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文才先生悉心研究元曲多年,《元曲纪事》即是他多年从事元曲资料收集和研究工作的成果。《元曲纪事》已两度出版,得到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但因此类史料出处较多,出现疏失在所难免。今就《元曲纪事》小传部分所涉人姓名号、地名、官名、题名、时间及有关史实之误,举而订正,或可使之臻于完善。
关键词:《元曲纪事》 曲家小传 订误 人物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3-65-71
《元曲纪事》是王文才先生(1922—2008)多年研治元曲的心血之作,当与《唐诗纪事》《宋词纪事》等名作并列传世。1该书出版后,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赞誉。如于绍卿、李天道都称赞此书具备两大特点:资料赅备且翔实,案语极有学术价值。2当然,也有学者就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与王先生展开商榷。3但无论如何,《元曲纪事》拓宽了元曲的研究领域,是元曲研究中一部极具学术价值的论著。该书以元代多位著名曲家为研究对象,由人论曲,按曲述事。对于元代多数曲家,王先生都首先为之撰写小传。曲家小传便于读者知其家世生平,进而更好地理解其曲作以及背后的史事。门岿曾认为,刘致小传把两位元曲家刘时中混为了一人。4这应该是对《元曲纪事》中曲家小传最早的纠误。笔者近来阅读此书,深感获益,同时发现曲家小传部分另有其它疏失,不免会令读者产生误解。为使《元曲纪事》臻于完善,笔者按照各类名号(人姓名号、地名、官名、题名)及时间、史实,对曲家小传的若干疏误试作辨析、订正。
一、姓氏名号之误
(一)齐应为克齐
孔文昇小传:“子齐,撰《至正直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7页,中华书局第39页5)
按小传,孔文昇之子,即《至正直记》的作者为孔齐。此说的确是学界长期广被认可的观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王德毅等人编的《元人传记资料索引》问世,内有“孔克齐”条,称其为孔文昇子,著有《至正直记》。1《索引》将孔齐订正为了孔克齐,因系工具书,仅具事实而无论证。最先撰文详考的是丁国范。据丁文,《至正直记》作者为孔齐之说源自清乾隆时(在此之前,因无署名而不知作者是谁),当时编《续文献通考》《四库全书总目》,盖编修者依《至正直记》内“尝记先妣在城南,时齐在芳村”这等自叙性质的文字而推定其作者为孔齐。丁先生认为,这是误解,因为年代更早的明弘治《溧阳县志》,为孔文昇、孔克齐父子都立了传,且称孔文昇是孔子五十四代孙,却并不提孔齐。丁先生还认为,“克”正是孔子五十五代孙的行辈用字,至于“时齐在芳村”之“齐”不过是孔克齐的自称。2之后,顾诚、尤德艳相继撰文,披露了一些新材料,同样考证出孔齐应为孔克齐。3以上稽考,证据充足。孔文昇之子、《至正直记》作者为孔克齐,可成定论。
(二)巙巙应为巎巎
不忽麻小传:康里部人,子“巙巙,字子山”。(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9页,中华书局第41页)
巙巙,误,应作“巎巎”。巎巎是元代书坛名家,却常被误写为“巙巙”。中华书局整理本《元史》“校勘记”征引《元史类编》:“《正字通》云巎音挠,俗作巙者误”,还从《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检得子山写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照其题款而把“巙巙”修订为“巎巎”。4经查阅,此题款作“康里巎”5。周清澍曾参与《元史》点校,后又提及这一改动,增补有别的证据。其论说较《元史》“校勘记”更详。6张金梁《康里子山名字考》说到中华书局整理本《元史》的改动,坚称子山之名是巙巙。7笔者以为,考究古人名,须依照“名从主人”之法,即关键要看其本人如何书写自己名字。因此,《元史》点校者援引子山法帖的思路是对的。就所查知的巎巎其它墨迹,包括《柳宗元梓人传卷》《跋赵孟頫常清静经帖》《奉记帖》《临十七帖》《谪龙说卷》及《跋任仁发张果见明皇图》等,凡题款、自称亦皆用“巎”字。8既然子山自书作“巎”,那其名就应该是“巎巎”。
(三)笙鹤道人应为笙鹤翁
乔吉小传:“号笙鹤道人。”(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61页,中华书局第169页)
笙鹤道人,应为笙鹤翁。按王先生自注,笙鹤道人见《录鬼簿》。检多种旧本及近人整理本《录鬼簿》,除钞本有一字无法断定而仅知为笙□翁9外,其馀皆明确为笙鹤翁10,无一作笙鹤道人。不过,明初王子鲁以笙鹤道人作号。11
(四)郝经应为邾经
夏庭芝小传:“与张鸣善、朱凯、郝经、锺嗣成等善。”(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07页,中华书局第218页)
夏庭芝与郝经并无交集。郝经早在至元十二年(1275)已死。1至于夏庭芝的生年,学界有1300年、1316年、1320年左右、1325年左右等说法。2尽管仍无定论,但即使以最早的1300年論,夏庭芝也是在郝经死后二十五年才出生。与夏庭芝相友善的乃是邾经。他在至正二十四年(1364)为夏庭芝的《青楼集》写序。3郝、邾形近易讹,当改为邾经。
二、地名之误
(一)怀孟跻应为怀孟路
杨果小传:“中统初,任北京宣抚使;二年,拜参政。六年,出为怀孟跻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2页,中华书局第44页)
怀孟跻总管,不通。《元史·世祖本纪三》说:至元六年(1269),以“杨果为怀孟路总管”4。又,《元史》本传亦说杨果在该年“为怀孟路总管”5。据此两条史料,怀孟跻需改作怀孟路。
(二)缁莱应为淄莱
张弘范小传:“至元初,进顺天路总管,授益都缁莱等路行军万户。”(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4页,中华书局第45页)
缁莱,误。《元史》本传说:至元六年(1269),张弘范被元廷“授益都淄莱等路行军万户”6。淄莱,元代路名,由淄州路改名而来。7
三、官名之误
(一)待诏应为待制
虞集小传:“历任翰林待诏……”(人民文学出版社第85页,中华书局第88页)
翰林待诏,误。据《元史·百官志三》,元代翰林兼国史院属官有待制,无待诏。8至于虞集,核查赵汸撰行状、欧阳玄撰神道碑、《元史》本传,其出任的正是翰林待制,而不是翰林待诏。9
(二)典吏应为典史
张可久小传:“钱惟善又有‘送张小山(即张可久)之桐庐典吏诗。”(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68页,中华书局第177页)
检各版本的钱惟善《江月松风集》,该诗的标题都作“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10。典史为元代县级官府里的首领官。11桐庐是元代建德路属县。12显然,张可久出任的是桐庐县典史。
四、题名之误
(一)《谜语》应为《谜韵》
朱凯小传:编“《升平乐府》及隐语《包罗天地》《谜语》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6页,中华书局第207页)
《谜语》,有误。朱凯小传主要是据《录鬼簿》而立。检多种旧版本及近人整理本《录鬼簿》,皆云朱凯编的是《谜韵》,而不是《谜语》1,当从而改之。
(二)《千字文序》应为《千文虎序》
朱凯小传:“案《七修类稿》卷五《千字文序》谓:至正间,浙省掾朱士凯编《包罗天地》……”(人民文学出版社第196页,中华书局第207页)
《千字文序》,有误。王先生案语意在补充说明朱凯编《包罗天地》一事。但核查郎瑛的《七修类稿》卷五,并无其事。经查,此事实见于郎氏《七修续稿》卷五《千文虎序》。2《千文虎》是一部谜社之书。郎瑛曾得其残本。《千文虎序》述及《包罗天地》的成书情况。
五、时间之误
(一)至元五年无进士
卢挚小传:是“至元五年进士。”(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4页,中华书局第26页)
至元五年(1268)进士,有误。元代科举曾长期停废,直到皇庆二年(1313)十一月元仁宗方颁诏重开科举。3故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没有行科举考试之事,自然不存在该年进士。那么,卢挚为至元五年(1268)进士一说出自何处?李修生发现,其见于顾嗣立《元诗选》(案,实为《元诗选》三集),并已指出其为误说。4后罗忼烈、周清澍亦俱指明其误。罗氏认为,《元诗选》此说源于何,难以查考,可知的是卢挚绝非科举进士出身。5周氏则注意到《元史》所载至元四年(1267)中书左三部同翰林学士奏请朝廷建国学,选蒙古人、诸职官子孙百人,教成试用。周氏进而阐发,《元诗选》以卢挚为至元五年(1268)进士固然不合史实,恐也未必虚构,可能是顾嗣立看到了某一记载,恰是卢挚中选此次人才选拔而出仕,却误将之理解成了传统科举制下的进士。6该推论尚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关于《元诗选》三集,顾嗣立自康熙四十一年(1702)后即广事搜罗,着手编选,直到五十九年(1720)方成。7要说明的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顾嗣立入京参编《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四十六年(1707)告竣。8检元代部分《御选元诗·姓名爵里一》,“卢挚”条业已称之至元五年(1268)进士。9御选四朝诗成于众人之手,不确定“卢挚”条是否为顾嗣立所写。但晚成书的《元诗选》三集,显系沿用了卢挚为至元五年(1268)进士之说。自《御选元诗》《元诗选》三集起,此说流传甚广,竟然被晚清《元诗纪事》及近人《全金元词》《全元散曲》等多种文献1纷纷接受而无质疑。可知,王先生同样是直用旧说。如明了元代正式开科举的年份,此说便能轻易认定。
(二)六年宜冠至元
杨果小传:“中统初,任北京宣抚使;二年,拜参政。六年,出为怀孟跻总管。”(人民文学出版社第42页,中华书局第44页)
六年,紧承二年叙事,似易让人误为其事在中统间。据前引《元史·世祖本纪三》《元史·杨果传》,可知杨果任怀孟路总管,已是元世祖中统之后,至元年间,故小传中“六年”前宜增补年号“至元”。
(三)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早于任翰林待制
孟昉小传:“至正十二年,为翰林待制,官至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60页,中华书局第274页)
此说之误有二:一是任翰林待制、江南行台监察御史的先后次序;二是为翰林待制的时间。据王先生自注的参考文献,此说引自《元诗选》癸集。若继续追溯,可发现此说系《元诗选》癸集从钱谦益的《列朝诗集》直录原文而来。2对于孟昉的仕履,来复的《澹游集》另有异说:“迁至南台监察御史、行枢密院判官、翰林待制。”3较之《列朝诗集》等,《澹游集》声名不著。但笔者以为,《澹游集》的记载可信。理由有三:其一,通常而言,与所记人物年代越近的史料,可信度越高。《澹游集》成书于至正年间4,比《列朝诗集》早了将近三百年5。况且,《澹游集》编成时,孟昉尚在世。6其二,来复与孟昉有私交7,必了解孟氏的经历。他的记载自然比钱谦益的说法可靠。其三,從品级看,南台监察御史正七品,行枢密院判官正五品,翰林待制正五品8,由低到高,恰是正常的升迁。概言之,当如《澹游集》所记,孟昉任南台监察御史要早于任翰林待制。都刘平、鲁玥含曾拈出《澹游集》的这条材料,惜未对之详细阐发。不过,他们据贡师泰的卒年及所写《孟天(昉)御史小像赞》、孟昉《杭州路重建庙学记》的时间、所署官衔,推断孟氏拜南台监察御史在前,拜翰林待制在后。9所以推断出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早于任翰林待制。
至于钱谦益称孟昉至正十二年(1352)为翰林待制,盖据陈基《孟待制文集序》末尾所题的至正十二年(1352)。但该序末句,四部丛刊本作“至正十二年十一月己未序”10,四库本作“至正十二年十二月乙未书”11。邱居里、李黎点出,至正十二年十一月无己未,十二月无乙未,而至正二十二年十一月有己未。12易言之,《孟待制文集序》所署时间脱“二”字,应作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此之前,《元人传记资料索引》已订正为至正二十二年。13另,《两浙金石志》收录至正二十四年(1364)立石的《杭州路重建庙学记》,孟昉撰文,其所冠职衔有翰林待制。1综合以上,可知孟昉为翰林待制当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到二十四年(1364)前后。
六、史实之误
(一)不忽麻给事东宫非因其父征战而卒
不忽麻小传:“一作不忽木……以其父从元世祖征战而卒,命给事东宫”。(人民文学出版社第39页,中华书局第41页)
按此表述,不忽麻之所以能“给事东宫”,是由于乃父随忽必烈征战而死。此说有两点可商榷:不忽麻之父(名燕真)的死因;不忽麻因何“给事东宫”。先看第一点,《元史·不忽木传》述及燕真事迹:六岁时被成吉思汗所掳;受拖雷妃唆鲁禾帖尼委派,入忽必烈藩邸侍奉;“长从征伐,有功”;劝忽必烈从蒙哥汗征宋;蒙哥汗死后,奉忽必烈“皇后稍引而南”,会忽必烈于上都。2至于其死,《元史》仅说燕真在忽必烈即位后,“未及大用而卒”3。在《元史》未明确交代且无其它史料可证的情况下,不宜将其死因直接定性为战死。次看第二点,据赵孟頫所撰碑文,不忽麻“幼事裕庙(太子真金)于东宫间”。在东宫期间,他受學于王恂。及王恂从征于外,因燕真奏请,不忽麻得入国子学,师事许衡。4可见,不忽麻在燕真活着时就已入侍东宫,而非在其死后。推其原因,当是忽必烈念于燕真的勋劳、不忽麻的近臣之子身份及其自身优点——“资禀英特,进止详雅”5。
(二)贯云石非许有壬之甥
贯云石小传:为“许有壬之甥”。(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7页,中华书局第58页)
此说有误。贯云石生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6许有壬犹小贯云石一岁,生年为至元二十四年(1287)。7贯、许虽相识相知,但前者并非后者之甥。此说之来盖因王先生误会了许有壬词《木兰花慢》的序。序说:“至大戊申(元年,1308年)八月廿五日,同疏仙万户游城南廉园。园甲京师,主人野云左丞未老休致……疎仙,其甥也,后更号酸斋云。”8贯云石以疏仙、酸斋作号。贯、许同游廉园,表明两人是朋友关系,而贯云石实则野云之甥。廉园为元代畏吾望族廉氏的私家园林。至于“野云”究竟是廉氏的哪位家族成员,历来存在争议。尽管中外多位学者已撰文考证,但廉野云的身份依旧未明,而贯云石为其外甥则可确信无疑。
(三)元好问非从郝经学
元好问小传:“幼从陵川郝经学。”(人民文学出版社第88页,中华书局第91页)
此说与史实不符。郝经(1223—1275),字伯常,陵川(今山西陵川)人,祖父郝天挺,父郝思温。9较之元好问(1190—1257),郝经晚生三十三年,洵为后辈。元好问反而幼从郝经求学,显然乖违常理。检元好问诗,有七律《赠答郝经伯常,伯常之大父(郝天挺),予少日从之学科举》。10另,郝经撰元好问墓志铭说:“先生与家君同受业于先大父,经复逮事先生者有年。”1两相对照,可确知元好问年少时所从求学的乃是郝天挺,郝经亦曾师事元好问。至于元好问从学郝天挺的原委经历,元氏所撰《郝先生(天挺)墓铭》开篇即作了交代,兹略。2
(四)周德清非周邦彦之后
周德清小传:“周邦彦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第227页,中华书局第239页)
此说源自《录鬼簿续编》3。直至近人宁继福,才对此作出否定,而更正为周敦颐之后。宁继福认为,《录鬼簿续编》以周德清为周邦彦的后人,实因其作者误解了欧阳玄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写的序。4检欧阳玄序,称:孙吴周瑜“善音律”,宋代周邦彦“善乐府”,今之高安人周德清“兼二者之能,而皆本于家学如此”5。审其意,确实得不出周德清为周邦彦后人的结论。但《录鬼簿续编》持此观点,究竟是误解欧阳玄序,还是别有所本,尚难断定。不过,周德清为周敦颐之后倒有比较可靠的证据支撑。1978年,宁继福在江西高安县古暇堂村发现了《暇堂周氏宗谱》。该《宗谱》的始修者正是周德清。其对周敦颐到周德清的世系传承载录如下:敦颐→焘→勤→京→子安→季和→德清。周敦颐原本道州营道(今属湖南)人。他的曾孙周京,亦即周德清的曾祖始迁居高安暇堂。周邦彦乃钱塘(今属浙江)人,与周敦颐、周德清并不是一系。6关于周德清的家族世系及迁居暇堂,《暇堂周氏宗谱》记述得非常清晰。据此,笔者以为,宁继福的观点可从。
以上六方面订误只是笔者个人浅见,盼能对元曲及元曲家研究略有助益。近年来,随着学术资源的电子化,新材料的陆续发现与刊布,有关研究的不断推进,今天的学者查找材料,汲取成果,远比王文才先生编撰《元曲纪事》那个年代要便利得多。基于这些有利条件,笔者悉心阅读《元曲纪事》,在赞服前辈学者深厚学术功底的同时,也基于史实纠正了书中的几处瑕疵。这些瑕疵,有些是王先生解读史料出现偏差或录文时笔误,有些可能是编印排版环节不细而致误,这些都不影响王先生《元曲纪事》的学术价值。如笔者所考无误,或可使《元曲纪事》臻于完善,不确之处,诚望指正。
Revision of Errors in the Brief Biographies of the Composers
in Yuan Qu Ji Shi
Zhang Shaohua
Abstract:Mr. Wang Wencai wrote Yuan Qu Ji Shi(元曲纪事)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udies of Yuanqu. For some reason, there are several mistakes in this classical work which has been published twice. In order to make Yuan Qu Ji Shi more perfect, the author found out and corrected the errors about people's names, place names, official titles, book titles, time and historical facts in the brief biographies of the composers.
Key words:Yuan Qu Ji Shi;the brief biographies of the composers;revision of errors;the studies of historical figures
责任编辑:朱伟华
作者简介:张韶华,1986年生,河南长葛人,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元史、元代文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宋元道教医疗社会史研究”(项目编号:20CZJ017);郑州大学青年教师启动基金项目“元朝火葬风俗研究”(项目编号:32220169)阶段性研究成果。
1 针对古典文学文献的研究,有一种以诗、词、曲、文为聚焦对象的“纪事”体著作。这类著作自宋代计有功撰《唐诗纪事》以来,多有问世。所谓“纪事”,按彭君华的定义,“大都以人为纲,把同一时代文学家的生平行实、文学故事,尤其是关于具体文学创作的本事轶闻、乃至文学家、文学作品的品评研究资料,汇集一起,以人系作品,以作品系事。”参见彭君华:《中国古典文学文献的特殊体式——“纪事”》,《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二期,第17页。
2 于绍卿:《研究元曲的一份重要资料》,《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六期,第171~172页。李天道:《王文才先生崇实黜虚的治学之道(下)》,《文史杂志》2020年第三期,第27~28页。
3 门岿:《试论曹德和他的〈长门柳〉——兼谈〈元曲纪事〉中有关案语的失误》,《中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四期,第121~123、144页。
4 门岿:《刘时中待制与刘时中州判考》,《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六期,第64~65页。
5 按,《元曲纪事》初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5年刊梓,简体竖排;复以《中国文学研究典籍丛刊》之一种由中华书局于2019年再版,繁体竖排。本文引用《元曲纪事》,两版对照,各标页码。
1 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47页。按,这套工具书原是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于1979—1982年。大陆中华书局据以影印。本文参考的是中华书局版。
2 丁国范:《〈静斋至正直记〉三议》,《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1987年第十一期,第64~66页。
3 顾诚:《〈至正直记〉的作者为孔克齐》,蔡美彪主编:《元史论丛》第六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7~231页;尤德艳:《〈静斋至正直记〉及作者考述》,《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三期,第48~50页。
4 宋濂等:《元史》卷三十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771页。
5 启功、王靖宪主编:《中国法帖全集》第十五册《清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6 周清澍:《元史点校的经历和体会》,《学史与史学——杂谈和回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192页。
7 张金梁:《康里子山名字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年第四期,第3~6页。
8 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第四十六卷《康里巎巎、杨维桢、倪瓒卷》,荣宝斋出版社2000年版,第48、75、80~81、83、91、97页。
9 锺嗣成:《录鬼簿》卷下,钞本。
10 锺嗣成:《录鬼簿》卷下,清末民初暖红室印本、民国诵芬室读曲丛刊本。锺嗣成:《录鬼簿》卷下,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127页。锺嗣成:《录鬼簿》卷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8页。锺嗣成:《录鬼簿》卷下,浦汉明校:《新校录鬼簿正续编》,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41页。锺嗣成:《新编录鬼簿》卷下,袁世硕、张倩倩、都刘平校订笺释:《录鬼簿及续编校订笺释》,齐鲁书社2021年版,第462页。王钢校订:《录鬼簿校订》,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31、92、189页。此书收录简本、繁本、增补本三种《录鬼簿》。
11 陈田:《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17页。
1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郝经著,张进德、田同旭编年校笺:《郝经集编年校笺》附录五,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44页。
2 张瑞:《〈青楼集〉研究》,西北大学2019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9页。
3 邾经:《青楼集序》,夏庭芝著,孙崇涛、徐宏图笺注:《青楼集笺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20~21页。
4 宋濂等:《元史》卷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21页。
5 宋濂等:《元史》卷一六四,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854页。
6 宋濂等:《元史》卷一五六,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680页。
7 宋濂等:《元史》卷五十八,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1373页。
8 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七,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190页。
9 赵汸:《东山存稿》卷六《邵庵先生虞公行状》,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元故奎章阁侍书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通奉大夫虞雍公神道碑》,汤锐校点整理:《欧阳玄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9页。宋濂等:《元史》卷一八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176页。
10 钱惟善:《江月松风集》卷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光绪武林往哲遗著本、清钞本。
11 薛磊:《元代县典史考述》,《安徽史学》2016年第五期,第50页。
12 宋濂等:《元史》卷六十二,中華书局1976年版,第1495页。
1 锺嗣成:《录鬼簿》卷下,钞本、清末民初暖红室印本、民国诵芬室读曲丛刊本。锺嗣成:《录鬼簿》卷下,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文学古籍刊行社1957年版,第140页。锺嗣成:《录鬼簿》卷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42页。锺嗣成著,浦汉明校:《录鬼簿》卷下,《新校录鬼簿正续编》,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52页。锺嗣成:《新编录鬼簿》卷下,袁世硕、张倩倩、都刘平校订笺释:《录鬼簿及续编校订笺释》,齐鲁书社2021年版,第532页。王钢校订:《录鬼簿校订》,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99、193页。此书中繁本、增补本《录鬼簿》记载了《谜韵》。
2 郎瑛:《七修续稿》卷五,《七修类稿》,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585~586页。
3 宋濂等:《元史》卷八十一,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018页。
4 李修生辑笺:《卢疏斋集辑存》“前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5页。
5 罗忼烈:《卢挚的出身、生卒年代及其佚作——兼评〈卢疏斋集辑存〉》,《两小山斋杂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205页。
6 周清澍:《卢挚生平及诗文系年再检讨》,《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四期,第5~6页。
7 顾嗣立:《元诗选》三集“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
8 顾嗣立:《闾邱先生自订年谱》,民国丙子丛编本。
9 清圣祖命辑:《御选元诗》,清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
1 罗忼烈:《卢挚的出身、生卒年代及其佚作——兼评〈卢疏斋集辑存〉》,《两小山斋杂著》,中国和平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2 顾嗣立、席世臣编,吴申扬点校:《元诗选》癸集癸之辛上,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148页。钱谦益撰集:《列朝诗集》甲集前编卷十一,清顺治九年(1652)毛氏汲古阁刻本。
3 来复辑:《澹游集》卷上,清钞本。
4 按,据《澹游集》卷首刘仁本等人所作序,可知此集编成于至正间。
5 李志:《钱谦益〈列朝诗集〉成书时间举疑》,《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二期,第155~156页。
6 按,据贾继用考证,孟昉卒于洪武三年(1370)之后。参见贾继用:《色目诗人孟昉生卒年考辨》,《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三期,第169~170页。
7 《澹游集》收孟昉《奉题见心禅师天香室》《奉题见心禅师蒲庵》。此二诗可证来复、孟昉有交往。
8 按,检《元典章》,行台监察御史为正七品,枢密院判官、翰林待制都是正五品(陈高华等点校:《元典章》卷七《吏部一·官制一·职品·内外文武职品》,天津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210、201、200页)。按惯例,行枢密院设官仿枢密院,行枢密院判官亦当为正五品。
9 都刘平、鲁玥含:《元代西夏遗裔孟昉行迹征略》,《西夏学》第十八辑,甘肃文化出版社2019年版,第102~103页。
10 陈基:《夷白斋稿》卷二十二《孟待制文集序》,《四部丛刊三编》,上海涵芬楼借印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明钞本。
11 陈基:《夷白斋稿》卷二十二《孟待制文集序》,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 陈基:《夷白斋稿》卷二十二《孟待制文集序》,邱居里、李黎校点:《陈基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01页。
13 王德毅、李荣村、潘柏澄编:《元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50页。
1 阮元:《两浙金石志》卷十八,清道光四年(1824)李橒刻本。
2 宋濂等:《元史》卷一三〇,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163~3164页。
3 宋濂等:《元史》卷一三〇,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164页。
4 赵孟頫著,钱伟彊点校:《赵孟頫集》卷七《故昭文馆大学士荣禄大夫平章军国事行御史中丞领侍仪司事赠纯诚佐理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鲁国公谥文贞康里公碑》,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5 宋濂等:《元史》卷一三〇,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3164页。
6 按,据欧阳玄撰神道碑,贯云石死于“泰定改元,五月八日(1324年5月30日)”,享年三十九,则其生年为至元二十三年(1286)。参见欧阳玄:《圭斋文集》卷九《元故翰林学士中奉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贯公神道碑》,魏崇武、刘建立校点:《欧阳玄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104页。
7 按,据《元史》本传,许有壬死于至正二十四年(1364),终年七十八,则其生年为至元二十四年(1287)。参见宋濂等:《元史》卷一八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4203页。
8 许有壬:《至正集》卷七十八,《元人文集珍本丛刊》第七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版(影印石印本),第351页。
9 苟宗道:《故翰林侍读学士国信使郝公行状》,郝经著,张进德、田同旭编年校笺:《郝经集编年校笺》附录五,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138、1144页。
10 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诗编年校注》卷五,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338页。
1 郝经著,张进德、田同旭编年校笺:《郝经集编年校笺》卷三十五《遗山先生墓铭》,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907页。
2 元好问著,狄宝心校注:《元好问文编年校注》卷五,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610~611页。
3 贾仲明著,浦汉明校:《录鬼簿续编》,《新校录鬼簿正续编》,巴蜀书社1996年版,第170页。
4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6页。
5 欧阳玄著,汤锐校点整理:《圭斋文集补编》卷八《中原音韵序》,《欧阳玄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89~590页。
6 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年版,第1、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