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涛
素质教育发展到今天,更应该是开放的、全面的。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学校搭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多位一体的新模式,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这个整体中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挥其整体作用,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
一、家校融合
作为校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构建素质教育新格局的关键。
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家长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不甚了解,学校要成立“家长志愿者协调委员会”等机构服务学校发展,开设一系列“父母教育”培训课程,從家长中招聘各行各业专业人士担任教育教学协助人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亲子活动,如通过“记录家长工作的一天”活动,让学生感受家长工作的艰辛和不易;通过“陪孩子阅读一本书”活动,让家长静下心,感受其对孩子言传身教的作用,既融洽了亲子关系,又做到了互相促进、互相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校社融合
社区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也是孩子活动、娱乐、学习的重要阵地,还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地方。良好的社区环境、浓郁的教育氛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一方面,要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平台,构建社区教育红色网格,建立以老红军、老专家、老教师、老劳模为主的德育基地。通过老红军讲革命传统故事、老专家讲科学、老教师讲学习、老劳模讲创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操教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成立社团,如学习小组、绘画书法小组、文化宣传小分队、社区公益活动小分队等。其中,社区公益活动小分队通过帮助孤寡老人、残疾人等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抓好了社区这块重要的教育基地,就可以营造一个让学校放心、家长安心的校外环境。
三、校村融合
部分学校地处城乡接合部或是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一方面,要统筹挖掘当地热心人士、退休教师及老党员这些宝贵的优质资源,组建家校共育团队,负责家校双向沟通、协助子女学习、组织家长参与活动、协助学校运作、咨询校政、参与决策等方面。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的耕作义务劳动,让其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感受丰收的喜悦中体会家长劳动的不易,让其感恩家长,感恩社会。还可以通过农村生活调查,体会农村生活的巨变,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感受党的政策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校还应鼓励家长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身临其境领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比课本来得真实,比教师讲得生动;让学生参观博物馆,比书中来得厚重;让学生参观科技馆,更能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
让学生从书本中、从课堂中、从学校中走出来,把教育放到社会大环境中去、放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去,只有这样,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也只有这样才抓住素质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