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斗争精神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价值、内涵与路径

2023-10-12 12:54李余龙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斗争精神军事理论课程

摘    要: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发扬斗争精神。“军事理论”课程作为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核心课程,是引导学生培育斗争精神的主渠道。积极推进斗争精神融入“军事理论”课程,既能引导学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心聚力,也有利于推动“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高质量发展。运用斗争精神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既要将党的革命斗争史融入课程教学,也要强化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教育教学,还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学习斗争本领和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斗争精神;习近平强军思想;“军事理论”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4107(2023)10-0036-03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当前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上所遇到的风险和挑战不容小觑,前进道路必须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并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中增加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内容。大学生是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必须要培育大学生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课程培育斗争精神的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斗争精神融入“军事理论”课程,增强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并依靠顽强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二、斗争精神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价值意蕴

(一)有利于推进“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高质量发展

“军事理论”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培育学生树立国防观念、加强国家安全意识、增强斗争精神和危机意识的核心课程,但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授课教师侧重讲解国内外各种新型武器,而大学生对各国之间军事武器力量的对比、军事技能较为感兴趣,对军事思想等理论知识的关注度不高。从丰富教学内容来看,将斗争精神融入“军事理论”课程教学,既是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内涵所在。从创新教学活动来看,将斗争精神融入“军事理论”课程,既能提高大学生动手、动脑参与课堂的活跃度,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军事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引导授课教师主动去探索丰富、生动的战争案例、模拟战争等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授课教师积极探索课程改革的动力和信心,形成主体性和主导性相互促进,协同提升“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质量的生动局面。

(二)有利于加强高校全面从严治党的建设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既是其永葆生机、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所在,也是其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律”的答案之一。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勇于自我革命与始终坚持斗争精神是紧密结合的。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人民解放和民族独立。在建设和改革时期,面对国内外各种改革发展难题及国外势力对国家安全的挑衅,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我革命推进改革发展,不断提升党的治国理政水平和斗争本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全面加强开展从严治党建设,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以将斗争精神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为契机,积极推进斗争精神融入师生党员的日常教育和工作中,深刻领悟“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决不能有松劲歇脚、疲劳厌战的情绪”[2],引导广大师生自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反腐败斗争,勇于进行自我批评、自我革命,以实际行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革命性。

三、斗争精神与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内在联系

(一)斗争精神是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钥匙

“军事理论”课程以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遵循,开设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5部分教学专题。习近平强军思想是贯穿所有教学内容的主线,内涵囊括了改革强军、政治建军、军队人才、从严治军、军民融合发展、军事斗争、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大学生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中,领悟军事斗争的重要性、增强军队的战斗本领和实力是掌握习近平强军思想的钥匙。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为牢固树立战斗力作为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的意识,这与发扬斗争精神、培育斗争精神高度统一。高校“军事理论”课程应以斗争精神作为开展习近平强军思想教育教学的重要抓手,深入完善教学内容的逻辑架构和理路的优化、创新,以严密清晰的逻辑理路开展理论教学。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促使“军事理论”课程发挥育人功能,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二)斗争精神与“军事理论”课程的育人目标统一

培养大学生的斗争精神与“军事理论”课程的目的要求统一于做好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二者都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是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凝结的理论品格和经验总结。开展军事理论、军事技能的教育教学旨在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思想和斗争观,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党和人民之所以取得伟大胜利,正是因为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通过不断地依靠斗争从胜利走向胜利,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党践行初心使命的努力。基于此,用党的斗争精神引导大学生掌握唯物辩证法和社会矛盾运动规律,强化大学生对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不仅能够使大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基本观点来科学分析国家安全形势和国际战略形势,“更为新时代‘强起来的斗争实践提供了能力储备和精神激励”[3]。

四、斗争精神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程的现实路径

(一)丰富理论厚度:推进党的革命斗争史融入课程教学

斗争精神作为一种意识,有着承载其的物质存在。一方面表现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敢于斗争的历史事实。党的革命斗争史有着非常丰富、翔实、生动的斗争案例和历史数据,“党史学习教育能帮助党从过去的斗争实践中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洞悉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看清规律、掌握主动权”[4]。积极推进党的革命斗争史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充分利用斗争案例和历史数据展开理论教学,能够以具象化方式阐释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军事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将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和抗美援朝精神的党史元素融入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武装力量的教学内容中,既可以丰厚军事理论的“血肉”,又为其注入了“灵魂”[5]。

另一方面表现为不断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拥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是养成斗争精神的基础,也是正确发扬斗争精神的保障。党的革命斗争史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党在这一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丰富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将斗争精神融入课程内容中,深入开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既有利于提升“军事理论”课程的理论高度和深度,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说理能力。“善于总结党的发展历史的规律,发现以往各种斗争的历史规律,从而掌握目前斗争的局势,为新时代义无反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奠定理论基础并指明实践导向”[4]。只有真正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扎实,掌握党的创新理论,才能夯实斗争的理论底气,才能筑牢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思想根基,与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才能拥有更加强大的信心和力量。

(二)提升精神强度:强化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教育教学

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是斗争精神的核心。习近平强军思想明确要求做好随时打仗的充分准备,把全军工作重心归正到备战打仗上来,“现代战争对战斗精神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战斗精神对打赢的作用不是减弱了而是更强了,战斗精神永远是战斗力的倍增器,是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利刃”[6]。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既是激励党在问题和挑战面前逢山开路、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撑,也是激励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极为重要的方面。但从当前大学生关于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意识的现实情况来看,根据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的调研显示,“防范维度(3.095)和维护维度(2.914)的平均分低于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维度平均分,表明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和维护意识有待提升”[7]。此外,“在网络复杂舆论的作用下,大学生对国家安全和个人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未能形成正确的理解和合理评判标准”[8],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总体国家安全意识,而且还容易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力度相对不足是较为显著且严峻的问题,“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不应该等到问题出现或已经造成不良后果时才发挥作用,而应该在问题产生以前就及时介入与防范”[9]。

高校開展增强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的教育教学迫在眉睫。“军事理论”课程应坚持以斗争精神为重要抓手,挖掘习近平强军思想中蕴含的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开展生动教学,如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强军目标,以及强国必须强军等军事思想,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直面强军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不仅回答了中国国防和军队发展的时代之问,而且找准了军队建设的聚集点和着力点,从而“打造成为能够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担起新时代使命任务、与世界强国军队比肩竞争的人民军队”[6]。因此,以斗争精神为抓手深入开展习近平强军思想的教育教学,能够充分引领大学生认识和领悟危机意识和斗争意识,使大学生自觉地将国家安全和个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奠定思想基础,增强自我净化的主动性,坚持正确的斗争立场。

(三)增加实践幅度:完善学习斗争本领和能力教学模式

新时代,深入学习和弘扬斗争精神关键在于掌握斗争本领、提升斗争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从实践中积累斗争经验、掌握斗争本领和能力。从党的斗争历史来看,党一次次夺取的胜利,不是靠蛮干、瞎干取得的,而是不断地在艰辛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方法,并将提炼出的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科学理论层面,继续为今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基于此,“军事理论”课程授课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方式来深入开展教学。

首先,课堂开设模拟战场、模拟战役等实践案例教学。大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开展沉浸式战役模拟,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战役情况分析、布局、虚拟对抗等一系列实践环节,深化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通过案例教学,大学生不仅可以提升分析问题、解决矛盾的斗争能力,而且可以不断摄入丰富的战争资讯及相关的英烈事迹,能通过过程性自主学习切实地感受先辈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其次,课后构建“大思政”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可以依托高校国旗班等带有军事性质的大学生社团,在课后开展生动有趣的社团活动,如军营体验、主题团日等党建团建活动,既能让大学生亲自领略军队建设风采,也是一场沉浸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军民融合区等实践教学平台开展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重视高校与军队在国防教育方面的联合教学作用,将“军事理论”课程授课教师了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的优势,与部队派遣军官精通国家总体安全的前沿理论知识的优势相结合[10]。坚持“大思政”理念,“军事理论”课程授课教师可以积极探索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模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党的百年历史和实践说明,必须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成就伟大事业。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的各种艰难险阻、风险挑战,发扬斗争精神,帮助大学生学好斗争本领是高校和教师的责任。教师应带领大学生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使大学生真正做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同各类风险挑战的斗争中走向新的胜利、创造历史伟业。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周俊杰.以斗争精神迎接挑战  以奋进拼搏开辟未来[J].红旗文稿,2023(1):28.

[3]  戚敬渊.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发展脉络·现实价值·实践要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91.

[4]  李智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斗争精神的三维审视[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22,24(6):32-33.

[5]  李波.党史教育与“军事理论课”融合的探索和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7):109.

[6]  凌胜银.论习近平强军思想的原创性贡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6):47.

[7]  李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大学生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2):89.

[8]  杨明玉,郭婷婷.网络時代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协同培育机制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2017,34(4):138.

[9]  李尉清.青年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研究综述[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22,24(1):37.

[10]  李正军,刘欢.总体国家安全观融入高校国防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2022(7):76.

收稿日期:2023-02-17                                                          修回日期:2023-03-02

作者简介:李余龙(1987—),男,湖南岳阳人,东莞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事理论、国防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东莞理工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及经验研究”(2022SZ01)

猜你喜欢
斗争精神军事理论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在反“台独”斗争中掌握国家统一主导权
领导干部如何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
红色文化培育民办高校党员斗争精神作用探析
从马克思的“三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论断
“慕课”背景下高校军事理论教学改革刍议
《吕氏春秋》的军事情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