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为例

2023-10-14 19:42/程
名师在线 2023年23期
关键词:物体教师应儿童

文 /程 霞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教师和学生才“都能自得自动,有机会找那无价的新理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儿童的“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教”,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教”进行创造性的“做”。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系列活动中,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让学习真正发生[1]。下面结合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探究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具体路径。

一、确立儿童立场,以学定教

“教学做合一”的核心是“做”,“做”这一核心的实现需要尊重儿童主体地位[2]。教师应基于儿童“做”的需要,确立儿童立场,坚持以学定教,明确“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命题。

(一)根据儿童需求,确定“教什么”

目前,不少教师缺乏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识,或教材解读缺乏儿童立场,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选择不合理,难以调动儿童数学学习兴趣。鉴于此,教师应站在儿童立场,依据儿童既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创造性解读教材,确定数学课堂“教什么”,从而有效激发儿童数学学习需求,促进儿童数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板块,第一板块是导学板块,第二板块是“练一练”。第一板块以投票箱为素材,引导学生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观察投票箱,判断三个角度看到的形状。第二个教学板块,主要通过多样化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训练和巩固。从学生既有的知识储备来看,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接触过“观察物体”,学会从不同侧面辨认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因此,对于“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这一课,学生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的知识基础。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注重前后知识的关联性,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基于上述分析,“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几个内容板块。第一,新旧知识关联板块。该板块从学生既有知识基础出发,引导学生从既有知识逐步地向新知识学习。第二,新知识板块。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事物,学会辨认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第三,操作板块。根据课堂新知识,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场景进行操作,发展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认识到从一个方向最多只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二)尊重儿童认知,确定“怎样教”

数学学习是教与学和谐相生的过程。因此,尊重儿童认知特点,确定“怎样教”,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才能激发儿童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

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单向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从教学内容分析,观察物体需要给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学生借助直观体验再进行理性抽象,能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并持续走向深入。

综合考虑学情特点和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从观察活动入手,先借助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调动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辨识,再运用具体的物体,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为了强化学生操作的目的性,增加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收获,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聚焦儿童体验,以做引学

(一)设计结构化操作,建立学习体验

“做”是学生获得直观体验的唯一路径,教师应善于以做引学,借助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操作活动应进行结构化设计,与数学教学内容保持高度一致,同时又要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学习体验。

为帮助儿童逐步建立直观体验,“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教师可设计如下操作活动任务。

任务一:看一看,猜一猜。根据所给的动物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动物。在活动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提供一组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动物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开展竞猜活动。教师可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数学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同一物体形状可能不同,给新知识建构提供知识基础。同时,教师借助任务一给学生创造“热身”的机会,让学生思维得以唤醒,给课堂学习提供思维动力。

任务二:看一看,辨一辨。模仿教材制作一个投票箱,试着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结合提供的图片辨一辨下列图片分别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图形。当确定一个观察方位保持不变,你最多看到物体的几个面?对应的图形是什么?任务二旨在引导儿童自主建构知识。学习活动又分为两个基本层级,先不确定观察位置进行观察,辨认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不同;然后确定位置,从一个固定的观察点进行观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辨认活动,认识到从一个角度最多只能观察到物体的三个面。

任务三:做一做,理一理。试着以生活中的物体为原型,做一个自己喜欢的立方体,并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进行观察。结合做的活动和观察活动,探索对应的形状和如何确定前面、右面和上面。试着画一画。探索在没有明显的标识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物体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在小组内结合操作活动一边操作,一边演示,一边解说。任务三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进行定点观察,并结合特殊情况引导学生结合演示和解说等方式,思考确定前面、右面和上面的方法。

任务四:摆一摆,画一画。利用提供的积木摆出自己喜欢的造型。然后,根据自己摆出的造型,分别画一画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试着尝试摆出更有意思的造型,再画一画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观察到的形状。任务四采用学生喜欢的积木开展操作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兴趣,又给学生创造操作机会。教师可结合操作和绘画活动,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达到巩固训练的作用。

任务五:拍一拍,想一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物体,试着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进行拍摄。结合拍摄活动,在小组内开展“对口令”活动。首先,根据口令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进行拍摄;其次,根据口令快速找出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拍摄的图片。结合拍摄活动想一想:观察物体你获得哪些体会?任务五活动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做”的实践活动。教师可结合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体验,进而引导学生对“观察物体”进行思考,直观抽象,同时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二)精心设计问题串,深化学习体验

数学学习过程实质是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基于学生知识生长点,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串,引领学生在系列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活动体验中深度思考,将学习活动推向深入。在“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配合五项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相关性问题。

任务一问题:根据图形观察,你的结论是什么?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问题设计意在强化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引导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同时,结合学习成果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说出得出结论的依据,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任务二问题:结合投票箱观察,下图是从哪个角度看到的图形?从同一个角度观察,对应的图形是什么?你最多看到物体的几个面?问题设计紧紧围绕学习任务,从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成果,进而引导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抽象,认识到同一个角度最多看到三个面。

任务三问题:对应的形状是什么?如何确定前面、右面和上面?在物体没有明显标识情况下如何确定前面、右面和上面?问题设计对应操作活动,引导学生从一般情况向特殊情况深入,引导学生结合操作活动探索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前面、右面和上面的判断方法。

任务四问题:你摆出的积木造型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观察,分别是怎样的形状?你摆出的最有意思的形状是什么?为什么觉得它最有意思?问题设计层层深入,既揭示现象,又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探索有意思的形状,保持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任务五问题:你所拍到的最有意思的物体是什么?从前面、右面和上面三个角度拍摄的图形是怎样的?通过拍摄活动,你对“观察物体”获得的认识有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对拍摄对象进行思考,发现物体的特别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敏锐性。最后,教师借助问题引导学生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和反思。

三、丰富活动样式,三位一体

“教学做合一”建立在“做”基础上,表现为课堂学习活动。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任务,还需要教师基于学习任务改变单一化活动形式,设计多类型活动和实践活动,促进教学做“三位一体”。

(一)设计课堂多模态活动,促发深度学习

真实学习实质上是持续深入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设计多模态活动,更有助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保持兴趣,激发其学习上的创造性。

“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五项任务活动设计正体现出多样化设计原则,包括以下几种活动形式:

竞猜活动。任务一活动指向新旧知识衔接,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内容。采用竞猜的方式有益于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能给学生创造思维热身的机会。

制作活动。任务二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投票箱,自主制作一个投票箱。学生要完成投票箱制作活动,需要深入观察投票箱。学生在制作投票箱的过程中,无形中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制作活动也为后续活动进行铺垫,降低后续活动难度。

绘图活动。任务三、任务四采用画图的活动形式,先从学生熟悉的立方体入手,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绘制观察到的形状。采用画图的方式既对接学生兴趣爱好,又借助画图活动引导学习活动走向深入。任务四虽然活动形式相似,但活动目的性和活动层级不同,融入了学生创造性学习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造型展开活动,有助于激发创造性学习行为。

游戏活动。任务四将拍摄活动和游戏活动有机结合,以游戏形式激发学生活动兴趣。教师在学生拍摄活动融入“对口令”,让学生按照口令从不同角度拍摄物体,再根据口令判断拍摄的图片。游戏化活动起到有效的巩固作用,能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整合,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并转化为数学素养。

(二)组织课后实践性活动,扩大学习空间

学习应打破学习时空的局限性,从课堂中心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和课堂活动基础上,教师应组织适量的课后实践活动。实践活动设计应与学生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在“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入手,组织课后实践活动。如开展“美丽的学校(家乡)”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学校和家乡中任选一个对象,课后认真观察学校(家乡),抓住它们最显著的景点,给学校(家乡)拍摄一组宣传风景画。在拍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既要不断地转换观察点,从不同观察方位拍摄图片,又要进行定点观察,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等拍摄景物的照片。最后,将这些照片进行有机的组合,配上简洁的说明文字,给学校(家乡)进行宣传。

实践活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选材,活动采用拍摄照片的方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活动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又借助具体的要求保障课后实践的学科属性,引导学生进行移位和定点观察,不断转变观察角度,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最后,教师借助宣传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实践活动成果进行整合,既促进了学生学科素养发展,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结束语

总之,“教”是为了“不教”。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教学做合一”思想为引领,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经历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让数学学习真实发生。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从灌输走向自主建构,从而提升和发展数学素养和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物体教师应儿童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深刻理解物体的平衡
我们是怎样看到物体的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为什么同一物体在世界各地重量不一样?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悬浮的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