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雁,蔡 婷,宋 斌
(十堰市太和医院 湖北十堰442000)
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威胁,而80%的恶性肿瘤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1]。随着癌症患者病情发展,疾病症状与放化疗、手术等治疗方法会进一步加重患者生理、心理负担,降低其生命质量[2]。目前,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IMB)模型的护理策略,已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各学科的护理干预中,原因在于IMB模型可通过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激发其治疗动机,进而促使患者主动管理健康行为,达到改善疾病症状的目的[3]。刘姗[4]研究提出,灵性健康在改善癌症患者身心健康领域存在一定助益,其原理在于帮助患者重新找寻人生意义与价值,提高其感知爱、希望、力量等能力,并为了内心的灵性需求付出健康行动。李晓慧等[5]研究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灵性健康可减轻安宁疗护病房晚期癌症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幸福指数。目前,临床有关IMB模型结合灵性健康的护理研究不足,为进一步改善晚期癌症患者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本研究拟观察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对晚期癌症患者灵性健康、生命意义、健康控制倾向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3月1日~2022年2月1日安宁疗护病房收治的102例晚期癌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临床诊断为癌症且TNM分期为ⅢB~Ⅳ期者;②年龄>18岁者;③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者;②认知功能障碍、沟通障碍者;③无法独立或在研究者帮助下参与护理及相关问卷填写者;④Karnofsky 功能状态评分标准(KPS)评分<50分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男30例、女21例,年龄29~68(54.39±10.23)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12例,中专或高中20例,大专及以上10例;病程5个月~3年(1.48±0.29)年;癌症类型:消化系统肿瘤18例,泌尿系统肿瘤10例,呼吸系统肿瘤9例,头颈乳腺肿瘤5例,妇科肿瘤6例,其他3例;KPS评分70~100(81.28±5.39)分。观察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28~70(54.71±11.05)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9例,初中15例,中专或高中17例,大专及以上10例;病程5个月~3年(1.48±0.29)年;癌症类型:消化系统肿瘤17例,泌尿系统肿瘤10例,呼吸系统肿瘤13例,头颈肿瘤5例,妇科肿瘤4例,其他2例;KPS评分71~100(81.64±5.12)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口头健康教育:向患者详细讲解相关癌症的健康知识以及日常行为注意事项。②对症治疗: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治疗,记录患者治疗时自诉感受和不良反应,对严重不适患者给予舒适护理。③心理护理:每周与患者沟通1次,每次30 min,了解患者的内心真实感受,对出现负性情绪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护理干预时间30 d。
1.2.2 观察组 实施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干预团队:团队成员包括1名护士长及若干主管护师,所有成员均具有5年以上的晚期癌症护理经验,并参加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干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IMB模型基础知识、实施操作与灵性照护基础知识、患者灵性需求识别与评估及具体操作步骤,由在灵性照护领域资深教授级别的研究专家展开,共12课时(45 min/课时),所有护理人员均考核合格方能正式开展护理工作。②基于信息的灵性照护需求评估: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以亲和、热情的态度进行接待,营造轻松舒适的聊天氛围,与患者及亲属建立初步亲密度与信任后,逐渐了解患者一般信息、临床症状、心理感受、健康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控制倾向等,然后深入询问患者对爱与联系、与超自然的联系、希望与生命意义、宗教、接受死亡等想法,并对其灵性需求进行评估,以此制订个性化的灵性照护方案。③基于动机的生命意义干预:分为明确当前意图、回顾人生、改变未来3个阶段,每个阶段间隔1 d。a.明确当前意图:护理人员面对面地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采用引导性的语言鼓励患者倾诉确诊癌症心路历程和治疗经历,并了解患者在出现疼痛、不良反应等困境时的心理状态和应对策略,同时采取安慰、支持性的语言疏导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稳定其情绪;该阶段干预时间40 min。b.回顾人生:护理人员通过提问,鼓励患者回忆过往人生经历,引导其倾诉爱或被爱的经历、印象深刻的经历、既往经历对人生的影响、最感恩的事情或人、最值得自豪的积极事情或人及兴趣爱好,在此过程中对积极事件,护理人员应在适宜时机给予夸赞与肯定,感谢并支持患者对家庭、社会的自我贡献;而对消极事件,护理人员应使用引导性的语言帮助患者正确看待与面对,并举出正面榜样的例子激发患者对生命价值的和对幸福的追求,该阶段干预时间1.5 h。c.改变未来: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整理回顾的人生经历,并引导患者表达未来待实现的愿望、生活需求以及其他担忧,同时明确目标(如重新追求过往放弃的兴趣爱好、自己学习心理护理、与家人开展更多亲密活动等),并帮助患者制订计划,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修改计划,达到让患者重新找寻生命价值、人生目标的目的;该阶段干预时间1 h。④基于行为技巧的灵性护理:护理人员在患者寻找到生命价值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尽可能给予帮助与精神支持,在患者遇到困难或取得进步时给予帮助或积极评价,鼓励患者继续坚持,并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心理需求等进行针对性护理,保障患者心灵安宁;另外,针对存在宗教信仰的患者,应对其信仰表示充分尊重理解与支持,并为其制订有关宗教领域的灵性护理方案,通过信仰的力量帮助其找寻生命意义。护理干预时间30 d。
1.3 观察指标 ①灵性健康:通过中文版慢性疾病治疗功能评估-灵性量表(FACIT-Sp-12)[6]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灵性健康,该量表包含12个条目,分为信念(4个条目)、意义(4个条目)与平和(4个条目)3个维度;其中第4、8条目为反向计分;每个条目0~4分,分数越高表示灵性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s α为0.823,信效度良好。②生命意义:通过中文版人生意义问卷(C-MLQ)[7]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命意义,该问卷包括人生意义体验(个体目前所体验和感知自己人生有意义的程度)、人生意义追求(个体积极追求人生意义或人生目标的程度),每个分量表包含5个条目,每个条目0~7分,总分10~70分,<38分存在低水平生命意义,38~51分为无明确生活目标,>51分为有明确生命意义,分数越高表示生命意义越明确。问卷Cronbach′s α为0.811,信效度良好。③健康控制倾向:通过多维度健康状况心理控制源量表修订版(MHLC)[8]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健康控制倾向,包括内控性、外部权威认识控制、机遇控制3个分量表,共18个条目,评定研究对象对健康的看法,各分量表包括6个条目,采用6级评分法,计分方式:1分(非常不同意)~6分(非常同意),每个分量表分值6~36分,分数越高表示相应维度的倾向性越高。Cronbach′s α为0.655~0.705,信效度良好。④生活质量:通过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9]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躯体、角色、情绪、认知、社会及晚期肿瘤模块6个维度,共30个条目,前28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剩余2项采用7级评分法,前5个维度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晚期肿瘤模块得分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Cronbach′s α为0.801,信效度良好。
2.1 两组干预前后FACIT-Sp-12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ACIT-Sp-12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C-MLQ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MLQ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MHLC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MHLC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QLQ-C30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QLQ-C30评分比较(分,
当前,我国癌症患者人数逐年增加,而晚期癌症患者确诊已失去最佳治疗时机,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的疾病症状会不断打击患者的治疗信心,剧烈的生理疼痛会不断消磨患者的生存意愿[10]。为晚期癌症患者设立的安宁疗护病房旨在改善其生命幸福度,但相关照护策略仍在探索中[11]。在临床护理中,IMB模型可根据患者现有的健康行为制订更完善的健康行为转变方案,同时提高患者的主动参与积极性[12]。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面对疾病、不确定的未来时,晚期癌症患者更希望能够挣脱目前的痛苦和困境,追寻关于自身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并希望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摆脱负性情绪[13]。因此,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患者精神层面的健康。人的健康与身、心、灵交互影响有关,同时受自然、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当今健康理念的进步,灵性研究逐渐受到相关学术界的关注,灵性健康强调个体对内心情感、思想和信念的体验[14]。本研究旨在观察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对晚期癌症患者灵性健康、生活质量等干预效果,以期探寻具有人文关怀的晚期癌症护理路径。
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FACIT-Sp-12各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表明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能够提升晚期癌症患者的灵性健康水平,与董元鸽等[15]研究一致。原因在于,护理人员通过IMB模型中的信息干预首先了解患者的灵性需求,然后逐步引导患者回顾既往能对现在产生影响的事情或人物,进一步帮助患者挖掘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希望与生命意义,最后指导患者寻找生命意义与人生目标的执行方案,让患者在生命旅途过程中完成自我实现。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组C-MLQ各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可帮助患者明确生命意义与人生目标。Wisesrith等[16]研究提到,在灵性健康中,生命意义的积极感悟可以帮助患者重新焕发生命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让患者感受到尊严与幸福。对存在宗教信仰的晚期癌症患者,其更易找到人生的目标追求,因为自身信仰可以充当精神寄托,有助于患者获得必要的精神慰藉与心理支持;而对无宗教信仰的晚期癌症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帮助其建立积极的内心信念,如家庭支持的信念、克服逆境的信念等,引导患者不断坚定信念的同时寻求人生价值。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MHLC评分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内控性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机遇控制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可以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自我效能,内控性表示患者更相信身心健康利于自己控制,即自我效能更高,而机遇控制则表示患者通畅会将身心健康的改变归因于外界因素,提示更易向困境屈服。另外,外部权威人士控制则表示患者更愿意相信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指导,对医院的依赖性更明显,两组外部权威人士控制维度评分与干预前及组间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对患者在依赖医院医护人员方面的转变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两组QLQ-C30晚期肿瘤模块评分降低而其他各维度评分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QLQ-C30晚期肿瘤模块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而其他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证明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可进一步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可能与晚期癌症患者灵性健康水平提高有关,患者得以寻找人生意义与目标,并增强自我效能,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基于IMB模型的灵性照护,有助于改善其灵性健康,并进一步明确生命意义与人生目标,同时提升内控性与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