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统整多重教育价值的教学思考

2023-10-09 17:55:09张忠森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农忙车前子秧歌

张忠森

《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是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从整个单元编排来看,该单元人文主题是“劳动”,任务群则属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这两首诗虽说在主题上属于“劳动”,但按“单元提示”的说法应是“歌咏劳动的美好与欢乐”,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关系不大。那么,编者又为何将这两首诗编入这个单元呢?也许有人会说教材几乎每个单元都是混编,有古今混编,有中外混编,也有不同文学样式的混编,不足为奇。然而,这两诗安排在该单元中,从任务群上来看的确有些突兀,而且从单元学习任务来看,也没有涉及到关于这两首诗的学习任务设计建议。此外,从教材目录来看,也没有用“*”号加以标注,说明编者要求教师将这两首诗当作必讲篇目或必学篇目进行教学。

关于教学什么,教学的“学习提示”也相当明确,笔者将其梳理如下;

(1)明确这两首诗主题均为描写劳动,通过诗中描摹的场景,可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从而感受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

(2)分别讲述这两首诗的内容分析,《芣苢》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描绘劳动过程;《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

(3)在形式上,《芣苢》句式整齐,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明朗轻快;《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意趣。

实际上,这两首诗无论是内容理解还是形式把握,对高一学生而言都不是难事,再加上具体详细的“学习提示”解说,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还着重讲这些学生已知的内容,肯定会对教学效果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在教学这两首诗时,教师又该把重心放在哪里呢?自古以来,中国都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语文课程本身也是具有教化功能的,这点无须赘言。就这两首诗的教学而言,我们应着重思考其存在的多元教育价值,并进行科学统整,使其发挥教材文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芣苢》《插秧歌》这阿首诗均描写了劳动的美好场面,对现代中学生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讲,似乎有点陌生。鉴于此,笔者认为其教育价值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劳动教育、审美教育、生活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就这几个方面展開相关的思考。

一、劳动教育价值

近年来,国家不断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场合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足以看出,劳动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通过这两首诗来实现劳动教育的价值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是劳动教育。从高中教育来看,劳动教育并不一定要学生去真正体验劳动本身,而是要认识劳动,理解劳动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劳动教育不能摘政治说教,不能讲理论上的大道理,要应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从这两首诗内容的本身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劳动教育。

这两首诗最大的共同点在于讲述了劳动的过程:《芣苢》讲述先民采芣苢草的全过程,《插秧歌》描写了农民一家四口农忙插秧的全过程。在理解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诗歌中描写到的劳动过程描述出来。

《芣苢》:车前子呀,长得非常茂盛,一群女子成群鲒伴,来到这里,高高兴兴,采摘着车前子,采啊采,采啊采,一边采着一边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将车前子采得来,满心喜悦。采啊采,一片一片将车前子叶子采摘下来。车前子呀,越来越多,于是一把一把将它捋下来。真高兴呀,用手捋还不够,提起衣襟兜起来。车前子越采越多,这些采摘的人也越来越高兴呀!

《插秧歌》:在农忙双抢的日子里,一家老小齐上阵,田夫负责抛秧,田妇负责接秧,小儿拔秧。雨下得很大,哪怕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衣服还是打湿,但即便这样,一家人都还在坚持在田间劳作。劳作得连吃饭都顾不上。家人送饭到田间,田夫却低头折腰不回答,只说现在秩根还不牢固,你照管着,别让鹅或鸭到田里来。

通过这样的描述,可以让学生认识农耕社会劳作的特点:(1)劳动是辛苦而忙碌的过程。尤其是《插秧歌》里所表现出来的,特别能体现出劳作的辛苦与忙碌。在大雨炎热的天气,人们弯着腰站在水田里,连吃饭都顾不上。这种辛苦是学生很难体会的,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2)劳动是收获的前提,在这两首诗中都能体现遗一点。《芣苢》中,采摘人经过一系列劳动过程才能采得车前子,才能有满载而归的那种喜悦。《插秧歌》中的插秧则是收获的前提,赶得早一天插秧,收成会高出很多;又因为农忙时水的宝贵,早一天插秧就会晚一天干旱,收成又会高出许多,所以这个时候是农民最辛苦忙碌的时候。(3)劳动是家里每个成员都需要参与的,每个人都会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全家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家庭的幸福。(4)劳动虽辛苦但不痛苦。之所以不痛苦,是因为有收获的希望,有希望才不会痛苦,希望就是支撑人开展劳动的信念。这是一种正确的观念,即劳动是幸福的。学生应该牢牢树立这样的理念,要鄙视不劳而获,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当然,劳动不只有田间劳作,还有其他行业的劳动,其中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但不管职业如何,我们都应该积极参与,不能逃避,更不可以用某种冠冕理由拒绝劳动,要深刻认识到劳动是让一个人更好融入社会、投身社会的重要渠道。

二、审美教育价值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责任。从这两首诗的内容来看,虽说都在描写劳动场景,但诗歌的语言却引导我们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加以看待。在学习这两首诗时,可引导学生从语言形式角度进行赏析,探讨诗歌是如何体现劳动过程中的审美性的。

《芣苢》的性质如同古时劳动时的民歌。劳动本就是辛劳之事,尤其是农业社会的体力劳动更是如此。但中国的农民却能在这样的辛劳耕作中发现快乐,编出歌曲,一边劳作一边唱,这将大大减轻劳动的辛苦。《芣苢》这首诗就是这样美好的劳动结晶。采摘芣苢是一种古老习俗,相传食芣苢能受胎生子,且可治难产,因而对古人而言,采摘芣苢是必要的劳作。我们可以想象,在采芣苢的一群人中,大多是年轻妇女。在采摘时,有几人随口唱“采采芣苢”,随后便有人附和唱“薄言采之”。慢慢地,唱的人就多起来,大家共同在欢乐声中将劳作完成。这是一种缓解劳作辛苦的做法,正如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曾幽默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道:“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需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不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与“杭育杭育”不同的是,《芣苢》有具体语言、具体内容、具体情境。这种形式,在我们现在民歌里也有很多,如川东民歌《采茶歌》就有这样的唱词:

南山的工体树叶(呀)叶(个)青(那)

(叶呀叶个青那)

姐妹们上茶山(那哟儿依儿哟嗬嗬)

(哟儿依儿哟嗬嗬)

采(呀)青茶(呀哟儿依儿哟哟)

南山的工体树叶(呀)叶(个)青(那)

(叶呀叶个音那)

姐妹们唱茶歌(呀哟儿依儿哟嗬嗬)

(呀哟儿依儿哟嗬嗬)

满(呀)山飘(呀哟儿依儿哟哟)

茶歌满山飘(哎)

这首民歌重章叠唱,回环往复,歌声环绕,与《芣苢》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诗或民歌以审美的方式将人们的辛苦劳作表现出来,正如《芣苢》这首诗,从审美角度来看,它本身就是一种舒缓之美。劳作本是快节奏的,从动词“采”“有”“攝”“捋”“祜”“襁”等可以想象其繁忙场景。但诗歌的反复叠唱形式,大大削减了劳动的繁忙。“采采”,按教材注释译为“茂盛的样子”,描摹了芣苢的长势状态,但也有人将“采采”翻译为“采啊采,采啊采”,笔者认为后者觉更符合现代民歌的语言习惯,也更好地表现出采芣苢人的动作姿态。再如“薄言”一词,依据教材注释,“薄言”为助词,无实义,但绝不能删去。试想,如果删掉“薄言”二字,读起来就很仓促,好像有人在催促一般;反之,如果加上这个词,就让劳动的节奏变得缓慢,少却了忙碌之感,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再来看《插秧歌》避首诗。如果说《芣苢》是劳动者自己唱的歌,那么这首诗则是诗人杨万里旁观劳动场景所作的歌。杨万里眼中的劳动是辛劳、忙碌的,田夫、田妇、大儿、小儿一家四口,每人都有自己的任务。一家人齐心协力,参与到农忙当中,吃饭顾不上,下雨衣湿顾不上,完全投入到农忙当中。而细细品味,其中又有着深层的审美情趣。诗的前两联客观描写了劳动时的情景,如抛秧、接秧、拔秧、插秧,以及劳作的天气环境、时间条件等因素,表现了农忙的紧迫性和任务的繁重。而后两联的对话,则富有生活情趣,展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表现出一种团结协作之美。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劳动,用种审美的眼光看待劳动,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

三、生活教育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而一个真正的人就要懂得生活的价值所在。这两首诗描写的情境都是劳动场景,在劳动场景中,忙碌、辛苦是客观的存在,而劳动时的快乐与美好则是这两首诗的主旋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这样的主旋律来明白生活的价值。

生活的价值是什么?这原本就是一个哲学问题。在此,笔者不去探究哲学问题,而是从人的存在的一般意义上进行理解。生活很多时候是艰辛、忙碌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又是无法回避的。所以,我们必须让学生跳出生活本身,站在一个更高更广的时空中去思考,发现生活的美好,让自己心里获得快乐。

对于辛劳的采芣苢劳作,这群采芣苢的人却能欣然接受,甚至可以换种心情投入到这种生活中。“采采芣苢”的吟唱,向人们展示出一种青春快乐的场景。在农业时代,上山或田间采摘是常见的生活状态,沉闷去做会觉得很枯燥,但结伴同行,在歌声中劳作,则会感觉心情愉悦。其实,这讲究的就是生活的心态。我们要用快乐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把原本艰辛单调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意和幸福。

和父母一起种过田的孩子,一定知道插秧的辛苦,特别在农忙的时候要和时间赛跑,顶着烈日、冒着风雨进行劳作,这些都是插秧的生活事实。对此,大多数学生是没有体验过的,杨万里在诗歌中描写的生活场景似乎离他们很遥远,遥远得像在听古老的故事。如果我们认真理解,会发现这一家人虽在进行辛苦的劳作,但并没有在劳作中抱怨生活的不公。一切都是那么平静,平静得似乎忘掉了劳作的辛苦和忙碌,这便是一种具有诗意的田园生活。为何这么说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家四口各干各活,配合协调得非常好,完全沉浸在插秧的农忙当中。不过,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从拔秧到插秧的过程,不定就规定了某人只能干某件事,田夫抛秧完之后肯定要一起插秧。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两句诗看成是互文,就是指一家四口在忙着拔秧、抛秧、插秧,都沉浸其中;正因为沉浸其中,才会有“雨从头上湿到脚”也不去顾及的状态。生活原本都是平凡平淡的,普通农民心里关心着稻秧,饿着肚子对他们而言算不得什么,只想着秧根未牢,不能被鹅儿与雏鸭踩倒。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们一家的生活希望与寄托都在这稻秧上。只有把稻秧种好了.才可能有丰收的稻谷。学习这首诗要让学生懂得,只要心中怀有希望,原本艰辛的生活就会变得美好。在生活中,痛苦之事十有八九,但多畅想未来,给生活注入信念与希望,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意义。学习这两首诗,要实现对学生的生活价值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心中怀有希望,相信生活的美好。

总之,对于《芣苢》《插秧歌》的教学要围绕着“劳动”来展开,同时发挥诗歌应有的教化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劳动、审美、生活三个维度挖掘文本的教育价值,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内涵与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省江山中学)

猜你喜欢
农忙车前子秧歌
农忙
十几岁(2022年13期)2022-11-20 00:34:52
乡村的乐园: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忙托儿所(1949—1957)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00
富平村里唱秧歌
不同炮制方法用于车前子对治疗慢性便秘的影响对比分析
智慧农机 让农忙不再忙
农忙
昌黎地秧歌
大众文艺(2019年13期)2019-07-24 08:26:42
人道神药车前子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38
葶苈子、薏苡仁、车前子的利水功效比较
中成药(2018年1期)2018-02-02 07: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