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

2023-10-14 19:42/朱
名师在线 2023年23期
关键词:纳兰性切入点品味

文 /朱 敏

全国特级教师王崧舟曾言,文本细读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学技术。品味语文学科的“语文味”,需要学生咀嚼体味文字。文本细读正是学生咀嚼体味文字的重要方法和技术。学生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与文本深入对话,以文字语言、遣词造句、表达方式、谋篇布局等为切入点,锻炼阅读能力,增强阅读的有效性。众所周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是忽视文本细读。面对此情况,教师要实施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

一、文本细读的界定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文本细读是阅读文本的一种方法,是指在阅读文本时,要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分析,理解意义。

文本细读是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基础上,以文学理论为指引,以经典文本本身为基础,进行反复、深入、全面剖析的阅读[1]。文本细读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阅读要点,详尽、精准地分析语义,实现对文本精读解读的方法[2]。

综合国内外研究情况,本文将文本细读界定为:以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为基础,以文本中的特殊语言表达、内容、思想情感、意蕴等为切入点,使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解读的教学方法。

二、文本细读教学的价值

(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与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相比,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情况有所改善。但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流于形式的问题。学生看似发挥了主体性,实际上仍在被动地接受知识。文本细读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在文本细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受到教师的引导,发挥自主性,积极思维,品味文字语言内涵,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在不断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扎根于内心深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积累阅读经验,锻炼阅读能力,主动阅读,增强主体性。

(二)增强学生的审美力

语文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3]。阅读文本中的美具有多元特点,包括语言美、场景美、情感美等。阅读文本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品味多元美的过程。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反复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感受多元美,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增强审美感知。同时,学生也会因此发现细读文本的乐趣,主动投身文本细读活动,自觉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日积月累地增强道德修养,提升审美情趣。

(三)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语文观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有“语文味”。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一些教师大肆宣扬情感道德,忽视文本的文学性价值。一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一味沉浸在道德情感中,阅读能力发展受限。而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解读细节,获得独特的感悟。在获得独特感悟后,学生可以结合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剖析,或与他人展开交流,达到“最近发展区”,增强对文字语言的敏感度。之后,学生会主动阅读,深入剖析,将文本细读落到实处,切实增强阅读能力。

三、文本细读教学的策略

文本细读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是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通道”。教师需要找准细读切入点,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品读。

(一)以题目为细读切入点

题目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结,是文本细读的切入点之一[4]。学生通过品味题目,既可以抓准细读点,开辟阅读通道,又可以初步感知文本,做好深入阅读准备。所以,文本细读可以将题目作为切入点。

例如,《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中的“深”有多种内涵,值得细细品味:一是母亲辛苦赚钱,但慷慨地给儿子买书钱,展现了母爱之深厚;二是母亲崇尚文化,大力支持儿子读书,展现了母爱之深刻;三是母亲无私地付出,不求回报,展现了母爱之深远。在整篇文章中,作者没有明确指出母亲的情有多深,而是借助环境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展现出了母亲的情深。一个“深”字贯穿文本始终,展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围绕“深”阅读文本时,学生可以发挥自主性,找寻不同的内容,细细品味,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题目中的“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任务:“文本标题是《慈母情深》。那么,文本中的哪些内容体现出了情‘深’呢?请自读文本,勾画表现情‘深’的地方。”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走进文本,边阅读边思考,勾画相关内容,建立初步感知。

(二)以矛盾冲突处为细读切入点

文本中总会出现一些矛盾情节。这些矛盾情节其实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陷阱”。学生倘若能顺势落入“陷阱”中,便可以把握文本内容的深层含义。对此,文本细读教学可以将矛盾冲突处作为细读切入点,驱动学生深入探究。

例如,在《长相思》中,纳兰性德写了自己的身之所在和心之所在;而他的身与心未在一处,正是其中的矛盾冲突点。基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诵读这首词,你可以发现纳兰性德的身在哪里?”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诵读词句,积极思考,将视线集中在关键字词上,如“山一程”“水一程”等。同时,学生反复诵读关键字词,想象画面,确定纳兰性德的“身”之所在。有学生说:“从‘山一程’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身在山上。”有学生说:“从‘水一程’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身在船上。”还有学生说:“从‘夜深千帐灯’可以看出纳兰性德身在营帐中”。教师可以肯定学生的细读成果,并追问:“纳兰性德到底身在哪里呢?能否用一句话概述他的身之所在?”学生综合“山上”“船上”“营帐中”,同时迁移背景知识,确定纳兰性德身在征途。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如此方式,紧扣纳兰性德的“心”之所在,不断提出问题,驱使学生细读文本。经过不断细读文本,大部分学生了解到“纳兰性德身在征途,心在故园”,感受到纳兰性德身心分离的复杂情感——舍不得离开故园,但责任所在,不得不离开故园,深刻理解文本内容。

(三)以语言特点为细读切入点

语言特点是文本语言表达的特色,是学生值得反复品味的内容。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重点字词、修辞手法、语言风格上。教师需要解读文本,把握语言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1.以重点字词为细读切入点

重点字词往往表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值得学生深入剖析。教师要紧扣作者的写作意图,研读文本内容,找出重点字词,并以此为基础,应用适宜的方式指导学生细细品读。

例如,在《草船借箭》这篇文章中,作者重在歌颂诸葛亮的智慧过人。为展现诸葛亮的智慧过人,作者描写了诸葛亮与他人的对话内容。但是十一处对话中作者仅在一处“诸葛亮说”之前添加了“笑”字。这一个“笑”字极具韵味。教师可以以这个“笑”字为细读点,向学生提出问题:“诸葛亮是在笑谁?”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细读文本内容,认真思考,联想到不同的可能,如“诸葛亮可能是在笑曹操,因为他知道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面对如此大雾,定不敢出来迎战。这一笑,既是在笑曹操,又是在笑自己知己知彼。”“诸葛亮是在笑周瑜。因为自己料定曹操不敢出来迎战。在这样的情况下,船队可以满载而归,赢得赌约。”立足学生的联想内容,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带着对笑的不同理解,诵读文本,再次体会诸葛亮的笑。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迁移已有认知,深刻体会诸葛亮笑的内涵——笑自己对曹操了如指掌,这是一种讽刺的笑;笑鲁肃不理解自己的意图,这是一种宽厚的笑;笑周瑜的奸计无法得逞,这是一种胜利的笑;笑自己一切在掌握之中,这是一种成功的笑。在体会内涵后,学生会被智慧过人的诸葛亮折服,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

2.以修辞手法为细读切入点

修辞手法是作者串联文字,组建语句的“工具”。通过应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文本语言更值得品味。教师要挖掘文本中的修辞手法,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反复品读,理解文本内容,感受语言特色。

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文章中,作者写道:“正像人们说得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这句话使用了夸张手法,强调了西沙群岛海里的鱼很多。但是,教师单单引导学生感受“鱼多”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探寻“作者的表达意图,表达好处”。对此,教师可以夸张手法为细读点,引导学生思索语句含义。接着,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语句理解情况,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使用夸张手法?使用夸张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继续诵读文章,品味文章中语句魅力。例如,有学生使用替换法,将原文语句替换为“西沙群岛里的鱼多”,并反复诵读,对比原句和替换后的语句,发现“通过使用夸张手法可以使得‘鱼多’更加形象化”。如此一来,学生便真正了解了夸张手法的使用效果,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了语用经验。

3.以语言风格为细读切入点

语言风格是作者借助文本内容表现出的特有格调。一般情况下,受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的影响,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语言风格。学生通过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师可以以语言风格为细读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

例如,老舍先生爱猫是出了名的。在《猫》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利用生活化的幽默语言塑造了小猫的形象,展现了自己对小猫暖暖的爱意。但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鲁迅先生在《兔和猫》《狗鼠猫》中,用犀利的文笔抨击、谴责无情的“黑猫”,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诵读《猫》时,展现鲁迅先生的作品,推动学生阅读群文。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比老舍和鲁迅的写作风格。学生细读文本,找寻描写猫的具体内容,感受“猫”的不同特点,体会老舍与鲁迅对猫的不同态度,同时品味他们的写作风格。

(四)以文本留白为细读切入点

文本留白是作者进行文学创作时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可以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学生细读文本留白处,可以深入感知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本的深层意蕴。因此,教师要挖掘文本留白处,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

例如,在《两小儿辩日》中,作者以两小儿的嘲笑为结尾。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一步步地感受到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面对两小儿的嘲笑,有如此精神品质的孔子会想什么,这是值得学生品味的。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学生诵读结尾处后,向他们提出问题:“面对这两个小孩的嘲笑,孔子会作何反应呢?他会想什么、会说什么呢?”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主动诵读文本内容,同时迁移已有认知,感受孔子美好的精神品质,并以此为基础,开动脑筋,踊跃想象。在想象后,学生认真作答,如“我本是一个凡夫俗子,哪能事事精通呀?”“真是后生可畏呀!”“这个世界上无奇不有,没有人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学生的作答内容再一次展现出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谦逊精神,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的文本细读教学,便于学生发挥自主性,深入剖析细读点,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锻炼阅读能力,感受文本之美,提升审美能力。基于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阅读教学不足及原因,将文本细读教学作为“工具”,以文本题目、矛盾冲突处、语言特色、文本留白为细读切入点,应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学生会沿着细读的切入点不断思索,走进文本深处,建立深刻认知,积累阅读经验,同时锻炼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切实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猜你喜欢
纳兰性切入点品味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品味四季
点绛唇·咏风兰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