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晓杰
【摘 要】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课堂上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思辨氛围,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科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创新思维与辨析能力。本文抛砖引玉,期待大家斧正。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创新思维;以生为本
思辨能力是指求知者的缜密思考与明辨是非能力,不仅体现了独立思考的辩证思维能力,而且属于运用逻辑推导的基本素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务必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贯彻教育部印发的“双减”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學生的学习态度、智力潜能和学习效果等方面的差异,创设促进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基本知识,在思考中发现值得一起探索的问题,在思辨过程中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门径。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
(一)有利于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初中道德法治课程更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育,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只有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去巧妙点拨,才能启迪、激发学生质疑和深思,逐步提升思辨能力。
(二)有利于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初中生在思维发展的全面性和深度上是有限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有密切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全面性和深刻性,才能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当下初中阶段各个学科都有较多配套的学习资料,知识点总结一目了然,但一定程度上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内化,学生理解新知识往往是肤浅的,学过、考过就算万事大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养成善于动脑、乐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提升生活化的体验与感悟,并通过学以致用的过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进一步提升生活实践能力。
(四)有利于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四十五分钟内的每个教学环节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只有秉承“因材施教”原则,才能合理把握师生互动细节,让学生在思辨中逐步学会辩证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有利于课堂评价方式的完善
目前,会考、中考等纸笔测试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主要评价方式,但容易导致学生思维产生肤浅性、片面性和功利性等现象。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思辨活动过程中,只有注重对其进行理解基本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考查,才能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逐步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良好生活习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采取趣味性原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在创设思辨情境时,设置的问题必须带有启迪性和思辨性,以利于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二)激励性原则
初中生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比较注重自我表现,一旦得到老师的表扬,就会心花怒放,更加饶有兴趣地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高度重视激励性原则,密切关注学生的表现情况,既要表扬学习态度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又要善于发现一些“学困生”的闪光点予以肯定或鼓励,促使每一个学生乐于思辨,巧妙思辨,进一步活跃思辨氛围,充分发挥激励性原则的优势,通过“跳一跳”都能够摘到自己喜欢吃的“桃子”。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则,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务必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系统性,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动回顾原来已经掌握的相应内容,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同时,在课堂尾声阶段,教师还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从而巩固学习成果,努力构建比较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措施
(一)联系生活实际,构建思辨情境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所选内容紧扣人们的生活实际,教师在课堂上应秉承“因材施教”原则,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辨活动,让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与自身发生冲突的情境喷发思维碰撞的火花,进一步提升反思与纠错底蕴。例如,笔者在执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诚实守信”(以下案例版本同)一框时,为了激励学生乐于深层次探索诚信的内涵与外延,先打开多媒体设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星期日的上午,小黄骑着自行车到新华书店购买课外读物,不小心把停在路旁的大奔撞坏了,当时没有目击者,可以安全地离开,但小黄还是义无反顾地拿出小纸条讲述了突发事件经过,并署上自己的姓名与父母的手机号码,以便后续承担照价赔偿的责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思辨能力讨论,大部分学生从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的原理进行评判,一致认为小黄的行为值得点赞。但是,有些学生认为这个小黄不识时务,应该乘机逃之夭夭才是聪明之举,何必多此一举?最后,在大家深度分析与总结的前提下形成了对“诚信”内涵的共识: 诚信的本质就是真实无妄,它要求人们充分尊重客观规律,坚持实事求是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与社会价值观,自觉守法和真诚守信的法律与道德义务。
(二)结合典型事例,提升思辨效率
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里蕴含丰富的哲理,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教师选取案例务必体现客观求真,以符合正能量的事例为基础,激励、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运用所学基本知识与原理一分为二地对案例进行辨析与探讨,逐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框中的知识点时,先打开PPT展示下列材料:中国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曾经发起了一次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先后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应急援助,并为一百七十多个国际组织举办了防疫专家专题视频座谈会会议,大公无私地分享比较成功的防疫经验和措施,为全球免费提供了急需医疗物资,其中,口罩和防护服分别是568亿只和2.5亿件。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在这次抗“疫”过程中,我国对世界所做的贡献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什么作用?同学们畅所欲言,他们从国家层面认识了一个真谛: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负责任的大国,是维护公平正义的伟大力量。
(三)尝试问题对话,培养思辨能力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只有合理创设问题对话情境,才能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思辨活动,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执教“青春的情绪”一课导入时,就要求学生紧紧围绕如下问题思考与讨论:(1)哪些因素影响人的情緒?(2)情绪的两面性作用是什么?(3)怎样正确理解与对待青春期的各种情绪?同学们迅速打开话匣子回答了上述问题,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虽然出现一些不一致的观点,但殊途同归,最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过程中学有所获,感有所悟,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四)深挖文本资源,拓宽创新视野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的目标之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文本中知识疑点与是非判断等内容,灵活创设问题对话的辩论情境,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求知探究、自我反思和质疑创新等活动,充分发挥师生之间进行探究性对话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辨析能力。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均衡发展》一框时,先直接打开多媒体展示我国近年人口调查数据图,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下问题:(1)针对农村人口多、城镇人口少的现状,我国尝试农村向城镇化转变策略具有什么意义?(2)国务院先后颁布一对夫妇可以生二胎或三胎的政策是否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已经不切合当前的国情?(3)居住人口近百万的启东市欣欣向荣,但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你能否为市政府提出几条合理化的建议?教室里的话匣子立即打开了,同学们一边思考,一边交流,最终形成共识:计划生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性国策。
(五)瞄准重点知识,攻克思辨堡垒
目前使用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比较适合师生共同参与各种问题的思辨活动,然而,少数任课教师唯“分”是图,为了追求学生的学习“高效率”,他们要求学生标出文本的重点概念与知识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即使当堂反馈使学生能够全部默写相应的重点知识,但不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具体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与空间参与趣味盎然的思辨活动,压缩了创新思维空间,一旦遇到难以理解的疑惑时一筹莫展,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只有根据学科教学大纲与具体的课程目标展示重点与难点,才能让学生通过思辨与总结,逐步提升基本问题的理解和重点概念的记忆能力。例如,部分教师在执教《探问生命》一课时,他们先帮助学生圈划出文本中的基本概念与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安排一刻钟时间加强背诵,实现“立竿见影”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鉴于上述个案的不利因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紧扣重点知识创设思辨情境,要求学生讨论如下问题:一是生命是否可以永恒?二是为什么要敬畏生命?三是怎样敬畏生命?当时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与主张,最终全方位理解了探问生命的内涵与价值。
(六)优化课堂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课堂评价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尤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评价是能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巩固思辨成果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课堂评价机制,大刀阔斧地促进学生的缜密思索、自我反思和归纳演绎,必须坚持三个“结合”:首先,认知与情感评价相结合。无论是对学生的认知评价,还是情感评价,我们都不能犯“以偏概全”的逻辑性错误,必须坚持认知与情感评价两者有机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评价,让学生在启迪与反思中提升创新与思辨能力,又要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有的放矢地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其次,即时与长效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与长效评价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其中,即时评价体现了学生在思维过程中的行为和态度情感;长效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再次,师评和生生互评相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方面进行直接评价固然重要,但还必须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从而构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四、结束语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教师要在课堂上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思辨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长学科知识,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创新思维与辨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