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君
尽管有无数专业机构都认为测谎仪不够严谨,但依然没能阻止它的流行。特别是在美国,很多私企都曾用测谎仪来测试应聘者。
你说过谎吗?你上次说谎是什么时候?据说每个人每天平均要撒谎6次,一生平均撒谎8.8万次。说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而如何识别谎言也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一大难题。光靠感官判断,我们大概能发现54%左右的谎言,四舍五入,跟丢硬币的概率没差别。有没有什么方法办法,可以让我们更准确地识别谎言呢?有,那就是测谎仪。
我们从小都听说过类似“摸钟辨盗”的断案故事:物品失窃抓不到小偷,就把嫌疑人轮流送进小黑屋,让他们触摸涂满了墨汁的钟。因为有人心虚不敢摸,所以出来手上最干净的那个人就是小偷。或者是让嫌疑人把稻米放嘴里嚼,真正的罪犯会因为紧张而减少唾液分泌,吐不出稻米的那个就是真凶。这些现在看来不太严谨的断案手法,其实巧妙利用了犯罪心理学,掌握了测谎的最底层原理——人在撒谎时的情绪变化会引起行为和生理上的变化。当然这种变化不会像匹诺曹鼻子变长这么明显,大部分情况下肉眼是看不太出来的,所以就要借助现代仪器的力量。
1917年,美国心理学博士威廉·马斯顿研制出一台脉搏压力计,他发现自己老婆生气或者情绪激动的时候,血压也会往上升,所以他猜想心脏收缩压的改变可能和“有意的欺骗行为”有关,于是他发明出了这样一台功能简单的测谎仪。但当时的法庭并不认可这台机器,甚至连他带着测谎仪进现场都不被允许。马斯顿只好放弃了测谎仪的研究。24年后,他以那个蹭蹭升血压的妻子为原型,创造出了DC漫画公司的经典角色——神奇女侠。而神奇女侠的武器“真言套索”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测谎仪。
现代测谎仪当然不是测量血压这么简单,它的原名叫多道生理记录仪(polygraph)。用来记录受试者被提问时的应激生理改变。因为人说谎时伴随的生理变化包括血压、脉搏、排汗、呼吸、皮肤电、皮温、脑电、心电、瞳孔、语音微抖动、手指的刻意运动、肌电以及肾上腺素等等指标。而最常见的测谎仪包含3种生理信号的记录:呼吸波、皮肤电阻和脉搏波。从测谎仪输出的图表来看,一般显示在图表最上边的是呼吸信号的变化,分别由胸腔绑带和腹腔绑带记录,显示在图表中间的是皮肤电反应的波形图,脉搏信号的波形则显示在图表底端。
威廉·马斯顿展示了测谎仪的使用方法,这是他的伟大发明。
首先来说呼吸波,它是反映人心理变化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人紧张时,呼吸会下意识地发生一系列变化,比如深呼吸、屏气、呼吸节律加快或变慢等。当大脑皮层兴奋性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呼吸波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往往是被测者意识不到的;其次皮肤电阻是反映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变化最有效、最敏感的生理参数。它通过测量人手心发汗的程度来了解人心理紧张状态的变化。人说谎时,心情紧张,汗液会增多,这时皮肤电阻会减小,皮肤电流将会增加。皮电反应幅度大,灵敏度高,不易受大脑皮层意识的直接抑制,是应用最广泛并得到普遍承认的心理测试指标;最后脉搏波是心血管活动的测量指标。人在发怒、恐惧时,心律加快,脉搏波的收缩压上升。另外,人一紧张血液循环的外周阻力就会增加,从而使脉搏波的舒张压上升。这些都能在记录仪的图谱上明显表现出来。
而整个测谎过程会花2到3个小时,有时同一个问题会重复被问3次,被测者只能回答“是”或“不是”。所以,测谎仪实际上并不能直接反映出被测者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只能显示出他回答问题时的生理参数。这样的话,就需要专业人员配合精心设计的问题来使用测谎仪,才能发挥测谎仪的最大作用。
如何设计一套测谎问题,才能让嫌疑人露出马脚呢?首先你不能直白地问“人是不是你杀的”这种问题。对方就算没受过任何专业的心理训练,你也很难测出他是不是在说谎。所以这时候提问就需要用點技巧了。目前的谎言测试有两种测试方式。
第一种测试叫准绳问题测试法。首先测谎问题会被分成“中性问题、相关问题、准绳问题、题外问题”四种。中性问题与案情无关,不会引起被测者的心理和情绪的反应。比如:“你是张三吗?”“今天下雨了吗?”这类问题用来测试被测者的生理正常反应水平,这些数据是进行对比的基础。相关问题是明确涉及案情的问题,也就是测试要甄别的关键问题。比如“偷钱的事,是你跟张三合伙干的吗?”“丢东西的时候,你在现场吗?”这时候被测者一定会有生理数据上的变化。
准绳问题和测试的主题问题无关,是被测人不愿承认,有一定心理压力的隐私问题,比如“你有没有偷过别人的东西?”“你考试作弊过吗?”用这类问题来触发被测者的应激反应,以此和相关问题进行比较。最后的题外问题跟测试主题无关,但也属违法犯罪的问题,用来测试被测人是否有其他问题。这种测试法会让罪犯的注意力集中在所犯罪行上,所以他更加关注相关问题,对相关问题的反应会超过准绳问题;而无辜的人可能更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揭穿,所以对准绳问题的反应更强烈。
第二种测试叫犯罪情景测试法。这是我国刑侦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测谎法,它的问题是完全围绕着犯罪情景进行设计的,原理就是认知唤醒理论。简单说就是通过给犯罪嫌疑人展示与犯罪有关的人、物、照片以及用言词刺激时,他会出现较强的心理生理反应。当把无关的实物或照片呈现给犯罪嫌疑人时,触发的生理反应会相对较弱。而对一个无辜的人来说,就没有这种差别。因为只有犯罪者才会对犯罪情景、细节产生明显的唤醒反应。
看到这你会发现,真正的测谎非常依赖专业的审讯能力,那如果嫌疑人知道测谎原理,他有没有可能骗过测谎仪呢?确实是有可能的。刚才我们说了,测谎仪的基本原理就是测量人说谎时的生理变化。被测者完全有可能控制自己的生理反应来通过测试,比如通过调整呼吸频率,用咬舌,攥拳,绷紧肌肉,脚趾抓地,提肛等方式,放大自己在回答准绳问题时的反应强度,这很容易干扰到测试人员的判断。
一些“天生说谎者”还拥有对测谎仪免疫的能力,例如一些患有“精神障碍”和“反社会人格”的人,他们对犯罪没有任何羞愧感且对他人没有同情心,越暴力的事件越能让他们兴奋。这些人的大脑杏仁核区域要比正常人小得多,且不会正常地向中枢神经系统发送必要的恐惧信号,所以他们不会在说谎的时候产生紧张、害怕等情绪,自然也就检测不出生理上的变化。比如被奉为侦查学标杆的美国康州碎木机杀人案中,嫌疑人理查德就成功通过了两次测谎,最终还是靠李昌钰博士找到的物证才被定罪。一位测谎人员后来说:“他是我见过的测谎反应度最低的被试者。”
当然测谎史上也出现过天赋异禀的选手。1994年2月,联邦调查局抓到一个叫奥尔德里奇·艾姆斯的俄罗斯间谍,他已经在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了31年。靠着向苏联出卖情报,赚取了130多万美元。更严重的是,他还破坏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数十项行动,估计至少有10名美国间谍因为他的泄密而遭到处决。
一名女性接受美国联邦调查局测谎。
俄罗斯间谍奥尔德里奇·艾姆斯。
中央情报局曾对他进行过两次测谎,两次他都顺利通过了,而他完全没接受过骗过测谎仪的特殊训练,因为他本人坚信测谎仪这玩意根本就不靠谱,绝对测不出东西,所以他总能无比轻松自信地撒谎。最后是因为被联邦调查局监听了一年多才露出马脚,被判终身监禁。
所以让我们回到最开始的关键问题,测谎仪到底准不准?准,也不准。2011年美国测谎协会的评估报告显示,测谎仪的准确率为87%。这个准确度,用于一般的审讯过程中,以求找到偵查突破口的话,算是很可观了,但用作法庭证据,出错概率就未免太高了。被测者很容易在高压环境下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无辜的人在面对指控时,情绪激动也是再正常不过的,而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测谎仪误报。所以司法领域对测谎的意见更应谨慎对待,即使它只有百分之一的出错概率,那就代表着可能会有无辜的人为此付出代价。所以直到今天,大多数国家的法庭都不接受将测谎仪的结果作为证据使用。
我国最高法在2020年8月14日发布的新规中就明确表示,测谎结果不属于合法证据形式,只起参考作用。美国联邦政府也曾要求美国国家科学院评估测谎仪的准确性,经过四年的测谎研究,他们提交的报告结论是“不可靠,不科学,存在偏差”。美国心理学协会甚至开玩笑说,“测谎仪应该改名叫恐惧探测器。”因为归根结底,撒谎和生理反应之间“有高度关联,但不具有必然联系”。
尽管有无数专业机构都认为测谎仪不够严谨,但依然没能阻止测谎仪的流行。特别是美国,非常迷信测谎仪的功效,2018年美国的测谎仪市场已经有20亿美元,甚至有一些综艺节目主打测谎。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在招募新雇员时都要进行测谎,消防局、警察局等执法部门的招聘也是如此,甚至很多私企也用它来测试应聘者。后来还是联邦政府出面立法,才稍微限制了一点这种遇事不决就测谎的风气。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测谎仪真的百分之百准确的话,且成为我们手机内置的一项功能时,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在我的想象里,这种没有谎言的世界也并不算美好,因为尼采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说谎。”
(责编:南名俊岳)
用被测人不愿承认、有一定心理压力的隐私问题来触发被测者的应激反应,以此和相关问题进行比较。
是我国刑侦工作中最常用的一种测谎法。问题完全围绕着犯罪情景进行设计,原理是认知唤醒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