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常海 夏世文 王含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在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导向下,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效,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形成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文章提出,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行为和认知规律,通过“情绪烘托、激发历史情趣;情境创设、走进历史体验;情感表达、感悟历史价值;情意释放、重构历史表述”四部曲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保证中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
[关键词]核心素养;情绪;中职历史情境;情感;情意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1-0092-04
核心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中职文化素质课程是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转化器、垫脚石和登天梯。如何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已成为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物理、化学、艺术等10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20版基础课程新课标》),这是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具体行动措施。《2020版基础课程新课标》提出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见表1),这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学生通过学科学习逐渐具有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育人目标的新要求,它将有效推动从技术本位、知识本位到育人本位、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本的转型。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让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德技双馨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 中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普通高中历史一样,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有着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针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身心特点,中职历史课堂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翻转课堂、模拟情境、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中职历史课堂还应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师生共同构建和谐生动、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面互动,充分发挥中职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中职历史学科教学应该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根据育人目标来调整教学策略、课程设计等,而探究性学习可以有效保证中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变化、生活境界和精神追求,感悟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未来旨向,以此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控制自我、完善自我,增强道德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 。中职历史教学和知识传授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历史教育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可见,历史教育必须保持求真务实的态度,追求真善美,实现历史理性和道德理性的有机统一。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行为和认知规律,中职历史探究性学习可以通过烘托情绪、创设情境、表达情感、释放情意等途径,让学生主动去感知、体验、发现和重构历史,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其具体学习流程如下:情绪(烘托、感知和激发)→情境(体验、设问和探究)→情感(表达、认同和升华)→情意(释放、提炼和重构)。
笔者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汉国主编的中等职业学校教材《中国历史》第十一单元第21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为例,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历史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
一、情绪烘托:激发历史情趣
情绪是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主观认知、意识过程的态度体验与主体需求之间的行为反应。积极的情绪使人心情愉悦,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强力保障。教师在教材内容处理、教学构思设计、历史素材选取等方面应尽可能地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一节课的开端,气氛的营造和情绪的烘托尤为重要。在导入新课“人民解放战争”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重庆谈判期间的合影,指出:中国人民通过艰苦卓绝的奋力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人民普遍期望和平,希望中国能从此走向复兴。可是美蒋反动派却搞“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连续三次电邀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为了人民的切身利益,为了全国和平统一,不顾安危,携天下之大勇前往重庆进行了长达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最终达成了著名的《双十协定》。在谈判期间留下了一张毛泽东、赫尔利、蒋介石三人同框的照片,这充分反映出当时中国抗战胜利后的真实情况。从这张拍摄于70多年前的老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二战后国共重庆谈判的背景。国共领导人蒋介石、毛泽东,“调停人”美方的赫尔利三人同框,在二战结束之后,世界政治格局大变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将何去何从?国共关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让它给我们一一揭秘。利用老照片创设历史情境,设置问题,渲染情绪,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欲,为下一步走进历史体验铺平道路。
二、情境创设:走进历史体验
历史是人类活动的痕迹和人类故事的记载。通过历史情境的创设,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真正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解释历史。中职历史的教学内容和问题设计要具有思维含量、逻辑层次,应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逐步走进历史,了解当时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体会和感悟历史,探究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历史的走向,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教学时,笔者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新课标(2020年版)》的内容要求,勾勒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感知素材,识记《双十协定》签订的原因、过程和意义;人民解放战争的防御、反攻、决战和胜利的主要史实。2.体验素材,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打败强大的美蒋反动派,取得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深刻领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3.升华素材,让学生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初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解放、谋幸福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感悟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政党,一直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培养中职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殷殷家国情怀。根据教学目标,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和灵魂,确定本节课的核心主干史实:1.风雨欲来——人民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2.枪林弹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3.和风细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4.春风化雨——人民解放战争的理性思考。围绕“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进行甄别、收集和整理相关历史素材,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体验当时的历史“真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思考问题,充分培养学生运用时空观念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里以第2个核心主干史实“枪林弹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过程”为例进行阐释。
在美国支持下,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于1946年6月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点燃内战的烽火。人民解放战争经过“风雨交加——战略防御”“风雨无阻——战略反攻”“暴风骤雨——战略决战”“雨后天晴——渡江战役”四个阶段,最终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笔者通过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1 战争初期的形势相当严峻。在军事方面,国民党军队总兵力约430万人,其中正规军约200万人;解放区人民军队总兵力只有约127万人,其中野战军61万人。双方总兵力对比为3.4∶1。国民党军队拥有装备较好的陆、海、空军;解放区人民军队没有海军和空军,装备基本上是缴自日、伪军的步兵武器,仅有少量火炮。
材料2 经过1年作战,战争形势发生重大变化。1947年7月,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从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
材料3 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有些时机,为着集中兵力歼击敌军的目的,或使我军主力避免遭受敌军的严重打击以利休整再战的目的,可以允许放弃某些地方。只要我军能够将敌军有生力量大量地歼灭了,就有可能恢复失地,并夺取新的地方。[3]
材料4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我军第二年作战的部分任务是: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 收复失地。[4]
在这里,笔者通过《解放》《大转折》等影视片段和历史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面对强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战术?假如你是一名战地记者,亲身经历解放战争,你如何向全国人民实时报道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过程?”通过情境创设,笔者带领学生走进人民解放战争,重温人民解放战争初期防御阶段,人民解放军通过青化砭、羊马河和孟良崮等战役,打破国民党三个月消灭人民解放军的企图,从而一举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人民解放战争反攻阶段,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揭开了蒋介石20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灭亡的序幕;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画卷中,深切感受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人用兵如神的聪明才智。笔者通过分析在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人民解放军不畏困难,以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标,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断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敢、乐观、坚毅的品格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同时,制作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役动态示意图,播放大决战波澜壮阔的战争片段视频。笔者依次描述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决战过程,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在讲述渡江战役时,展示“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毛泽东的诗文,用诗文来设置情境,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让学生体会百万雄师渡过长江、解放全中国的豪迈革命激情。
三、情感表达:感悟历史价值
历史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将历史和当今社会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现实使命价值的历史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公民责任感。中职历史探究性学习课堂需要架设历史与现实的桥梁,寻找史事映射现实的影像,古今参悟,表达情感,让学生从多维度、多方位、多角度获得历史的智慧和真谛,进而升华史识,涵养史德,提升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在“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教学中,在体验解放战争胜利过程的历史情境基础上,在讲述第3个核心主干史实“和风细雨——人民解放戰争胜利的原因”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从历史情境中回到现实社会生活,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职青年学生,从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中能够得出哪些现实价值和人生发展启迪。笔者通过多媒体出示下列材料。
材料5 我们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5]
在这里,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分析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一是国民党自身的腐败;二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如鱼得水;三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四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总之,谁能赢得老百姓的拥护,谁就能无往不胜,最终赢得天下;谁丧失了民心,谁就失去了人民支持,必然会失败。这时,笔者以2020年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例,这一事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生命至上,与人民心连心、肩并肩、同呼吸、共命运的初心,充分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职青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中应该如何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进一步启发学生要有人文关怀,关注现实社会焦点问题,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情意釋放:重构历史表述
中职历史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情绪烘托、情境创设、情感表达基础上的情意释放过程, 是师生深度学习、理解史实史料和感悟历史的过程。一节精彩的历史课需要总结、凝练和升华。首先,笔者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表。其次,一堂情绪饱满、抚今追昔、互动频繁的历史课,最后师生的总结注定是教学内容的重构、凝练与升华,是师生情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归宿,这也是将本节课探究性学习推向高潮的点睛之笔。在“人民解放战争”一课教学的最后,笔者结合主旨升华“春风化雨——人民解放战争的理性思考”,要求学生用高度精练的语言对人民解放战争这段史实进行学习、重构与感悟表述,情意释放出这样的语境:“团结就是力量。”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环境波云诡谲,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坚决反对分裂主义、种族主义和恐怖主义,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继续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坚决反对单边主义,进一步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增强第三世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为中国崛起提供良好的和平环境;继续贯彻“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团结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力量,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情绪、情境、情感、情意是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探究性学习实施策略的四部曲,是落实与达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情绪烘托是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探究性学习的不竭动力;情境创设能让学生在还原历史真实的过程中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情感表达能让学生在感悟历史真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培养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情意释放能让学生在提炼、感悟、重构历史表述中完成精神超越,培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刘俊利.基于史学素养的“人性化”课堂的建构与实施[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8):33-38.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9.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30.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