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涛
转型与重构:“后疫情时代”大学体育发展之思
王 涛
(成都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分析后疫情时代大学体育教学将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课堂组织、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变化,并给出大学体育需从教师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学校管理模式、家庭的教育方式等方面做出适应性改变。
疫情时代;线上线下;结合;变与不变;课堂教学
随着“人工智能”和“5G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在经历了此次“新冠疫情”之后,通过“互联网+”、“VR技术”等,推动大学体育教学结构性改革和学生体育学习方式变革显然成为一种趋势。疫情之后,即使线上教学不会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思考互联网+体育课堂教学的新形式,探讨人工智能和5G时代体育教学的变与不变,给出体育教师、学生、高校、家庭等多方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更好地适应线上线下结合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将是摆在我们体育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变革时机已至,唯有顺应潮流,在“变与不变”中求发展,方能抓住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契机。
疫情之后,如何将信息技术、“5G技术”“物联网技术”“VR技术”、大数据分析等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大学体育教学发展改革中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推动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转化。确保大学体育教学对学生体育锻炼技能的提高的使命不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初心不变。因此,大学体育教学既要坚守不变的初心,又要担起变革的使命,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确保在线教学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优势互补,促进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融合。
教学环境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承载实体,线上体育教学让体育课堂教学环境脱离了实体空间,向虚拟空间转变。线下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体育技能、知识的获取和习练主要是在学校场馆等实体空间进行,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中完成的。线上体育教学则主要依托虚拟的网络空间和居家的狭小环境。如果单方面强调哪一种方式,都不能达到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目标要求,唯有线上线下的结合,才是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学校环境中的体育教学,线上体育课堂教学的运用,延展了大学体育的教学环境,让家庭、社区成为了新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家、校、社”联动。未来要努力把家庭建成一所“准学校”,将家庭、学校、社区三种场景中的教学和学习联动发展,才可能达到大学体育教学的预期效果。
传统大学体育课堂教学主要由学校或教师提供课程资源,资源的量较少,且供给的主体单一。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和身体锻炼的方法,主要来源于体育教师在课堂的讲解和教学。选择性、自主性的学习较少。而线上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因为借助了互联网这个大平台,其可挖掘和可利用的资源丰富,比如从国家到地方的不同课程资源,中国大学MOOC平台、爱课程、超星等网上课程资源,各类体育运动的视频资源,各种体育赛事资源等,可以给体育老师提供丰富的可加以利用和辅助教学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多元的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学习的选择。因此,在互联网的刺激下,今后大学体育教学的资源选择将从单一的供给向多元的选择转变。
后疫情时代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方式势必成为主流。而此种混合式的课堂教学和组织方式需要教师转变角色,借助互联网重构新型师生关系。首先,教师的作用已经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引导和启发,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可以成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线上教学的调控者。其次,改变传统教学以课堂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学生已经从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基于互联网的线上课堂教学更多的应是用来讨论分享、答疑释惑,线下的时间和空间完全由学生自主根据线上所学内容进行线下练习,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辅助和纠错的过程中。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更加自主,更加主动,体育课堂的组织将由传统的室外教师指导教学转变为线上线下结合的老师、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课堂学习环境和课堂组织结构的方向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是按照某种教学思想设计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关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模型或策略的教学程序,它包括课程设置的框架或类型,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毛振明,1998)。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管是注重“三基型”的教学模式还是“课堂内外一体化型”亦或是“俱乐部型”模式均强调的是线下的集体的统一行动,高校的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受限于传统的线下课堂环境和实践场地,均选择了其中的一种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且相对独立,学生自主选择性较低。
在线教学是由固定时空转向跨越时空的教学样态,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套用和照搬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而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及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大学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将由集体的统一规划,转变为开放和自主的选择。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时间,管理学习过程。教师整合资源后,结合实际为学生提供课程并推荐名师课堂,指导学生自主选择。
另外,借助于线上教学平台,可以将学生根据体育能力的强弱和体育技能学习的快慢以及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学习需求分成不同的组别和不同层次的教学单元进行。学生可以在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和学习应对方式等,让自主性、自觉性成为学生体育课堂学习的主流,融入每位学生的生活当中,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
首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需要提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要求将更高。视频录制剪切制作等多媒体处理能力,网络资源搜索整合大数据处理能力、多平台运用和协同信息化应变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等,这些都需要体育教师努力学习,不断尝试,敢于变革,勇于创新。体育教师需要克服在线教学的技术恐慌和本领恐慌,将教学思维与互联网思维有机融合,熟练掌握线上教学技能、网络学习心理和媒体传播技术等,让现代教育技术为我所用。
其次,自身能力和教学方法需要加强。线上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学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并且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选修学习,在遇到问题时候,需要线下让老师给予解答和现场指导。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广大教师要结合实际采取合适的在线教学方式和学生们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在线教学形式开展教学,实现在线教学的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要突破“我教你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重构在线教学活动的流程、方法,创新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丰富学生在线学习体验,使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要充分利用线上教学便捷性、交互性、个性化等优势,通过限时答题、弹幕讨论、电子版书、课堂作业等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度,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首先,对体育课程学习认知的改变。学习平台的多元化,学习时段的全天候,相比较传统的室外课堂学习而言,学生课后,较少得到任课教师的课程辅导,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限制于线下的课堂教学。而线上教学的运用,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可以通过线上视频教学、直播互动等形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得到相应的指导。
其次,学习主动性等的改变。线下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教育的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是陪伴多、放手少,控制多、自主少,监督多、信任少;线上学习,学校和老师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掌控权”,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自主自觉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学生需要面对的是新的教学方式的改变,对于课程内容需要提前进行线上的自主学习,对学生自己主动学习能力的要求也相对提高,对学生自觉、自制等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学生自己设定学习目标,规划学习时间,管理学习过程。
线上教学将催生面向未来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育新形态,当下的有形管理理应走向更高阶、更深度的“无界”管理。
首先,要建立现代信息沟通渠道。组织的变革与发展,都离不开沟通,互联网背景下,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人人可学,教师、学生分布在不同空间,教与学发生在不同的随机时间;通过确定目标,制定决策,进行组织、控制、协调,以及对人际关系的改善,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凝聚力,建立信息沟通系统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要实现全员管理。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每一个层级的管理职能和每一个人的管理潜能,实现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扁平化管理,落实全员导师制,确保“一生一导师”的线上“零距离”指导机制,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要提高线上课程教学领导力。分级开发“云课程”,整合各级资源,形成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学校线上特色课程;建立“云监督”机制,依托教研组开展线上教学常规管理,全程监控教学常规;开展“云教研”活动,共同研究线上课堂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云引领”作用,不断深入线上教育教学“一线”,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剖典型,传播线上经验,引领教育教学发展方向。转变传统对话方式,积极开展线上视频通话等多种对话方式,实现无障碍沟通,从无所作为到“无所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益。
线上教学势必会增加居家学习时间,使学习场地和时间都转移到家庭,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更为突出,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必然前移,由后台的辅助而成为前台的主导。家庭必然要担当起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更多责任,家长角色也将不断转换与组合:既要成为孩子监护人的生活服务者、学习陪伴者、习惯养成的监督者,又要扮演家庭这一准学校的“教师”角色,成为孩子规范行为的示范者、人生课堂的领读者、价值取向的引领者,还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知音,与他们共同参与居家体育锻炼。此外,家庭也成为学习效果新的增长点,从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到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急需创新家校协作方式,帮助家长、学校和教师形成育人合力。
疫情的常态化,结束时间的不确定性,给予了社会发展的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疫情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改变着社会各个方面的运行。因为疫情,大学体育信息化程度以及与互联网的结合更加紧密,虽然在此次疫情之中,我们对大学体育线上教学改革思路有了一点思考,但是后疫情时代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之路仍将更加任重而道远。今后需要我们在线上线下结合的大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对线上线下结合的大学体育教学的接受性和实际运用度做出更多的实证性研究,需要从理论与实践更加契合的角度去思考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1]钟秉枢.战“疫”引发的学校体育发展思考:意义·形式·互动[J].中国学校体育,2020,39(04):2-3.
[2]吴颍惠.信息技术素养:未来教育对教师的挑战[J].教育家杂志,2020(12):53-54.
[3]丁义浩.准确把握在线教学的“变”与“不变”[J].教育家杂志,2020(4):34-35.
[4]刘国雄.特别战“疫”:线上教学加速未来学校的八大转型[J].教育家杂志,2020(3):12-13.
[5]荆雯,李洋,刘元国.“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泛在化新型体育学习模式研究[J].体育学刊,2019,26(01):120-124.
[6]王国亮.翻转课堂引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实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36(01):111-116.
[7]周凰,古雅辉,刘昕.“互联网+教育”进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37(06):125-131.
[8]刘 珍,黄爱峰,王健,等.美国在线体育课程及其课程指南解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03):243-247+254.
[9]赵明楠,史友宽.MOOC时代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挑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9,2(01):54-58+2.
Transform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oughts on the Reform of College PE in the Post COVID-19
WANG Tao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Sichuan, China)
2021-2023年成都理工大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JG2130082)。
王涛(1983—),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公共体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