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丁永香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逐步增强思考深度,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剖析文字语言,感悟背后的深刻意蕴,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潜移默化地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部分教师多以知识符号表征为重点进行课堂提问,导致学生的知识理解浮于表面,且很难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众所周知,深度教学是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提出的一种新理论,重在打破传统的知识符号表征教学,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由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以深度教学为指导,优化课堂提问。
深度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内在结构为基础,重在引导学生从知识符号表征走向知识深层意义理解的教学[1]。深度教学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意义建构,有利于学生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深度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四个方面。
第一,深度教学注重知识背后的深刻内涵,要求教师利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促使学生走进知识深处,深刻地感受知识内涵。
第二,深度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给予学生意义建构的机会。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综合迁移应用知识、方法等,不断解决问题,走向“知识的底层”,建立深刻的理解,实现融会贯通,建构知识体系。
第三,深度教学重视学生的深度思维。在深度思维的助力下,学生会进行主动、深刻的思考,建构深刻的认知。
第四,深度教学强调生成。在深度学习中,学生会彰显个性,生成多向的学习体验,建构深刻的感悟,提升审美品位,增强文化涵养,提高学习能力,顺其自然地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深度教学与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不谋而合。教师要站在深度教学角度,探寻适宜的阅读课堂提问策略,助推学生在“问”中获得良好的发展。
设计提问是课堂提问的前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真正地调动学生的思维[2]。在课前阶段,教师要秉持启发性原则,剖析阅读文本,找准设疑点,设计问题,做好课堂提问准备。一般情况下,设疑点应指向阅读文本的深层意蕴。阅读文本的深层意蕴通常表现为背景知识、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等。
例如,诸多诗人在诗中描述寒山寺的钟声,寒山寺的钟声往往寄托着诗人旅途的孤寂忧愁。在特殊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寒山寺的钟声才有这样深刻的意蕴。要想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种意蕴,教师需要展现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作为设疑点。例如,在《夜泊枫桥》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吟诵杜牧、陆游、王士祯等诗人描写寒山寺钟声的诗句。在吟诵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们热衷于描写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要将每句诗和寒山寺的钟声联系在一起?寒山寺的钟声到底是什么样的钟声?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产生探究兴趣,并积极思考。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可融入《夜泊枫桥》,引导学生整合不同的诗句,反复诵读、思考,探寻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切实感受寒山寺钟声的深刻意蕴,增强思维深度。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是深度教学的前提,亦是课堂提问的前提。在深度阅读课堂上,教师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多样的方式引导提问。
1.营造民主氛围
教学氛围是影响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深度教学的“深度”有三种意蕴,关系深度为其中之一[3]。关系深度表现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要想增强关系深度,教师必须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民主教学氛围的熏陶下,学生会产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地与教师和文本互动,不断思考,解决问题,增强阅读理解的深度。
在建构民主的课堂氛围时,教师可以把握课前三分钟时间,组织分享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号,轮流进行分享。在分享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文本内容,提出相关的主题。如作者在《火烧云》这篇文章中,紧扣一个“变”字描绘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由此教师可以提出主题——“云朵之变”。分享者利用多样方式搜集信息,制作课件。在分享活动中,分享者依据课件内容,组织语言,介绍云朵的变化多端。其他学生通过听、看,了解“云朵之变”,感受大自然的奥妙。教师可以趁势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和学生一起欣赏火烧云之变,继续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学生在民主氛围的影响下,会自觉走进阅读课堂。
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留心营造民主的氛围,让学生保持良好的思维状态。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合作思考时间。学生可以先进行头脑风暴,建立一定的认知,接着与小组成员讨论,表述自己的个性看法。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可以采用抽签方式决定需要展示的小组。在小组代表展示时,教师可以使用赏识教育法,发现学生的良好表现,毫不吝啬地进行赞赏。同时,教师可以和其他小组一起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可以站在整体角度评价全体学生的课堂表现。在整个过程中,全体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发言,用实际行动增强课堂氛围的民主性,彰显“主人翁”形象,增强学习兴趣,夯实深度学习基础。
2.把握提问时机
阅读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阅读课堂上,倘若教师漫无目的地提问,那么很容易出现“问题满堂灌”的情况,让学生很难在问题的驱动下深度探究相关内容。对此,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提问时机,精准提问。课堂提问时机有学生的疑惑处、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处、教学环节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转折处等[4]。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找准时机,精准提问,促使学生深度阅读。
例如,在《慈母情深》中,作者用“震耳欲聋”一词描绘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实际上,作者描写母亲的工作环境,意在歌颂母亲身上无私奉献的美好精神品质。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透过“震耳欲聋”一词感受母亲美好的精神品质较为困难。于是,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关键处向学生发问:“‘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在知识储备的助力下,大部分学生积极思维,分析表面含义,即声音很大,快把耳朵震聋了。基于此,教师追问:“作者用‘震耳欲聋’一词描写了什么?展现出了怎样的特点?”学生自觉地诵读文本中相应的文字内容,观看插图,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描绘具体的画面,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建立进一步的认知。教师就此发问:“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或想法?”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将自己置于相应的环境中,建立独特的感受,如“想要逃离这样的环境”。教师可以及时追问:“母亲待在这样的环境中,是一天呢,还是两天?”“母亲想不想逃离这样的环境?”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母亲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早已受尽了折磨,想要逃避这样的环境”。教师继续发问:“母亲能不能逃离这样的环境呢?为什么?”学生开放思维,联想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明晰作者贫困的家庭生活情况,建立独特的感受。例如学生可以这样思考:“也许,母亲也想逃离这样的环境,但是她却不得不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因为她一旦逃离这样的环境,可能无法再找到工作。没有工作就没有工资,无法养家。”如此,学生就能真切地感受到母亲的无私奉献,对她产生了敬佩之情。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依据文本关键处和学生思考情况,不断提出问题,推动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学生一步步地增强思维深度,品味文字语言背后的深刻意蕴——母亲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并建立积极的情感,实现了深度阅读。学生因此锻炼了思维能力、语用能力,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3.及时理答
提问是师生一问一答的活动。有学生的回答一定要有教师的回复。教师的回复,正是对学生思维结果的最好反馈。通过教师的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身的思维情况,建立深刻的认知。对此,在学生作答时,教师要及时理答。
例如,在《搭船的鸟》这节课上,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学会观察,知道观察的好处),提出问题:“从‘羽’和‘翠’这两个字中,你发现了什么?”在问题的推动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很容易发现两个字在字形上的关联。同时,学生毛遂自荐,描述自己的发现。在学生描述时,教师应认真倾听,及时地进行理答:“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真棒!你可不可以告诉老师,你会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识记这个‘翠’字呢?”。如此简单的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学生在得到肯定的情况下,能够增强课堂学习兴趣。同时,教师紧抓教学目标进行反馈、追问,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入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化思维,增强思维深度,便于提升思维水平。
又如,受到思维认知水平的限制,部分学生无法获得正确答案,做出错误的回答。针对此情况,教师要用赏识的目光进行观察,发现学生的良好表现,给予赞赏。同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作答情况,提出其他问题,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助力学生获得深度思考的机会,切实提高思维发展水平。
教学反思是教师了解教学情况、优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对于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深度教学困难重重。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导致深度教学无从谈起。针对此情况,教师要把握时机,进行提问反思,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课堂提问能力,推动深度教学发展。
例如,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回顾课堂教学过程,发现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背景知识为切入点,向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哪些与司马迁有关的事情?”面对此问题,全班学生无一回应。教师设想可能是问题过大,于是缩小范围,继续提问。但事与愿违,全班学生还是无一回应。于是,教师在课后通过在线平台,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给出不同的回答,如“课前没有做好预习工作,不知道司马迁的相关事迹”“不太清楚老师提问的目的,不知道从哪方面作答,害怕答错”等。教师综合分析不同的原因,找准问题的原因,继而反思、改进。随后教师设计前置课堂,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司马迁书写《史记》的故事以及《史记》的特点。在课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展示预习成果。学生会迁移预习认知,积极思维,组织语言,认真作答。同时,学生获取丰富的背景知识,有利于探究文本内容,获取深度阅读机会。教师通过反思提问,可以丰富课堂提问经验,有利于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切实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阅读深度教学的助推。在有效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会积极体验阅读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思维作用,与教师、文本互动,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增强思维深度、关系深度和知识深度,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增强阅读效果。对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深度教学的角度,联系文本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明确设疑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把握提问时机,并依据学生的作答情况耐心回答,实现教师、学生、文本间的积极对话,让学生走进阅读文本深处,建立深刻的阅读认知,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语用能力。在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课堂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课堂提问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