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军
本次“五四杯”初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及研讨活动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初中数学教师参与。这些教师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教师们的数学方法都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采用创新的方法和教学策略,设计各种互动性强、启发性强的教学活动。比如,采用一“境”到底的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强调问题解决能力: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数学问题。比如,问题设置基于基本图像的分类讨论,引领学生系统思考研究各种类型,帮助他们形成整体化的知识结构,培养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最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教师们在课堂中引入合作学习的方法,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几乎每位教师在探究不等式组的解集过程中都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注重教学评价和反思: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反思也是重要的一环。他们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课堂效果,进行适时的评价和反思,进一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
下面以徐秀峰老师的课为例做一个交流。
以情境为线索,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生长。本节课从“猜猜老师的年龄”开始,在“你猜多了,又猜少了”“年龄38 和45 之间”等互动中,渗透不等关系的“叠加”,最终引导学生估计出大致范围,为学生学习不等式组埋下伏笔。同时,估算能力的培养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基于学生熟悉的环境,提出合适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不等式组的必要性。
整节课一“境”到底,用情境串联知识的生长。一“境”到底的教学可以呈现出连贯的场景,让学生适切地感受到真实的教学过程,不会被切换镜头所打断。这种连贯性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提供更真实的体验。情境的设计还能激发学生关爱父母、相互理解、友善互助等情感,渗透数学学科的德育作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核心素养的阶段性、整体性和一致性。本节课情境引入的4 个问题的设计非常巧妙:恰好7:50 到达;7:50 后进校;8 点前到校;7:50-8:00 之间进校。由不同的到校时间的要求,自然引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7 点50 分至8 点之间”引出同时满足两个不等关系,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其他“多个不等式的例子”,感受不等式组的现实意义。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问题串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问题到方程与从问题到不等式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基本的数量关系式是相同的,4 个问题的设计是一个素养本位的单元结构化设计。这些问题的设计者对教材中的情境做了一些整合与改编。教材情境虽然能直接抽象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但是缺少了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铺垫,问题的改变能很好地体现出一个“到”字,同时能体现出方程和不等式的内在的一致性。
师生互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不断交流的过程,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沟通,二是平等,三是开放。本节课的推进始终是在师生互动的方式下进行,教师只是个引导者,在平等的状态下与学生交流,可以看出学生生成非常自然,内容也很丰富,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如教师问:“生活中还有其他不等式的例子吗?”学生给出了各种生活中的例子,这些都是真实情境下的课堂生成。探究不等式组的解集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徐老师的设计独具匠心:让学生用两个数字自主编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直观感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四种类型,感受分类思想;通过对不同类型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初步形成方法;用字母a、b(a≠b)表示数字,借助数轴验证所得的方法,感受方法的一般性;运用探究得到经验,确定4 个简单不等式组的解集,及时巩固方法,感受数形结合思想。以上过程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猜想→验证→应用”的教学理念。
在数轴上探求解集的过程,体现数形结合,也呈现一个算理的过程,最终通过学生的展示,自然生成解的口诀,形成一个算法。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它鼓励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和思维训练。通过在数学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深度学习的核心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和创新的能力。教师应通过创设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数学本质和原理,以及数学背后的思维方式。
徐老师的课堂追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问:“为什么要列几个不等式呢?”生:“范围具体,准确。”再问:“几个不等式的情境有什么要求?”生:“相互联系的不等式必须有同一个情景。”还有“什么叫解集的公共部分?”“如何直观表示公共部分?”等等,这些问题的互动与交流一步步接近数学的本质。
在这样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这些素养对学生的学业和未来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况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