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卒年考

2023-10-09 15:13丁新宇
贵州文史丛刊 2023年3期
关键词:管仲史记

摘 要:管仲的去世时间,学界一般认为是《史记·齐世家》记载的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但这个时间与《左传》《榖梁传》等书矛盾,与有因果关系的重耳行程和黄国灭亡时间存在误差。如果依据最可靠的《左传》以及日本藏古本《史记·秦本纪》等古籍,管仲的去世时间应在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即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初,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或秦穆公十二年(前648)。

关键词:管仲 卒年 《史记》

中图分类号:K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3)03-56-64

管仲作为春秋时代齐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家,其生平事迹引人关注,即使其生卒年亦不容小觑。对于管仲的去世时间,当前存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为《史记·齐世家》(以下省称《齐世家》)的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说。此说作为主流观点,尽管最为常见,却未见于先秦典籍的记载。各种衍生文献以及地方志乃至当前的各种管仲资料,均以此为准。直到近年来,陈升1、战化军2、池万兴3、张力4、陈庆照、陈书仪、李障天5、王京龙6、陈书仪7、尹清忠8等学者依然持此说。

第二种说法为今本《史记·秦本纪》(以下省称《秦本纪》)以及《榖梁传》等书记载的秦穆公十二年(前648)说。此说影响较小,宋代叶大庆、晚清张珮纶等是其支持者。自从被郭沫若《管子集校》否定后,此说已经式微。9

第三种为秦穆公十三年(前647)说,出自古本《史记·秦本纪》,因日本人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影响而产生。目前只有李人鉴的《太史公书校读记》坚持此说。由于《史记会注考证》所记南化本《史记》的文字与通行的百衲本《史记》矛盾等问题,学界曾经认为泷川造假。故而此说长期不受重视。

此外,李人鉴曾提出“《左氏僖公十七年传》谓管仲与齐桓公同年卒,即在桓公四十三年卒”1的说法,后又自己否定此论。2我们核对《左传》,发现此说有误读原文之嫌,今不取为一说。3

《史记》原本就是极具权威性的典籍,在只有《史记》明确记录管仲去世时间的情况下,它自然成为确定管仲去世时间的关键。然而,《史记》的《齐世家》与《秦本纪》记载互相矛盾,不少学者取用《齐世家》的同时,忽略《秦本纪》。这或许是后人对《秦本纪》重视不足,而今本又与《左传》等典籍明显矛盾的缘故。一般研究者也会认为,齐相管仲的生平应该以本国的世家为准。所以,《齐世家》的说法成为主流。不容忽视的是,《齐世家》的说法虽然得到了大多数人赞同,但也与许多先秦文献矛盾。相比之下,日藏古本《秦本纪》的记录相对更合理。因此,我们更赞同古本《秦本纪》。

一、《齐世家》记载存疑

《史记·齐世家》曰:“四十一年,秦穆公虏晋惠公,复归之。是岁,管仲、隰朋皆卒。”4这是管仲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去世说的源头。然而,此说在原书中即有反证。今本《史记·秦本纪》曰:“(秦穆公)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5秦穆公十二年对应的是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则直接忽略管仲去世时间,仅在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记录“使管仲平戎于周,欲以上卿礼,让,受下卿”6,又在相当于齐桓公四十二年的晋惠公七年(前644)记录“重耳闻管仲死,去翟之齐”7。显然,司马迁未能确定管仲的去世时间,只是如实展示他所掌握的相关资料,并划定大致时间范围。《齐世家》记载时间虽然在这个范围中,却与许多古籍矛盾。

(一)与《左传》不合

《左传·僖公十二年》:“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8此事又见《史记·周本纪》《十二诸侯年表》《齐世家》。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冬,即齐桓公三十八年冬。管仲能长途奔波去洛阳觐见周襄王,说明当时管仲身体状况良好。管仲回国后,《左传》就再也没有关于他活动的记载,仅在齐桓公死前追述一次。9身为齐桓公霸业的最重要帮手,管仲在《左传》《齐世家》中的出现次数较多。但自从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之后,除了《齐世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介绍管仲病重身亡外,史书上再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更奇怪的是,自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开始,原本管仲负责的事务都转由他人负责。很难想象一个声望如日中天、影响举足轻重的人,会突然卸任全部职务,急流勇退,在三年左右的时间毫无作为。结合古籍对管子生病的记载,我们猜测,应该是管仲从洛阳回临淄后突发重病,不久即去世。

(二)与《榖梁传》《吕氏春秋》等书冲突

《史记·齐世家》的记载与许多古籍冲突。今本《史记·秦本纪》言管仲去世于秦穆公十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榖梁传》记载鲁僖公十二年,即齐桓公三十八年,管仲去世。《吕氏春秋·知接》等提到管仲卒后三年齐桓公得病,次年死,则管仲比齐桓公早去世四年,即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去世。《韩非子·十过》也有近似表述。1上述几种说法都与《齐世家》不同,尤其是《榖梁传》的说法,很有影响。叶大庆《考古质疑》说:“大庆以《史记·秦纪》及《榖梁传》参考之,秦缪、鲁僖之十二年已言仲死。”“是岁癸酉。《史记·齐世家》以管仲卒于桓公四十一年,如此,则是僖公十五年丙子。《齐世家》误矣。”2陈大同发挥此说曰:“杨士勋疏有此说,谓管仲之死当依《榖梁传》鲁僖十二年文,不取《史记·齊世家》之说。”3可见,自唐宋以来,《齐世家》的记载已经受到质疑,反对声音长期存在,虽然没有撼动《齐世家》的地位,却是不得不重视的意见。故留待下文专门论述。

(三)与重耳行程矛盾

林仲湘《管仲卒年考辨》是《齐世家》说法的坚定支持者,其证据就是《史记·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中重耳的行程。4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时,因听说管仲去世而前往齐国。其行程可以作为管仲去世时间的参考。重耳前往齐国的时间,《史记·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认为是齐桓公四十二年(前644),但《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典籍的佐证以及颜师古、张守节、李人鉴等人的考证,都显示这个时间并不十分准确。

首先,重耳去齐国的原因很复杂。据《史记·晋世家》记载,晋惠公六年(前645)十一月“晋侯至国,诛庆郑,修政教。谋曰‘重耳在外,诸侯多利内之。欲使人杀重耳于狄。重耳闻之,如齐”。5同篇又说晋惠公七年(前644)“畏重耳,乃使宦者履鞮与壮士欲杀重耳。重耳闻之,乃谋赵衰等曰:‘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与,以近易通,故且休足。休足久矣,固愿徙之大国。夫齐桓公好善,志在霸王,收恤诸侯。今闻管仲、隰朋死,此亦欲得贤佐,盍往乎?于是遂行”。6换言之,《晋世家》就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晋惠公六年、一种是晋惠公七年。起因都是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重耳早已获知管仲、隰朋死后齐国需要人才,于是离开狄国前往齐国。

其次,《晋世家》所定时间有矛盾。晋惠公七年,即齐桓公四十二年(前644)。倘若重耳晚至此年出发赴齐,则齐桓公次年即去世,与《晋世家》“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的记录冲突。7如此推算则齐桓公需在位四十四年。事实上,齐桓公仅在位四十三年。1由此逆推,重耳等人至少是在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即晋惠公六年,动身去齐国,才在齐桓公治下安居二年。

再者,齐桓公去世时间存疑。齐桓公是在其四十三年(前643)冬十二月之前去世的。《春秋·僖公十七年》:“冬,十有二月乙亥,齐侯小白卒。”2这是根据齐国发给鲁国的讣告书写的。据《春秋》,齐桓公最后出席公开活动是在四十三年九月之前。3所以,重耳到达齐国的实际时间约在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九月前后。这是从理论上推测的重耳到达齐国的最晚时间。《晋世家》所说晋惠公六年(前645)十一月重耳去齐国,应该是到达时间。

还有,据《齐世家》记载,管仲、隰朋同年去世。《管子·戒》也说:“(管子)卒十月,隰朋亦卒。”4因管仲的继任者隰朋在管仲去世十个月后也去世了,故《秦本纪》《齐世家》皆在同一年标记“齐管仲、隰朋死”。张佩纶说:“《秦本纪》《齐世家》,均言是岁管仲、隰朋皆卒,虽纪年互异,而同卒足征。”5这都表明管仲、隰朋确实同年去世是毫无疑问的,且仅仅相隔十月。根据这些记载及分析,很容易确定,管仲死于年初,隰朋死于年末。郭沫若进一步断定:“管仲之死当在一二月。”6

隰朋去世已经是年末,等管、隰二人去世信息传到偏僻的狄国,可能已经过了数月以上。重耳等人无法立刻得到消息并在当年到达齐国。换言之,假定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一月管仲去世,十个月以后的十一月隰朋去世,重耳等人得到管、隰二人去世消息后就动身前往齐国。那么,他们无论如何不可能在十一月当月到达齐国。倘若管仲是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二月去世,待隰朋去世,已至当年十二月。重耳一行人不可能未卜先知在十一月到达齐国。而前文证实他们在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已经到达。所以,管仲、隰朋去世时间只能在齐桓公四十年(前646)年底之前。这是《齐世家》的记载无法满足的条件。

再者,重耳等人并非是因为得到管仲、隰朋去世消息就想要谋求到齐国发展而立即出发的。促使他们去齐国的原因是晋惠公派人刺杀重耳,然后才有他们想去齐国谋求发展。他们获得信息应当在此之前。隰朋去世与重耳遇刺两件无关的事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再加上管仲、隰朋去世间隔已近一年。故而,我们可以确认:重耳因晋惠公派人行刺,才想到齐国因为管仲、隰朋去世而缺乏人才的时候,隰朋已经去世了一段时间。这样算来,从管仲去世到重耳至齐,中间至少有一年以上的间隔。所以,在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重耳一行到齐国时,管仲已经去世一年以上。这都是依据《齐世家》的记载时间无法回答的问题。

(四)与疑似《管子》佚文龃龉

《管子》是记述管仲生平最重要的资料,可惜今本《管子》中没有管仲去世时间,而疑似的佚文则与《齐世家》矛盾。7唐代张守节在注解《齐世家》管仲死亡时已经注意到管仲去世时间的问题。他在《史记正义》中引颜师古《汉书注》曰:“竖刀、易牙皆齐桓公臣。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管仲遂尽逐之,而公食不甘心不怡者三年。公曰:‘仲父不已过乎?于是皆即召反。明年,公有病,易牙、竖刀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齐桓公)二月不葬也。”1这可能是颜师古引用的《管子》佚文。由此可知,管仲去世四年后齐桓公去世。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据此逆推,管仲应死于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而不是四十一年(前645)。张守节虽然没有明说他的不同意见,但已经用证据怀疑了《齐世家》的说法。

以上所述各种观点都表明,到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管仲已经去世一段时间,《齐世家》中所谓的管仲去世时间不可靠。

二、《榖梁传》等书记载存疑

《榖梁传》作为今文经学派的重要典籍,自汉代以来即具有重要影响。唐宋以来,杨士勋、叶大庆、张佩纶等人都是其支持者。但此说存在较大疑问。

《榖梁传·僖公十二年》曰:“夏,楚人灭黄。贯之盟,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桓公不听,遂与之盟。管仲死,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故君子闵之也。”杨士勋曰:“而此云管仲死者,盖不取之《史记》之说。”2《榖梁传》《新序》3等书均认为管仲死在楚国灭江、黄二国之前。所以,江、黄二国的灭亡时间成为判断管仲去世时间的依据。江国灭亡时间较晚,可以忽略不計。黄国灭亡时间成为关键。

江、黄二国与管仲产生联系是在贯地会盟(前658)。《左传·僖公元年》:“秋,盟于贯,服江、黄也。”杜预注曰:“江、黄,楚之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4齐桓公组织会盟,连依附楚国的江、黄二国都前来参加。这体现了齐国称霸诸侯,影响力已扩大到中原之外。这本是值得高兴的事,管仲却反对齐桓公接纳江、黄二国。《榖梁传》记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则无以宗诸侯矣。”5齐桓公不听。结果,管仲死后齐国无力保护黄国而导致其被灭,声望下降。从中可以明显看到,《榖梁传》的相关记载是为了突出齐桓公霸业的衰落。

有的学者因此怀疑管仲的去世时间在鲁僖公十二年(前648)之前。例如,张佩纶就认为:“江、黄近楚,形势易明,当如《榖梁》(僖公十二年《传》)、子政(《新序·善谋上》)所云,阻公于贯盟之日既不见纳,垂歾复申前议耳。然则仲之卒,盖在十二年楚人灭黄之先矣。”6据《榖梁传》《新序》确实能推导出,管仲在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夏,江、黄二国被灭之前就已经去世的结论。梅士享考证江、黄二国被灭时,根据《春秋》的记载得出结论:管仲在世时已经看到江、黄二国中黄国被灭。郭沫若也认同这种说法。郭沫若引梅士享考证说:“《春秋》鲁僖公十二年,齐桓公三十八年也,是年夏,楚人灭黄。其冬,齐侯使管仲平戎于王;则管仲病时,黄已先亡,惟江在耳。”7可见,张佩纶说法确实有缺陷,尤其与《左传》《史记》矛盾。在楚人“灭黄”后,《左传》僖公十二年(前648)记述管仲还在活动。“使管仲平戎于周,欲以上卿礼,让,受下卿”。1《左传》《史记》均有记载。因此,石光瑛说:“此自《榖梁传》误记,不得强为之说。”2

较之《榖梁传》,《新序·善谋上》的记载更明确:“江人、黄人慕桓公之义,来会盟于贯泽。管仲曰:‘江、黄远齐而近楚,楚为利之国也,若伐而不能救,无以宗诸侯,不可受也。桓公不听,遂与之盟。管仲死,楚人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君子闵之。是后桓公信坏德衰,诸侯不附,遂陵迟不能复兴。”3刘向《新序》的说法与当时最流行的《榖梁传》非常接近,二者或同源。因此,石光瑛说:“以下子政之說,发明《榖梁》之大谊。”4他断定《新序》此段出自《榖梁传》。同样是这番话,时代更早的《管子·戒》则将其作为管仲临终遗言:“夫江黄之国近于楚,为臣死乎,君必归之楚而寄之。君不归楚,必私之,私之而不救也则不可,救之则乱自此始矣。”5这与晚出的《榖梁传》认识有所不同。显然,《榖梁传》的说法也有问题。

况且,《穀粱传》黄国灭亡的说法也值得推敲。尽管其依据是《春秋》,但黄国直到战国时代尚存,遑论齐桓公时代。《战国策·宋卫策》“犀首伐黄,过卫,使人谓卫君”条,高诱注:“黄,国名也。”6犀首是魏国官职,一般特指梁惠王时代的公孙衍。这足以证明,直到三家分晋以后,黄国还存在。所以,《春秋》所谓“灭黄”大概只是俘获或杀死黄国国君,不是灭亡黄国,“灭黄”很大程度上“并非指亡国绝祀,而是使黄成为楚之附庸”7。类似事例是鸡父之战,吴公子光击俘杀胡、沈等国君。《春秋》即记为:“胡子髡、沈子逞灭。”杜预曰:“国虽存,君死曰灭。”8这就表明,《春秋》的义例中,称“灭”的不止是亡国,还有国君被俘杀、国都沦陷等情况。因而,此次楚人未能彻底灭亡黄国。《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将楚人“灭黄”记为“伐黄”,乃得其实。故而,齐桓公时代黄国没有灭亡,《榖梁传》“管仲死,楚伐江灭黄”的说法应该是经学家的夸张说法。倘若以此断定管仲死亡时间,则有不妥。所以,管仲并非在鲁僖公十二年(前648)去世。

还有,《左传》记事准确可信已由古今考古证明,9书中虽未明确记载管仲去世时间,却有直接否定《榖梁传》的证据。《左传·僖公十二年》:“冬,齐侯使管夷吾平戎于王,使隰朋平戎于晋。王以上卿之礼飨管仲,管仲辞。”10此事《史记·周本纪》《十二诸侯年表》都有明确记载,可以证明管仲去世在此之后。11所以,张佩纶“仲之卒,盖在十二年楚人灭黄之先”的说法不成立。何况《榖梁传》《新序》等书都晚于《左传》,其记载的事件显然不如《左传》可信。韩兆琦《史记笺证》也说:“《榖梁》于僖十二年云管仲死,非也。”12

《榖梁传》等书说“管仲死,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应该是为了展现齐桓公的失误,凸显管仲的先见之明,是对齐桓公晚年不能任用贤人导致霸业衰落的一种夸张的批评,并非事实。毕竟《榖梁传》成书后一直口头流传,至汉代才定本,其受到不合史实的传说影响,出现失误在所难免。

因此,《榖梁传》《新序》等书以黄国灭亡作为管仲去世衡量标准的说法不可靠。直到战国时代还存在的黄国,在时间上无法为春秋时代管仲的去世时间做判断标准。

三、《秦本纪》版本差异

今本1《秦本纪》曰:“(秦穆公)十二年,齐管仲、隰朋死。”2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即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鲁僖公十二年(前648)。此与《榖梁传》《新序》等书同误。乍看之下,今本《秦本纪》“十二年”的记载似乎也不可靠。

然而,《秦本纪》经过后世传抄有不少错误,此处文字存在另一种版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曰:“南本‘十二作‘十三。”3水泽利忠《校补》进一步指出:“‘二,英房、南化、掖、高、中彭,‘三。”4换言之,泷川资言发现南化本《史记》此处的“秦穆公十二年”作“秦穆公十三年”。水泽利忠则统计出,英房藏《史记》抄本、南化旧藏庆元本、狩谷掖斋旧藏本、高山寺旧藏天养卷子本、中彭本等五种版本的《秦本纪》都是“二”作“三”,即都记作“秦穆公十三年”。泷川见到的就是其中的南化本。

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也根据《史记会注考证》断定:“‘十二年乃‘十三年之误。”5可惜李氏未见到水泽利忠的《史记会注考证校补》,没有提出更多版本依据。我们翻检卷子本等版本,证实了水泽的说法,还发现泷川、李氏和水泽均有一点未言明:作“十三年”的是南化本所附古人的批注,而不是南化本正文。南化本正文并非作“十三年”,而是作“十二年”,旁边有日本古人批注:“‘二作‘三,本。”6此意为:有的版本“二”作“三”。

《左传》《史记》等书已明文记载了秦穆公十二年(前648)管仲辞上卿礼,表明管仲当时还在世。到了秦穆公十三年(前647)春,齐国却改派仲孙湫去洛阳调解王室问题:“十三年春,齐侯使仲孙湫聘于周,且言王子带。”7而《左传》此前多次记载管仲负责王室相关事务。王室事务比较复杂,受到周天子赏识且经验丰富的管仲是最合适人选。秦穆公十三年(前647)春,管仲突然停止负责此事,而让位于名望资历都比较浅的仲孙湫,说明管仲出现突发状况。这一重大变故很有可能就是管仲病重并很快去世。这种推测与日本五种古本《秦本纪》的记载正好符合,证明日藏本系统的此处文字是可靠的,应当据以改正。

四、日藏《秦本纪》记载可靠

《史记》记载春秋战国的史料中比较可靠的是《秦本纪》,它是司马迁根据东周列国史书中仅存的《秦记》编写的。相较早在战国初就已经亡国的姜氏齐国的《齐世家》,秦朝留下来的《秦本纪》参考价值更高。藤田胜久等学者评价《秦本纪》是“相当准确的史料”1。梁云的《西垂有声——〈史记·秦本纪〉的考古学解读》一书,通过考古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进一步证实了《秦本纪》记载确实可靠。再有,秦穆公作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与中原各国交流密切,这一时期留下的档案资料可以信赖。

对于日藏本《秦本纪》的记载,单凭《左传》来推测显然无法令人信服。恰好其他文献也可提供佐证。前文引颜师古、张守节的注,已经得出管仲在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去世的结论。重耳到达齐国的时间也证明,管仲去世在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之前一年以上。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恰好在这个范围。

《吕氏春秋·知接》在管仲临终推荐隰朋后又记载:“居三年,公曰‘仲父不亦过乎?孰谓仲父尽之乎?于是皆复召而反。明年,公有病,常之巫从中出曰‘公将以某日薨。易牙、竖刀、常之巫相与作乱,塞宫门,筑高墙,不通人,矫以公令。……公慨焉叹涕出曰‘嗟乎!圣人之所见,岂不远哉?若死者有知,我将何面目以见仲父乎?蒙衣袂而绝乎寿宫。”2据此处的“居三年……明年,公有病”推断,管仲去世先于桓公四年。《左传》《齐世家》《十二诸侯年表》皆记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据此倒推,管仲去世在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正好与更正后的《秦本纪》对应。上文所引颜师古和张守节的注亦同此。

又,《韩非子·十过》曰:“(竖)刁莅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竖刁率易牙、卫公子开方及大臣为乱,桓公渴馁而死南门之寝,公守之室。”3竖刁掌权在隰朋死后,隰朋晚于管仲十月去世,齐桓公在位四十三年。由此倒推四年,亦在桓公三十九年(前647)。这既否定《齐世家》所载时间,也佐证《秦本纪》中的“十二年”确当作“十三年”,即秦穆公十三年(前647),也即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齐管仲、隰朋死。

此外,李人鉴说:“此《纪》谓齐管仲、隰朋之死,与‘晋旱,来请粟事同年,而晋旱请粟事在鲁僖公十三年,亦即晋惠公四年,齐桓公三十九年,秦穆公十三年,《左传》及本书《十二诸侯年表》《晋世家》等皆无异辞,则‘十二年为‘十三年之误殆无疑义。”4我们用《左传》校对今本《秦本纪》证实,今本的确将“齐管仲、隰朋死”“晋旱,来请粟”都置于秦穆公十二年(前648)下。5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则完全空白没有任何事件。根据《左传》,晋惠公借粮发生于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左传·僖公十三年》:“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6《十二诸侯年表》于晋惠公四年(前647)记“饥,请粟,秦与我”,秦穆公十三年(前647)记“丕豹欲无与,公不听,输晋粟,起雍至绛”。7《晋世家》亦记此事于晋惠公四年(前647)。8此年(前647)对应的正是秦穆公十三年、鲁僖公十三年、齐桓公三十九年。这进一步说明《秦本纪》中的“齐管仲、隰朋死”和“晋旱,来请粟”两件相连事件都是发生在秦穆公十三年(前647)。今本《秦本纪》此处文字有误,日藏本《史记》此处的文字正确。可惜,2014年中华书局修订版《史记》也没有发现此处错误,未作更正。

至于今本《秦本纪》致误的原因,我们认为可能是后人在抄写时将“二”和“三”混淆,从而形成两种版本。同时,作为经学名著的《榖梁传》流传较广,也影响史书文字。经过传抄、刊刻和再传抄、再刊刻,以及后人以经校史的活动,这种错误会扩展,导致“十三”变“十二”。中华书局点校本因质量较高而风行海内外,很少有人怀疑其文字正误,一般也不会再翻检古本。因此这种难免的错误最终随之流传开来,被许多学者引用而不知。

五、结语

由上述考证可以确认,管仲死于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关于管仲的死因,我们猜测是长途奔波引发的急性病。《管子》1《庄子》2《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等多种典籍,都不约而同地记有管仲临终除奸的故事。显而易见,管仲的确是短时间内得了重病,以致他没有时间处理竖刁等三个奸臣,只能临终嘱托齐桓公去做。这也是《齐世家》要在“管仲、隰朋皆卒”后专门补叙管仲病重的原因。管仲生年虽不详,但从他经历齐僖公到齐桓公數代君主,可知他的享寿较高。管仲早年从事过多种职业,历时较长,晚年又担任了近四十年的国相。其年龄大概在七八十岁。冬春严寒,年迈之人,往返于洛阳和临淄之间,长途奔波,极易生病。其高龄去世也就不足为奇了。

综上,通过对重耳到齐国时间的考察,对《齐世家》《榖梁传》等记载的否定,我们可以根据《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典籍以及颜师古、张守节、李人鉴等人的证据,确定管仲的去世时间应该是日藏本《史记·秦本纪》所记载的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即齐桓公三十九年(前647)年初,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史记·齐世家》所记的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更不是今本《秦本纪》所说的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借助隰朋的去世时间,我们更可以把时间具体到这年一二月。有关管仲的资料、地方志等书籍应当据以更正。此事还揭示出,《史记》内容庞杂,当前的整理版本并非十全十美,一些版本校勘问题需要进一步审视和研究。

A Research on Guan Zhong's Death Time

Ding Xinyu

Abstract:Scholars generally believe that Guan Zhong died in the 41st year of the reign of Duke Huan of Qi (647 BC),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Shi Ji Qi Shijia. But this time contradicts other books, such as the Zuo Zhuan and the Guliang Zhuan. In particular, there is an error with Chonger's itinerary and the time of Huang's demise, as evidence. Guan Zhong's death should have been occurred in the thirteenth year of Duke Mu's reign, at the beginning of Duke Huan's 39th year (647 BC), rather than the 41st year of Duke Huan's reign (645 BC) or the twelfth year of Duke Mu's reign (648 BC) as is commonly believed. If it is based on the most reliable book Zuo Zhuanand the ancient version of the Japanese collection Shi Ji Qin Benji.

Key words:Guan Zhong;Time of death;Shi Ji

责任编辑:张 明

作者简介:丁新宇,1991年生,山东潍坊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

1 陈升:《管仲评传——中国改革第一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2 战化军:《管仲评传》,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226页。

3 池万兴:《〈管子〉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6页。

4 张力:《管仲评传》,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1页。

5 陈庆照、陈书仪、王京龙、李障天:《管仲生年考》,《管子学刊》2006年第二期,第18页。

6 王京龙:《“管仲生年考”评述》,《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五期,第69页。

7 陈书仪:《管子大传》,齐鲁书社2008年,第411页。

8 尹清忠:《〈管子〉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页。

9 郭沫若:《管子集校》二,《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1 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卷五《秦本纪》,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按:李氏先后提出两种说法,今但取此说,另一说有误。

2 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卷五《秦本纪》,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李人鉴认为:“《左传》乃刘歆辈伪作,其说尤不足信。”事实上,《左传》未明言管仲去世时间,并无错误。所谓刘歆伪造《左传》的说法已经为古今考古否定。如上文所见,《左传》记事多可与其他古籍照应,并非伪造,十分可靠。按:李氏谓《左传》不可信,考证《秦本纪》时却取《左传》为依据。可见其并不否定《左传》。故本文对李氏观点皆考察使用,不敢盲从盲信。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9页。“公与管仲属孝公于宋襄公,以为太子。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管仲卒,五公子皆求立。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左传》自始至终未说“管仲与齐桓公同年卒”。再有,这段话是说齐孝公在管仲死后太子地位受到挑战,属于补叙此前的事件,并非齐桓公临死时才发生。此段中唯一可以确认的是管仲去世早于齐桓公。很显然,李人鉴误读《左传》。

4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2页。

5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8页。

6 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7~588页。

7 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9~590页。

8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2页。

9 陈升:《管仲评传——中国改革第一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页。

1 按,以上说法皆见后文。

2 叶大庆撰,陈大同校证:《〈考古质疑〉校证》卷三《语大语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64页。

3 叶大庆撰,陈大同校证:《〈考古质疑〉校证》卷三《语大语小》,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89年版,第64页。

4 林仲湘:《管仲卒年考辨》,《文獻》1981年第一期,第129页。按:林氏此法实源自竹添光鸿。其《左氏会笺》即以重耳行程为判断依据。

5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4页。

6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7页。

7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8页。

1 按,齐桓公的四十三年不全是齐桓公的统治时间。这个四十三年是所谓的正统时间,包含了他即位之前被堂兄篡位的半年,他饿死前被围困的六十七(一说一百)天,饿死后尸体腐烂未葬以及群公子争位的几个月。细致算来,《管子·戒》说齐桓公在位四十二年才是其实际情况,就是除去了上述时间。所以,齐桓公没有第四十四年。

2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9页。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四,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9页。“秋,夫人姜氏会齐侯于卞。九月,会至自会。”

4 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戒》,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22页。

5 郭沫若:《管子集校》二,《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6 郭沫若:《管子集校》二,《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0页。

7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管子》有八十六篇。现在仅存七十六篇。我们推测,管仲的一些行迹,尤其是去世时间,可能在丢失的篇章之中,下文张守节所引文字即疑似佚文。

1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二《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492~1493页。按,此乃张守节引颜师古注,又见《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此条故事不见他书,与《吕氏春秋·知接》近似而行文不同,非同出,故疑似是《管子》佚文。

2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榖梁传注疏》卷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97页。

3 石光瑛:《新序校释》卷九《善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78~1080页。

4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一,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91页。

5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榖梁传注疏》卷八,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397页。

6 郭沫若:《管子集校》二,《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7页。

7 郭沫若:《管子集校》二,《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六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1 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7~588页。

2 石光瑛:《新序校释》卷九《善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79页。

3 石光瑛:《新序校释》卷九《善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78~1080页。

4 石光瑛:《新序校释》卷九《善谋》,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80页。

5 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戒》,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21页。这显然证明《管子》与《榖梁传》认为的管仲去世时间不同。

6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卷三十二《宋卫策》,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1318页。

7 王百川:《从出土材料看东周时期的楚附庸体系》,郑州大学2020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9页。

8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五十,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101页。

9 按,西晋汲冢出土的《师春》,当代湖北随州文峰塔曾侯墓出土的编钟等均可为证。

10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2页。

11 按,《史记·齐世家》记此事在齐桓公三十八年(前648),即鲁僖公十一年(前649)。《齐世家》记事往往与其他文献矛盾,当是记载不确。因姜氏齐国早在战国初已经灭亡,其流传到汉代的资料少之又少,失误在所难免。《晋世家》也是如此,幸有《竹书纪年》等补正,而《齐世家》无类似补充资料。

12 韩兆琦:《史记笺证》卷五《秦本纪》,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7页。

1 按,今本即指中華书局1959年的点校本以及2014年的修订本,下同。

2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8页。

3 司马迁撰, [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五《秦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25页。

4 司马迁撰,[日]泷川资言考证,[日]水泽利忠校补:《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五《秦本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45页。

5 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卷五《秦本纪》,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6 杜泽逊审定:《宋本史记》卷五《秦本纪》,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8年版,第217页。按,记录这一异文的月舟寿桂生活在相当于中国元明之际的日本室町时代。他用有“十三年”的版本做过校勘,所以记录下来。其依据的可能是宋元以前的版本。

7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2页。

1  [日]藤田胜久:《〈史记〉战国史料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221页。

2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卷十六《知接》,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407页。

3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卷三《十过》,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74页。

4 李人鉴:《太史公书校读记》卷五《秦本纪》,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页。

5 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88页。

6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左传正义》卷十三,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803页。

7 司马迁:《史记》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588页。

8 司马迁:《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653页。

1 “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参见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戒》,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19~520页。“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病矣,若不可讳而不起此病也,仲父亦将何以诏寡人?”参见黎翔凤:《管子校注》卷十一《小称》,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08页。

2 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八中《徐无鬼》,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844页。管仲临终,齐桓公曰:“仲父之病病矣,可不讳云,至于大病,则寡人恶乎属国而可?”成玄英疏:“病病者,是言病极重也。大病者,至死也。”说明管仲已经病入膏肓。

猜你喜欢
管仲史记
Calibration of quantitative rescattering model for simulating vortex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driven by Laguerre-Gaussian beam with nonzero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管仲买鹿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管鲍之交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