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冰冰
(西北政法大学,陕西 西安 710122)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互联网成为社会公众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学习知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信息传播、信息获取和信息加工三大基本功能。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信息技术驱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由高速向中速增长转变的时期,对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最有价值的群体,在网络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1]。
自201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使用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主要以“获取信息”和“浏览信息”为主。然而随着互联网发展和信息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各大网站和社交网络的用户量不断增长、用户体验不断提升以及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网络虚拟世界的“虚拟性”“流畅性”逐渐成为全媒体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在全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与范围、空间与频率都发生了变化。同时,校园外的手机游戏、校园交友渠道、校园社交网络平台、网络社区等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如果将全媒体时代的这些信息传播方式与习惯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来看的话,其对学生网络信息搜集、甄别、判断和回应能力产生了较大影响。
网络空间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场所和通道[2]。新时代网络的本质特征是开放互联的社会环境,互联网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空间。人们通过网络形成的空间是开放的、共同的;互联网具有的技术特征是动态、便捷、互动性强。从个体角度来看,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是被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参与的热点人群,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发表、传播自己所感兴趣的观点和新闻等,对当前热点事件发表评论和呼吁,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重要推手。从社会角度来看,青年是网络使用最多的群体,青年作为网络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和创造者,是中国网络文化的积极建设者和传播者,更应该运用网络技术、传播渠道和网络空间积极主动地为青年发声、向青年发声,引导青年正确认识世界、关心祖国、服务人民、肩负责任[3]。
价值观念与价值观呈现多样化、个性化,使得信息技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日益显现。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个性化特征,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存在着差异。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虚拟空间中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在全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渠道更加碎片化、交互式;虚拟空间中的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中“个性化”特征更加明显。学生群体在“个性”和“共性”之间寻求认同和认可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方法、加强对学生群体的引导和管理,以满足学生群体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和偏好。
新型社交关系使得网民群体结构更加复杂,由此带来了“朋友圈”越来越小以及社交平台用户流量的激增等一系列新问题[4]。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数量达5.7亿人,网民规模达8.74亿人;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进一步增长到9.36亿人。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全媒体时代网络社交环境更加复杂多样。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内容日益丰富多元,加之网民规模持续扩大,使社交平台用户群体结构更加复杂。例如,某高校网络安全与犯罪预防专业本科学生在QQ空间发帖表达观点时经常遭遇恶意营销、账号被封;另一位高校大二女生在班级QQ群内讨论涉黄内容;还有一些大学生通过QQ聊天时被他人辱骂等事件。这些都使得当前很多高校大学生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以“炫富”和“自我中心”为特征的不良信息,使其更容易在心理上扭曲自身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出现了一些违法、错误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
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逐渐走向成熟。从互联网发展看,由于其天生存在很多的信息属性,互联网也不可能彻底改变这些属性。虽然互联网发展时间不长,但其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信息交流、人与人之间互动交流、与人民群众情感交流等方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从互联网发展看,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互联网已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之后又一种以通信技术为核心内容的信息传播媒介。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我国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各种新闻信息、文化产品在数量上快速增长,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下,各种新闻信息快速增长,但由于受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网络谣言却逐渐在网络上泛滥开来。由于网络上的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且相互交织,因此,对于网络谣言的正确分辨成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网络上的谣言是虚假、夸张和错误的,对大学生来说是很难分辨的,因此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越来越多的信息以不同形式、不同渠道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也在网络信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通过网络表达自身的思想政治需求。网络中的信息大多具有较强的倾向性,不仅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娱乐等各个领域,而且在网络上形成了许多政治热点和社会话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因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运用都会影响他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认知和实践行为。
全媒体时代的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网络空间正在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形成使得各种网络攻击事件频繁发生。在网络空间里,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上资源(如用户名、密码、网站域名、数据)进行各种攻击和破坏活动的现象时有发生;在一些重要行业和领域,存在技术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此外,由于我国的网络安全建设起步较晚,在网络安全的相关领域还存在许多不足,网络安全问题仍然突出[5]。
近年来,网络舆情中的虚假信息屡见不鲜,网民利用手机、微博等平台造谣传谣、诽谤他人的事件屡见不鲜。在网上发布谣言、虚假信息的行为更是屡见不鲜。网络舆论不仅具有一定的传导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点,还可以对舆论生态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互联网上的言论具有“碎片化”“匿名性”等特点,这就很容易造成虚假的信息对个体产生误导影响。网络舆论具有“群体性”特点,容易引发群体间的意见冲突和社会矛盾,这不仅给自身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而且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
全媒体时代,网络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传播效果之好,前所未有。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一起成为推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拓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和广阔空间。然而,由于全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起步较晚,网络信息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和先进,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而全媒体时代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了新挑战。
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知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转变过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课堂教学模式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够重视,学生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存在偏差,从而影响和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和加强网络环境建设与治理,积极采用信息化手段构建和完善信息网络环境。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开始重视和加强对网络的管理与治理,因此,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主体也从学校转移到网络这一重要的媒介主体手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量网络信息出现,一些大V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欺骗网友等现象屡见不鲜。互联网信息具有开放性、无国界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甚至会伪装成普通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现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重的隐患。为使网络空间环境清朗有序,我国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网络监管力度,在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也要防范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然而目前大部分媒体平台对新闻内容的把关力度不够,对新闻信息中的“负面”内容识别不够准确精细,对相关政策的执行情况缺乏足够的监督和惩戒措施,使得极个别媒体机构不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其发布的错误信息对大学生形成了误导作用。同时,在这种大环境下,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误导大学生的可能性加大,致使一些大学生对其发布信息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而网络信息监督权也无法有效行使[6]。
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看,在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努力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然而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在使用手机、电脑等智能设备时,大学生对网络文化不够了解,他们接触网络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也较为单一;在使用手机网络媒体时,大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常常会以图文为主,对事件背后的深刻含义及社会背景了解不够;在使用电脑网络媒体时会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等方式进行宣传。这些都对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全媒体时代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共同发展的时代。面对全媒体时代的新特征和新挑战,需要在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并运用好互联网思维理念和技术体系。为此,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未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蓝图,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网络意识形态教育,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的认识水平和能力。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状态,要深入开展网络意识形态教育,让广大高校大学生认识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特点和规律,提升对网络化信息价值的认知程度、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其次,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话语体系的研究和运用,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的研究和应用,切实掌握大学生思想情况、学习状况和心理动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互联网的本质和规律。
网络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广大大学生运用网络信息的质量和水平及网络安全问题。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开展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要从顶层设计入手,着力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一方面,教高校应采取课堂教学模式及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网络在传播理念、传播文化、接受教育、表达思想、传播友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可通过开展校园环境净化等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不断提高校园网络环境的净化能力。
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产品。因此,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产品时,需要从“软实力”上着力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主体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相结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新技术的融合需要学校之间、学生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交流平台。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高校可主动加强与主流新闻媒体、互联网企业等的沟通合作,开展校内外活动;二是高校开展跨校合作共建活动,如举办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大学生才艺大赛等活动;三是高校在微信、微博、QQ、微信朋友圈等新型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及舆情监测、发布;四是组织高校网络辅导员与学生交流互动,让学生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来。这样,通过校内外互动交流的深化,将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7]。