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张春辉 逯晓琳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以目标为导向,包括“学教一致性、教评一致性、评学一致性”三个关键因素,其中目标是核心,评价是关键。本文以电磁感应的“互感和自感”为例,分享我们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本案例“互感与自感”选自人教版教材选修的《电磁感应》。人类对电磁感应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现象到规律,再到本质,然后是实际应用。“互感与自感”即为电磁感应现象的特殊应用。
结合课标、教材、教参的要求,融合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我们制定了本节的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演示实验所创设的情境,了解互感现象和自感现象。
2.通过推理,能利用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成因;通过讨论,能从能量角度理解自感现象的本质。
3.通过传感器分组探究实验,了解通电、断电时自感现象中电流的变化情况,培养实验能力及科学态度。
4.通过阅读材料以及小组合作探究,了解对互感、自感现象的应用和防止,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互感和自感现象,认识互感和自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感悟特殊现象中存在的普遍规律,而普遍现象中包含了特殊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通过微课,了解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E=L·△I/△t,知道自感系数是表示线圈本身特征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单位。
6.通过概念图,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
细化本节课的学习规划和持续性评价方案,采取问题驱动式教学策略,以情境引问题、以问题导探究、以探究促结论、以结论促应用、以应用促创新,从而实现“目标线、情景线、问题线、活动线、评价线”五线一体。
目标线
(1)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了解互感现象。
(2)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互感现象的应用及防止,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互感现象,认识互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感悟特殊现象中的普遍规律。
情景线
演示实验:音箱实验,引起认知冲突。
问题线
(1)线圈A 与手机相连,线圈B 与音箱相连,两线圈是否用导线相连?
(2)与线圈A 相连的手机开始播放音乐,为什么与线圈B 相连的音箱中能听到声音? 请解释该现象。
(3)生活中还有相关应用吗?
活动线
阅读平板所推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总结交流、质疑评价。
评价线
采用互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形式,诊断学生对互感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价要点:
(1)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音箱现象。
(2)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互感现象的例子。
设置了三个进阶目标,突破自感现象的难点。
进阶目标I:能分析自感现象的成因。
目标线
(1)通过演示实验所创设的情境,了解自感现象。
(2)通过推理,能利用电磁感应的有关规律分析通电、断电时自感现象的成因。
情景线
演示实验:“千人震”实验,引起认知冲突。
问题线
(1)请谈谈开关闭合前、开关闭合后、开关断开时的亲身体验,并提出猜想。
(2)结合自感现象演示仪,谈谈通电瞬间、断电瞬间的实验现象。
(3)结合电磁感应,请解释现象背后的原理。
活动线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总结交流、质疑评价。
评价线
采用师评的形式,诊断学生对自感现象的理解程度。
评价要点:
(1)能准确描述参与实验的感受以及实验现象。
(2)能正确分析现象的成因。
教师应根据相应评价要点,关注学生的推理能力。
进阶目标II:能理解自感现象的本质。
进阶目标III:能说出自感现象的应用,并构建本节知识体系。(从略)
通过平板推送电磁感应中前测试题,得到前测数据。由统计数据评价学生对电磁感应的相关概念和规律认知水平,以及对分析和解决电磁感应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
通过分组探究形式,采用互评和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的课还可利用进阶的方法突破难点,在进阶的过程中,教师根据相应评价要点,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比互感和自感的区别与联系,在平板上用思维导图功能绘制出本节课的概念图。通过概念图不仅可以评价学生对本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建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