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与路径: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2023-10-10 06:13:40柳孟利
体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民俗贵州民族

陈 红 柳孟利

困境与路径: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研究

陈 红 柳孟利

(贵州大学体育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是多民族省份,民俗体育资源丰富,但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了部分民俗体育出现消亡的现象。文章对其现存的民俗体育项目及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得出贵州民俗体育项目虽多,但在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政府部门职能模糊、资源开发滞后、精品意识淡薄、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困境与路径;贵州;民俗体育旅游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近几年贵州民俗体育旅游持续升温。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要繁荣乡村文化,注重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为民俗体育旅游搭建了发展平台[1]。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和优化产业布局,差异化发展区域特色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旅游”的融合发展,这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搭带来了机遇[2]。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民俗体育旅游逐渐走上正轨,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力量,2021年10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颁布《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到,旅游业已融入到全省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这其中民俗体育旅游功不可没[3]。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好途径,是优秀文化传承的好道路,是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民俗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充分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民俗体育文化,满足了更多人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推动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必然。

1 贵州民俗体育资源概述

1.1 少数民族分布状况

贵州有49个少数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7个,分别是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壮族、瑶族、畲族、毛南族、穆兰族、蒙古族、满族、羌族。它们位于3个民族自治州、11个民族自治县、253个民族乡,占地9.7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5.5%[4]。表1为贵州常驻少数民族分布统计。

表1 贵州常驻少数民族分布统计

世居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相互交错分布。民俗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得益于各民族经济条件、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的不同,这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1.2 贵州民俗体育项目

民俗体育旅游以“民俗+体育+旅游”的形式存在,属于一种新型休闲旅游的方式,其集民俗文化、体育运动与旅游为一体。贵州民俗体育源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多民族聚居进行文化交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的生产而产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体育。表2为贵州常驻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统计。

表2 贵州常驻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项目统计[5][6]

贵州民俗体育项目由主要由游戏、竞速、竞力、舞蹈、象棋等种类构成,其承载的是各民族的文化信仰,反映人们生活的画卷,是民族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之魂。各种各样的民俗体育项目丰富了民俗体育旅游的内容,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

2 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2.1 类型

2.1.1优势地理型

民俗体育旅游对自然环境的选择有着很强的选择性,贵州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贵州民俗体育旅游便是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凭借各色各样民俗活动与旅游相结合而发展。如借助水域地理优势开展的镇远赛龙舟、赤水独竹漂等;借助山体地理优势开展苗族踩坡节、蜘蛛人攀岩等。

2.1.2民俗风情型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民俗是人们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与生活的一种文化,49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如苗族的“苗年”“三月三”“姊妹节”“吃新节”;布依族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赶秋坡”;水族的“年节”“歌节”等,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旅行和参与活动。如著名的黔东南州台江县姊妹节,也称“古老的东方情人节”“姊妹饭节”,开展规模大,吃姊妹饭是独特的仪式,捉鱼捞虾、鼓场踩鼓是必不可少的民俗体育活动,游客也参与其中,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

2.1.3特色景区型

古镇是一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得较好的综合体,是具有可观赏、可旅游、可居住优势的传统居民建筑,也是古村落旅游观光的主线。随着景区的发展,借助特色景区的优势建设民俗体育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如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黔西南州的鲁屯古镇、黔南州的草塘古镇、铜仁的大明边城、遵义的仁怀古镇等。

2.2 特点

2.2.1 体验性

绝大多数民俗体育活动,不仅可以观赏,还可以参与体验,旅游者可以亲身领略民俗体育的魅力[7]。体验性民俗体育旅游是顺应当前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将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和当地体育设施为基础,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流等多种服务,使游客从参与这些活动中得到更舒适和独特的体验。民俗体育来源于当地人民的劳动生活,有劳动型、休闲娱乐型、奔跑型,纵使兴趣各异,各色各样的民俗体育活动,选择参与其中,体验不一样的民族风情是大多旅客的选择。

2.2.2 传承性

民俗文化是民族生活的反映,同时也对民族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传承着民族文化。文化是民间体育旅游的灵魂,是民俗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旅游从业者都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特征。以旅游从业者为载体,突出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旅游者是“流动的广告牌”,把民俗体育文化带出本土,走向世界,进入公众视野,使文化得以传承。

2.2.3 短期性

短期性,是指游客参与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相对较短。民俗体育活动大多都在重大传统节日里举行,如黔东南台江县“姊妹节”、西江千户苗寨的“苗年”,或是民族地区当地特色突出的时候举行,如黔东南岑巩县“桃花节、”黎平县的“荷花节”等。举行活动的时间固定且周期短,游客只能在这期间到地进行参观游览,致使游客停留时间不长、参与体育旅游活动时间短暂。

3 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困境

3.1 部门职能模糊

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受到诸多相关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是民俗体育旅游的“领头羊”,其出台和颁布的各项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参与民俗体育旅游事物管理的政府部门有很多,如体育局、旅游局、当地的非遗管理中心等,大体方向都是为了能够发展好民俗体育旅游,但是在工作细节上,各部门之间“衔接”的地方处于“三不管”地带,致使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的问题。

3.2 资源开发滞后

贵州丰富的民俗体育资源为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开发滞后使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并未充分受益。贵州的多民族聚居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民俗体育资源,民俗体育旅游发展多属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是距离省、市较远的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及相应的配套设施相对滞后,致使经济发展落后,山地地形更是给民俗体育资源开发带来阻力。

3.3 精品意识淡薄

民俗体育旅游的过度商业化、舞台化、趋同化、庸俗化,埋没了民俗文化的本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严重[8]。相关机构已将其视为寻求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契机,但质量意识薄弱,忽视了民俗体育深厚的文化基础,一味地推销“特色产品”,失去了民俗体育文化的真实与淳朴,或是盲目的追求怀旧,把民俗体育弄得庸俗化、无知化。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导致选址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特色旅游产品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3.4 专业人才匮乏

民俗传承人和专业管理人才的缺乏是民俗体育旅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大部分民俗传承人由于收入难以满足生存需要、缺乏社会保障、危险系数过高等原因,不再愿意从事民俗体育活动;其次是大多数高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就业意向更倾向于教学行业、健身行业或旅游管理行业,很少有人关注民俗体育,这就导致了民俗体育人才的缺乏。

4 贵州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路径

4.1 明确政府职能,建立民俗管理体制

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引导,两者的融合程度影响着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第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将资源配置市场化与政府的宏观调控相结合,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开展政策性引导,制定民俗体育旅游公共政策和发展规划,听取群众意见,集思广益,组织专业人士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然后根据当地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划,并认真贯彻执行;第二,拓宽融资渠道,为各项政策落实奠定物质基础。可以积极争取国家扶持民俗体育旅游的专项资金、挖掘当地潜在民俗体育旅游融资项目、与企业签订融资等途径;第三,注重政府部门专业分工,加强部门联动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不仅要明确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还要在其他部门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给予帮助,共同助力民俗体育旅游的发展。

4.2 尊重民俗文化,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民俗体育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就是为保持其文化精髓的传承,使其动态发展向前推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第一,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当地交通比较困难的地区,应当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让游客有路可进,有房可住,有食可吃,同时也让特色产品走出去、让民俗体育文化走出去;第二,开发注重生态保护。因地制宜的开发,注重生态环境。“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任何开发都得遵循自然规律,盲目开发只会丧失我们的隐形“财富”,造成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反馈给人类,对当地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第三,尊重当地民俗体育文化。所有的发展都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帮助,尊重民俗文化的发展,遵循当地居民的开发意愿,实现有效的开发,挖掘出让大众都满意的民俗体育资源。

4.3 构建特色品牌,实施旅游精品战略

推出特色品牌,做到“经济唱戏,文化搭台”,达到真实、保护与利用并举的旅游效果。第一,推崇品牌效应,实施差异化发展。挖掘民族民俗体育独特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对照社会发展状况,保障其文化内涵不受破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进行创新,推出有质量有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第二,举行民俗体育精品赛事。民俗体育活动是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聚集在一起举办的大型民俗体育活动,它整合了各民族的民俗体育资源,在传承民俗体育精神和传播文化的同时实现利益共存;第三,制定精品旅游路线。调研贵州省民间体育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的结构与布局,结合活动开展时间,制定贵州省独具特色的民间体育旅游精品路线,利用现代数字媒体大力宣传,形成“民俗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精品路线。

4.4 培养专业人才,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是民俗体育旅游长期发展的基础,是提高综合服务质量的基本保证。人才培养分为本土人才传承和高校人才培养。第一,基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从保护民俗体育出发,注重本土传承人才的培养。从传承者角度要培养正确的民俗体育传承意识,认同本民族的民俗体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是光荣的,并不是“落伍”的表现,并且要不断提高自己本领,从社会角度要关注民俗传承人精神需求,提高其社会认可度,且完善人才选拔的制度,选拔出既要有高超的思想觉悟,又要有过硬的民俗体育本领的传承人才;第二,高校人才培养。民俗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需求从项目立项到推广上市,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是体育、旅游、历史、管理等相关专业。首先要完善高校相关专业教学课程的设置,丰富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习到各种民俗体育旅游的相关知识,如体育专业的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专业的旅游管理等。其次,转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培育市场竞争力。盯着“铁饭碗”,放弃民俗体育这一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就业领域是大多数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正确引导学生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学生传统就业观,让高校专业人才进入民俗体育旅游领域。最后将相关专业人才进行统筹兼顾,阶梯式培养,促进服务高质量、专业化发展。

5 结论

贵州民俗体育资源丰富,借助优势的地理条件、民俗风情与特色景区等优势,推行政策保障、文化传承、精品战略、人才培养等措施,合理开发民俗体育旅游资源, 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与市场影响力,优化多元发展、多种资源有效配置的体育旅游格局,促进民俗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民俗体育旅游新局面。

[1]中共中央人民政府《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中共中央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9-09/19/content_5431173.htm.

[3]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EB/OL].https://whhly.guizhou.gov.cn/zwgk/xxgkml/jcxxgk/zcwj/dwwj/202110/t20211012_70855219.html.

[4]何巧.贵州少数民族音视频文献资源建设思考[J].学理论,2013(24):199-201.

[5]徐峰.贵州民俗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04):133-137.

[6]王召令,吴小焱.贵州民族体育旅游消费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33(5):186-190.

[7]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205.

[8]李平,李睿.民俗体育旅游保护中的问题与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3):136-139.

[9]巴玉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生态体育旅游环境融合发展研究:评《体育旅游发展新论》[J].人民长江,2021,52(08):246-247.

[10]赵晓庆,魏范青,吴价宝.“中国梦”语境下民俗旅游产业优化策略[J].社会科学家,2020(6):80-85.

[11]涛,史瑞应.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下体育旅游专业的设置与建设研究[J].旅游学刊,2022,37(1):15-17.

[12]屈植斌,李延超,顾晓艳.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体育旅游扶贫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2020(3):47-53.

Predicament and Path: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Guizhou Folk Sports Tourism

CHEN Hong, etal.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1.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1年度课题(项目名称:贵州节庆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互动式发展的研究,项目编号:11GZQN06)。2.贵州大学文科研究一般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贵州省民俗体育旅游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DYB202101)。

陈红(1997—),硕士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

柳孟利(1980—),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民俗贵州民族
冬季民俗节
环球时报(2023-02-10)2023-02-10 17:18:07
我们的民族
民俗中的“牛”
金桥(2021年2期)2021-03-19 08:34:08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民俗节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30:18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