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佳
[文本解读]
《回忆鲁迅先生》是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女作家萧红创作于鲁迅先生逝世三周年的回忆性文章。文章由诸多片段连缀而成,作者凭借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鲁迅先生朋友、学生的身份展现给读者不同以往认知的鲁迅形象,运用浅白质朴的语言,从日常起居、读书写作、会见朋友、休闲娱乐、家人相处等多角度展现他的为人处世和日常生活点滴,在平淡自然的描述中传达出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这些场景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联系,但作者信手拈来,真实可信,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是对鲁迅先生的深刻了解,平淡生活状态下呈现的是鲁迅先生的个性情趣。她将鲁迅先生从人们熟悉的“民族魂”“革命斗士”“思想家”形象中解脫出来,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具体可感的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形象,展现了他们之间的亦师亦友的深厚情感。
[教材、学情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之一是审美创造的培养,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依托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此外,学业质量评价要求能“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这些都启示我们要实现课标要求,就要调动学生个体生活经验,通过与文本的联结来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回忆鲁迅先生》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自读课文。此单元所选课文都与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有关,单元提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是:“学习精读的方法,在通览全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和段落,字斟句酌,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妙处,还要结合人物所处时代,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因此,学生要学会抓关键处作批注,揣摩品味精彩字、句、段,学会从细微处把握人物精神风貌,理解作者的真挚情感。阅读提示指出,“这也值得写?这有什么好写的?但就是这样一篇片段之间投有太强逻辑关系,甚至略显琐碎的文章,却成为描写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你喜欢这样的写法吗?你印象中鲁迅是怎样一个人?你是否对他有点儿敬而远之?读了这篇课文,相信你对鲁迅先生会有新的认识。”从“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中,可以看出《回忆鲁迅先生》的教材价值为:通过字斟句酌,可以品味到关键语句或段落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透过细节,可以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鲁迅与萧红的个性美和人格美。同时,该单元所选的文章都属于纪念人物的文章,这类文章写作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纪念,“纪念”是形容对人或物的一种留恋怀念的情绪,情绪必然流露在字里行间,读纪念类文章,要读出所纪念人物的形象特点,读出作者的“纪念之情”,读出作者的语言风格。
基于统编教材单元编排特点,七年级学生通过第一学期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精读、略读和速读等阅读方法,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了如何揣摩语言体会情感,第四单元学习了圈点勾画的批注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先前习得的方法来进行学习。
2022年版课标在评价建议部分指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散文阅读作为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内容,涉及概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情感、把握主旨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特别是近几年来,赏析语言是比较稳定的题型,也曾以批注阅读方式呈现,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加以重视。
[教学目标]
1.批注精妙处,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
2.批注动情处,体会作者的纪念之情。
3.批注重复处,感知作品的语言风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所了解的鲁迅
二、批注凡人鲁迅形象
任务一:为每个片段批注小标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对这些片段进行分类。
(方法指导;选用精炼的词或短语,从情感角度、内容、关键词句角度人手进行批注。)
预设:爽朗的笑声:走路轻捷;爱吃硬食:包饺子;翻书休息;谈论天气;读青年来信;坐车付钱;随意对待翻译样稿;看完电影坐车;尝鱼丸;拼命工作。
角度1:神情姿态、饮食起居、读书写作、待人接物。
角度2:作为主人的鲁迅,作为学者的鲁迅,作为朋友的鲁迅,作为家长的鲁迅……
任务二:请抓住描写关键词或事件情节批注能突出人物形象的句子,并在班级内进行交流。
(方法指导:抓住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根据事件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他刚抓起帽子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这个句子画面感极强,“抓”“扣”“伸”这几个动词非常具有表现力,这种逼真而传神的描写,将鲁迅先生敏捷干练和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结:鲁迅先生是可亲可敬的长者,体贴尊重的丈夫和父亲,笔耕不辍的学者,幽默风趣的朋友,平易近人的主人,认真诚恳的师者
设计意图:文章由诸多片断连缀而成,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多方面。拟小标题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文章,梳理内容,同时训练学生提炼、概括信息的能力。做批注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对人物形象的批注,有利于还原人物性格,是“纪念类”文章重要的学习内容。
三、批注文字背后的情味
任务一:请结合旁批,对文章蕴含作者真切感情的句子进行批注。
预设;鲁迅先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就陪客人,陪到五点钟,陪到六点钟,客人若在家吃饭,吃过饭又必要在一起喝茶,或者刚刚喝完茶走了,或者还授走又来了客人,于是又陪下去,陪到八点钟,十点钟,常常陪到十二点钟。从下午两三点钟起,陪到夜里十=点。
这是鲁迅先生陪客人的片段,看起来表达比较冗余,似乎可以简洁地表述为——鲁迅先生常常抽着烟,从下午两三点到夜里十=点陪着客人。但对于作者来说,他只是在一个个生活场景中把自己与鲁迅交往中的所见原生态表达出来,呈现生活场景本来就是她的写作目的。对照来看,句子表达效果差距显而易见,原文的句子无限制分解,拉长,放缓节奏,将典型的细节碎片化,强调了鲁迅先生对客人陪伴的时间长且不知疲倦。
任务二:全班交流展示,朗读精彩句段,品味细节妙处,感悟文字背后情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细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悟、理解、评价赏析或疑难问题进行批注,目的是让学生品味细节,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作者的“纪念之情”亦是“纪念类”文章重要的學习内容。
四、批注文章的语言风格
任务一:请对文中多次出现的语气词、称呼语进行批注。
预设: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字典摆起来了,又开始翻译了。
作者反复使用助词“了”,一方面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达到了短促的音响效果;另一方面也有效将关注点聚焦在鲁迅先生的工作状态上。萧红是个情感内向的女作家,她总是在冷静克制地表达情意,她内心的波澜就藏在这云淡风轻的文字中,这般真切细致的观察,让读者身临其境般地为鲁迅先生的工作状态和精神所感动。
任务二:对比阅读郁达夫《怀鲁迅》,感受作品语言风格的差异。(原文附后)
预设:《怀鲁迅》文章篇幅虽极其简短,语言色调却颇为丰富,简约与繁复结合,明快与含蓄统一,诗情与哲理交融,深邃的思想与强烈的感情融合,读来有沉郁,悲凉,激昂,慷慨之感。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细节描写、代词和助词等的准确运用,感悟鲁迅先生平凡中的伟大,体会萧红语言真实细腻的特点,落实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通过对不同人物纪念鲁迅文章语言表达和情感的对比,形成对萧红语言风格的深刻认识,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也是“纪念类”文章重要的学习内容。
[设计反思]
批注式阅读是指读者将自己对所阅读文本的体验感受、理解质疑等用简明的批注语言概括出来,标注在文本空白处的一种阅读方式。应用在教学上能够很大程度将解读文本的主体和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阅读文本,促进学生、文本、作者和教师间的深层对话,来达成阅读教学目标并提升阅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批注式阅读教学不只是一种读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批注式阅读运用并不少见,但不少教师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或圈点勾画做符号标记,或只言片语评论、随机批注等浅层次方面,学生并不能深刻认识到什么地方要批注,用什么方法批注,为何批注。笔者结合本课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来探究自读课展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首先,批注什么?文体要素是语文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各类文本的批注重点因文体而异,批注式阅读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体式,随文批注。作为一篇散文,这篇课文的批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是言语表达,作者萧红的语言以浅白质朴、明丽细腻著称,这是学生散文阅读时可以批注的重要内容。=是独特的审美个性。散文意境深邃、构思精巧,作者善于将主观情感和客观事物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在批注式阅读过程中,既要揣摩重点语句、段落含义,品味作者细腻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的妙处,又要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体会言辞间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其次,如何批注?批注式阅读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随文而批”,关键环节就是学会选取批注角度。目前批注阅读仍然处于随意发挥、侧重批注好词好句这一过于肤浅和零碎的阶段,缺乏对批注角度的归纳指引,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要通过批注方法的系统指引和批注角度的归纳,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领悟,进而实现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在教学中教师着意以课文旁批处已有批注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文章批注的角度,并归纳批注的类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依据这些类型从不同角度进行批注,更好地落实单元语文素养。例如鉴赏型批注,助读系统第11段旁批“如果把陪到八点钟,十点钟这句删掉,效果有何不同?”如果通过“词语删减法”对照来看,句子表达效果差距显而易见。类似这样的批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文本细品语言,体会其中韵味和情感,通过鉴赏文本的语言表达技巧,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处。当然,按照孙立权老师的说法,我们还可以运用感悟型批注、质疑式批注、评价式批注和补充式批注等方式来展开批注阅读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的批注行为更科学有效。
第三,如何检验批注成效?批注式阅读教学一方面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批注,另一方面可以以此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审美体验。因此,教师要对批注式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检验,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阅读方法,是否达到了对文本的深层理解。例如,要了解学生对鉴赏型批注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尝试就文本另一处进行点评来检验,课文第45-48段:“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鲁迅先生仍旧坐在那里。”这几句话无论句式还是写法都与11段例句有共通之处,教师可以检验学生是否会用比较还原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再如,让学生对比郁达夫《怀鲁迅》一文,通过品味不同作者语言风格的差异,感悟不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这也是对教学评一致性理念的践行。
[附原文]
怀鲁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了几通电报,会革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钣,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由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西区铁城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