4.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小学教育三大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已于2023 年3 月28 日开通并投入使用。如何充分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教研教改新功能、新用途,如何构建基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虚拟教研模式、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共同体)建设模式、教学创新团队(共同体)建设模式,如何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既快又好地促进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将成为研究热点。

5.数字化教学理论移植、本土化改造与原创建构

数字化教学理论是指导数字化教学的相关理论,包括经典教学理论(首要教学原理)、数字化学习理论(联通主义、微学习理论)和面向教育信息化2.0 的新兴教学理论(智慧学习理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提升数字化教学理论素养,既要加强对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学习、联通主义等数字化教学理论的移植,也要加强原创理论的建构(新建构主义、重构主义),以提升数字化教学的科学性和专业性。改革开放40 多年特别是近10 年来波澜壮阔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实践,为国外理论的中国本土化改造和原创理论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案例和经验,并创造了有利条件。

6.数字化教学设计

数字化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选用数字技术资源开展学习情况分析、设计教学活动和创设学习环境的能力,包括开展学习情况分析,获取、管理与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以及创设混合学习环境[30]。数字化教学设计能力将成为新时期教师的核心职业能力之一。

7.数字技术资源开发

数字技术资源是在教育教学中使用的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智慧教育平台、智能分析评价工具、智能教室等数字教育产品的统称[30]。其中,短小精悍的优质微课是数字教育资源的核心,其颗粒化、故事化(拟人化)、情境化、问题化、可视化、案例化和情感化的创意设计与敏捷开发依然是数字技术资源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智能分析评价工具、VR、AR、MR 等教育资源将成为数字技术资源开发研究的新热点。

8.数字化教学实施、学业评价与协同育人

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对新时期教师的数字化教学实施、数字化学业评价与数字化协同育人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数字化教学实施”要求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有序组织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和交流主动性;能够使用数字工具实时收集学生反馈,改进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环节,调控教学进程;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发现学生学习差异,开展针对性指导。“数字化学业评价”要求能够合理选择并运用数字工具采集多模态学业评价数据,能够选择与应用合适的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学业数据分析,能够借助数字工具可视化呈现学业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合理解释。“数字化协同育人”要求能够指导学生恰当地选择和使用数字技术资源支持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数字社会责任感;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拓宽德育途径,创新德育模式;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辅助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资源实现学校与家庭协同育人,主动争取社会资源,拓宽育人途径[30]。

9.教育元宇宙

近年来,教育元宇宙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迅速发展,教育元宇宙将塑造新的教育形态,带来教育发展的深刻变革。针对人们对教育元宇宙认识的不足或误区,教育工作者应厘清教育元宇宙的缘起、时代背景、意义价值、本质内涵、主要特征、机遇挑战、理论基础、关键技术、发展策略等,以提升人们对教育元宇宙的认识水平,促进教育元宇宙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新形态、新方法、新平台、新工具

教研新形态方面,传统教研将快速向虚拟教研、混合教研、“互联网+ 教研”“人工智能+教研”、基于新媒体的短平快微教研(微课题)等新形态演变。虚拟教研室、虚拟教研共同体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教研新平台、新工具方面:一是种类和数量将越来越多,如互动直播类、知识管理类、在线互动类、宣传发布类、检索制作类和资源平台类等各种教研新平台、新工具层出不穷[31]18,应加强对这些平台的分类细化研究,以便充分发挥其功能;二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想开展数字化教研,对教研新平台、新工具的需求将越来越高,因此简单好用、技术门槛低、性价比高的平台和工具将越来越受一线教师的欢迎。应加强教研新平台、新工具,特别是国家智慧教育服务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慕课平台、新一代教育人工智能等的开发、应用、评价与培训。

(五)新队伍

虚拟教研室具有人员组织灵活化与团队化、组织载体网络化与平台化、教研方式互动化与协同化、教研内容多样化与颗粒化(微型化、可视化)、种类层级多样化等特点[31]14。将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加入教研教改行列,形成包括教育决策者(规划设计)、教育管理者(执行)、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教育信息化(数字化)行业(企业)人员、学生、家长在内的教研教改新队伍,实现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共同发展。

四、结语

当前,我国已迈入教育信息化2.0 与数字化转型新时代,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也面临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新使命、新任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发展历程的回顾总结和研究现状的梳理分析,既看到成就以利于总结成功经验,又要明晰问题与挑战以探寻应对之道;另一方面应具有超前识变、积极应变和主动求变的意识和行动,而从新领域、新热点、新理念、新目标、新形态、新方法、新平台、新工具、新队伍对信息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创新进行展望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识变、应变、求变极为关键的第一步。

注释:

①图6、图7 来源于中国知网2023 年4 月20 日可视化分析。

猜你喜欢
转型数字化数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转型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