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师批判性思维弱化原因浅析

2023-10-11 14:43刘子彧
歌唱艺术 2023年1期
关键词:批判性声乐学术

刘子彧

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在复杂情境中,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和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取舍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思考技能和策略,对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推动事物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教师作为施教者,具有批判性思维是其成为优秀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则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那么,现状如何呢?相对于自然科学领域如火如荼的学术争论,高校声乐教育圈子显得“风平浪静”,甚至很久都听不到不同意见(这里指的是公开表达不同意见)。过于“融洽”的学术关系,就眼下来看,看似一片祥和,但这恰恰不利于学科建设、不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让一个隐性的危机逐渐显现—批判性思维的逐渐弱化。否则,一个如此复杂、感性与理性并存、技能技巧高度抽象的音乐表演专业,怎么会缺少质疑之声、批评之声、反对之声呢?

一、高校声乐教师批判性思维弱化的具体表现

结合音乐学科的特殊性和高校声乐教师常见教学行为,笔者大致把批判性思维的弱化现象的表现归纳为歌唱技法、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学术研究、社会层面五个方面。

(一)歌唱技法

歌唱技法是声乐表演专业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声乐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一切艺术形象的塑造、音乐风格的展现等都必须基于合理、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如科学的发声方法、正确而合理的气息控制方法、改变音色的方法、跳音与连音的唱法、半声唱法等。这些方法是每位演唱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及前人总结的方法高度概括而来。基于科学的视角,任何歌唱技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也没有一种技法能适合所有人群,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不断提高。尽管道理如此,但对歌唱技法(观点)的革新却似乎并未掀起大风浪,甚至有业界人士认为质疑大家公认的歌唱技法是自不量力,而用发展的眼光对一些老一辈艺术家的歌声或理念做出些许批评,更是对前人之大不敬!就好比钻木取火,现在还有人用这种方法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吗?显然没有!它已经被天然气、液化气或电磁炉等现代化设备取代,但“钻木取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被否定。作为高校声乐教育者,大可不必因为挑战权威而懒于思考,因为好的方法一定源于不断思辨革新。当然,大胆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必须基于自身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文化底蕴,如若没有,需要先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才有资格谈下去。

(二)教学方法

教师把知识或技能传授给学生,即为“教”;学生接受知识并通过有效的方法使自己有所收获、得到进步,即为“学”—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就声乐艺术而言,教学环节通常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基础机能训练(练声)、歌唱语音教学(不同语言的歌词学习)、歌唱技术理论教学(针对歌曲的技术难点)、对比教学(多位学生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实践教学(观看比赛、音乐会、大师班等,举办音乐会)。

新冠疫情给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各类线上课程的背后藏着多少声乐教师的无奈与抱怨。因为线上授课解决的仅是课程形式,根本满足不了声乐教学的基本互动需要和实践需要。网络信号的不稳定性、终端设备的功能差异等客观因素,导致线上声乐课常出现无故中断、声音断断续续、声音和画面不同步等情况,就更别谈什么气息控制、音色变化等教学细节了。如今,绝大多数高校已具备线下教学的条件,在可以进行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仍存在对线上课程过度推崇的问题,甚至有部分人打着网课旗号推销自己,一节生动且富有个性化、专业化的声乐课活生生被做成了“大锅饭”“夹生饭”“大杂烩”,为什么大家不能集体发声呼吁呢?对于线上课程,不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毕竟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有存在的价值,应该结合学科的特殊需求,尽可能完善和改进线上课程的不足。高校声乐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要参与者,最有发言权的你们都选择沉默和妥协,那只能应了那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三)教材选用

声乐教学离不开专业教材,“学院派”的教学不能仅仅靠口口相传,而是应该基于歌谱。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目前声乐教学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歌曲集。这里提两个问题:一是声乐课堂教学除了演唱,还包括练声、技术难点分析、专项技巧训练等多个环节,这些教学环节难道不需要教材吗?不用课后看书吗?二是只要是规范的歌谱,就可以作为教材了吗?

声乐艺术为技能类课程,所用教材应该包含理论知识类的文字教材,以歌谱为主的技能教材、以音像资料为辅助教材。在声乐教学中只用到歌谱教材,无疑是不合理、不规范的。假设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歌剧选段作为课下学唱的作业,除了该选段的歌谱加钢琴伴奏谱以外,难道不需要歌剧总谱辅助学习吗?难道不需要整部歌剧的音像资料辅助学习吗?难道不需要结合音乐史论类书籍、音乐家传记类书籍了解作曲家时代背景和音乐风格吗?难道不需要借助音乐学专业书籍里的相关音乐分析方法来分析歌谱里的音乐元素吗?这样看来,在教材的选择上,还需要深度思考加以完善。

(四)学术研究

众所周知,高校教师的成长、进步与科研息息相关,高校声乐教师也不例外。写学术论文、编撰学术著作或声乐教材、开学术讲座、做学术报告、申报课题、举办或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比赛或指导学生参赛,都与科研挂钩。但是,近年来科研成果只注重数量不看质量的情况日趋严重,以乐谱收集为主要内容的“学术专著”(其内容充其量算个歌曲集)、千篇一律的学术文章、质量参差不齐的音乐会、学术含量低的各种赛事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科发展,助长了不良风气。教师做科研的目的是深度思考,发现学术问题并解决问题,即使眼下能力有限,无法彻底解决,也可以提出解决方案的设想。倘若科研让形式主义、拿来主义主导,那是多么可怕的事!

部分声乐教师“致力”于“人云亦云”,甚至连一首歌曲的细节处理都懒得去思考,直接照搬照抄。例如,赵季平先生的《关雎》,几乎所有可参考的演唱版本的断句都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 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 淑女/ 寤寐求之”。可是,作为《诗经》文本的歌词在朗诵时的断句明明是“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抛开上述演唱版本的断句正确与否不谈,为什么不能尝试新的断句方式呢?也许能得到不一样的音乐效果呢?也许歌词与旋律能更加贴合呢?这些问题都等着高校声乐教师们的答案。

(五)社会层面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很多时候,高校声乐教师及其学生没有选择观众的权利,大概率会遇到许多非专业观众。这些非专业观众因缺乏“看门道”的能力,只会用“看热闹”的眼光看待专业人士的演唱,所以他们往往会毫不吝啬地赞美。然而,来自非专业人士的过度赞美让部分高校声乐教师开始迷失自我、过度自信,甚至开始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优越感。

如今,我们正处在自媒体时代,这是一个以现代化、电子化为手段,向不特定的人群传递信息的时代。大量的自媒体平台,如抖音、微信视频号、微博等,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让自己不落伍,一些声乐专业人士也跟“风”使用,其中不乏知名人士、公众人物。他们的加入使得这些自媒体平台热闹非凡。平时难得一见的歌唱家们卸下演出装扮,很接地气地在家中录上一段问候语、一首歌曲片段、一段教学视频,收获数以万计的粉丝,而广大群众也因为能够在网上与自己所喜爱的歌唱家互动而欣喜不已。一些专业人士纷纷效仿,以换取较高的社会知名度,甚至不惜迎合大众喜好,挑选时下流行的歌曲来拍摄演唱视频或讲解视频。这么一来,评论区“火”了,诸如“某某真不愧是专业的”“您的演唱太动听了”,这样的留言比比皆是,就算有明显的音准、节奏错误也丝毫不影响受欢迎程度。

使用自媒体是每个人的自由,合理合规,但必须认识到这些平台是社交平台,而不是学术交流平台。你可以在这些平台里拥有非专业粉丝,可以“刷存在感”,但请不要假借学术之名,因为社交行为、娱乐行为与学术行为毫无关系。

二、批判性思维弱化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专业发展规律所致

高校声乐教师出现批判性思维弱化现象,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表现。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学习,获得专业资格,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专业素质,成为一名合格教师专业人员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经历几个阶段。对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描述主要有教学关注阶段论、心理发展阶段论、职业生涯周期论和综合发展阶段论四种,其中与批判性思维有关联的是心理发展阶段论和职业生涯周期论。

心理发展阶段论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自我保护期、墨守成规期、尽责期和自治期。职业生涯周期论认为,教师职业生涯包含入职期、稳定期、实践与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由此不难看出,心理发展阶段论中的“墨守成规期”与职业生涯周期论中的“平静和保守期”都是批判性思维弱化的集中表现。所以,高校声乐教师出现批判性思维弱化的现象并不可怕,也不是什么无法面对的事情,只不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阶段罢了。

(二)自身专业能力制约

高校声乐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当面对批判性思维弱化现象时,会出现不同的应对表现。能力强的教师会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获取有效的解决方案;能力一般的教师也能发现问题,但容易滞后,且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不过分辨能力还是有的;其余的教师可能就是批判性思维弱化的主力军,囿于学识,既发现不了问题,也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唯有在前人的学术成果保护下勤勤恳恳的做个匠人。

(三)学科特殊性的观念束缚

音乐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的定律是普遍适用的,是从多样性中高度抽象的普适性;但音乐艺术却恰恰相反,它刻画事物的多样性,展示事物各方面的美和无限的可能性。自然科学是理性的,建立在严格的逻辑思维基础上,绝不能产生逻辑矛盾;音乐艺术是以非理性思维主导的,矛盾冲突反而显得更具有戏剧性。

在高校声乐教师队伍中,没有哪个幸运儿可以得到每个人的认可。但,想在声乐圈里“混得好”,需要积累一定的支持率和好感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才能有更顺畅的发展道路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出于这样的考虑,大多数声乐教师都秉持着“不轻易得罪同行,更不随便挑战权威”的处事原则,一句“枪打出头鸟”可能击退了无数勇于突破成见的初心,可我们似乎忘了总应该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三、批判性思维的合理运用

批判性思维是对他人或自己的观点、做法或思维过程进行评价、质疑和矫正,并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认识。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目的是指出错误结论、伪科学或者谬论,发现不合理、不适当的方法或方式,挑战长久以来的“共识”。批判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创新的重要手段。

(一)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原则

首先,批判性思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持续的培养。其次,批判性思维并不与知识储备量成绝对正比。也就是说,一个才高八斗的学者并不绝对具备批判性思维,所以不能因为某些声乐教育者具有精湛的歌唱技艺、多年的演唱与教学经验、较高的业界地位,就判定其一定具备批判性思维。反之一样,一些声乐教师尽管在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提升,但并不代表这个群体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再次,批判性思维绝不是无端批评和打击报复。任何质疑都必须建立在学术基础上,着眼于声乐教育本身。运用批判性思维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目的,不做无意义的盲目思考。高校声乐教师运用批判性思维是为了教学,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了声乐艺术的发展,与教学、培养学生、学科发展相关的思考才是有意义的。

第二,讲究证据,不做无根据的假想和臆断,不下草率、肤浅的结论。对他人的理论或方法等提出质疑,必须在严格论证的基础下反复琢磨,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验证,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因个人恩怨借机对他人进行打击报复。倘若质疑之声只是为了排除异己而非技艺切磋,那就学术发展而言是毫无意义的,就教师生涯发展而言,就是三观不正。

第三,坚持原则,不畏惧权威,正视被质疑。作为教师,应该尊重事实坚持科学,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术问题,对确实存在的错误或缺失,拿出自己的专业底气大胆质疑。若被他人质疑,应坦然接受、积极面对,用学术的力量解决,不用论资排辈的思想抵触和拒绝。

第四,准确严谨,避免模棱两可、偏执狭隘。既然提出质疑,就不能含糊其辞、避重就轻,要做到精准描述、严谨论证,而不是隔靴搔痒。我们必须意识到对学术观念和相关技能技术的质疑是一种良性的业界竞争和正面的交流,不能对与自己有不同见解的同行心存怨恨,更加不能偏执、狭隘的仇视他们的学生。

(二)批判性思维的具体实施要点

高校声乐教师需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了解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和缺失后的危害,可结合以下一些具体做法自觉、有效地运用批判性思维。

第一,定期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组织真实、有效的声乐教学观摩,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这一点并不难,相信在形式上很多高校声乐教师都能做到。但是否能真正做到虚心学习、取长补短,是否能对教学起到真实、有效的影响,就不得而知了。因为现实中常常在交流过后,孤芳自赏者仍然孤芳自赏,盲目自信者更加盲目。

第二,广泛学习自身专业以外的音乐和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声乐专业学习者对声乐作品以外的音乐作品涉猎较少,对非声乐作品作曲家的关注也较少,对音乐史、音乐美学,以及与声乐艺术相关联的文化知识关注更少。这些都不利于深入理解声乐作品的艺术内涵,也不利于自身的学术能力培养。例如,演唱德彪西的声乐作品,了解作曲家时代背景和个人艺术特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去了解“印象派”的来龙去脉,要去看看“印象派”的绘画,还应该关注“印象派”另一位大师拉威尔的音乐风格特征,进而将两位作曲家进行简单的音乐风格比较分析。

第三,打破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界定(这个提法本身缺乏学术性),接受和学习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目前高校声乐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学习美声唱法的对中国民歌毫不关心,学习民族唱法的对西方声乐作品一问三不知,很多应知应会的内容被人为割裂分组,造成专业知识面断层,与此同时,却总能听到呼吁“中西融合”的声音,这就很矛盾。

第四,关注全世界范围内的专业发展动态,而不仅仅着眼于国内,甚至本地区、本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国内外各种级别的比赛,观摩学习,针对各类比赛做各国选手、各学校选手的对比分析。

第五,定期与学生深度交流,不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交流,进一步检验自己的教学。有些声乐教师下课就失踪,这似乎与教师岗位的职责背道而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课堂上短短的几十分钟不足以暴露所有的问题,因此一定有很大的可能性在课下需要和教师交流,这部分交流甚至更有意义。

第六,增强学术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抵制低俗,教会学生区分大众娱乐与专业学术。上文也提到过对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关注的问题,身为高校声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分寸,记住自己的身份既是教师也是专业人士,充分认识到学术活动的局限性(特定的场合和对象)。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师批判性思维弱化的问题并不是不可解决的。只要认清现实,端正思想意识,一定可以让批判性思维恢复生命力,助力高校声乐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批判性声乐学术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