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小莉,景 臣,刘芳园,张盛龙,洪 杰,张雨婷,金传山
(1.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炮制传承基地,安徽 合肥 230012;3.中药饮片制造新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 合肥 230012)
秋石主产于安徽省桐城市,属于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滋阴降火、明目清心的功效,药用历史悠久。现今药用秋石有两种:一种是以“人中白”为原料的淡秋石,其多为灰白色或淡红色小方块,表面不甚光滑,无光泽,质硬而脆,味淡;另一种是以食盐为原料的咸秋石,其为盆状或馒头状结晶块,洁白或淡黄色,有光泽,质硬,味咸[1]。历代医书及本草典籍记载的秋石均为淡秋石,咸秋石为主产于安徽桐城的现代秋石制品。《本草逢原》[2]中主要记载了淡秋石的详细制法,也出现了以盐为原料的其他制法,但其不作为药用。本研究通过对历代典籍中有关秋石的记载进行全面梳理与考释,旨在厘清秋石的名称、来源、功效、炮制加工等方面的历史源流,为秋石的研究及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1.1 唐代以前为炼丹用法 “秋石”一词首次出现于西汉的炼丹著作。《周易参同契》[3]云:“古记题龙虎,黄帝美金华。淮南炼秋石,至阳嘉黄芽。”《道藏·大丹记》中记载[4]:“淮王炼秋石者……故曰秋石”。 “秋石”一名取自八月之“秋”和质地坚如磐“石”之意。据汉代古籍描述,淮南王所炼制的秋石原材料不是人溺,而是一种矿物。
1.2 宋代始入药,纳入本草 宋代《苏沈良方》[5]中的“秋石方”提到:“凡世之炼秋石者……方为至法;今具二法于后。”该书中提及的以小便为原料,阴阳二炼法为加工方法,所制备的秋石即为现今药用的淡秋石。宋代唐慎微在《经史证类备急本草》[6]中的“溺白垽”项下记载:“秋石还元丹,大补,暖。悦色进食,益下元。”明代陈嘉谟所著《本草蒙筌》[7]中的“人溺”项首次记载异名“秋石丹”:“秋石丹炼,务待秋时。聚童溺多着缸盛……如法炼就。……谓之秋石,名实相符。”秋石作为中药正式被载入本草书籍始见于南宋陈衍所著的《宝庆本草折衷》[8]。
1.3 清代始分咸、淡秋石 清代张璐所著的《本经逢原》[2]中记载淡秋石制法为:“阴炼淡秋石法,将大缸一只……积至月余,用绢筛衬纸沥干收之。”其中还出现了与现代咸秋石相似的制法——“有以食盐滤水煮成者”,但是该法所制之品在当时则被认为是淡秋石的充伪品,不作药用。冉先德所著的《中华药海》[9]中收载淡秋石的原料和制法与前人著作中相同。由此可见,历代药用秋石均为淡秋石。以食盐为原料的咸秋石在清代以前的本草古籍中均无记载,而在清代的《本经逢原》[2]中也仅以淡秋石的充伪品初次出现,此时并未有明确的名称。到了1930年代,咸秋石始见于陈仁山《药物出产辨》[10]:“咸秋石产自湖北省汉口,查系用食盐煮而成之。”说明前人依据原料的不同,逐渐将咸、淡秋石区分开来。
1.4 民国又别称“盆秋石” 民国时期的《桐城县志略》[11]中提到:“秋石是用食盐化石,蒸发水分……以晶洁有实光为度,即为秋石”,并赞誉桐城所产者“秋石为药物之名产,人所共识。运销极广,愈远为宝贵”。《安庆文史资料》[12]中记载在当时这种以食盐为原料炼制的咸秋石,又名“盆秋石”。现今,淡秋石在药材市场上已经名存实亡,咸秋石是目前国内药用秋石的主流品种,主产于安徽桐城。
2.1 以童溺、人中白为原料 经古籍考证,古人将秋石作为丹药,用各种炼丹方法制取,而炼丹的材料又有所差别,因而药效可能也有很大不同。据各本草中的记述,秋石原料以“童溺”和“人中白”较为常见。如明代嘉靖时期《本草蒙筌》[7]言:“秋石丹务聚童溺炼之……而邪秽不容。”这其中就用到了童溺。《本草纲目》[13]中记载了以人中白和童溺为原料的两种炮制方法:“近人以人中白炼成白质,亦名秋石,言其亦出于精气之余也”“秋石须秋月取童子溺,每缸入石膏末七钱……完全取起,轻清在上者为秋石,重浊在下者刮去”。
2.2 以人尿为原料 除童溺和人中白以外,也有本草记载以人尿为原料炮制秋石。清代道光时期《本草述钩元释义》[14]中记载:“秋月用人尿二三石……仍结如霜,但少坚实耳。”《本草述钩元释义》中严格规定了秋石的组成以及原材料的选择,与其他古籍中记载的秋石功效亦不同。炼制秋石的材料主要为人尿、石膏和秋露水,也有加入了不同的辅料如皂角汁或香油。炼制成的秋石功效各不相同,扩大了秋石的治疗范围。秋石的具体组成考证见表1。
表1 秋石的组成考证
2.3 以食盐为原料 根据各省炮制规范记载,现今市面上流通的秋石是以食盐为原料的咸秋石。咸秋石是以食盐和水为原料的,而安徽桐城所产的咸秋石是以食盐和当地山泉水为原料,经过高温炼制而成,是桐城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且已有千余年历史。
历代本草记载的秋石都为淡秋石,关于淡秋石的性味,《本草纲目》[13]记载:“咸温、无毒。”《雷公炮制药性解》[16]记载:“味咸,性微寒无毒,入肺肾二经。”清代秋石的主要性味皆为咸而无毒,但温、凉各有记载。现代多认为淡秋石味咸、性寒。淡秋石功效始载于明代《本草品汇精要》[17],其主要功效是“主虚劳,冷疾……明目清心,延年益寿”。后代医家对淡秋石的功效又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各时期本草古籍对秋石功效主治的记载见表2。
现代咸秋石味咸,性寒,归心、肾、肺经,滋阴涩精、清心降火,用于骨蒸劳热、虚劳咳嗽、遗精、赤白带下;外用治口疮、咽喉肿痛[19]。与古代本草记载的淡秋石相比,现代咸秋石的性味和功效主治与之相似;然古籍中并未记载淡秋石外用的功效,而现代则挖掘了咸秋石的外用方法。
4.1 加工时间 秋石,顾名思义,于秋季炮制,应秋时。《本经逢原》[2]云:“秋石以秋命名,专取秋气下降之意,他时制者功力则殊。”《药性纂要》[20]述:“春夏人气散,炼则减半于秋冬。”《本草纲目》[13]言:“古人惟取人中白……方士遂以人中白设法锻炼,治为秋石。”综上可知,春夏人气在外,秋冬人气入脏,且秋气具有下降之意,其人所产之溺滋肾水、润三焦功效更盛,故秋石于秋季炮制最佳。
4.2 历代炮制方法
4.2.1 阴、阳炼法 秋石完整炮制方法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苏沈良方》[5]中沈括所著的“秋石论”首次提出了阴炼法与阳炼法两种炮制方法。《本草纲目》[13]载附方“阴阳二炼丹”秋石制法,其阴炼法及阳炼法与《苏沈良方》所载基本相同。
4.2.2 石膏炼法 明代开启了秋石药用的鼎盛时期,刻印的诸多本草典籍中均收录了秋石的提炼方法,不仅记载了宋代的阴炼法、阳炼法,还记载了新的提炼方法,如《本草品汇精要》[17]中记载的石膏炼法。而《本草蒙筌》[7]对此炮制方法的记载更为详细,被《本草纲目》“秋石”项下“释名”所引用。
4.2.3 乳炼法 《遵生八笺》[21]中首次提出“乳炼秋石奇方”,炼制时依次将皂角汁、杏仁汁、猪脂油汁、人乳汁倾入童便,且需以桃柳枝反复搅打。
4.2.4 火炼法 《本草纲目》[13]附方“冰乳粉丸”中记载了秋石火炼之法,名为秋冰法:“用童男、童女尿各一桶,入大锅内,桑柴火熬干。刮下,入河水一桶搅化,隔纸淋过。复熬刮下,再以水淋炼之……自辰至未,退火冷定。其盏上升起者,为秋冰,味淡而香,乃秋石之精英也。”《药性纂要》[20]中记载了以麻油为火炼秋石的辅料:“用新铁锅一口,先将上好麻油擦过,入尿煎煮,不住加添。待煎起霜,用铲刀铲下。”
4.2.5 其他炮制法 《本草新编》[18]中记载用净布铺于缸上待其结霜;《本经逢原》[2]录有4种秋石炼法。历代秋石炮制加工方法见表3。
4.3 现代炮制法 今秋石有咸、淡之分,咸秋石为食盐的加工品,淡秋石为人尿或人中白的加工品。据考证,现代咸秋石是根据古代秋石改良而来的衍生品,主要成分为氯化钠,与淡秋石中化合物有所差异。安徽是秋石主产地,根据《安徽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19],咸秋石制法:取食盐加洁净泉水煎煮,过滤,将滤液加热蒸发,干燥成粉霜,再将粉霜放在有盖的瓷碗内,置炉火上2 h,冷却后即成块状固体。
通过对历代古籍和现代文献的查阅以及考证,笔者对秋石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炮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淮南求长生而于八月之节炼丹药秋石,古人以童尿所炼之(淡)秋石,还有现今以食盐为原料的(咸)秋石,这些虽共用秋石之名,但其性质截然不同,可见中药考证正本清源的重要性。
现今淡秋石主产于华东地区,在市场上鲜见;咸秋石主产于安徽桐城,是目前的主流品种。在成分方面:淡秋石主要含尿酸钙与磷酸钙;咸秋石主含氯、钠、硫酸盐、钾、钙等。在药性功效方面:咸秋石味咸、性寒,归心、肾、肺经,滋阴涩精、清心降火,用于骨蒸劳热、虚劳咳嗽、遗精、赤白带下;外用治口疮、咽喉肿痛。古代本草中的淡秋石虽温凉各有记载,但功效主治与现代咸秋石相似,唯外用之法与之有异。古代淡秋石未有记载外用方法与功效,而现代咸秋石则规定其外用须“研末吹喉”,以治疗口疮、咽喉肿痛。因此,对于咸、淡秋石的临床应用须根据其功效和用法进行区别用药。在炮制加工方面:咸、淡秋石的炮制方法不同,且淡秋石本身也有多种制法。历代古籍中记载的淡秋石炮制方法包括阴炼法、阳炼法、石膏炼法、乳炼法等;咸秋石则是以食盐为原料,经过煎煮、过滤、干燥及煅制而成。
综上所述,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当根据秋石的原料、功效主治、用法以及炮制方法,对咸、淡秋石加以区别,避免药物的混用。此外,目前淡秋石的诸多制法尚未得到详细考察,咸秋石的工艺参数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有必要开展秋石不同炮制方法工艺研究以及药效评价研究,进一步阐明秋石炮制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提高秋石质量与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