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立军 宋晓益
摘 要: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外交拓荒者,也是中国人民民主制度的主要奠基人。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周恩来为我国的民主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酝酿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民主思想体系。其中,周恩来对于民主决策的探索有着独到之处,他是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贯穿于决策中的杰出领导人。在中华传统文化“崇实黜虚”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民主观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体现了群众路线、重视民意、突出民本和讲求民主、科学决策的内涵逻辑,对丰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党的领导者进行民主决策提供借鉴以及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思想的日益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周恩来;民主决策;全过程人民民主
中图分类号:D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3)03-0008-07
近代以来,一代代中华儿女为探求民主疾呼奔走。其中,周恩来是将民主进行贯彻落实的杰出代表,这在其决策思想与工作中尤为明显,独具特色。由此,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应时而生。诚然,民主决策是进行成功决策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人民掌握自己命运的重要路径。周恩来着眼长远,其民主决策思想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精神,对于实施和捍卫党的民主化、科学化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引领下,对于如何推进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之生成逻辑
周恩来生于风云万变的时代,其民主决策思想的形成与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国的革命与建设以及周恩来的家世家风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多方因素促成的产物。
(一) 理论逻辑:中华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浇灌
周恩来自幼阅读大量古典书籍,熟读诸子百家辞章。儒、法、墨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周恩来。“求真务实”是中华民族一贯的优良传统,其实质为立足实际、重实存真、实事求是。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6]这是在强调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智慧。周恩来立足于中国的实际,将中华民族的“崇实黜虚”思想在实践中升华为“求真务实”的精神。这一精神传承了中国的实学理论,并为其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他在强调这一精神的重要性时指出要“说真话, 鼓真劲, 做实事, 收实效”[9]349。其中,“真”是指寻求真理;“实”是指实在做事。他将“求真务实”贯穿于其为人民服务的具体实践中,认为“是好是坏,要从客观存在出发,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进行调查研究,必须实事求是。”[9]313因而他主张民主式决策,认为只有充分考虑人民意见或建议并实地深入调查人民的真实需求后才能将其集中起来进行科学决策。可见,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深深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烙印。此外,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民主观也是催生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的重要条件。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是对民主的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从国家角度对民主内涵进行理解,认为,“国家是抽象的东西。只有人民才是具体的东西”[6]。列宁则进一步指出“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7]。这说明了民主不仅是国体与政体的统一体,它还与专政对立统一。恩格斯在考察西方民主的基础上指出,“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8]。批判地指出了西方民主常提及的“全民民主”只是一个噱头,而资本主义民主从未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周恩来历经了“思想是颤动于狱中”[1]49这一过程。他意识到西方所倡导的民主是带有统治阶级针对性的,这不是他为人民寻求的真正民主。在确定认定的主义一定不变了之后,他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一样,始终坚持“主权在民”,努力贯彻开放式决策,尽听民声、集民智、顺民意,毫无保留地将人民意愿汇集于国家事务的决策之中。
(二) 实践逻辑: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断探索
由于列強侵略和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后的中国进入灾难深重的时代。在艰苦的革命救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大量的正反决策经验与失误教训,为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样本。例如,土地革命时期,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周恩来对这些冒险主义、盲动主义等错误的深刻认识对其民主决策思想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与群众相结合就是由此思考并提出的。周恩来在《关于传达国际决议的报告》中指出“今天尚没有全中国客观革命形式,也就是在今天尚不是全国的直接武装暴动的形式”[13]243。“左”倾之所以多次出现,是因为部分领导人在工作中严重脱离实际,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党的领导人错误地估计了整体形势和敌我力量的对比情况,进而做出了错误的决策。除此之外,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深入群众,没有充分了解群众的真实情况就直接制订暴动计划。由此,周恩来提出“使党真能成为群众的斗争的革命党”[13]189,这就要求党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紧密联系工农群众,做到从实际出发,调查研究他们的真实需求和状况。
作为新中国的首任总理,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在其执政实践中也得到了历练和发展。周恩来极其重视发挥政务会议的作用,将其视为听取各方意见、做出更好决策的重要途径,会议的每位参与者自由发表意见。周恩来反对独断专行,他指出:“完全有必要虚心听取各种意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13]873因此,他会耐心地同参会者分别交换意见,他并不在意会议时间是否过长,而是把关注点放在问题的商讨和决策上面。他提议:“经过讨论,把成熟的问题肯定下来,不成熟的问题继续加以研究”[13]986,表明大家要把成熟的问题肯定下来,不成熟的问题也绝不能搁置敷衍,应继续加以研究,共同商讨敲定。此外,在其他会议中,周恩来还鼓励通过调查来了解各地情况。他以身作则,在筹划过程中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反复听取各方意见,最后对各种复杂情况进行清晰细致的安排。这是经过反复思考与吸收采纳大家意见后,再将自己独到的见解融合其中进行的民主式决策的结果。他还提出“我们不能希望经过一次会议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13]986的想法,可见周恩来对于问题处置的严谨性以及民主决策的科学性与务实性。
(三) 文化邏辑:特殊家世和家风的熏染
周恩来生于师爷世家,祖辈的师爷文化对他的影响颇大。“师爷”即秘书、智囊、文胆,该职业自古有之。师爷的主要工作是辅佐主官,为其筹谋划策,管控地方政治等。他们既知晓民生民情,又熟络官场运作的程序与规则。在后代的培养方面,他们有着良好的思想与作风,注重后人的教育水平,将他们向德智等多方向引导。这样的家世背景,为周恩来的决策思想以及管理等能力打下基础。然而随着周家的没落势衰,周恩来也看到了封建官僚主义的痼疾,促使他对家庭与社会产生了清醒的认识,“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一滴水可以认识大海,从一个家庭可以认识社会”[4] 。他意识到整个社会连带着荒谬的制度,为其日后毅然决然走上革命道路、寻求民主奔走埋下伏笔。新政府建立后,他深刻地批驳了官僚机制下滋生的官僚主义、官场文化以及官话文化“不听人言,蛮横专断”[9]419等错误表现。这些都为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提供了经验启示和实践范例,使周恩来意识到独断百害无利,只有真正了解人民需求和社会实际情况,才能做出科学决策。
家风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谓潜移默化,但却是深远与深刻的。周恩来是宋代大家周敦颐的后代,“出淤泥而不染”的“出仕为宦,官清吏瘦;摄职从政,报国为民”[5]等内容是周家尊先祖祖训,用于教化历代后人,使后人中为民者“积德、行善、慈爱”;为官者“兴农事、重教化、救良民”[5]。正是中华美德的延续与周家祖上的训诫,使得周恩来自幼就能够“为了中华之崛起”[13]8而读书,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与此同时,比较特殊的是,童年周恩来受到了三位母亲的疼爱与教育。嗣母陈氏教会了他沉着冷静;乳母蒋江氏教会了他淳朴善良;而生母万氏出身大户,她思考细密,处事干练。周恩来曾言:“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13]3在处理纠纷时,她常把周恩来带在身边,耐心听取各方的倾诉,从中寻找突破点,从而化解矛盾。这些经历与成长让周恩来增长了很多见识,知晓了人世间的复杂性,也学会了母亲们处理办事、仁慈谦让、待人真诚的本事。后来,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周恩来总是先鼓励大家各抒己见,然后共同研究,商议进行最终决策,这极大地彰显了民主集中的原则。
二、 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之内涵逻辑
在周恩来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群众路线、重视民意、突出民本和讲求民主、科学决策的共同汇聚,形成了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
(一)“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
周恩来是最早提出在决策中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的党的领导人。在党内他最早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15]。他在自己的修养要则中写道:“永远不与群众隔离,向群众学习,并帮助他们。过集体生活,注意调研,遵守纪律。”[2]125表明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同中国共产党一样,秉承一切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的根本出发点。他强调永不脱离群众,学习他们的优点,并且和他们过集体生活,调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和诉求。这样,所做出的决策便能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与意愿,真正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便实际上参加和推动群众性的民主运动”[2]188。
在战争时期,无论是进行筹款、没收地主财产还是教育领导者等重要工作,周恩来都告诫“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相信群众的力量”“倾听群众意见,向群众学习”“要使他们不感觉我们是在领导”[2]131。这是因为周恩来深知,只有紧密联系和依靠相信群众,耐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同群众一起商量办事,才能和群众融为一体,发挥其积极创造性,形成强大力量而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又将其民主思想进一步深化,他指出,“要经常注意扩大民主,这一点更带有本质的意义”[9]207。体现了民主并不是作为手段而存在,而应是共同追求的目的与结果。他还纠正部分人因重视恢复国民经济而疏忽群众路线的问题,指出,“目前的毛病,还是我们发号施令太多,走群众路线太少”[9]314。并再次修正了错误,使中国共产党重新回到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正确轨道上来,为社会主义民主事业的建设做出了良好铺垫。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周恩来发展了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并将之贯彻落实到了决策之中,他强调,“我们下去调查要坚守毛泽东同志的三条原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坚持真理,修正错误”[9]314。其中,所谓“从群众中来”就是把群众较为分散的、残缺的意见进行归纳集中,然后通过推敲与研究,将其进行综合系统化、完整化;“到群众中去”则是把上述意见以成体系和较规范的方式更有效的传达给群众,并使之在群众中得到检验;这两个过程循环往复,不断修正,最终使得中国共产党更好地代表人民的利益做出正确决策。实践证明,若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向群众学习,听取他们的意见,展开科学的民主决策。由此可见,广泛地联系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一种符合实际,能集中体现民智民意的科学决策方法。
(二)重视民意、突出民本和讲求民主
民意性、民本性和民主性的三位一体彰显了周恩来民主决策的独特风格。作为大国总理的周恩来,超然的领导艺术以及地位使其决策极具权威性,但周恩来内心十分清楚,被赋予的这些权力归根到底源于人民并属于人民。因此,他指出,“我们所发表的意见,都允许大家讨论、商榷”[9]324。这表明了决策的前提必须基于民意,必须代表人民共同的意见和愿望,这是周恩来进行民主决策的起始根基。
此外,周恩来经常提到“下了山不应该忘了山,进了城不应该忘了乡。如果忘了,就是忘本”[2]73,这是在强调“本”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古代爱民、重民、利民、富民、顺民、亲民、养民等一系列思想的总称[3],其实质就是视人民为治国安邦的根本。“民本”就是以人民为根本,一切都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周恩来秉承扬弃精神,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汲取传统民本思想的科学内核,冲破传统民本思想中的狭隘阶级界限,从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民主决策思想。他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结,并选择忠贞不渝的信任和依靠人民群众,一切都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时刻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这是周恩来进行民主决策的强劲保障。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虽然社会获得了人民翻身做主的局面,但是是否还需要民主呢?对于这个问题,周恩来提醒并启示人民,“面对变化了的形势,我们的民主应该更扩大,而不应该缩小”[2]207。这说明了周恩来对于民主的看法是:民主永远不能停止,而是应得到继续深化和加强。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严格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具体的决策实践中,周恩来更是身体力行,树立了决策民主化的生动典范。在面对重要问题以及重大决策时,周恩来强调一定要请所有相关人员的参与,做到上下互通;他还尽最大可能地让专业人士和相关工作人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使大家广开言路与参政议政,从而实现有效的决策民主化,这是周恩来进行民主决策的生动诠释。
(三)笃行民主,崇尚科学
在主管国家重大行政决策时,周恩来始终坚守民主,推行民主集中。他认为,民主集中制“不但是组织原则,也是工作原则”[9]314,可见民主与集中互为合理的辩证关系,没有普遍的民主,就没有科学的集中。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周恩来为了杜绝国家权力过分集中影响决策的现象,指出应倡导民主,克服官僚主义,并强烈反对某些领导干部的一言堂行为。针对上述现象采取的各项举措,周恩来尤其重视合议议决的方式。其实,早在周恩来上学期间,他就开始关注这一方式。他在为学校举办的运动会的撰写方案中写道:“至第一区运动,则由今岁夏间全省中学联合合议所议决举行者。”[14]175表明青年周恩来就已懂得事情应由大家团结集聚在一起并且共同研讨商定的重要性,为其民主决策思想奠定了基础。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初始阶段,周恩来负责指导的政务会议,均通过合议议决方式做出民主决定,并且这一规矩直到国务院成立还在沿用。
周恩来曾指出:“敢想敢说敢做要同求实精神结合,建立在科学预见之上。”[9]323这是在强调要遵循主客观统一,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辩证逻辑;强调要在汇集多方面的专业经验下,实事求是地对结果做出一定的科学设想,从而将民主决策建立在科学决策基础上。在主持“二五”计划时,周恩来组织了大到各层级、小到小组编制进行商酌探讨,最终交给国务院总合审议,就这样上下反复传达,充分彰显了民主决策的效用。20世纪60年代初,为提高我国的军事防御能力,制造氢弹和原子弹(“简称两弹”)成为党中央确立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周恩来又领导中央相关负责委员会进行推进工作,他先后组织召开了上百次的秘密会议,收集专业人员和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并把其中正确的反响进行凝练与升华,从而优化中央的决策,最终“两弹”得以取得成功。
除高举民主集中制的决策原则,周恩来还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用人结构。他强调:“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任务和学科的关系,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9]412这彰显了周恩来不仅重视决策的民主化,还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因为只有建立在民主基础之上的专业性决策,才能形成科学决策。在治理淮河和修建密云水库等工程中,周恩来愈发意识到若要进行科学决策,必然离不开专家的专业意见,因此他强调必须大力培养人才和重视专业人员。经久积累,周恩来将笃行民主与追求科学进行了创新式融合,形成了其既民主又科学的决策思想。以此为基础,周恩来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了建立由“领导-专家-群众”构成的独特决策方式,这样可以实现领导干部、专家和群众三方面相结合进行决策工作的良好局面。其中,群众是决策的基础,领导是决策的执行,而专家则是为决策的科学性保驾护航。这样一来,民主与科学可以相辅相成,为民主决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主体与专业的双向保障。
三、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之价值逻辑
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凝聚了民声、民智和民意,是其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正是有周恩来这样的思想巨人不断探索民主复兴之路,今天的中国才能顺利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因此,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对我们有着不可或缺的时代价值。
(一) 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
民主决策是指在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方面,保证广泛的人民参与,倾听意见并集中民智,使决策建立在民主和科学的基础之上[10]。周恩来就是这样看待和落实决策民主化问题的。自人民革命政权萌生的那时起,就难免被社会上各种腐败因素侵扰和毒害。由此,受封建思想所影响的诸多腐败现象,极易因政府人员在行政过程中的失度行为而滋生。周恩来认为,中国共产党在当权执政后,便拥有相当力量和集中的权力,“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忽视民主”[2]。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权力的不断下放,决策逐渐从集中统一决策向各级分级决策演进,各级领导越来越具有决策权。同时,深化改革带来的社会矛盾多样化和社会利益关系日渐复杂化,使得许多制度中深层次的矛盾逐渐显露,决策的难度也进一步加深。那么,在新时代下,随着形势的千变万化,如何继续笃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民主观,做出科学成功的决策,来更快更好地迈向社会主義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变得尤为可贵。
“七一”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1]周恩来便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杰出典范之一。对于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周恩来不仅在理论层面上吸收消化,还从实际出发将其运用于中国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性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真正为民的思想,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民主决策思想,使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更加具体,在决策中得到了良好体现。同理,马克思主义的开放包容性,经过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的演进推动,也获得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激励着新时代的人们不断探寻马克思主义中的成功奥秘。
(二)为中国共产党的决策领导人树立卓越典范
经过血泪交织的革命,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天辟地,谱写出新篇章,这与党的成功决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那么,在此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如何既要做出科学的决策,又要充分发挥出强大的民主性,用民主决策来推动科学决策呢?对此,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作出了有力回答。
首先,决策者意识观念的转变是民主决策之基。思想是决策的先导,所以领导者必须首先转变思想,不断学习科学的民主精神,树立科学的民主意识,大力提倡科学民主式思维,以打破逐渐脱离时代的旧观念。而要树立科学民主决策的理念,就必须学习科学的民主决策原则与方法。在长期的民主决策生涯中,周恩来提出了一套科学的民主决策原则,如群众路线、实事求是、深入调查的原则。除了理论上的摸索创新,他还用实践证明:只有把这些原则一以贯之,灵活运用到民主决策中,真正从实际和人民出发,脚踏实地地深入研究与思考;研究发现真实情况与问题,把决策建立于对真实情况与民意民智的正确分析之上,敢于试错,吸收经验教训并不断强化民主思维,才能科学地了解地情、国情和世情,做出合理正确的民主化决策。
其次,决策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民主决策之要。决策者的素质对科学和民主化的决策具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影响决策者实现民主决策的关键是看其是否具有追求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所以,提高决策者的素质是实现决策民主和决策科学的关键。周恩来正是具备了这种整体素质,其在进行民主决策的思想与实践过程中,焕发出的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显露出的博学知识与深奥思想,以及民主宽容的开放胸襟,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立好了标杆。因此,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为当今决策者满足现代化要求提供了优秀参考,有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决策者的主动性和科学民主决策意识,不断提高决策者的全面素质。
最后,决策者发挥人才的本领是民主决策之重。周恩来非常重视专家和知识分子在决策中的意见和建议。在开展调查研究时,他建议除了要具有科学民主意识的领导者以外,还要聚集工作人员、专家和群众一同参与进来。也就是说,为了实现科学、民主的决策,必须汇集一批具有广阔视野、管理经验和真正“实践知识”的专家,使他们能够做出多学科角度、具有综合性特点的重要决策,对决策提出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其咨询和参谋的作用。因此,周恩来民主决策思想中重视和善用人才的这一思想,不仅考虑到了民主决策的主体范围,同时又在遵循民主化的基础上引进高知识人才,对民主决策的专业性与科学性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改革开放前,我国没有建立专业的智囊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这必然会导致决策方法和手段的落后。而西方国家的咨询机构却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外交等领域上的决策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专业智库或顾问人员在我国党和政府的决策中发挥作用的比重有待提高。所以,当今党的重大决策工作可以借鉴并吸收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建立我国专业的智囊团队与加强智库建设,为更好地进行民主决策打下人才基础。
(三) 为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全链条民主添彩助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12]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这样一个集民主选举、协商、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完整循环有机体,使得民主理念贯彻于完整的实践中。在全链条的民主过程中,民主选举是聚集人民意志的重要形式,为民主决策提供有效方式;民主协商是调节矛盾的主抓手,为民主决策提升效率;民主管理是人民参与民主的最好体现,为民主决策奠定基础;民主监督则是把控人民利益的着力点,为民主决策保驾护航。可见,在这五大环节中,民主决策与其他环节有着紧密联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恩来的民主决策思想遵循了必须反映人民群众的需要,回应群众的声音,保护人民的权益这些决策目标。在新时代,随着科技和思想的进步,民主决策体现在民众的真正需求可以通过各种民主渠道来被决策过程吸收和采纳。政治新常态表现为调查和收集人民生活情况,倾听人们的声音和想法,按照人民的发展思路进行工作。如2022年两会对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犯罪行为这一热点提出了相关议案,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解决此类社会问题的强烈呼声,也反映了中国的民主决策有待进一步改进。心系人民的周恩来,注重思考与探索,他先知先觉,也强调了民主与法制的关系,启示我们要重视民主与法治的双重建设并以健全法律法规的方式来为民主决策保驾护航。
民主决策实质上是凝聚民心,展示民智,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决定人民大事,最终达到谋求人民利益的目的。因此,在民主决策过程中,要善于统一不同意见,对分散意见中的正确认识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真实全面的人民意见; 通过人民群众的智慧找到一条从意识到现实的道路; 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同时,考虑到具体事件的严重性和实际情况,最大限度地主动行动,通过各种造福人民利益的方式,有规律、有计划地将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结合,使最终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反映着人民的利益,從而争取人民利益的最高最大化。这样,民主决策做到位,其他环节也会随之提升和强化,使得全过程人民民主焕发出更强的活力。
四、 结语
决策正确则事业成,决策错误则事业败,决策的正确与否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兴衰荣辱。将听民声、顺民意、集民智的根本出发点融入于决策的工作之中,就会产生如虎添翼的强大作用。周恩来是将群众路线与决策工作进行充分创新式结合的杰出典范,民主决策思想在其民主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该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发展与深化,为我国民主事业的建设提供助力,推进我国更好更快地向人类文明新形态迈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一八九八——一九四九)[M].修订本.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4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0.
[3]刘彤,张等文.论中国共产党民本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超越[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2):104-109,154.
[4]李海文.家世对周恩来一生的影响(上)[J].党史博览,2020,(11):12-18.
[5]过向宏.优良家风如何影响周恩来[J].群众,2018,(4):6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8.
[7]列宁.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0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2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选集(下)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
[10]马华,叶巨.四权同步监督机制视閾下的村级政治生态优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4):9-14.
[1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2).
[12]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13]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4]刘焱.周恩来早期文集(上卷)[M].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15]孙进. 周恩来的决策思想与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二十二册)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42.
On the Threefold Logic of Zhou Enlais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Thinking
HE Lijun, SONG Xiaoyi
(School of Marxism,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China)
Abstract:Zhou Enlai was a great Marxist and a pioneer of Chinese diplomacy, as well as a key founder of the Chinese democratic system. Throughout the long-term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Zhou Enlai dedicated significant effort to Chinas democratic construction, formulating a comprehensive set of democratic ideological systems. Zhou Enlais unique approach to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stands out, demonstrating him as an exceptional leader who implemented the mass-line working methods in decision-making.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at “advocates truth and refutes the void,”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mocracy, Zhou Enlais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philosophy encompasses the log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mass line, emphasizes public opinion, underscores the peoples foundation, advocates for democracy, and promotes scientific decisions. This philosophy greatly enriches the Marxist concept of democracy, offer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party leaders in making democratic decisions, and enhances the continuous refinement of the peoples democratic thinking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Key words: Zhou Enlai;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 Peoples Democracy in the Whole Proc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