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麻杏石甘汤治疗风热型小儿发热的临床观察

2023-10-10 06:59吴运畴
光明中医 2023年18期
关键词:体温证候穴位

吴运畴

发热指体温异常升高,是儿科常见症状之一,既可作为某些疾病的早期反应,又可继发其他急性病症。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体温突变,如不及时处理,常诱发惊厥、抽搐,损伤神经系统[1]。考虑长时间发热对患儿机体调节功能与身心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对确诊病例应尽早实施对症治疗,尽快查明引起发热的原因,给予对因治疗,加速发热及相关症状消退。目前,西医治疗小儿发热的方法以给予解热、抗病毒类药物为主,但常规用药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反复高热患儿难以从中获益。中医在小儿发热诊治方面的经验较丰富,各医家以既往理论与治法为基础,积极总结行医经验并完善治疗体系,如虞坚尔认为小儿发热的病机多有外感内伤、表里虚实之分,治疗时应以邪祛正安为核心[2]。麻杏石甘汤方出自《伤寒杂病论》,有宣泄郁热、清肺平喘等功效,在小儿支气管肺炎[3]、病毒性肺炎[4]等领域有重要应用。穴位按摩属于中医外治法,作为外感风热发热患儿的辅助治疗方法,可促进体温下降,缩短退热时间[5]。本研究对穴位按摩与麻杏石甘汤加减联合应用的价值进行分析,探讨其对风热型发热患儿症状及临床指标的影响,以期为小儿发热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中牟县人民医院就诊的90例风热型发热患儿,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3~12岁,平均(7.53±1.68)岁;病程5~19 h,平均(9.62±3.58)h;体温38.4~39.7 ℃,平均(39.04±0.31)℃。对照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11岁,平均(7.02±1.34)岁;病程7~21 h,平均(8.94±3.15)h;体温38.2~40.0 ℃,平均(39.16±0.37)℃。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6],具体如下:①起病较急,有发热(腋温≥38 ℃)、流涕、鼻塞等表现,伴或不伴咽痛、全身不适;②查体可见咽部黏膜充血,局部或有异常分泌物附着;③经血常规检测可见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具体如下:①主症:发热重,恶寒轻,咽部红肿;②次症:头痛,鼻塞,咳嗽,烦热口渴,流稠涕;③舌脉象: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3~12岁;③病程≤24 h;④入组前24 h最高体温≤40 ℃;⑤无营养不良;⑥取得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肝、肾等严重疾病者;②重度营养不良者;③合并精神疾病者;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⑤不可耐受穴位按摩者;⑥其他原因导致无法配合研究者。

1.4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处理,包括传统物理降温法、补充水分与电解质、抗感染治疗等。在常规支持性治疗的基础上,2组患者按如下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无明显疼痛者,口服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西安风华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61023025,成分:对乙酰氨基酚125 mg,马来酸氯苯那敏0.5 mg,人工牛黄5 mg)。3~6岁患儿,1~1.5袋/次;7~9岁患儿,1.5~2袋/次;10岁以上患儿,2袋/次,2~3次/d。伴疼痛表现者,口服布洛芬颗粒(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0970046,规格:0.2 g)。3~8岁患儿,0.1 g/次,1次/d;8岁以上患儿,0.2 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按摩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3~6岁患儿组方为蜜麻黄10 g,杏仁6 g,生石膏(先煎)24 g,甘草6 g。年龄稍大者酌情增加剂量。随症加减:咳嗽症状较重伴黄痰者,加鱼腥草6 g,芦根6 g,瓜蒌3 g;伴咽痛者,加牛蒡子10 g,射干6 g;浊涕较重者,加苍耳子10 g,细辛3 g,野菊花15 g;鼻塞者,加辛夷(包煎)10 g,苍耳子6 g;头痛较重者,加川芎10 g,蔓荆子6 g;伴咽干咽痒者,加僵蚕10 g,蝉衣9 g,桑叶15 g。上药加水浸泡30 min以上,煎沸后以文火煮20~25 min,取100 ml药液,再加适量开水进行二煎,取100 ml药液。将2次煎药液混合,即为1剂,1剂/d,分4次温服。穴位按摩:患儿取仰卧位,操作前根据所用手法,提前蘸取适量爽身粉,具体方法如下:①开天门,两手拇指指腹面着力,沿小儿攒竹交替向上推至前额发际处开天门(攒竹:眉毛内侧边缘凹陷处,眶上切迹处)2~3 min;②分推坎宫,双手指腹分推坎宫(沿眉心推向两侧眉梢)2~3 min;③揉太阳,双手中指指腹按揉太阳穴(眉梢与眼外眦间,向后约一横指凹陷处)2~3 min;④揉总筋,左手轻握一侧手腕,右手食指、中指轻揉总筋(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处)10~20 s;⑤清天河水,食指、中指指面推天河水(上肢前臂的内侧正中线上),由手腕推向手肘,持续1~2 min;⑥推天柱,拇指或食指沿颈后发际向下直推天柱(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2~3 min;⑦提肩井,左右手交替按揉肩井(大椎与肩峰连线之中点),并拿捏5~10次。 根据患儿年龄、耐受情况等确定手法、操作力度与频率,初次操作时以刺激程度较轻的手法为主,后逐渐转为提、捏、掐等方式。2组患儿均持续治疗3 d。

1.5 观察指标①临床症状改善:记录2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其中, “退热起效”标准为与用药前比,腋温下降≥0.5 ℃;“解热”标准为腋温下降至正常范围;“完全退热”标准为停药后24 h以上未见体温异常升高。②中药证候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制定评分标准:主症含发热、恶寒、咽红肿,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3、6、9分;次症含头痛、咳嗽、流涕、鼻塞等,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完成评估,主症与次症评分之和即为中医证候积分。③临床指标: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3000 r/min离心15 min后取上层清液,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与白细胞介素-1β(IL-1β),所用试剂盒由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④比较2组患儿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情况。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改善观察组患儿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主症、次症积分与总积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3 临床指标治疗前,2组TNF-α、CRP与IL-1β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NF-α、CRP与IL-1β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儿临床指标比较 (例,

2.4 不良反应2组患儿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2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例,%)

3 讨论

发热与机体炎症或某些病原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常见风热型发热,病因多为外感风邪,患儿以发热、恶寒、头痛等表现为主。目前,西医治疗小儿发热的主要方式为对症用药、嘱患儿卧床休息,根据患儿的体温变化与临床表现,合理采取物理降温及其他支持治疗,常规应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一般可取得良好退热效果。但过度依赖药物治疗也存在弊端,如停药后体温反弹,用药剂量不当引起的疗效欠佳,过量用药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并威胁患儿的身体健康。中医认为,小儿外感发热属于“热病、温病”范畴,小儿因风邪袭表发病,可致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任珍等[8]通过数据挖掘发现,小儿发热用药以解表药、清热药为主,以寒性、辛味、归肺经为主。麻杏甘石汤首见于《伤寒杂病论》:“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认为麻杏甘石汤对外感寒凉后治疗未愈、表证入里化热有良好疗效;《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取麻黄之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之大寒……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与麻黄汤相比,麻杏甘石汤去除桂枝而加入石膏,变辛温为辛凉,功效与小儿外感发热的症状相合,可用于治疗表证兼内热证。穴位按摩为中医外治小儿发热的重要方法,根据患儿的证型配穴,选取分推坎宫、开天门、清天河水等手法,可起清热泻火、调和营卫等作用,对应小儿外感发热的病因与病机。因此,从理论角度考虑,上述2种方法均可用于风热型小儿发热,且治疗机制存在差异,因此探讨联合治疗对患儿病症改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以症状改善情况与中医证候积分为主要评价指标。考虑发热、咳嗽症状持续可能对患儿健康造成的威胁,临床决策时需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综合利用多种治疗方式,以尽快缓解、消除发热与咳嗽等症状。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退热起效时间、解热时间与完全退热时间更短,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情况更优,即麻杏甘石汤加减与穴位按摩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改善发热、咳嗽等多种症状。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汤剂的药理作用、穴位按摩的泻火、调节平衡功效等有关。就药理层面论,麻杏甘石汤的组方中,麻黄与石膏共为君药,一温一寒,麻黄主宣肺,石膏主清肺,相制为用,俱能透邪于外,既可消除病因,又可清泄肺热、宣肺平喘;杏仁为臣药,《神农本草经》云杏仁:“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 《滇南本草》认为杏仁可止咳嗽,消痰润肺,用于外感发热可起平喘咳、利肺气等功效;炙甘草为佐使药,可益气和中。诸药相合,并根据临证结果行加减治疗,可共奏解热、散寒、止咳之功。TNF-α、CRP与IL-1β水平与患儿体内炎症有关,本研究发现,观察组TNF-α、CRP与IL-1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考虑与麻杏甘石汤缓解肺部损伤有关。此外,本研究发现,2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行中药汤剂治疗与穴位按摩,不会增加个体的不良反应风险。

综上所述,常规药物治疗在小儿发热患儿中的应用效果较局限,对风热型患儿采取穴位按摩联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可显著缩短退热时间,改善血清TNF-α、CRP与IL-1β等指标,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且安全性良好。

猜你喜欢
体温证候穴位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