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2023-10-12 08:30王莹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3年18期
关键词:黄色素丁苯注射用

王莹莹

急性脑梗死是突发性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 导致持续性脑组织缺血缺氧, 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的临床综合征[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药物,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广泛应用[2]。随着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推广应用和中成药注射剂的研发应用,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中成药注射剂也得到广泛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是在红花中提取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中药制剂, 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3,4]。为一进步验证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 本次研究选择113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试验分析, 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0 月~2021 年4 月首诊的113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 且为首次发病;②在发病后48 h 内入院治疗;③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者;②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③近6 个月有手术史的患者;④伴有精神疾病、认知交流障碍的患者;⑤近3 个月有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药的患者;⑥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患者。将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6 例)和观察组(57 例)。对照组患者男30 例, 女26 例;年龄42~76 岁, 平均年龄(61.2±7.3)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2~40 h, 平均发病到入院时间(18.2±7.5)h。观察组患者男32 例, 女25 例;年龄40~79 岁, 平均年龄(61.5±7.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3~42 h, 平均发病到入院时间(18.4±8.1)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方案和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常规神经内科方案主要包括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补液、吸氧及降压、调脂等对症支持治疗, 应用甘露醇(按患者体重0.25~2 g/kg, 配制浓度为15%~25%, 于30~60 min 内静脉滴注)等降低颅内压, 应用阿司匹林(0.15 g/次, 1 次/d, 口服)、氯吡格雷(75 mg/次, 1 次/d, 口服)等药物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每100 毫升含有丁苯酞25 mg和氯化钠0.9 g)静脉滴注, 100 ml/次, 2 次/d, 两次输液间隔时间≥6 h。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治疗, 100 mg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与250 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 1 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NIHSS 评分 治疗前及治疗14 d 后采用NIHSS评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该量表共有15 个项目, 得分为0~42 分, 得分越高则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5]。

1.3.2 血液流变学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14 d 后采集患者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 采用血液流变仪检测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

1.3.3 治疗效果 判定标准:基本痊愈:治疗14 d后患者NIHSS 评分减少≥90%, 病残程度为0 级, 恢复正常生活能力;显效:治疗14 d 后NIHSS 评分减少46%~89%, 病残程度为1~3 级, 部分生活自理;有效:治疗14 d 后NIHSS 评分减少18%~45%;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6]。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4 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胃肠道不适、轻度头晕、皮肤瘙痒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治疗前, 观察组NIHSS评分为(12.37±2.32)分, 对照组为(12.26±2.19)分;治疗14 d 后, 观察组NIHSS 评 分为(4.20±0.44)分,对照组为(6.21±0.57)分。治疗前,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 观察组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s, 分)

表1 两组NIHSS 评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7 12.37±2.32 4.20±0.44a对照组 56 12.26±2.19 6.21±0.57 t 0.259 21.005 P 0.796 0.000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 后, 观察组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s)

表2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 ±s)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血浆粘度(mPa·s) 红细胞压积 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57 2.32±0.22 1.50±0.14a 0.57±0.10 0.34±0.05a 5.58±0.35 3.10±0.25a对照组 56 2.25±0.24 1.79±0.17 0.56±0.11 0.42±0.07 5.54±0.33 3.31±0.28 t 1.617 9.906 0.506 7.000 0.625 4.207 P 0.109 0.000 0.614 0.000 0.533 0.000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14 d 后, 观察组治疗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10、24、21、2 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6.49%;对照组治疗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分别为6、22、20、8 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 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对照组发生2 例皮肤瘙痒, 1 例胃肠道不适,1 例轻度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观察组发生1 例皮肤瘙痒, 1 例胃肠道不适, 1 例轻度头晕,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 是脑血管闭塞引起的脑组织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致局灶性的神经功能损害[7]。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是引起血栓形成、微循环障碍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脑梗死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8]。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能通过阻断急性脑梗死的多个病理变化环节, 有效保护神经细胞, 能改善大脑缺血后的能量代谢和缺血脑组织的微循环、血流量等, 促进梗死面积缩小, 修复神经功能,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9]。但是该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改善效果不佳, 常需要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是从红花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精制而成的中成药注射剂, 红花是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中药, 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应用广泛,其能降低血液粘度, 促进血液流变学的改善[10-13]。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注射用红花黄色素发挥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红花黄色素A, 其中富含黄铜元素, 具有良好的降压、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还具有抗氧化应激、抑制内皮素等作用, 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14-16]。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治疗14 d 后的NIHSS 评分及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应用有助于促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 辅助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提高修复神经功能缺损的效果,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注射用红花黄色素的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应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疗效肯定, 可促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改善, 修复神经功能。

猜你喜欢
黄色素丁苯注射用
乐坦®注射用红花黄色素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与注射用美洛西林钠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对比
红花黄色素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心肌损伤
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观察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一种过氧化物交联天然-丁苯绝缘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注射用兰索拉唑配伍禁忌分析
丁苯酞对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不同处理的紫藤花萼中黄色素提取及理化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