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冰
腰背肌筋膜炎,也称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肌肉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导致的腰背部慢性疼痛[1],以腰背部(有时包括臀部)肌肉发硬、僵紧、板滞及弥漫性钝痛为主要表现[2],尤以两侧肩胛之间、腰肌和髂嵴上方为甚,久坐、劳累及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随着电脑、手机及空调的普及,加之人们长期伏案工作,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占门诊腰腿痛患者的20%~30%[3],已成为显著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多发病之一。在治疗上,现代医学主要采取对症处理,以口服解热镇痛药或肌松药或营养神经药为主,疗效不一,不良作用较多,容易复发;中医治疗方法以经络理论为基础,治疗方法较多,如针刺、艾灸、拔罐等,单独成联合应用,简便价廉,疗效因人而异。故此,此文探讨易罐联合电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广州市天河区冼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8月—2020年1月康复科就诊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3例,女17例;年龄18~65岁,平均(27.5±2.2)岁;病程1.5~10年,平均(5.0±0.4)年。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9~67岁,平均(28.4±2.5)岁;病程2~9.5年,平均(4.9±0.5)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骨科学》[4]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①弥漫性腰、背、臀部钝痛,局部紧束感,或重物压迫感,以髂嵴上方或腰椎横突部最为明显,可牵扯至下肢大腿外侧,但不过膝关节;②转侧旋转活动不利,前屈活动偏久即可导致疼痛;③压痛点较深且固定,可覆盖腰椎横突至髂嵴范围,可于深部触到痛性硬结或肌索;④MRI检查:症状典型者可有肌筋膜局部增厚,局部肌肉异常(萎缩、肿大):中医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①有外感风寒或外伤等病史,重体力劳动者;②双侧斜方肌酸沉不适,肩背部肌肉僵硬,可触及压痛点或条索(多沿竖脊肌走行方向);③症状可随天气或体力劳动强度改变,多在劳累或受凉后加重,但背腰部活动可正常;④常规平片无异常阳性体征。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6]风寒湿阻型的诊断标准:腰背部疼痛扳滞,转侧不利,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签署知情同意书,积极配合治疗;③治疗期间停用所有符合该病的治疗性药物。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或>70岁患者;②妊娠或哺乳期患者;③合并严重胃肠、高血压病、肝肾、造血系统及结核等原发性传染病及精神病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①电针:准备合适的无菌针灸针(佳健医疗,苏械注准:20152270225,0.25 mm×40 mm)和电针机(华佗牌,SDZ-Ⅱ型),患者俯卧位,主穴取肺俞(双侧)、天宗(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大肠俞(双侧)、委中(双侧)、阿是穴,配穴取腰阳关、命门、大椎。取穴完成后,医者手部及穴位处常规消毒,采用单手进针或提捏进针法,患者出现酸麻重胀等得气感后停止施针。最后将电针机的两极分别接在针柄上,选择疏密波,大小以患者能承受为度,时间设置30 min,隔天1次,共治疗10次。②易罐:准备合适数量的易罐(1号罐:外径7.5 cm,2号罐:外径6.5 cm),患者先俯卧在治疗床上,取膀胱经双侧第一侧线穴位及斜方肌和背阔肌的阿是穴,吸附易罐,医者施以牵拉和抖动之法,持续10 min;然后嘱患者起身站立,主动做颈部及腰部的前屈后伸、左右旋转和扩胸运动,速度不宜过快,幅度可逐渐加大,以拔罐部位皮肤潮红为度,时间设置10 min,隔天治疗1次,共治疗10次。对照组:同治疗组电针方案。
1.5 疗效判定标准及观察指标
1.5.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中的标准:治愈:腰背部疼痛消失,脊柱功能活动完全正常;好转:腰背部疼痛明显减轻,脊柱功能活动基本正常;有效:腰背部疼痛稍减轻,脊柱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
1.5.2 观察指标①疼痛评价: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分值为0~10,分数越高,表明疼痛越严重;②功能评价:改良日本骨科学协会下腰痛评分(JOA),分值为0~29,得分越低,说明功能障碍越明显;③生活质量评价: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8],通过腰痛程度、行走站立情况和社会活动等10个方面综合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分值0~5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差。此3项指标均由同1名医师在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记录。
1.6 注意事项①操作前耐心向患者做必要的解释,如针刺入背腰部时的酸胀感或加电的感觉等,解除其恐惧心理;背部穴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及深度,以防刺伤肺脏造成气胸。②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行无菌操作,针刺部位及操作医师双手充分消毒,以防交叉感染。③皮肤局部有破损、感染等不宜针刺。④脊柱两侧不应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1.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或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0次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VAS积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VAS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VAS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VAS积分比较 (分,
2.3 2组患者JOA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JO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JOA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JOA评分比较 (分,
2.4 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2组治疗后的OD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ODI评分比较 (分,
腰背肌筋膜炎属中医“痹证、腰背痛”范畴,病位覆盖足太阳经筋之背腰部,一般认为肝肾亏虚是内因,风寒湿阻或气滞血瘀是外因。不通则痛,不荣亦痛,不论虚实,皆因脉络受阻、筋肌失荣,故治疗上当祛风散寒除湿、行气活血通络,适当辅以调补肝肾之法。
易罐是钟士元教授设计发明并申请专利的新型医疗器具,质软有弹性,可以随意变形,具有较强的吸附力,由硅橡胶制成。硅橡胶耐严寒和高温,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耐氧耐光抗老化性和稳定的化学性质,因而成了制作易罐的最佳选择。易罐疗法是将传统火罐和康复医学有效融合的新疗法,简便安全、省力高效,主要针对肌筋膜病变,作用的核心原理是松解肌筋膜链[9]。
易罐疗法是对传统火罐的继承和发展,故其既具有火罐之舒筋活络、行气散寒、祛风除湿之效;又方便吸附于腰背部及大关节周围,通过手法牵拉浅深层的肌筋膜,再结合患者的主动运动及核心肌群的锻炼,可以松弛皮下组织,松解肌筋膜捆绑,减轻粘连渗出,使肌筋膜张力重新调节分配而恢复脊柱生理,达到力学平衡的状态。钟士元教授指出,通过易罐的牵拉,可使肌筋膜产生生物学效应,刺激神经而减轻其对炎症因子的反应性,降低痛阈,缓解皮神经卡压,对肌筋膜激痛点所产生的疼痛有效[10]。因而将易罐吸附于最先受邪的膀胱经经筋腰背部,不仅可以祛风散寒除湿,还可以缓解肌肉痉挛,解除筋膜的扭转强直。
针刺是临床上用于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常用方法之一,将毫针刺入相应腧穴或病变部位,施以一定的手法,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再接通电流,施以不同的波形,给予机体有效量的刺激。最后结合易罐,驱邪外出,使经筋得舒、经脉得通、气血得畅,从而解除患者腰背部的疼痛,改善活动功能。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电针的基础上结合易罐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可以更好地减轻肌筋膜的挛急紧张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调节机能状态,提高临床疗效,且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