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丽
(白银市平川区王矿小学 甘肃 白银 730917)
2011 版《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具备优良的国民素养”已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内在需要。在小学阶段,重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对社会做出正确判断和抉择的能力,很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孩子,他们的“小皇帝”心理特别强烈,他们很难感受到他们所拥有的幸福。“以自我为中心”“缺少服务别人的价值观”“缺少社会责任及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关爱”等现象比比皆是。所以,教育小学生积极参加公益,关心社会,关心弱势人群,淡化他们的自我意识,加强社会公德意识和国民意识很有必要。
2022 年秋,当地公益机构“Q 工作室”组织志愿者赴大别山山区进行了一次公益活动。在我们进入到大别山江河小学之后,所有随行的家长和学生都见了当地班主任,然后一起到大山深处拜访帮扶对象。
此次捐款共8 位,均为一到五年级学生,以二年级学生居多,三四户人家帮助一个穷山村的小孩。我和随行同学的帮扶对象是一位叫成成的三岁孩子。成成是一个身材矮矮,皮肤黝黑,长着一对大眼睛,头发剪得很短,脖子上系着一条红色的丝带。他用古怪的目光看着我。“你好”,我对着成成打了个招呼,他却没有回答,而是望着我。成成由外婆带,父母每年都会回来一趟。屋子是用泥巴砌成的,看上去很是陈旧,里面一片漆黑,还带着一股潮气,除了一张木桌和一把木头椅子,再没有任何家具。随行小朋友拿出捐赠的课桌和椅子部件,在家长的帮助下拼装好和他们带来的书籍一起交给了成成。成成兴奋地将新课桌搬进了房间。他们在新课桌旁合影,将这令人激动的场面记录下来。
公益是指公民自觉地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参加社会生活,组织和开展涉及社会公益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关心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公益行为,它对公民的教育和社会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大别山地区开展的“全民健康”运动中,无论是带队老师、家长还是孩子,都没有认识到这一问题[1]。
这些志愿者都有为社会做贡献的意愿,但他们并无“公民”自觉。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削弱了它的公共性,也没有自觉地将它当作一种培育社会合格成员的方式,不能把关爱别人的爱提升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社会责任,没有充分发挥出它的教育功能。
参与大别山公益活动的小朋友,亲眼见证了贫困山区的真实面貌,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在拼桌椅、采茶、手工制作的过程中,与大别山的小朋友们有着深厚的交流经验。但是,他们并不清楚“公益”究竟是什么,以及公益的社会含义和功能。
由于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的公益宣传,导致了其认识不足。与国外相比,目前国内的小学还缺少一套完整的公共服务体系。在国内,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比课后的社会学习更重要,而在课后的教学中,以文化课为主,而学生的功课负担比较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公共教育。“天下事”两耳不听,专心致志地钻研“语数英”。在国外,部分国家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课程[2],参加各种公益及环境保护工作。(比如参观养老院、实地考察流浪汉居住地、慈善捐赠等;)他们有1/4 的国民曾从事志愿工作,并把公共服务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系统中,设立公益学习协会、公益学习信息服务中心等,对未成年人进行职业辅导和评估。此外,也有许多团体,如基金会,社区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都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公益实践[3]。
在当前公益大环境下,Q 工作室对随行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缺失,导致其参加大别山慈善活动时,并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4]。
要实现公益事业的公众利益,就不能让个人利益超过公众利益。因此,必须跳出传统的慈善范畴,对当代社会的意义进行准确的理解,并在活动的策划上充分体现其公共性,自觉地将其融入到公民的思想教育之中。
首先要对当代公共利益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并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当代社会公益并非单纯的助人为乐,而是以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基础,积极投身社会,积极投身社会事业,具有社会公平性,符合我国中学生公民素质的需要。对我国的公民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5]。对于学生来说,在参加社会实践中,首先要对“善”有一个准确的认知,感受其所包含的“善”的内涵。“慈善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念和品格,它是一种以某种形式存在的、具有某种利益和利他意识的、对某些社会团体或人们发展中的问题做出贡献的态度与个性表现。”即,具有社会责任感,团结互助意识,参与精神以及对社会的奉献精神。而“社会公益是一种公民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与公民素养在社会责任、团结互助、奉献服务等领域有着共通之处,公益活动具有重要的公民教育价值。
其次,发挥慈善的作用,深化对学生的关爱经历,并使他们从情感经验到理智思维,这样的社会公共服务具有关爱和利他的情感特征。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可以使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产生自身的价值,从而使他们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关心和利他的思想[6]。在个人与公众之间取得适当的权衡。由自爱到他爱、学会给予、学会爱、由年轻阶段的关注主动关注别人到高年段注重对公益的正面关注,由爱到大爱。“虽然我们个人的贡献不多,但只要我们能够勇敢地做出自己的努力,那么这个世界就会越来越好。”以“帮助一方,天下之祸一方”为宗旨,开展社会慈善,教导小学生做好事、做好人,培养他们的正义意识和善良意识。
最后,应注重对学生进行的公民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公民素质。目前,我国初中生的国民素质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尚无一套完整的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其内容政治性、理论性较高,不具备现实与可操作性,教学方法也较为单一,主要是以知识和口述的形式进行[7]。由于缺乏对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其在实践性教学中急需改善。将社会责任融入到公民教育的实践当中,不仅可以使我国的公民素质提高,而且可以使我国的公民素质提高。把市民化与公益相结合,对提高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责任感是公民素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将市民比喻成一艘小船,那么社会责任感就是这艘小船的主要支柱。在西方伦理学的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谈及“责任”的人。他在论述人类的理性抉择时,曾提到“道德的责任在于理性的主体”。西塞罗还十分注重培养责任心。他相信,“不管是公开的或私人的,事业的或家庭的,做的事情都是与自己有关的或与别人有关的。这是一种道德上的义务。”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有能力担负起与自己的国民素质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在付出劳动、情感和努力为公益事业付出后,他们对公益事业的重视程度也有所提高,更懂得珍惜、爱护公众生命,并对社会公众生活产生较强的责任感。因此,在公益活动的教学目标中应包含培养公民义务。从大城市的生活圈子到边远的山区,见识到了不同的人群,体会到了贫穷地区人民的艰辛,才明白了许多事情的来之不易。一些可以完全享受的资源,而另一些则很难获得。明白了要节约、要共享的最朴素的原则,把节约资源当作自己的社会义务。
中华传统文化一向重视社会责任,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而社会责任则是激发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为社会服务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发掘中华优秀文化中最深层的道德精神基因,汲取和吸收其在培养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正面作用,通过主题教育、课堂渗透和实践活动等手段,把传统和责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以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为己任[9]。以“责任”为导向,以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中心,以八大竞赛为主要内容,以“八竞赛”为主要内容,以“圆梦之家”为考核手段。构建了“五种职责、八种竞赛、圆梦”的道德教育总体框架,强化校园道德教育,强化校园道德教育,强化校园道德教育的内涵,注重德育教育的方式的改革。
奠定了小学生终生发展、快乐一生的基础。在开展德育工作的多层面上,应积极构建全民参与的传统文化环境,努力创造一个文明、一个和谐的学校;立足于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立德树人,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素质;要以典型的方式进行激发和营造良好的气氛,为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分析,以优良的传统和优良的文化来培育有责任心的人才。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大别山公益活动的开展,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公民素养和社会责任感进行详细剖析,根据本文研究的内容,提出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几点策略,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有效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