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进彪
(定西市临洮县文峰中学 甘肃 定西 730500)
地理教学工作要紧跟教育改革潮流,通过创新改革,帮助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相关的地理知识,提高其生存能力。为此,教师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引导学生从个人生活出发,思考全球视野,培养其跨文化认知。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地理教师重视运用本地资源进行地理教学。但目前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乡土资源运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欠佳。因此,本文将深入探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乡土资源的注意事项和应对策略。
乡土是指一个人常住或成长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综合所构成的特定地理区域。人们深受乡土环境影响,表现出对其的强烈情感,并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地方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而乡土地理就是研究一个小范围地域的具有综合学习性质的地理学科。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教学中运用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理教学中的乡土资源,可以极大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知识的兴趣。
(2)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与较大范围内的地理资源相比而言,乡土地理资源学生更熟悉,从而可激发学生运用自己的乡土生活经验来更加有效地学习和探索。
(3)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乡土地理教学中,教师基于学生开展乡村资源调研的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作为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地理学科的学习需要学生基于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学习素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本乡土资源应用仍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规避之。首先,教师要全面研究教材,深刻理解重点难点,挖掘关键内容,熟悉乡土地理资源,以避免教学与系统资源脱节。其次,教师应善于收集乡土地理资源,将其生动地融合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最后,在教学中除了注重教学效果,教师在户外乡土地理教学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安全,培养学生纪律意识,促进学生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以提高地理学习素养。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通过多样学习资源,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乡土地理知识。
(1)引入生活化素材,提高学生参与度。陶行知主张以日常生活为教材,利用生活化素材激励学生兴趣。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素材,以使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了解。为了探究“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教授可以使用当地土壤进行实验,以应用方式达到研究目的。实验分为四组,通过改变倾角和绿植覆盖状况,模拟花洒下雨,测量水槽内水的浊度来评估水土流失的程度。这种方法能够有益地推动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学生能够探究避免水土流失的主要方法,同时,此实验还能直观展现影响水土流失状况的相关因素。教师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专注于课堂内,充分证明了以乡土地理素材为引入的地理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有效性,也凸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2)利用实景微课,充分发挥视频优势。乡土地理素材拥有多种形式,但并非所有都适合以实物呈现在地理课堂。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景微课成为一种新教学方法,以现实情境为素材,构建短小而精华的微课程,可较好地传递乡土地理素材。视频的优势在于快速吸引学生关注,同时也能将生活化素材融入课堂,更好地引入本地地理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需要采用实景微课来引导乡土地理素材,创新应用场景,以达到吸引学生关注和满足教学需求的效果。比如,在教授授课“地球表面形态”时,可用实景微课做导入。拍摄本地特色地貌情境,吸引学生视觉。如果时间紧迫,也可剪辑《航拍中国》湖南篇的喀斯特地貌片段做导入。教师可以借助视频片段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地貌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它们分布的规律又是什么?教师需要提供相关探究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探究。由于地貌是本地的,学生更积极地研究其规律及成因。实景微课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发挥优势,提高学生地理探究活动的参与度。
(1)引入直观素材,培养人地协调观。学生必须认识和把握的是人地关系的协调性,明确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对于学生是何等重要,以及应对策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人地关系发展中不协调和协调的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乡土地理是一个具体实例,而且学生已经较为熟悉此区域,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以乡土地理为基础,教授各种相关知识。和其他区域的素材相比,乡土地理素材更具体、形象。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构建和谐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也有助于探索实现这些目标的方法。因此,教师应积极引入更多乡土地理资源,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意识。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老师可以使用视频或图片展示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的情况。虽然政府和居民已经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但大量的坡地种植依然会对本地环境造成损害。针对后续研究步骤,以环县为例,教师可借助当地乡土地理情境,指导学生提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意见。如此可直观传达“生态破坏”的危害性,唤起学生情感认同,加深人地协调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
(2)导入综合信息,培养地理综合思维。人地关系观要求学者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研究地理问题。教师能透过家乡地理知识的引导,协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家乡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并培养全面、系统思考的习惯,以达到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综合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基于实际地理情况,引导学生探究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为了在“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部分引导学生了解环县成为中国小杂粮之乡的原因,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环县的气候、水文、地貌和历史沿革对小杂粮种植具有哪些优势?教师可以在预学习阶段通过网络或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调查,与父母联系以获取相关信息。这种涉及乡土地理的调查相对较容易进行。
(3)进行形象对比,培养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学的特点在于具有区域性,因此地理研究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不同尺度的具体区域探讨。区域认知是地理学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要求学生以一个区域为切入点,全面了解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以深入探究地理问题。乡土地理作为学生生活环境更需要学生深入了解其特有的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地区。应用当地地理情况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要素间的联系,也可提升学生对不同地区间的差异认知。因此,教师需利用当地地理素材及区域比较、综合分析等教学手段,有助于有效培养学生从区域角度认识地理问题的素养。例如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个部分,可以以植被地带性为例,介绍自然环境的地域性。随后教授可以向学生展示当地的植被,并提问:“为什么这里会出现如此不同的生态环境呢?”在探究这个问题时,学生会知道植被与气温和降水紧密相关。教授可以通过这两个因素,引导学生从地理纬度分布和潮湿干燥度两个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减轻作业负担。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指出,兴趣是相关认知负荷的重要构成部分。学生投入的认知资源增多,则完成作业的效率有所提高,且减轻了学习压力。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教师需要注重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同时,乡土地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实践作业的设计和活动作业的安排中,应将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将当地地理特色元素通过巧妙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选择乡土地理素材时,需要考虑到本课程的内容,并制定富有趣味性和互动性的学习任务,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参与度,同时减轻他们的压力。举例来说,“区位选择中的服务业”这一内容,教授可以布置“娱乐专题地图绘制”任务,代替传统的书面作业。任务旨在让学生对平时所作的娱乐活动进行思考,将相关场所标注在地图上。例如学生可以参观书店,并标注其位置,了解其所在地区的因素,从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优秀作品并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教师成功地设计了趣味作业,利用乡土地理情境,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实现了减轻学业压力、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2)结合生活实际,促进知识灵活应用。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为了增强作业实效性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强化生活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该教学方法强调将学习情境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乡土地理是教学中的重要情境,教师应将其与作业结合,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应积极考虑乡土地理情境,布置实践作业,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并发挥其价值。
综上,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而言,运用乡土地理资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当利用乡土地理元素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将其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相结合。此外,教师还需运用生活化作业,将乡土地理与学生生活无缝融合,以此来降低学生的负担并提高教育质量。只有在充分发挥乡土地理多重作用的基础上,教师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