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焕明
裂隙灯检查的个性化应用(上)
文/李焕明
眼镜店日常工作中,裂隙灯检查多数与隐形眼镜联系较为密切,一般而言,谈到隐形眼镜时会谈到裂隙灯检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裂隙灯是否还可以用于眼镜门店中其他方面的检查呢?本文将以不同年龄段的被测者为切入点,进一步阐述裂隙灯检查在眼镜店实际工作中与顾客进行有效沟通的个性化应用。
裂隙灯检查与不同年龄段被测者之间的沟通存在差异性,眼镜店日常接待的顾客大致分为以下几类:青少年、中年、老年,三个不同年龄段的顾客在裂隙灯检查过程中所进行的检查侧重点和沟通方式必然会有所差异。在日常工作中,一般将其简化为“三观、一问”的裂隙灯检查方式,来尝试对不同年龄段被测者进行差异性的裂隙灯检查和个性化沟通。
2.1 第一观——观习惯
在青少年被测者到店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都存在过度依赖手机的现象,即使是在等候检查的有限时间段内,依然痴迷于玩手机游戏而不能自拔。
作为检测者就要在倾听被测者的主诉过程中,注意被测者是否会抱怨眼睛经常酸痛,近距离学习后突然远眺时,是否会感觉眼前模糊。如果被测者主诉有以上异常反应,作为检测者,就要结合之前被测者痴迷手机的表现,进行初步判断,被测者在接下来的综合验光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调节功能异常的问题,这就是对青少年被测者进行的第一个观——观习惯。
2.2 第二观——观体征
面对有前面特征的青少年被测者,在进行电脑验光时,会发现其瞳孔在电脑验光仪的视窗中,对电脑验光仪自动雾视的过程没有反应,被测者的瞳孔非常小。
鉴于此,在对其进行裂隙灯检查时,就有必要着重观察被测者的瞳孔,是否确实非常小,对裂隙灯的光照,是否出现正常的收缩反应。如果出现瞳孔过度收缩的异常体征,大致可以判断,被测者的瞳孔反应异常,是因为其长期痴迷手机游戏,或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而出现的调节过度,甚至是调节痉挛的因素导致的前诉症状。
在接下来的视功能检测中,推测被测者很可能出现BCC呈现负值、NRA偏低等方面的调节过度反应,这就告诫检测者,在做沟通预案时,被测者很可能适合定配ADD处方的功能性镜片,这就是对青少年被测者的第二个观——观体征。
2.3 第三观——观数据
同样是存在以上行为特征的青少年被测者,在裂隙灯检查过程中,既要考虑裂隙灯检查,也要考虑上述电脑验光数值,如果被测者电脑验光数值属于低度近视,或者被测者双眼是低度数的近视散光,再如果这位被测者在电脑验光和裂隙灯检查中,瞳孔呈现收缩异常的小瞳孔反应,而且,被测者特别喜欢玩手机,就有理由推断,被测者可能存在调节过度导致的假性近视。或者被测者实际是低度数单纯远视散光,由于调节过度的原因,导致被测者在电脑验光单上呈现低度数的单纯近视散光。
结合之前被测者在电脑验光和裂隙灯检查过程中所反应出的情况,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被测者的视功能检测有可能在调节功能或者集合功能方面,呈现过度倾向。
因此检测者在检测项目中,有必要在检查被测者调节功能时,特别注意BCC是否呈现负值反应、NRA是否偏低、FLP是否单眼通过困难。在检测其集合功能时要注意近眼位是否呈现内隐斜、AC/A值是否偏高、近集合储备力BI/BO值是否异常。
假设被测者是初次验光配镜,而且视功能的最终结果在调节功能和集合功能两个方面都呈现过度反应,则是比较典型的假性集合过度反应,是调节过度导致的假性近视。
同时,考虑到被测者是一位儿童,就有必要让被测者先进行散瞳检查,排除假性近视的可能性,之后再重新验光配镜,这就是对青少年被测者的第三个观——观数据。
2.4 一问
这“一问”是指检测者在观察被测者体态之后,结合裂隙灯检查,有针对性地提问,如针对以上特征的测试者便可询问是否在其他场合使用手机也非常频繁,近距离用眼后交替观察远近事物会发现视物困难,在提问的过程中形成检测预案,以便在之后的验光工作中形成有针对性的检测思路,做到有备无患,预立于先。
3.1 第一观——观眼表
假设一位中年被测者在进行电脑验光时,检测者观察到电脑验光显示的数值中,该名被测者不存在屈光不正,但是其主诉有视疲劳不适,此时检测者就需考虑,近年来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中年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对手机、电脑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很多中年人在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之后,由于不注意合理用眼,很容易由于过度的视疲劳出现结膜充血等不适症状,加之中年人的眼部代谢速度较青少年缓慢,日积月累,中年人就比较容易因为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发生眼表炎症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如今中年人群中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假设出现这种情况,在裂隙灯检查时,检测者需仔细观察被测者的眼表是否存在结膜充血、结膜炎或者其他眼部炎症,如果发现被测者存在疑似的眼表疾患,应该请被测者及时就医。除此之外,需建议对被测者进行相对应的视功能训练,缓解顾客的视疲劳,从而改善顾客视疲劳状况,而非单纯考虑给被测者验光配镜。这就是对中年被测者的第一个观。
3.2 第二观——观体征
在对中年被测者进行裂隙灯检查时,检查被测者右眼的时候,检测者同时余光观察被测者左眼,如果被测者的左眼向颞侧出现偏斜,就有理由怀疑被测者的眼位存在问题。如果被测者在之前电脑验光时,也出现相同的阳性体征,就基本可以判断被测者有外隐斜。
而在接下来的综合验光和视功能检测中,验光师就有必要对本例被测者着重检查与外隐斜相关的项目,比如被测者的调节功能检测是否出现高常反应,是否出现NRA低、BCC呈现负值反应。或者在调节灵敏度检测方面,验光师要注意,被测者反转拍检测时是否单眼可以通过而双眼通过困难。若如此,则提示在调节灵敏度的检查中被测者存在眼位集合方面的问题。
同时,在检测顾客的集合功能时,验光师也就更有针对性,观察被测者是否存在集合功能的异常反应,如近眼位出现外隐斜、AC/A值偏低、集合储备力的近BO数值偏低等。
如果被测者是一位长期伏案工作的文员,而且视功能的最终结果呈现出调节功能偏高和集合功能偏低的异常反应,就表明被测者是比较典型的集合不足。考虑到被测者的实际工作,应该给顾客足矫配镜,同时避免使用ADD处方。如果被测者的年龄在45岁以下,验光师应该鼓励被测者对自己的集合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视功能训练。
上面所述,只要检测者细心留意,都可以从电脑验光,尤其是在裂隙灯检测过程中观察被测者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对中年被测者的第二个观。
3.3 第三观——观角膜
近20年来,随着近视眼屈光手术的普及,很多当年20多岁的术后患者,随着年龄增长以及其他原因到眼镜店验光配镜。但是,由于被测者是近视屈光手术患者,电脑验光数值的参考意义会明显下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某些时候,被测者不一定会主动讲述自己的近视屈光手术史。而在进行裂隙灯检查时,近视眼屈光手术患者的角膜与正常的角膜有所区别。
这种区别会因为屈光手术方式的不同而异,纵观近20年的近视眼屈光手术方式,从大方面来讲主要有两次变化:比较早期的近视眼屈光手术方式为“放切术”,后期为“准分子激光手术”。这两种屈光手术的方式,在角膜上留下的痕迹是不同的。
3.3.1 放切术后角膜状况
放切术后会在患者角膜的瞳孔周围形成放射状的刀痕,如果遇到-0.50DS的近视被测者,其角膜呈现八条放射状刀痕,则可推测被测者术前的近视在-4.00DS以内。这类术后患者在进行电脑验光时,验光单多数会出现不规则散光,但是在综合验光时,如果为被测者加散光,则会主诉不适应。
3.3.2 准分子激光手术后角膜状况
准分子激光(IK)术后患者的角膜则会在角膜上面出现一个带蒂的圆环状板层刀走刀痕迹。
3.3.3 实际操作
假设被测者的电脑验光数值为-1.75DS,但是其裸眼视力却可以达到0.7以上甚至更高。但是,矫正到-0.75DS被测者就可以达到1.0以上,进一步加负球镜,被测者反而视力下降。而被测者没有主动告诉验光师自己的眼病史,如果在验光过程中,验光师发现被测者有以上异常反应,就有必要停止综合验光,为顾客复查裂隙灯,在裂隙灯下,观察被测者的角膜,是否出现屈光手术后的特定状况。在确定或排除被测者是否为屈光手术后患者的前提下,再为其继续进行综合验光和视功能检查。
如果被测者没有告诉验光师自己的眼病史,但是,验光师在验光过程中发现异常,并且在复查裂隙灯时,确认被测者是近视眼屈光手术后的患者。那顾客对验光师的认可度会迅速增加,顾客的依从性也会明显提升,验光师引导顾客进行合理消费,也就会水到渠成。这就是对中年顾客的第三个观。
3.4 一问
这一问是指检测者在观察被测者综合情况之后,结合裂隙灯检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问,如被测者如果有眼位问题,就可以询问被测者阅读时是不是有串行、头痛、眼胀的不适感等问题,或者联系电脑验光数据,在裂隙灯检查过程中,提出相应问题,并且在提问过程中,综合分析,形成检测预案,以便在之后的验光工作中,按照有针对性的检测思路做到有备无患,预立于先。
(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视力佳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