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强化思路

2023-10-09 14:40苏伟田娜孙阳阳
新楚文化 2023年12期
关键词:微文化人文精神

苏伟 田娜 孙阳阳

【摘要】为了增强青年群体对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修养培养的重视度,切实有效帮助广大青年形成人文素养,本文主要选择了“微文化”理念,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微文化”的根本内涵进行了分析,指出“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然后选择调查研究法,对目前广大青年群体人文精神形成普遍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人们对人文精神理解片面、重人文理论轻人文实践、人文主义遭受多维文化影响等问题。最后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创新性提出了人文精神影响、人文精神实践、人文精神传播等强化思路,最终强化青年群体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素养。

【关键词】“微文化”;人文精神;人文修养;价值内涵;人文影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2-0073-0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我国对青年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越来越多具有人文精神、文化修养、职业道德且具备人际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的青年人才参与到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培养我国具有人文精神、文化修养、人文情怀的青年人才是我国文化研究界普遍关心的话题,进一步强化人文精神影响效果,使青年群体有效形成人文修养,对于他们将来走向岗位、服务于社会有着必要性,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目前,从人文精神的影响情况来看,对广大青年的影响性较一般,很多青年缺少人文精神、人文情怀及必要的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微文化”视角出发,探析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创新性提出人文精神强化思路,形成文化影响新观点。

一、“微文化”的概念

“微文化”是一种基于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支持且在网络空间中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个人是“微文化”的主体,互联网技术是“微文化”的技术支撑与生命线,各类网络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B站、抖音等)是“微文化”兴起、传播的主要场地。“微文化”的核心在于“微”,任何微小的文化都能够在“微时代”广泛传播,一个表情、一声感叹、一张图片、一段文字都是“微文化”的主要内容构成[1]。从“微文化”的表现形式来看,呈现出多样化、包容性特征,比如:各类自媒体平台上广泛性存在的评论区讨论、热议等现象,网络平台上广泛存在着的网络消费现象,网络平台上广泛存在着的多向交流现象等,都是“微文化”的主要体现[2]。

二、“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

人文精神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表现在关心生命、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尊重他人等层面,是对自我、他人的一种全面关照。

(一)主张关爱生命、完善心智、净化灵魂

人文精神这一概念形成之初,就体现出了对人类生命的充分关照,关爱自我生命、他人生命是人文精神的根本。从“微文化”视域出发,强调每一个活跃在网络媒体上的个体都表现出对自我生命的充分尊重、关心与关爱,面对网络上各种“微文化”现象,都应将自我生命放在根本位置,在确保自我生命价值实现的基础上开展自由活动。另外,更主张每一个个体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心、维护,将生命价值、生命守护作为网络空间中的主要“微文化”因子,形成一个良好的彼此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人文环境。而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则是人文精神的另一种价值表达,是一种超乎肉体的精神追求,主张人不断完善心理、情感、人格、品行,不断净化自我灵魂、思想,能够以开放、包容、解放的态度待人、待事、待物[3]。

(二)强调尊重他人、维护尊严、彼此关怀

人文精神主张个体尊重他人,包括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隐私等,强调人类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生而平等,重点是消除人与人之间的歧视,铲除社会上的不公。因此,从“微文化”视域出发,尊重他人就体现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交流时,彼此之间相互尊重,无论是老弱病残幼,还是贫困群体,又或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个体,每一个人之间都平等,都应彼此尊重。同时,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也表现于对人的尊严维护,尊严是对人格的尊重,是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一份责任感,是一种不可以藏着掖着的光明磊落。“微文化”视域下,维护人的尊严就需要从尊重人格入手,从树立起自我责任心做起。而彼此关怀体现出的是一种人文修养,表现在人与人之间惺惺相惜、肝胆相照、互帮互助,“微文化”视域下,彼此关怀应体现于网络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心,建立起一个团结一心、友爱互助的“微文化”环境[4]。

(三)追求人性解放、价值实现、人权维护

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表现于人的对人性的自我解放上、人的价值实现上以及人权维护上。人文精神这一概念本身源自西方的人文主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兴起,人们反对封建专制、禁欲主义、蒙昧无知,主张追求人的解放、个性精神。“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就应在网络空间中传播追求人性解放的思想文化,人人都拥有发言权与自由权,能够在遵循人类秩序、法律约束的前提下自由表达自我。同时,人文精神体现于人的价值实现,强调人追求自我价值,人的自我价值表现于对自我生命实现、人生理想实现、职业梦想实现、社会价值实现及他人认可等。人文精神在人权维护上的表現在于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我与他人的权利,不可私自剥夺他人的权利与生命[5]。

三、“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的形成现状

目前,我国广大青年的人文精神形成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性,部分青年对人文精神理解片面,也有一部分人缺乏人文精神实践等,不利于人文精神全面形成。

(一)青年群体对人文精神理解较片面,人文精神的形成不全面

实际调查发现,超过83.13%的青年都存在着人文精神理解片面的情况,一半以上的广大青年均认为人文精神主要是人对自我与他人的一种关怀、维护与照顾,尚未理解到人文精神涵盖了人性解放、人权维护、价值实现等。由于部分青年对人文精神理解片面,就导致他们人文精神形成时存在着局限问题。甚至是一些青年对人文精神存在误解情况,片面认为人文精神是对自我利益、权益、价值的维护,从而将自我价值定义为高于一切,存在着明显的自私自利的一面,自然不利于青年人文精神的健康形成[6]。

(二)青年群体追求人文理论忽略人文实践,人文精神的表现度不高

目前,从广大青年的人文精神表现情况来看,整体上表现度不高,一直存在着重人文理论、轻人文实践的情况,就导致大部分人仅知道人文精神的理论特征,不知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人文精神,部分青年更缺乏人文精神践行的意识。导致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领域缺少对广大青年人文精神践行的指导,广大青年也缺乏适合的平台,不知如何去践行,更缺少引路人引导他们践行,导致了人文宣传局限于理论、形式,而忽略了实践本质。

(三)青年群体的思想、心理受多维文化影响,存在人文精神怀疑的情况

现实情况表明,“微文化”的兴起与传播主要是借助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各类网络媒体平台推动健康的“微文化”形成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传播了一些不利的“微文化”因子,如:功利主义文化因子、利己主义文化因子以及各种西方思潮主义等,一定程度上削减了人文主义文化,就可能导致广大青年思想受到影响,从而偏离人文主义,无法形成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修养。实际调查发现,目前有50.13%的广大青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精神,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普遍表现为自我利益优先、自我利益高于一切利益等,这一问题长期存在,显然不利于广大青年的人文主义思想、精神、观念形成[7]。

四、“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的强化思路

“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的强化主体是广大青年,强化渠道是通过人文宣传、人文实践、人文文化影响等多种方式,让广大青年形成人文精神、践行人文精神。

(一)完善人文宣传内容、渠道,推动人文精神全面形成

“微文化”视域下,强化广大青年的人文精神,使之形成人文修养,其基本前提就是完善人文影响内容与渠道,解决广大青年对人文精神理解片面的情况,推动广大青年人文主义素养全面发展。例如:人文影响内容上,重点是完善人文宣传内容,应让关爱生命、完善心智、净化灵魂、尊重他人、维护尊严、彼此关怀、人性解放、价值实现、人权维护等内容元素体现在人文宣传内容中,利用好新媒体平台,立足“微文化”阵地,面向广大青年宣传人文思想,让广大青年了解到人文精神的多方面表现,认识到人文精神涵盖了自我层面、他人层面、社会层面、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人类层面。人文宣传渠道上,可以尝试“网上宣传+线下宣传”,举办线上线下的青年动员会,让广大青年主动探索人文精神内容,主动丰富对人文精神的见解,改变对人文精神片面认知的情况,使之更好地理解到人文精神价值内涵[8]。

(二)构建多元化人文实践平台,鼓励传播践行人文精神

强化广大青年的人文精神,根本出路是提供给广大青年人文精神实践平台,要让广大青年做人文精神的传播大使,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青年人才应具备的人文修养,为今后人生发展夯实素质基础,例如:我国文化部门发起,组织广大青年参与地区的义工活动,组建起义工小组,广大青年前往当地社区、乡镇地区,联系好地方公共服务机构,在地方公共服务机构的协助下,面向广大社区群众、乡村百姓开展免费的义工服务,在活动中有针对性引导广大青年秉承着尊重他人生命、关怀民众身体、关心民众心理等原则,开展义工工作,让广大青年此逐渐意识到人文精神体现于社会实践上,体现于社会服务上。

(三)融入“微文化”的传播空间中,打造人文主义为主环境

“微文化”具有多样化特征,为了强化广大青年人文精神,需要借助“微文化”传播的空间与平台,针对性打造一个以人文主义为主的“微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青年身心,例如:我国地方文化部门,鼓励指导广大青年主动创建个人自媒体账号,指导个人在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平台主动传播一些有利于宣扬人文精神的故事、个人事迹、所见所闻等,让广大青年成为人文精神的传播使者,让广大青年成为人文主义的构建者,从而主动打造人文精神为主的自我“微文化”圈子。又如,我国各大媒体平台,借助各类网络媒体,主动发起“尊崇个性的精神”“人性解放”“尊重生命”等各种话题活动,让广大青年围绕着能够体现人文精神的话题进行广泛探讨,丰富对人文精神的认知[9]。

(四)完善社会公益性文化平台,聚焦广大青年人文修养

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了实现这一宗旨就离不开公益学习平台建设,通过文化影响,不断发展广大青年人文修养,培养有技能、有知识、有人文素质的青年才俊。例如:我国文化部门牵头,设置地方的文化服务中心,设置琴、棋、书、画、武术、中华文化等多种人文学习资源,让广大青年接受人文熏陶,引导广大青年形成文化自信心,引导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心态,引导青年树立心理健康理念,倡导新文明社会风气。另外,我国每一个地方都有各自的地域文化特色,人文精神是一个地方文化根脉与灵魂的体现。比如:勤劳朴实、尊师重教、开明诚信、务实创新、坚韧包容、敢作敢为的性格特质。我国地方应以挖掘地方优秀文化为抓手,建设文化公益平台,鼓励广大青年参加诗词创作社、戏剧社等社团组织,開展文化服务,重在给广大青年身上所缺乏的人文精神“补钙”,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使广大青年拥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人文修养[10]。

五、总结

总而言之,“微文化”的本质是基于微博、微信等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兴起的一种网络文化特征,其表现形式多样,“微文化”视域下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涵在于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性等方面。目前,广大青年普遍聚焦于各大网络媒体阵地,“微文化”影响着广大青年的思想、价值观、情感态度等。借助“微文化”的传播载体,融入“微文化”的圈子内,采取建全人文精神宣传内容、构建人文实践平台、打造人文主义为主的“微文化”环境、完善人文修养培养为主的通识课程等,对广大青年实施人文精神强化,更有利于广大青年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人文情怀、人文修养,使他们主动提升自身的涵养,懂得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关心社会,进而为广大青年服务社会、建设国家、夯实素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洋,赵丽文,胡圆圆,等.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阶段医学人文教育的现状、困境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23,36(02):102-106.

[2]李兴.地域文化在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运用——以昭通卫生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2022(22):88-90.

[3]李兴.高职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四个单一”及破解策略——以昭通衛生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2022(01):76-78.

[4]曹竞予,尹梅,张宇萌,等.融合式教学模式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以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10):1277-1281.

[5]卜柳秀,范冠华,杨棉华,等.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模式现况及其融入“医者之心”(HEART)课程体系的实践——以汕头大学医学院为例[J].医学教育管理,2021,7(04):359-365.

[6]曾海.论人文精神及其引领护理教育的主要特点——以莆田学院护理学专业为例[J].景德镇学院学报,2019,34(05):90-94.

[7]徐志平,夏立平.高职护理专业人文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江苏医药职业学院为例[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6(01):58-61.

[8]方瑞迪.基于立德树人的职业院校广大青年职业认知素养的相关研究——以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东教育,2023(11):87-89.

[9]韩景新.应用场景型教材建设在高职护理专业的探索与实践——以《人际沟通》教材建设为例[J]. 新一代,2020,25(17):71-72.

[10]黄婉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广大青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思考——以“大广大青年人际交往与沟通”为例[J].同行,2023(10):64-66.

作者简介:

苏伟(1980-),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公共卫生硕士(伊密里欧教育学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护理教育、心理健康。

田娜(1979-),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本科,研究方向:手足外科。

孙阳阳(1996-),女,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方向:护理教育。

猜你喜欢
微文化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中职学生微文化的创作和学生作文个性化语言指导的耦合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废弃论”视野下的微广告传播反思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