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贵州诗人陈钟祥栈道咏史诗论略

2023-10-09 15:13李晨桂珍明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咏史诗晚清贵州

李晨?桂珍明

摘 要:陈钟祥是晚清时期贵州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他著述极丰,尤善诗词。道光二十二年秋至二十三年夏,陈钟祥往返于秦蜀古道的云栈之间,对所见所闻多有题咏,集中收录在《依隐斋诗钞》卷四《蜀游草》中。这些诗歌或咏怀古迹,或咏怀古人,或咏怀师友,内容颇丰,题材广泛,讲求格律,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曾得到龚自珍、莫友芝、任可澄等学者的称赞。本文对《蜀游草》中的咏史诗进行分析,以期对学界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晚清 贵州 陈钟祥 《蜀游草》 咏史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3-78-87

秦蜀古道作为自先秦至清代连通秦楚、巴蜀的重要交通线,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秦蜀古道又处于我国东西部文化的连接区域,其自建成起,历时一千多年,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梁中效教授认为,秦蜀古道处在我国历史上西部两大经济区域长安与成都之间,“而将二者联系起来的则是穿越秦岭、巴山的壮美蜀道。在西部文学和全国文学的地理版图上,蜀道文学都留下了辉煌壮美的一页”1。西南大学马强教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致力于秦蜀古道之文学及学术文化方面的研究,他认为“蜀道并非只是具有交通史意义,数千年历史风云在蜀道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蜀道沿途汉魏以降历代摩崖石刻、题名纪事、镌刻书艺、佛道造像以及有关蜀道旅历的历代诗词歌赋、游记散文等”“蜀道文字中成份最大、最普遍的文学形式是诗歌”2。这种研究视角与研究方式为学界探讨秦蜀古道历史文化提供了帮助。由此,笔者立足于晚清时期贵州著名诗人陈钟祥的栈道之旅及其往返云栈诗作——《蜀游草》中的咏史诗略作分析研究3。

一、人物生平

据相关史料记载:陈钟祥,字息凡,又作息帆,原籍浙江山阴县,清嘉庆十五年(1810)生于贵筑(今贵阳)。其曾外祖父董半舫原籍江苏吴县,因出仕于黔,携其外祖父、母亲迁居贵州。陈钟祥之父陈海庵,因佐幕于黔,遂寓居于此。据陈氏所著《先妣董太恭人行略》所述:其父曾在其时之贵州某府作幕,同时设馆教书。钟祥三岁时,由母亲教识字,诵读唐诗,戒嬉戏。七岁时,其父教以之司马光家训诗等。《述家训诗六首》诗序云:“钟祥七岁时,先君子以温公家训诗授之。是时粗晓文义,便觉其言切近。……钟祥谨拜佩之,惟恐或忘,因就本诗逐句意旨反复推阐,藉为警心励志之一助云。”1相关史料记载:嘉庆二十二年(1817),钟祥之父捐馆,时钟祥八岁,姊十二岁,妹不及周岁,其母守节抚孤,以其父所遗馆谷,严督钟祥读书;稍长,即论前史事,以古忠烈为训;钟祥与莫友芝同师著名诗人、黔西州知州吴兰雪(吴嵩梁)2,诗艺大进;道光十一年(1831),钟祥乡试中举,之后两次会试不第;十五年(1835),入山西巡抚申启贤幕。次年冬,进京充左翼宗学教习,执教四载馀;二十二年(1842),自黔入蜀,经蜀道北上进京,二十三年夏(1843),以改近签分蜀中,自二十三年迄二十六年,历任青神、绵竹、大邑三县知县;二十七年(1847),陈钟祥奉命巡察西藏察木多,今西藏昌都,自春徂秋,半年有馀,其间所见所闻于《依隐斋诗钞》卷五《康邮草》有载;二十八年(1848)任事大竹,是年其母方氏遘疾,两儿次第先殇;二十九年(1849)冬,知金堂县,丁内艰;三十年春,还成都。咸丰元年(1851)八月,钟祥携家还浙,归葬其母方氏;三年(1853),先任河北军营从事,后任沧州知州;五年(1855)調任直隶赵州知州;十年(1860),同年莫友芝赴赵州探访,为《依隐斋诗钞》作序。3陈钟祥与莫友芝为友,莫氏诗文里也时有反映4,其后行迹因史料不足,不可稽考。

陈钟祥早年有诗名,其师吴兰雪4谓之“天才亮拔”,仁和龚定庵5谓之“众体悉备,才思横溢”“弹豪珠零,落纸锦烂”,桐城姚石甫6称其诗“矫矫若云间鹤,俯瞰群流之概”7。陈钟祥不仅善写诗词,其文章也极受其时学者之赞许,山阴宗稷辰评曰:“热肠爽气,随处有实际而发为文章。”8陈钟祥“年逾四十,始涉为词”,被普定任可澄《香草词序》评价为“(贵州)道咸以来词学始盛,其褒然成帙,各体皆备,实以陈息凡先生《香草词》为首”。9

咸丰十年(1860),陈钟祥自编其诗文集《趣园初集五种》刊行,计有《依隐斋诗钞》《香草词》《夏雨轩杂文》《岷江纪程》《楹帖偶存》,另辑录有《赵州石刻全录》10,画作《十年鸿爪八图》。《依隐斋诗钞》所录诗文起于道光十一年(1831),讫咸丰十年(1860),凡十二卷,曰《辛壬癸寅草》《燕晋草》11《南归草》《蜀游草》《康邮草》《祥琴草》《出山草》《东航草》《橐笔草》《燕南赵北草》(上、下)。《夏雨轩杂文》则收录钟祥自绵竹任上至咸丰六年(1856)十馀年间所作的各体文章。《岷江纪程》为咸丰初钟祥携家眷返浙所历山川人事之日记。《楹帖偶存》收对联五十六副,以题景物为多1,是书以“联话”式为体,联有序文,尤详史事典故。2

二、陈钟祥蜀道之旅及其《蜀游草》

据上文所叙陈钟祥生平来看,陈氏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秋至二十三年(1843)夏,曾往返于秦蜀古道之上,其间所见所闻皆载于诗中,《依隐斋诗钞》卷四《蜀游草》之序曰:

余于壬寅秋由黔入蜀,取道北上,次夏以改近签分蜀中。往来云栈,所作几及百篇,自癸卯迄丙午历权青神、绵竹、大邑三篆,簿书鲜暇,仅得诗二三十首,并附为一集,别之曰《蜀游草》。3

通过此序不难看出,《蜀游草》包括陈钟祥往来云栈及在青神、绵竹、大邑为官时之诗作,其中又以栈道之旅所作为最多,即“往来云栈,所作几及百篇”。据笔者统计,《蜀游草》共收录诗作凡八十九首,在当地为官时的诗作十五首,往来云栈及进京途中诗作七十四首,约占此卷诗文的百分之八十三,诗作直接描写云栈的就有三十三首。由此可见,陈钟祥之往返蜀道之旅所作诗文基本上构成了此卷的主要内容,其他诗文则附于其下。这在陈氏友人所作序文、评跋中亦有迹可循,如钱塘许乃普在《依隐斋诗钞序》中说“《蜀游草》则得江山之助”4,钱塘黄菊人《依隐斋诗钞序》曰:“从古驰驱困瘁之场,皆骚人摅志情之地。……古怀沉郁,摩剑阁之飞云;秋心渺绵,话巴山之夜雨”,5诗人行走在秦岭巴山之间,于“古驰驱困瘁之场”有焉。贵筑翟让溪评曰:“作者才地过人,亦由山川行役所助者多也”6,临桂龙翰臣亦曰:“蜀中壮游胜地,从此江山借助,所得益多。”7

从以上诸家对陈氏之诗文评论来看,大多认为,陈氏诗歌正是因“江山之助”,方才“所得益多”;虽然“作者才地过人”,亦是因“山川行役所助者多也”。这说明了秦蜀古道之上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作者的创作提供了条件。当然,也与作者自身的文化素养、知识积累、道德品行联系密切。如桐乡蔡颖斋就曾这样评价道:“且(陈钟祥)游迹几遍天下,借景抒情,抚时论事都从阅历中得来。言之有物,切中利弊,实有功世道之文,非仅得江山之助也。”8

蜀道自先秦开通以来,历时一千多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陈钟祥行走在云栈之上,其《蜀游草》除了对沿线自然景物、山川田园的描写之外,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描写历史文化遗迹与历史人物上面,其所写地点有广汉、郎当驿、七曲山、罗江、苍溪、阆中、广元、剑阁、天雄关、武连、朝天峡、筹笔驿、龙硐背、五丁峡、七盘关、勉县武侯祠、留坝张良庙、凤岭、凤县、大散关、益门等地,历史人物及事件则包括如五丁开关、留侯张良、文翁治蜀、诸葛武侯北伐、汉唐霸业、吴玠吴璘抗金及与之较近的四川总督、黔西李世杰重修栈道等,其内容是极为丰富的。

三、从《蜀游草》看陈钟祥栈道咏史诗

通过以上介绍,对陈钟祥其人及其《蜀游草》有了大体的了解。从诗歌主题来看,其栈道诗可以分为写景、咏史怀古两大类。写景类诗歌中,又可细分为自然风光、乡村田园两类。本文主要论述其咏史诗,陈钟祥的咏史诗可细分为咏怀古迹、咏怀古人、咏怀师友三类。同时,上述类别划分并不是严格一致的,因为有的咏怀古迹类诗歌往往以古人为对象,咏怀古人的诗歌往往又与古迹相关联。笔者依据诗人咏史怀古之史事发生先后为序,对其中所涉及的人事典故,略作疏解,以期能够窥见诗人创作时的构思。

(一)咏怀古迹

五丁峡

石牛泻金山能开,谁挽金牛入蜀来。五牛还秦五丁死,蜀人反被秦牛欺。驱车入峡心駴怪,万山壁削撐参差。小山森罗如列戟,大山包转如盘螭。怪石往往欲崩坠,抱山落涧闻风雷。遥想当年凿山处,神工鬼斧何从施。可怜西国蚕丛主,翻笑东方牧犊儿。古来黩贷坐此弊,只为人弄成狂痴。凿山但惜壮士壮,当使御暴清边陲。1

五丁峡,亦即五丁关,今宁强县境内。此诗言金牛道开辟的历史故事。春秋战国时,蜀王因贪图财利美色,中了秦王之计,命五丁开关,迎秦国所赠之石牛入蜀,周慎王五年(前316),秦国的张仪、司马错等遂从石牛道入,灭蜀。“石牛泻金”“五丁开山”,蜀王嘲笑秦人为东方牧犊儿,即《华阳国志·蜀志》载:“周显王之世,蜀王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与秦惠王遇。惠王以金一笥遗蜀王。王报珍玩之物,物化为土。惠王怒。群臣贺曰:‘天承我矣!王将得蜀土地。惠王喜。乃作石牛五头,朝泻金其后,曰‘牛便金。有养卒百人。蜀人悦之,使使请石牛,惠王许之。乃遣五丁迎石牛。既不便金,怒遣还之。乃嘲秦人曰:‘东方牧犊儿。秦人笑之曰:‘吾虽牧犊,当得蜀也。”2

同时,五丁为蜀王迎娶美色山崩之事,《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周显王二十二年,蜀侯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抴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直顶上有平石。蜀王痛伤,乃登之。因命曰五妇冢山。川平石上为望妇堠。作思妻台。今其山,或名五丁冢。”3当然,五丁开山的故事在李白的《蜀道难》中即有描写:“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虽有传说的成分,但剥离其传奇的色彩后,应该说蜀人为金牛道的开通是作出了贡献的。但正因为金牛道,蜀国的灭顶之灾也肇始于此,《华阳国志·蜀志》曰:“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4故陈钟祥之诗曰“五牛还秦五丁死,蜀人反被秦牛欺”即此,与此同时,诗人也为五丁力士之死而感到惋惜,故曰:“凿山但惜壮士壮,当使御暴清边陲”。

留侯庙 在留坝厅北紫柏山麓

留侯破楚归,功名在青史。逍遥采药游,蹶然投袂起。辟谷托求仙,侯封如敝屣。方其报韩时,岂尝惜一死。柔以济其刚,圯上三纳履。辅汉成帝业,壮心差已矣。峨峨紫柏山,悠悠青羊水。皤皤黄石公,翩翩赤松子。七十二洞天,供养多芝卉。同烈昧先几,嗟彼无双士。遗庙拜山麓,高风肃然企。5

此诗为诗人在留坝留侯庙凭吊汉代名臣张良所作。“方其报韩时,岂尝惜一死”,即《史记·留侯世家》记载的:“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1此言张良为报韩王之恩而锤击秦始皇,将生死置之度外。李白《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诗亦称赞张良“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2。是时,秦灭六国,秦始皇权势无可匹敌,张良出于报恩刺杀秦始皇,所以,陈钟祥在诗中称赞张良是忠义之士。

“柔以济其刚,圯上三纳履”,即张良受书于黄石公之事。《史记·留侯世家》曰:“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穀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3张良年轻气盛,黄石公以“三纳履”“五日之约”来教诲他的心性,以柔济其刚,起初黄石公让张良纳履,张良“欲殴之”,而最终因纳履之事,得黄石公授書,辅佐汉高帝刘邦建立功业。功成名就之时,张良激流勇退,隐居起来,辟谷修仙,即“辟谷托求仙,侯封如敝屣。……皤皤黄石公,翩翩赤松子”,后两句是说,张良曾多次向汉高帝提出,欲从黄石公、赤松子游,视功名利禄如敝屣。另外,此诗中还用到了起兴的手法,如“峨峨紫柏山,悠悠青羊水。皤皤黄石公,翩翩赤松子”,以紫柏山、青阳水来引出黄石公与赤松子。“遗庙拜山麓,高风肃然企”,此言张良庙在紫柏山下,授书楼在山顶,取黄石公向张良授书之意,诗人以一“拜”字衬托出了张良尊重老师。综观全诗,“留侯破楚归,功名在青史”“嗟彼无双士”,足见诗人对留侯张良的评价是很高的。

筹笔驿

六出难忘征战地,三分终负老臣心。当日先生筹笔处,纶巾羽扇自挥琴。4

《方舆胜览》卷六十六载有此典故。其文曰“筹笔驿。在绵谷县,去州北九十九里。旧传诸葛武侯出师尝驻此。”5《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八“广元县”条下曰:“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6

“六出难忘征战地,三分终负老臣心”,此言诸葛武侯一生志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故六出祁山征战多年,然天下三分格局已成,诸葛亮报答刘先主三顾茅庐知遇之恩之愿望终未实现,故曰“三分终负老臣心”。此句似是化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而来,隐含有呼应之意。然虽经六出祁山,而“三分”之势已成,诸葛亮未能实现其志向。此诗的后两句,意在通过凭吊筹笔驿古迹,而称扬诸葛亮“纶巾羽扇自挥琴”的空城退敌风度。

剑 阁

杰阁凌云出,双峰辟剑门。关形全蜀障,兵气乱山屯。落日荒祠在,高风古碣存。庸才负天险,遗恨劫灰痕。7

剑阁位于今四川广元市西南部。《方舆胜览》卷六十六云:“在绵谷、佳盟县”1,其形势险峻,李白《蜀道难》谓之“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诗人谓之“关形全蜀障”,唐欧阳詹《栈道铭》曰:“斜根玉垒,旁缀青泥。总庸、蜀之道途,绕岐、雍之康庄。”2正好为此诗之注脚。至于“落日荒祠在,高风古碣存。庸才负天险,遗恨劫灰痕”,这里的荒祠即剑阁武侯祠,庸才代指蜀后主刘禅。据史料记载,晋元康中,李特率流民入蜀,至剑阁,叹息说:“刘禅有如此之地而面缚于人,岂非庸才邪!”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总序二》曰:“函关、剑阁天下之险也……诸葛武侯出剑阁,震秦、陇,规三辅,刘禅有剑阁而成都不能保也。”4此处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诸葛亮与后主刘禅进行对比,是指诸葛亮与刘禅同样据有剑阁之险,诸葛亮能建功立业、刘禅却国破家亡,呈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所以作者发出“遗恨劫灰”的感叹,并以此称赞诸葛亮。

广汉述怀

西出鹿头关,平陆见洋溢。川原纵目宽,险阻回头失。广汉古膏腴,竹树青蒙密。和风鬯四野,良苗及时茁。嗟我久行迈,劳劳惊岁月。徘徊蜀道中,往日载涂雪。杨柳复迎人,依依似相悦。勉作为贫仕,念此中心结。束发方受书,径欲希前哲。弱冠忝乡宾,狂吟遍楚越。春明识群公,皆谓颇英特。鲲鹏事远举,升斗意岂屑。十载驰名场,七战屡奔轶。骐骥心未降,犹思抗高辙。裹足还归来,人事渐相逼。俯仰惭事畜,艰难念家国。既乏相如赋,明光早干谒。又无定远才,万里径投笔。何堪家室忧,常以贻白发。居卑适所宜,学仕嗟弗及。溷足去风尘,举步虑荆棘。忆昨剑关来,众峰尤嵲。锐似笋出林,森如戟成列。城壁环金汤,岩洞削刀铁。崭岩历天险,砥矢快凭轼。化蜀古多贤,文翁并诸葛。敢慕循良名,尚求抚字实。亲民洵非易,求治敢云急。勿更贻亲忧,讵竟惭儒术。方今膏雨遍,平皋盎春色。微才非士元,藐焉百里职。鼓哺偕群黎,共饱清平德。5

诗人在云栈的回程中行至广汉,写下此诗,在诗中袒露了自己的心迹,即“勉作为贫仕,念此中心结。束发方受书,径欲希前哲。弱冠忝乡宾,狂吟遍楚越。春明识群公,皆谓颇英特。鲲鹏事远举,升斗意岂屑。十载驰名场,七战屡奔轶。骐骥心未降,犹思抗高辙”,诗人在这几句诗中写道,自己在贫穷的处境中四处奔走,想随儒家先哲之行迹,不屑于升斗之禄;虽屡遭不顺,却想如骐骥一样志在千里;于人事窘迫之际,仍然心忧家国,此中颇有杜子美居茅屋而思天下寒士之风。同时,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表现出自己的谦卑,自称无司马相如之文采,无班超投笔从戎、安邦定远之才能,故于京师返回蜀中之际,想到西汉时期的文翁、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进而有慕其功业的想法。最后诗人自勉道,即使无庞统之才干,也不要轻视摄篆一县百里之事,以实现其“鼓哺偕群黎”的愿望。

郎当驿

风雨郎当不可听,霓裳奏罢蜀山青。梨园子弟皆酸鼻,一曲霖铃谱上亭。6

郎当驿在今梓潼县。《重修梓潼县志》卷三曰:“上亭铺,县北四十里,唐明皇幸蜀,至此闻铃声,似言三郎郎当者,故名郎当驿。”7又《蜀水经》卷十五“梓水”条下曰:“梓水又南经琅珰驿,亦名上亭,唐明皇闻铃声郎当处。《碧鸡漫志》曰:‘《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考史及诸家,明皇自陈仓入散关,出河池,不由斜谷路。今剑州梓潼县地名上亭,有古今诗刻记明皇闻铃之地,庶几是也。”1诗人在梓潼郎当驿以唐明皇李隆基作《霖铃》曲为背景,咏史怀古,“梨园子弟皆酸鼻”,借描寫“梨园弟子”之感受,暗讽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

大散关怀古

峨峨大散关,塞隘秦陇东。天险限雍梁,戎马驰群雄。昔时璘与玠,谋国一何忠。驻兵古原上,扼吭当强戎。一战杀金坪,出奇摧贼锋。再战渭水河,血流皆成红。牧马不敢下,克复将图功。国势不再振,和议胡为从。一割和尚原,守蜀无要冲。徒单竟深入,黄牛飞寇烽。黄牛,堡名。宋势竟积弱,岁币输未终。关头一流涕,凭吊双吴公。2

大散关在宝鸡西南大散岭上。此诗为诗人行经大散关时怀念宋代吴玠、吴璘兄弟镇守大散关抗金之事而作。

“一战杀金坪,出奇摧贼锋”,指的是绍兴四年(1134)宋金仙人关之战。《杨从仪墓志》曰:“(绍兴)四年二月,虏入寇杀金坪,自元帅以下,尽室而来,示无返意,全蜀震恐。既战,我师初不利,公急据第二堡,外预设鹿角之地,率强弩并力迭射,一日三战,杀伤甚众,虏引兵稍却。翌日,来攻万人堡,统领姚仲重伤,公代之,率诸将戮力鏖战五日,所向皆靡,大破敌众,馀党悉遁。自是虏不敢轻举”。3“再战渭水河,血流皆成红”,指的是绍兴十年(1140)吴璘打败金国之事。《宋史纪事本末》卷六十九云:“(十年)六月,吴璘败金人于扶风。……闰月,撤离喝与吴璘、杨政夹渭河而阵……(撤离喝)趋邠州。田晟遣将拒之清溪岭,胡世将又遣王彦、杨从仪分道而出,屡战败之。撤离喝还屯凤翔,既而复出,攻泾州。田晟据山为阵,乘虏壁未定,奋兵击败之,夺其兵马甚重。”4又,《杨从仪墓志》曰:“十年五月,虏复背盟。……八月,与虏战于蒲坡河及汧阳,连败敌众,俘斩数百人,夺马千馀匹。”5

“一割和尚原,守蜀无要冲”,点明和尚原军事地理位置重要。《宋史全文》卷二十下张涛曰:“和尚原最为要冲,自原以南则入川路,散失此原,是无蜀也。”6又《宋史·吴玠传》曰:“玠收散卒保散关东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屯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玠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7根据吴玠所述,足亦可窥见和尚原战略位置之重要,而绍兴和议后,金兀术向宋索要商州、和尚、方山二原,宋失和尚原。《宋史·高宗本纪七》曰:“八月辛酉朔,兀朮使来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是月,郑刚中分画陕西地界,割商、秦之半畀金国,存上津、丰阳、天水三县及陇西成纪馀地,弃和尚、方山二原,以大散关为界。”8

“宋势竟积弱,岁币输未终”指的是宋金绍兴和议后,宋向金称臣纳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二载《绍兴讲和录》:“窃以休兵息民,帝王之大德;体方述职,邦国之永图。顾惟孤藐之踪,猥荷衿存之赐,敢望自竭,仰答殊恩。事既系于宗祧,理盖昭于誓约。契勘: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二州,割属上国。自邓州南四十里、西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南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敝邑沿边州军。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所有岁贡银、绢二十五万匹、两,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淮北、京东西、陕西、河北自来流移在南之人,经官陈理,愿归乡者,更不禁约。其自燕以北人,见行节次遣发。今后上国逋亡之人,无敢容隐,寸土匹夫,无敢侵掠。其或叛亡之人入上国之境者,不得进兵袭逐,但移文收捕。沿边州城,除自来合该置射粮军数并巡尉等外,不得屯军戍守。上国云云,敝邑亦乞并用此约。既盟之后,必务遵承,有渝此盟,神明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1宋以低下的姿态与金国议和,正好说明了其国势衰颓,亦如诗人所言“国势不再振”。诗人借凭吊吴玠、吴璘二位抗金名将,以此感慨宋朝国势衰微,也体现作者对自身所处时代家国命运的忧虑之情。

七盘关

东凭梓益,西阻氐回,百牢当左峙,筹笔居右迤。天以此关界秦蜀,七盘之岭何雄哉!岭石青盘盘,十步一折愁崩摧。猿猱绝攀援,飞鸟犹低徊。汉水东西分流出其下,来自百牢之关一气冲山隈。横关大涧排山来,关门雄峰巨嶂高崔嵬。豁然一见心神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地设险限戎马,山河扼隘归雄才。汉唐历兹数千载,纷纷王霸成败皆蒿莱。几见白骨成荒堆,时平休养息烽燧,戍楼不见巡逻儿。2

此诗所描绘七盘关之景物大气磅礴,似可与李白之《蜀道难》相媲美。然李白主要说蜀道行旅之艰难,则与此诗意旨不同。此诗在大气磅礴的景物描写之后,笔锋一转,即诗人在关下想到了七盘雄关见证了汉唐盛世繁华,然古今异世,时过境迁,功业不在,而关下白骨森森,天下咸宁,亦无戍卒守关。由此可见,诗人既有感怀汉唐功业转头成空之叹,又有企盼天下安宁、同情征人之情怀。同时,诗人还有《凤岭》诗一首,其写法亦与此诗相类,“水断山空处,飞桥架木梁。乱峰连蜀道,危栈出陈仓。雄国窥三辅,狂流折两当。”皆在描写山势险峻,形胜之地,直到尾联才感慨道,“百年征战地,兵气渐消亡。”3倏尔突出诗人写作意图,大抵亦与此诗表达感情一致。

(二)咏怀古人

沔县诸葛武侯祠二首

祠宇岿然沔汉间,墓门遥拜定军山。佳城独占三分土,浩气长吞百二关。

瞻尚英灵犹配食,曹刘霸迹已销沉。山前夜雨疑铜鼓,弦外清风扣石琴。4

首先,诗人从勉县武侯祠仰望定军山上的诸葛亮墓,使用“拜”字,点出了武侯祠与诸葛亮墓的位置关系。其二,诗人看到武侯祠中配享蜀先主刘备,往来的人很多,但是“曹刘霸迹已销沉”,时过境迁、时空变幻,当年三足鼎立时期的许多人和事已经快要被历史长河湮没,然而一心兴复汉室的诸葛亮却依旧为人们所景仰,六出祁山、羽扇纶巾,空城抚琴等故事依旧为人们所谈起,诗人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

落凤坡庞靖侯墓有祠

陨星此地偏成谶,落凤坡前惨阵云。尚惜君才非百里,岂知国势竟三分。空山阒寂啼残鸟,古驿苍凉驻夕曛。天使卧龙终入蜀,不教犄角制曹军。1

落凤坡位于今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白马关镇庞统祠旁。诗曰:“陨星此地偏成谶,落凤坡前惨阵云。”言庞统之陨落,这种说法大抵出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三《落凤坡箭射庞统》:“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葉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教问此处是何处。数内有蜀中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大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吾应休矣!令后军疾退。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2故而民间亦有传言说:“落凤坡下休换马。”“尚惜君才非百里”是诗人对庞士元之评论,然其所出有自,《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曰:“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骐骥足耳。”3“岂知国势竟三分”,《三国志通俗演义》卷十三录有陈子昂诗“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亦引童谣:“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庞统战死蜀中雒县,诸葛亮从荆州前线入蜀,命关羽经营荆州,然自关羽失荆州之后,“关羽被孙吴打败之后,此时曹魏借机夺取东三郡,遏制了刘备在汉中向东发展再次跨有荆、益的战略企图”4。蜀国丧失了从跨有荆益两线钳制曹魏的优势,此为“天使卧龙终入蜀,不教犄角制曹军”之注脚。

(三)咏怀师友

陈钟祥在千里云栈的旅途中,读王士祯《栈道感怀诗》,感怀申启贤、司为善、吴嵩梁、李琼英、周淳、杨东垣等的谢世,因作此诗。

年来申镜汀、司乐斋、吴兰雪、李他山、周朴园、杨东垣诸先生后先殂谢,

途间读渔洋《栈道感怀诗》,怆然有触,因用其韵

几处伤心宿草同,老成凋谢十年中。青山壮岁悲羊祜,绛帐髫龄拜马融。恒岱秋高花院寂,蛮江雨积寝门空。两行知己平生泪,杜宇声中洒不穷。5

王士祯《栈道感怀诗》全称作《年来钱牧斋吴梅村周栎园诸先生邹訏士陈伯玑方尔止董文友荣洞门诸同人相继徂谢栈道感怀怆然有赋》,其诗曰:“载酒题襟处处同,九原可作思随会,四海论交忆孔融。平生师友廿年中。春草茫茫人代速,落花寂寂墓门空。白头骑马嘉陵路,惟有羊昙恨未穷。”6王渔洋把钱牧斋、吴梅村等师友比作孔融,“而以羊昙自比,抒发了往日相会而今师友凋零自己独行栈道无限悲慨的情绪。”7此处诗人因读王士祯《栈道感怀诗》而引发了诗人心底对师友相继离世的感伤,全诗开头即以“伤心”为诗眼直抒胸臆,并以马融、羊祜比喻諸位师友,哀其早逝,尾联“两行知已平生泪,杜宇声中洒不穷”,以杜鹃啼鸣,声无穷尽,衬托出诗人怀念师友之情,正好与首联首尾相应,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

武侯坡侧读李恭勤公重修栈道碑

西上七盘关,南下武侯坡。绵延四百有馀里,巉岩峭壁经谁。吾乡恭勤公,昔年帅蜀嘉谟多。蜀人载德今犹歌。时平物理,政清人和。乃以馀力平?岈。摩剑门之巨嶂,凌桔柏之洪波。当时镵削不知费几许,遂使危栈无偏颇。蜀人遵公路荡荡,几忘公力归谁何?道旁但见纪事碑峨峨。碑文纪自乾隆年,伐山翦木功谁先?武侯双岭屹相望,七盘关西亦有武侯坡。界穷利州暨武连。我闻武侯治西蜀,桥梁道路纪纲肃。汉岭争传爵谥香,古柏祠堂峙山麓。遗碑终古傍侯祠,英灵傥许相追随。坡前柏色苍森好,并作《甘棠》勿茇思。1

武侯坡在四川广元境内。李恭勤公即李世杰,清代贵州黔西人,乾隆间任四川总督,《清史稿》卷三百二十四有传。诗人在广元武侯坡见到贵州同乡李世杰《重修栈道碑》,写下《武侯坡侧读李恭勤公重修栈道碑》,称道其重修栈道之举,并历数武侯治蜀功业,以咏史之笔触赞许李世杰的事迹,并以李氏英灵追随武侯相期许,褒奖之意跃然纸上。

四、结语

综上所述,陈钟祥少时读书勤勉,不喜游乐,早有诗名,诸体兼备,著述甚丰。其诗歌创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讲求格律,对仗工整,语言练达,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曾得到当时及后世诗人、学者吴嵩梁、龚自珍、姚莹、宗稷辰、莫友芝、任可澄等的称赞。道光二十二年(1842)秋天至二十三年(1843)夏天,陈钟祥由贵州进入四川,经秦蜀古栈道北上京城,再从京城南下,经云栈返回四川担任官职,其在沿途多有诗作。从这些诗歌来看,其栈道诗可分为写景、咏史怀古两大类。写景类诗歌中,又可细分为自然风光、乡村田园两类。其咏史怀古诗作内容颇丰,别具特色,或咏怀古迹,或咏怀古人,或咏怀师友,抒发其对前贤的景慕之情,体现其忧国忧民之志和渴望安定太平的愿望。宗涤楼称赞陈氏之诗曰,“一二寄托之篇尤关诗史”2。在诗歌艺术方面,龙翰臣称钟祥之诗“远追杜老,近接渔洋”,莫友芝亦说“息凡始为诗,最服膺渔洋三昧。”3陈钟祥作为晚清时期贵州的著名学者和诗人,他的著述极为丰富,笔者仅仅是选取其诗文中的往返云栈诗作进行分析,以期对学界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

A Discussion on the Late Qing Dynasty Guizhou Poet Chen Zhongxiang's Aria on the Trestle Trail

Li Chen  Gui Zhenming

Abstracts:Chen Zhongxiang was a famous scholar and poet in Guizhou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e wrote a lot of works, he is especially good at poetry. In the autumn of the 22nd year in the Daoguang period to the summer of the 23rd year , Chen Zhongxiang travelled to and fro between the cloud stacks of the ancient Qin-Shu road, and wrote many poems about what he saw and heard, which were collected in the Yi Yin Zhai Poetry Notes, Volume 4, Shu You Cao. These poems, or memory of monuments, or memory of the ancients, or memory of teachers and friends, the content is rich with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the metrical is neatwith a high level of arthas been Gong Zizhen, Mo Youzhi, Ren Kecheng and other scholars praised.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poems in Shu You Cao, with a view to contributing to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Key words:Late Qing Dynasty;Guizhou;Chen Zhongxiang;Shu You Cao;Poetry that sings about history

责任编辑:李子和

作者简介:李 晨,1999年生,陕西鄠邑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

桂珍明,1994年生,陕西岚皋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先秦史与地方文化史。

1 梁中效:《蜀道文学的壮美历程》,《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四期,第33页。

2 马强:《蜀道文化述论》,《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四期,第57~60页。

3 按,陈钟祥关于蜀道的诗文主要集中在《依隐斋诗钞》卷四《蜀游草》中,此外《依隐斋诗钞》中如卷一《辛壬癸甲草》之《明方断事祠》,卷六《祥琴草》之《蜀道难七首》,卷七《出山草》之《杭州与徐镜庵明经别四首,时摧弦后仍依戚家避兵,兰溪招之航海北去,不果》,卷八《东航草》之《海上怀人诗,奉柬姚石甫夫子粤西,唐子方方伯黔南,余小颇先生、宗涤楼侍御、浙东平越峰太守江南五首》,卷十二《燕南赵北草下》之《拟王渔洋秋柳四首即用原韵》亦有涉及。

1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一《述家训诗六首》,《趣园初集五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92~493页。

2 吴嵩梁(1766—1834),字子山,号兰雪,晚号澈翁,别号莲花博士、石溪老渔,清代文学家、书画家。清道光十年(1830),吴嵩梁出任贵州黔西知州,十四年(1834)卒于任上。

3 按,陈钟祥主要行迹,主要见于《依隐斋诗钞》“评跋”“序”、各卷小序及《黔诗纪略后编》卷二十二《陈赵州钟祥传证》,兹不赘述。

4 按,这些诗作约略检核计有《小除日冒雪至赵州,访州守陈息凡同岁钟祥,饮罢作歌》《赵州度岁,忆诸弟,用息凡韵示绳儿》《息凡将之天津,口占送之》《息凡示〈十年鸿爪八图〉册子,各系一诗》《二月五日绳儿煮雪,试家山白茶,有怀息凡天津》《赠息凡》《留别息凡》等。

5 龚定庵,即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易简,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文学家、思想家。

6 姚石甫,即姚莹。姚莹(1785—1853),字石甫,一作硕甫,号明叔、东溟,晚号展和,一作展如,自号幸翁。

7 按,诸家对于陈氏诗之评价,详见《依隐斋诗钞·评跋》,《趣园初集五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9~481页。

8 宗稷辰:《夏雨轩杂文序》,《趣园初集五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82页。

9 任可澄:《香草词序》,陈钟祥:《香草词》,《黔南丛书》第四辑第二册,贵阳文通书局1933年—1943年铅印本,第1页b。

10 张亚新:《陈钟祥的〈香草词〉》,《贵州文史丛刊》1983年第二期,第93页。

11 按,今核检陈钟祥著作,《依隐斋诗钞》之《辛壬癸寅草》《燕晋草》系增删旧作《隰樊诗钞》而来。

1 按,《楹帖偶存》中,僅有寿联三副、挽联两副,馀下五十一副,皆为题景之作。

2 景常春:《清末诗联家陈钟祥及其作品真相》,《对联:民间对联故事月刊》2013年第四期,第17~20页。

3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趣园初集五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6页。

4 许乃普:《依隐斋诗钞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6页。

5 黄菊人:《依隐斋诗钞序》,《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7页。

6 翟让溪:《依隐斋诗钞·评跋》,《趣园初集五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79页。

7 龙翰臣:《依隐斋诗钞·评跋》,《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0页。

8 蔡颖斋:《依隐斋诗钞·评跋》,《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1页。

1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7页。

2 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第123页。

3 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版,第123页。

4 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5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8~519页。

1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33~2034页。

2 李白著,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36页。

3 司马迁:《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034~2035页。

4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7页。

5 祝穆:《方舆胜览》(下),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58页。

6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七),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213页。

7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1 祝穆:《方舆胜览》(下),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57页。

2 祝穆:《方舆胜览》(下),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157页。

3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一百二十,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022页。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一),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15页。

5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26页。

6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7 张香海修,杨曦等纂:《重修梓潼县志》卷三,咸丰八年(1858)刻本,第14页。

1 李元:《蜀水经》卷十五,嘉庆五年(1800)传经堂刻本,第31~32页。

2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7页。

3 陈显远编:《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4 陈邦瞻撰,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组点校:《宋史纪事本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713页。

5 陈显远编:《汉中碑石》,三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6页。

6 佚名撰,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二十下,中华书局年2016版,第1597页。

7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六六,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409~11410页。

8 脱脱等撰:《宋史》卷三十,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6页。

1 李心传编撰,胡坤点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685~2686页。

2 陳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8页。

3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9页。

4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8页。

1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2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604页。

3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954页。

4 桂珍明、李云云:《吴蜀立国之策与荆州之争考论》,雷勇主编:《三国文化研究》(第二辑),西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63页。

5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17页。

6 袁永冰编:《栈道诗钞》,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页。

7 李宜蓬:《王士禛栈道诗的创作模式》,《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一期,第37页。

1 陈钟祥:《依隐斋诗钞》卷四,《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2 宗涤楼:《依隐斋诗钞·评跋》,《趣园初集五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0页。

3 龙翰臣、莫友芝:《依隐斋诗钞·评跋》,《趣园初集五种》,《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第六三四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480、481页。

猜你喜欢
咏史诗晚清贵州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贵州,有多美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
《宋前咏史诗史》评介
汉代乐府咏史诗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