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 戚有建
一、问题提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其中深意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因此教师要对教学课程有科学的设计,对教学进程有巧妙的干预和调适,才能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本文以基本不等式第一课时为例,从“精教—少教—不教”三个阶段逐层推进,展示基本不等式课堂教学中的“少教多学”.
二、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苏教版(2019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主要内容是基本不等式的证明与应用.此前学生已学过不等式的六个基本性质,对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会简单的应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不等式包含的物理、代数、几何知识及生活背景,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学会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函数的最值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转化与化归的数学思想,体会换元代换的数学方法,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妈妈买回来两个苹果,小明用自己的玩具天平来称,他先把苹果放在天平的一个盘子上,另一个盘子上放砝码使天平平衡,称得质量为a,妈妈说不对.原来天平制造得不精确,天平两臂长略有不同(其他因素不计).于是他将苹果调换到另一个盘子上,称得质量为b,并将二者“平均”一下得a+b2来表示苹果的质量.
问1:看完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想法?
追问1:苹果实际质量是a+b2吗? (学生思考后发现并得出苹果实际质量为ab)
追问2:下面你想研究什么呢?
生:想研究a+b2是否等于ab?
设计意图:通過生活情境的引入,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对情境中方案的“不合理”,学生能自主发现并用已有的物理知识解决,极大地满足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同时也找出了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
2.课内探究
2.1猜想
学生不难想到用特殊值代入探究,猜想ab≤a+b2.
问2:从特殊值入手得到的结论不严谨,你能不能严格地证明该猜想?
2.2证明
巡视学生的答案,选择几个投影.
生1:用比较法证明,但要注意前提是a,b>0,和不等式取等的充要条件.
生2:用的是分析法,执果索因,探究每一步所需的充分条件,直至得到一个显然成立的式子,注意书写格式.而将分析法过程倒着书写即为综合法.
生3:选择先平方两数,消除根号,再用前三种方法证明,称为平方法.
设计意图:从特殊值入手得到猜想,此时学生会有不严谨的困惑,萌发出想要证明的想法.接着投影学生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既检验学生对前一节不等式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性.
师:下面我们来赏析不等式ab≤a+b2.
生:结构简洁,主要是和与积的关系,且只包含基本运算.
师:分析得很到位,我们把包含和的代数式a+b2称为a,b的算术平均数,包含积的代数式ab称为a,b的几何平均数.如图1,AB是圆O的直径,AC=a,CB=b,过C作CD⊥AB,你能找到两个数的几何表示?
生:由射影定理可知CD=ab,OD=a+b2.
问3:你有什么发现?
生:根据半弦不大于半径可以得到CD≤OD,也可以证明不等式成立.所以这个不等式还蕴含丰富的物理、代数、几何知识.
问4:不等式中的a,b可以代入数字,能代入代数式吗?对代数式有何要求?
生:可以,但要满足大于等于0.
师:通过对a,b的代换,可以得到无数个不等式,但它们的根基均为这个不等式,所以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基本不等式.
设计意图:这里对不等式的赏析,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不等式,让学生在感受到这个简单的不等式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背景的同时,还培养了其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另外,该不等式还可以衍生出许多不等式,因此学生对于它的名称“基本不等式”会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2.3 应用
问5:你能不能举出用代数式代换a,b的例子呢?
生:根据a,b大于等于0,用a2替换a,b2替换b,代入基本不等式,得到一个新的不等式.这里要注意a,b的范围已经变为R.
师:我也举个例子,用ba和ab分别替换a,b,请你们帮我分析以上内容.
生1:当两个分式大于0,即a,b同号时代入基本不等式得ba·ab≤ba+ab2,根据乘积是定值,有ba+ab≥2,当且仅当ba=ab,即a=b时,等号成立.
生2:老师,这两个代数式不就是互为倒数的关系吗?我直接用1a替换b不是更简洁?
师:非常好!同学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那也允许我在你的基础上再改编:用x替换a,用1x替换b,构造出函数y=x+1x,x∈(0,+∞),求此函数的最小值.
问6:你能将这个函数进行变式吗?
生1:改变定义域,如将条件x∈(0,+∞)改为x∈-∞,0.此时-x>0,-1x>0,故得--x+-1x≤-2-x·-1x=-2,当且仅当-x=-1x,即x=-1时,等号成立.此时函数有最大值-2.
生2:改变解析式,例如将解析式改为y=x+1x+2.
第一次探究发现乘积不是定值,需将代数式变形为x+2+1x+2-2,但此时的前提条件发生变化,x+2>2,0<1x+2<12二者取不到等,故没有最小值.
问7:问题出在哪?
生2:需改变x的范围,可以为x∈(-2,+∞),但改法不唯一.
问8:刚刚我们主要运用基本不等式来解决这些函数的最值,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条件是什么?
生:首先代数式为正,其次乘积为定值,最后取等号时x的值要有解.
师:总结的非常到位!事实上乘积为定值,我们可以得到和的最小值,如果和为定值,则乘积有最大值.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需要满足的条件可以概括为“一正二定三相等”.
設计意图:通过教师简单地引导,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去思考,去改编题目,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少教多学”的目的.经过不断出现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学生的函数代换思想,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在无形中得到了发展.
3.课堂小结
通过情境发现两个研究对象√ab与(a+b)/2,再从特殊到一般,猜想并证明(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平方法)结论:如果a,b是正数,那么√ab≤(a+b)/2(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对不等式的赏析,不仅发现了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还感受到它广泛的应用性,即通过对a,b的代换总结出用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需满足的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4.课后思考
基本不等式能否推广到nn≥3,n∈N*个非负数的情形?
三、教学反思
1.基本不等式的发现
为了充分贯彻“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笔者基于教材适当改变情境,并用两个问题自然地让学生自己找到两个研究对象√ab与(a+b)/2,主动探究两个量的大小关系,得到这节课的研究重点.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自觉的行为,引领学生实现由“他我教育”向“自我教育”转变.再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和学情,从特殊到一般,引导学生猜想并用四种方法证明不等式成立.
2.基本不等式的赏析
“少教多学”的课堂应当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启发学生探索出知识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学生容易发现不等式的结构特点,教师由此引出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生稍加思索便能得到不等式的几何意义,感受到不等式中物理、代数、几何知识的联系.再将关注点指向代数式a,b,带领学生得出a,b范围可包含等于零,进而判断出a,b可用无数代数式替换,深刻理解“基本”的含义.整个过程中,学生会充分感受到公式之简洁,数学之优美.
3.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传统课堂总是习惯于在知识点讲解完后,直接抛出例题.这样很容易忽略学生思维发展的连贯性,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此处笔者选择承上启下,将重点放在研究a,b的代换.先由学生举例用a,b的绝对值或平方形式替换,教师举例用互为倒数的分式替换,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再进一步用变量x替换,引出求函数最值问题.接着让学生去改编题目并自行解决,完全将课堂归还给学生,达到教师不教,学生爱学的层次.学生也在探索未知的领域中,体会到学习的迷茫与困惑,体会到解决问题带来的数学之趣.
参考文献
[1]龚晓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何以有效[J].教育视界,2021(16):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