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新吴区江溪幼儿园 余秋香
关注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问题,我园便立足于“双向衔接”视角,从语言核心经验出发,以“幼儿语言学习能力”为切入点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建构基于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幼小衔接课程,围绕幼儿入学所需的关键素质,助力幼儿做好全方位的入学准备。
我园与对口小学以“幼儿语言学习能力”为切入点,关注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发展的现实和可能,与小学联合建构“幼小学研共同体”,共建幼小协同的长效机制。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不但贯穿于大班的整体课程计划,而且也是开展日常教育活动的“总纲”。我园以幼小科学衔接视野下儿童语言学习方法为研究侧重点,从教学研究、行动研究两方面入手,探索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性与一致性,进一步丰富和促进幼小衔接的学习活动策略。
我园定期与对口小学开展联合教研活动,以期做到互通互融,形成了以幼儿为本的衔接机制,积极探索跨学段、跨领域的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的有效实施模式。我园结合当下《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一年级语文阅读能力提升路径的有效构建策略,围绕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幼小衔接课程框架,建立以课程目标、主题活动、教师支持与环境营造、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四个维度来支持课程的实施,最终归纳梳理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语言领域核心经验及学习与发展目标。
我园从幼儿的语言核心经验出发,建构基于幼儿语言学习能力的幼小衔接课程,助力幼儿做好全方位的入学准备。对课程实践中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给予多维度的支持。我们基于“会绽放的课堂”学习活动、“会呼吸的农场”系列活动、“会流淌的童谣”诵读活动、“会发光的戏剧”融合活动内容,通过持续性、过程性的课程评价方式,强调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主动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发展。
我园与对口小学共同构建“每日一诵,浸润心灵”童谣诵读交流活动,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在与小学哥哥姐姐们的交流中增强了亲近感,提升了对小学生活的向往。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共读同一首诗《要是我有一个尾巴》,促使大班幼儿感受一年级学生诵读童谣的语调、韵律、节奏,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诵读过程中,幼儿对一年级学生诵读的童谣进行模仿,在小学教师的指导下,初步掌握童谣的音韵、节奏和情感把控,初步获得诵读体验,进一步激发对诵读的兴趣。
我园开展点对点对接式教研活动,以幼儿园与对口小学分别为单位进行同课异构式教学活动,两位教师分别以大班、小学一年级最常态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大班幼儿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同上一堂课——“母鸡萝丝去散步”,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教师提出同一个问题:“母鸡萝丝在院子里悠闲地散着步,可它的身后却藏着一个大大的危险,你知道是什么吗?”大班幼儿的回答是:“狐狸在偷偷地笑。”一年级学生的回答是:“这个危险就是狐狸,狐狸的动作前倾,表示它很想吃掉这只母鸡。”从幼儿的表现中双方教师不但可以辨别出两者的差异性,还能找到其中的共同之处。大班幼儿更关注画面中人物的细节,一年级学生能完整回答问题并讲述缘由。而这时幼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从共通之处以及不同点出发,缩小幼儿园及小学之间的差异性,展开科学的“幼小衔接”活动。
我园将小学的“微农场”活动延伸为幼儿园“会呼吸的农场”活动,开展“直径一米,以见自然”的序列讲述活动。在自然场景下,幼儿讲述一棵树周围的“小天地”、一丛草里面的“小世界”、一片叶经历的“小故事”——让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在对话交流中感受农耕和节气的传统文化习俗,从中体会人们对劳动的重视,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的欢乐与幸福。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说一说,就这样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切实感受认识了大自然、了解了大自然,我想这便是以天地为课堂、以自然为画卷的农耕课堂。
我园通过开展“与小学共演一台剧”活动,以期在童话剧的演绎中调动幼儿的情绪,运用故事讲述、角色扮演提升幼儿的表达表现能力。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共读文学作品《小公鸡和小鸭子》,幼儿在活动中感受与哥哥姐姐们合作协商的乐趣,进而截取作品中的经典片段,然后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再借助语言通过实践课本剧在舞台上演绎出来,在活动中实现同伴协商与轮流扮演角色的愿望,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其以后进入小学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发现幼儿存在“答非所问”的现象后,我们基于“课堂提问与回应解决策略调查”问卷调查,追踪低年级“课堂实录”,开展系列教研活动,以满足幼儿个性化、针对性的语言教育需求。于是,我们与对口小学联合开展了幼小衔接问卷调查活动,广泛征集教师对幼小衔接中幼儿语言发展工作的认识和困惑。用“个案记录、案例分析,追踪样表”聚焦问题,发现幼儿常常能看懂但不能表达出来是出现“答非所问”的主要原因,而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因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营造宽松自由的语言环境,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流的机会,激发幼儿大胆表达观点的兴趣,进而提高幼儿语言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教育教学活动结束后,园所应开展专题研讨会,以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内涵及发展阶段为依据,组织教师以谈话活动、小型辩论会等方式来提升师幼互动的有效性,或邀请专家指导团队建立“顶层架构”,明确每个阶段幼儿语言发展的能力和目标。
在幼儿进入小学之际,家长也面临着角色的改变、心态的转变。教师应及时给予家长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指导,同时应遵循平等相互的原则多与家长交流,接受、采纳来自家长的好建议,促使家长与幼儿增强阅读兴趣,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园所应及时了解家长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困惑及意见,积极宣传有关幼小衔接的科学理念和做法,帮助家长转变传统观念,缓解家长的压力和焦虑,营造良好的家园共育氛围,引导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和小学做好衔接。
我园通过家长会、邀请小学一年级家长讨论等方式提前做好家长的角色改变、心理变化等工作,缓解部分家长的升学焦虑。通过一年级老师来园开展讲座、家长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家长来园观摩,让家长真实感知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全面掌握孩子的幼小衔接进度,从而实现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教育。针对大班幼儿,我们持续推荐既可以发展语言能力又能与小学相衔接的绘本,教师和家长可以共读研讨这些绘本,引导家长以积极的心态与正确的阅读方式进行亲子共读,引发幼儿良好的前书写准备,进一步发挥绘本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功能。
我园主张家园应同力以“阅读”为抓手,通过阅读打卡、亲子时光等系列活动家园配合、家园互动、家园共享,携手培养幼儿终身阅读的良好行为习惯,营造爱读书的家庭阅读氛围,帮助家长建立对待幼儿长远发展的合理期望,共同助力幼小双向衔接。我园会定期开展家长“阅读沙龙”,在沙龙活动中邀请家长谈一谈对幼小衔接书本阅读后的具体感受,通过开展“阅读沙龙”活动,增进了不同家庭之间幼小衔接思想的交流、内容的分享、经验的共享。
我园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幼小教研,转变幼儿的学习方式,培养幼儿具备独立、自主阅读的基本能力,做好了《新课标》视角下语言领域幼小衔接的准备。此外,我园还结合多元化的主题活动,翻转教师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优化幼小衔接形式,帮助幼儿提高倾听能力,培养幼儿表达观点的能力,学会解释自己的观点。这种通过儿童文学助力幼儿做好全方位的入学准备和适应的幼小衔接方式,达成了关注幼儿语言学习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